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消失的美学读后感锦集

消失的美学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8 00:05:39
消失的美学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08 00:05:39   小编:

《消失的美学》是一本探讨当代美学困境的书籍。作者通过对传统美学概念的批判,提出了一种消失的美学观念。书中强调了美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并呼吁重新审视美学在现代文化中的角色。这本书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引领我们重新认识美学的价值。

《消失的美学》读后感(一)

这本书有些偏社会学类的表达,其主旨类似于《景观社会》。

当今时代,电传托邦逐渐吞噬了拓扑空间,实况时间取代了实际空间。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污染不只是大气层、水层,也扩展到了速度层。“速度杀死了颜色,当陀螺仪快速旋转时都变成了灰色。”

然而,停滞就是死亡。速度暴力在于灭绝。每一次旅行出发就是一次自我的离弃。我们到不了任何地方,因为速度本身就是终点。我们无法思考,因为思考的前命题是时间的绵延,没有时间就无法思考,所剩下的只有反射动作。

两百页的书,导读占了八十页,而且显然写得比正文更好。正文不知是自身水平不足还是翻译问题,完全不知所云。

《消失的美学》读后感(二)

《消失的美学》不仅是指美的消失,而是技术、媒介带来的后现代的普遍现象——消失。时间和空间极容易连接,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其中的过程也被极大地压缩。“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相爱相恋变得更困难,分手变得极其简单,因为连接太容易,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寻找“更好的”。

速度暴力,把本该有的过程消除。我们变得更注重结果,而想方设法让过程越短越好,大家都去探寻一条最容易成功的道路,而规避了犯错的机会。我们都跑得很快,小学修初中的课程,初中修高中的课程,高中修大学的课程,每个人都这样,于是不断内卷——即使大家都跑得很累,而且做到很优秀,但面临的确实同样的机会,甚至是更大的竞争。

某老师说:“传播是连接距离的桥梁。”这个“距离”包括了时间、空间、身体与心灵。然而,当技术让时间、空间、身体的距离不断缩短、甚至消失时,为什么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呢?不过,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读心或许也能实现(刘慈欣的《三体》里好像有说过),然而那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任何语言符号,当心灵的距离为0,我们还省去了交流的麻烦,也轮不到彼得斯去探讨“对话”还是“撒播”。

但是,当我们能读心的时候,人和人会变成什么关系呢?当我们毫无距离时,这真的是一个连接的世界吗?还是仅仅是一个紧凑的世界而已?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传播的过程,即使“交流注定充满沟壑”,这个过程也不可消失,因为保罗·维利里奥说:“我们都是速度的囚犯,唯一的出口只有减速。”

突然想起一句话,“距离产生美”,不知是出自何处的俗语,此刻散发着哲学的魅力。

《消失的美学》读后感(三)

1年前,读了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的《视觉机器》,这次再读他的随笔美学著作《消失的美学》感觉到了一种压力和晦涩难懂。

在《消失的美学》中,维利里奥用随笔的写作方式谈论“消失”,“速度”,“失神”等一系列话题。正因为是随笔,所以他以直觉性的方式把过去阅读的种种加以提炼,以片段式的方式堆叠而成。“美学”是本次的主题,我们可以理解为美学的消失,美学的消亡。也可以理解成一种被称为消失的“美学”,我们对“消失”的感知能力。甚至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围绕“速度”变化而产生的美学感知,在其过程中,我们所无法察觉的部分。

这种消失,其背后意义所指的是,“失神”。在开篇维利里奥提到“失神”的作用,是一种持续的,无法预期的常见Lapse状态。当失神发作时,人们会出现极为短暂的意识闭锁,与周遭环境脱离。意识的脱离和返回,在其中重新建构了一套图景,好像意识并没有中断过一般。断裂的时间,涵盖了重新回忆,描绘出连续的场面,仿佛失神并没有发生。维利里奥指出,这就是“消失”。这种消失、或者说是失神的能力,自人们长大成人后,就逐渐消失了。我们不能像孩童时代那样“失神”,因为它的出现有赖于器官自身的活力,或者说是我们的思维意识的建构能力。逐渐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丧失了对自己身体的主权,不能自由的与时间嬉戏。

在这样的前提下,维利里奥发现了一个新的工具,那就是电影。电影这一新的工具,被维利里奥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哲学意义,如同德里达,维利里奥看到了电影作为哲学的可能。电影可以延展人类有限感官能力和意识思维,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知觉体验。

在电影院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短暂的“失神”,客观上电影的播放机制形成了一种连续的动态的体验,由每秒24幅画面链接而成的动态影像,中间所产生的粘合,被观看者自动且巧妙的以一种时间绵延的形式所弥补。

于是,电影成了消失的美学,维利里奥从中窥见到了不同的东西,其本体的虚无,电影来自于那短暂的空白,也就是间隔的盲区来迷惑观众,令观众沉迷。于是,维利里奥以“消失的美学”来划分这一重要概念以区别传统的艺术形式。

“从一种稳定图像的呈现的美学,作为其静态本性的一面而展现,到一种不稳定图像的消失的美学。在其电影的,电影摄制的奔逸运动中而展现,我们已见证了表征的转变。注定按其物质形式所允许的时长而存续着的,作为体积的形式浮现,已经被图像所替代,而这些图像的存续时延只是视网膜驻留而已。”

《消失的美学》一书中,维利里奥反复横跳,以历史叙事,传统艺术,时代科技的进步来表明“速度”的变化,以及传统艺术的稳定输出是建立在稳定的物质基础上。同时又用大量电影,网络,影像,留白的例子阐述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是借助不稳定的形式,呈现的是留白中延展而出图像内容。这种绵延,存续是一种认知,仅存在观察中的思维里。故而,维利里奥从电影,继续延伸,提出我们的世界,我们身处的世界,其实不是处于“呈现”状态之中,而是处于“消失”之中。

于是他从战争的角度来阐述,现代战争是消失的战争。我们要消失于战斗部队的视野,隐匿在环境中。又如现代建筑学,也是消失的美学。更少即更好的原则,简约,留白的风格,建筑风格的轻盈轻巧,物质在空间里隐身,自身的物质近乎消失。对于种种,维利里奥直指了未来的美学走向,“消失”。一种“不可见”支配“可见”的感知,一种从公共视野中隐匿的趋势,一种隐藏于空间中的终极速度。一种为知觉供应所全面笼罩的新时代已然到来。

本书的反复横跳,如同电影的帧数一般,在中间段落留下了极多的盲区,我们需要动用自己的知觉系统来弥补这些段落文字之间的空白。带着“失神”去观察将有很好的体验。同时对于我而言,未来有很大的压力,其在于戏剧领域,已有“消失”的迹象。这种观念问题的冲突,已然对戏剧的排演产生了冲突。“消失的美学”和“呈现的美学”之间的斗争,早已拉开序幕,未来也不会停息。

戏剧的排演从“呈现”到“消失”,从引人注目到隐匿至空间中。“消失”会对戏剧的各个部门产生了极为强大的影响,任何部门都要学会“消失”,而不是走到台前。这其中包括演员。所以演员的去个性化,去痕迹化的时代也将到来。之前日本已有舞踏这个形式的戏剧方式,它就是去演员个性化的呈现,然而演员贵为演员,是无法接受的。这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冲突和讨论。

当然,维利里奥所言,一种为知觉供应所全面笼罩的新时代已然到来。势不可挡。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