《音楽はなぜ心に響くのか》这本书深刻探讨了音乐对人类心灵的影响。通过解析音乐的结构和节奏,作者揭示了音乐如何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思维。书中还提到了音乐对大脑和身体的积极影响,让人深刻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力量。
《音楽はなぜ心に響くのか》读后感(篇一)
去年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做笔记,大体对整个音乐研究有粗浅的了解。可惜没有太多分享输出的机会, 于是打算整理自己笔记,供有志进行音乐研究或者爱好者参考。另书不在身边,有误见谅。 1 心理学的领域和发展
现代心理学从广义上来说是通过实验论证人的行动之中的因果关系
人的行动包括动作,表情,记忆思考
实验论证与自然科学相同,提出假说,通过实验调查得到的数据,验证假说
研究人类音乐行为的过程,并分析行动与规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音乐行为包括:任何与音乐相关的行为,知觉、认知、记忆、思考、社会、情感,生理等侧面
1 人对音乐的反应 → 生理反应
2 音乐的次元
A 音响的次元:基本 → 物理现象(音响学,听觉生理学)
B 知觉的次元:音乐的模式,分类
C 构造的次元
D 意义的次元
3 音乐的要素
4音乐和人的关联
与音乐相关的商业活动也应当属于人的音乐活动之一
特别是判断一首歌曲是否大热,主要通过歌曲本身,音乐家对谱曲的加工,媒体,搜索引擎,社交软件,视频网站,购物网站等方式,观察歌曲对受众的渗透程度
音乐被认为是诱发人类情绪的“扳机”
然而最终调动情绪与音乐之外的要素也有紧密的联系
《音楽はなぜ心に響くのか》读后感(篇二)
去年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做笔记,大体对整个音乐研究有粗浅的了解。可惜没有太多分享输出的机会, 于是打算整理自己笔记,供有志进行音乐研究或者爱好者参考。另书不在身边,有误见谅。 1 音乐的信息
包括:演奏者的动作,演奏的声音,视线,乐器的振动,MIDI信号,乐谱
以及刊载与音乐资讯相关的任何媒介
以J-POP为例:
A 旋律,和声 → 记载乐曲的特征
B 乐器构成 → 音色,乐队形式
C 歌声 → 反映乐谱信息
D 歌词 → 塑造歌曲形象
E 完成后作为音源传播 → 增加视觉信息,与表演者的生理和身体属性产生联系
(比如:受众对表演者产生“帅气,可爱,年轻”的印象;服装与发型等时尚属性;表演的姿势,舞蹈动作等)
F 营销战略 → 与音乐之外的媒介组合(比如:电影、电视剧、广告,书) → 演出,全国巡演
>> 同一首歌反复听的理由
黑胶:反复播放,声音会产生细微的差别
受众:随着听众反复听同一首歌曲,对歌曲的解释依存主观性而不断改变
(1) 音响合成
这个技术的出现,实现了“想要世界上没有的声音”和“想要随时获得各种乐器的声音”这两个想法
(2) 音响解析
(3) 创作扶持
世界上第一首用电脑作曲的音乐是 1957年《伊利亚克组曲》
(4) 音乐信息检索
用电脑为记载的音乐信息加上标签,使得音乐信息能够被检索
基于用户的检索,为用户提供类似的乐曲
(5)音乐解析
(6)从电脑角度分析音乐认知
(7) 教育
《音楽はなぜ心に響くのか》读后感(篇三)
去年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做笔记,大体对整个音乐研究有粗浅的了解。可惜没有太多分享输出的机会, 于是打算整理自己笔记,供有志进行音乐研究或者爱好者参考。另书不在身边,有误见谅。 一 从社会学角度设定问题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家庭、产业、文化
特征:个人由社会构成,社会浸透于个人之中
1) “音乐”的多样性
音乐是指歌曲?还是作品?还是音响现象?
2) “人”的多样性
世代:无法超越,仅限于年轻人
地域:① 与营销策略有关,无法实现所有音乐都超越地域限制
②“世界音乐”
阶层:世袭制
性别:西洋管弦乐等多数音乐领域演奏者的性别是特定的
因此音乐由多种要素构成,与特定的受众群体产生关联。
3) 围绕音乐的各种准则、规则
音乐的语法
4) 情绪的主观性
作为“客体”存在的音乐,回荡在“个人的心”
1)声音的“含义”(音乐之外的各种含义)
“含义”指:作为听众事先了解的内容,与音乐之间的关联性
2)歌词与共鸣
与歌词产生共鸣,从而打动人心
作为听众对歌词的理解究竟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对此进行调查
仅仅对歌词进行文本分析是无法得到产生共鸣的结论
不同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也蕴藏着产生共鸣的可能性
3)被使用的音乐
营造环境氛围而存在的音乐
4)创造“他者”之间的关联
音源 → 群体1,群体2
为了与青年群体产生联系,音乐类型被细化
1 将所有的音乐作为考察对象(包括哼唱)
2 不抱有“眼前演奏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的想法,什么形式的音乐都属于考察对象
3 重视音乐与“人”的关系
4 与音乐相关的人,都属于考察对象
-制作 演奏家(专业、业余)
-受众 听众
5 不限制研究方法
自由度极高(观察调查、概念化)
《音楽はなぜ心に響くのか》读后感(篇四)
去年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做笔记,大体对整个音乐研究有粗浅的了解。可惜没有太多分享输出的机会, 于是打算整理自己笔记,供有志进行音乐研究或者爱好者参考。另书不在身边,有误见谅。
音响学(音響学)指的是与音乐相关的科学。历史上音响学曾经被划分到哲学,物理学,工学和信息工程学等学科领域中。其中,音响学主要划分到哲学范畴进行研究。
1 哲学领域的声音科学: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至中世纪
当时将天文学,几何学,算数,音乐都划分为数学,并认为音乐的调和与行星的运转有一定关系
毕达哥斯拉:八度,纯5度,纯4度
毕达哥斯拉调律法(毕氏音程)
音程的协和
①整数比(1:2 2:3 3:4)
②振动的弦的长度与声音的高度成反比
公元前5世纪 曾侯乙编钟
最大的特征是正面的敲击点和侧面的敲击点可呈现不同音高的声音
古代中国的音乐理论具有超高水平,有观点认为这是人类音响学研究的源头
2 物理学领域的声音科学:从17世纪至19世纪
通过物理实验验证之前的调律
随着18世纪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进步,开启听觉刺激知觉的研究
19世纪电学的发展同样影响着对声音科学的研究
3 作为工学,信息工程系领域的声音科学:从19世纪至今
“20世纪是听觉交流的时代。”——吉见俊哉
19世纪末20世纪初,3个声音设备(电话、录音机,广播)的出现,第一次让声音和音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第一次可以共同享有声音和音乐。至此声音科学从哲学和物理的范畴里跳脱出来,从工学里跳脱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
1 关于乐器和音律的音响学
文艺复兴时代:多声部音乐
毕达哥斯拉音律出现了回响声不够美的问题,由此发展出纯正律。纯正律的特征在于有大量协和音组使谱曲更容易,协和音程让音乐听起来更悦耳。而缺点是音阶不均等,和弦听起来有混浊感。
古典派·浪漫派:主音音乐
平均律
2 关于乐器单音的研究
影响着乐器的设计方法
(待续)
《音楽はなぜ心に響くのか》读后感(篇五)
去年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做笔记,大体对整个音乐研究有粗浅的了解。可惜没有太多分享输出的机会, 于是打算整理自己笔记,供有志进行音乐研究或者爱好者参考。另书不在身边,有误见谅。 一 定义:音乐研究过各领域的总称
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相关的历史
音乐社会学、心理学:从音乐作品出发,分析音乐与人类的关系;和音乐相关的人也被列为研究对象
音乐美学、哲学:音乐理论,乐曲分析
民族音乐学(也称为音乐人类学)
古希腊时代:思索音乐和感情的相关性
17世纪巴洛克歌剧:与现在的音乐美学有关的思想
音乐的作用:将文本展现的情绪通过修辞学的手法转化为音乐表现出来,忽视音乐本身含有情绪
1930年代:能量说
音乐的本质:运动,力量性,排除音乐具有感情性
例如:申克分析法(Schenkerian analysis)
音乐作品的旋律构造为“前景——中景——后景”
前景:将修饰和经过的声音抽出,仅保留构成旋律主干的声音
中景:即主干旋律,再次省略构成主干的支干
后景:原始旋律(urlinie)= 深层旋律
1980年代后
研究对象扩展到全部的作品和音乐类型,承认音乐具有思想和情感
不存在全能分析法,研究对象细分,衍生出音乐美学,史学和民族音乐学
音乐是由吸收的某种文化的人的价值观,态度和信念而行程的,是人类行动过程的结果。是一种与围绕文化展开的音乐研究。人类行动包括:演奏(身体行为)、谈论音乐(语言行为)、作为音乐家生存(社会行为),为了成为音乐家和社会成员而学习(学习行为)等。
内容:研究其他国家的音乐,以及研究音乐的文化人类学者
方法:田野调查、录音、采谱、分类、记述、资料分析(民族学的资料,地方民族志,音乐资料的技术分析)
对象:乐器、歌词、音乐流派、音乐家的训练方式和成为音乐家的手段、音乐的用途和社会作用,音乐对创造和文化的作用
1) 超越“美“:音乐和非音乐的区别,人类创造音乐的地位,为何音乐能够萦绕心间
现在主要的研究主题:音乐构造的文本分析,音乐感情的解释
2) 音乐构造的文本分析:符号论分析的可能性
主题:音乐的含义 → 音乐符号
自然现象的拟音,感情,联想含义(唤起听者过去的回忆和联想)
例:皮尔斯符号学理论
3)音乐感情的解释:从辩证分析法到认知理论
音乐哲学家彼得·基维(Peter Kivy)
感情主义:听音乐让我们感到悲伤,因此音乐是悲伤的
认知主义:听者所认为的是音乐表现的本质;作曲家将作曲的过程中产生的情绪融入音乐中
N.库克主张:音乐不是表现感情,而是表现一种微妙的隐喻。音乐配合歌剧或者电影一同出现,粗略的歌词和暧昧的画面搭配,从而赋予了具体的含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