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角落》是一部描写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小说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描绘了阿勒泰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渴望。整部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一
连我看的时候都忍不住安静下来了。才发现在短视频的轰炸之下已经很久不阅读了。手机真是可怕的东西啊。
另外我超喜欢她的妈妈和外婆,我感觉妈妈身上有种四川女人特有的劲儿,永不言败,再艰难也要把生活过得热烈灿烂。
才发现还要要求写满140个字才能发,豆瓣太逗了,让我想起初高中写读后感的日子。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参见共读时读的书。书中语言明快,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动物和风景,时光似乎不曾流逝,只是这样重复着。
在发达的今天,在这样一个地方,有着不同于城市的生活,让你发笑,让你感叹,让你怀念儿时相似的经历,让你不仅深思生命的意义。
像是心中的一块净土,尽管贫困,尽管劳累,但始终是心的宁静所在。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三
小时候就去过两次新疆,但是太小了,记忆很模糊。在李娟的文字中,可以感觉到她对那片土地的爱与情。尽管西北大地不如内地一样富足充盈,但在精神的抚慰却是不可撼动的。 她的笔触不似散文那样优美飘渺,但词句的融合之间却能感受到她扎根生活的那一份热情与淡然。书本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动物、每一处景象,似乎都可以跳脱处书本,在身边找寻。
每每拿起这本书就有一种悠哉悠哉的感觉,就像在看一部类似于《小森林》的电影,舒服,惬意,同时也兴趣十足。羡慕作者能够对生活如此观察入微,羡慕目之所及皆是一片美景。回顾自己,也应该对现有的生活重新审视一番,安安心心热爱生活吧~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四
惊喜地发现,我曾经读过其中一篇文章《我们的裁缝店》,那是高考阅读理解里的,我印象非常深。 我是微信听书听完的,感觉真人读的效果很有趣,建议大家听听书。[微信读书听书还没有烦人广告,强推] 本文应该有46篇故事,非小说,情节不连续,可以当做泡脚榨菜来读,读这本书成了我每天晚上的快乐之一。 本书背景是00年代的新疆阿勒泰地区,讲述了作者在这里的生活。 不同于传统中原地带,阿勒泰地区的生活和当地人有她们自己的特点,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于我们司空见惯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有和我们类似的地方,也有区别的地方,这些正是我们读者共鸣的地带。 有种强烈的被文字治愈感觉,读完了想再读一本,更想去西北地区看看… 作者的笔触是纯净而自然的,我从中读出了作者为人的成熟感,很想给李娟打个电话。 扩展—李娟其他作品:《遥远的向日葵地》《羊道三部曲》等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五
李娟的文字伤佛有神奇力量,能把人带到所描写的场景中,她对所生活的周遭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在阿勒泰生活,每天与之打交道的是淳朴善良的农民、可爱的小动物、神秘莫测的森林、涓涓细流以及皑皑白雪,远离世俗的喧嚣,好不快乐!
我想,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一定很向往并憧憬李娟笔下的这种生活,在这里,生命得以滋养,心灵得以丰盈,整日整夜浸泡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在身体中流淌,这里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维护,也没有应酬饭局中的杯盏觥筹,更没有“卷生卷死”的工作和老板的PUA
其实在这里的生活也不全然是轻松幸福的,热的时候三四十度,冷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酷热和极寒都会让人感到不适,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次的搬家,书中所描绘的房屋的简陋和经济的窘迫让读者感到难过,可作者却是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得以阐述,没有丝毫的报怨,积极地看待所拥有的一切,细腻善良的李娟同时也是强大的,还是会继续读娟姐的书,并从书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力量和温暖。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六
评分:⭐⭐⭐⭐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真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风情。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旅行的,更是一次对多元文化的深刻洞察。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阿勒泰的早晨,是从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喀纳斯湖面开始的。湖水如镜,倒映着雪山和蓝天,美得让人心醉。”这样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画面之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和纯净。 书中还提到了当地的图瓦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信仰都让人感到新奇。作者描述了他们的音乐、舞蹈和节日,让我对这个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尊重。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每一个角落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阿勒泰,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于内地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不同于汉族的民俗风情。而作为旅行者,作者用他/她的脚步和笔触,记录下了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哀愁。 作者的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他/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她与这片土地的亲密接触。这本书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旅行,什么是人生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阿勒泰的故事,更是一次对多元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总之,《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让人深受启发和感动的书。如果你对旅行、对多元文化、对人生的探索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会带你走进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世界,让你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推荐给每一个热爱旅行、热爱生活的人。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七
一 21年走北疆阿勒泰环线时,有朋友和我讲到:阿勒泰富蕴县出了个女作家李娟,几乎成为那里的名片。当时正在富蕴的可可托海一带。翻了翻豆瓣,果然如此,作者一直居住在富蕴。而富蕴其实只是额尔齐斯河旁的一座小城,背倚荒凉的大山。文章写的都是关于阿勒泰的人和事。 最近第一次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语言乡土气息。描写曾在周围出现过的人,以及交集中的叙事,琐碎而朴素。语言也都是简单而生活化的。行文之间能看到人人之间,或深沉,或简单的情愫。诸如“看着我拉面的陌生男人,还请对方吃一碗面”。固然狼狈,却无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感,甚至看到人之间远离的寂寞。 二 “喝酒的人”中每每一喝醉,就认作家母亲家为干妈的小伙子,重复往返。这种描写会让自己想起曾经工厂时,有同事醉酒夜闯女生宿舍,之后一串鸡飞狗跳的救火,而主人公第二日却不曾记得半分的画面。生动而有趣。 在“尔沙和他的冬窝子”中就是刻画的足够细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跋山涉水,在千万帐篷中寻找自己多年前的老友。没有电话,没有书信,只是凭着似曾相识的默契感觉和见面的执着…… 三 很早前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侧重的是写村落里的琐事,有些“凡尔登湖”的类似白描逻辑。《阿勒泰的角落》有些类似,但更多的叙事。地广人稀,写写景、写写植物或活物、以及经过的人。都是融入日常生活里的观察和刻画。 夏冬之季的两次转场,一晃就是一年光景。在新疆的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见面或许实属难得,故会格外的珍惜和热情。就如同曾在北疆行走时自己真实感受到的火热一致。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八
我想说的是:假如我们尝试改变,说不定会过得更好一些。但也说不定更差一些。但是,无论干什么都不会比此时此刻更为确定、更有把握一些了。——《阿勒泰的角落》李娟 我很少读散文,因为这种文体太轻,但李娟的这本《阿勒泰的角落》深得我心,理由就三个字:宁静感。宁静感,是没办法假装的,书写的人可以罗列一大堆岁月静好的形容词,但如果没有一种基于生活现实的客观视角和内在治理的稳定性,是没办法体现宁静感的。 《阿勒泰的角落》记录的是她随母亲进入山野生活的经历,也包含了对那里的山水、人事的描写。而她的文字之所以打动我,正是因为她不回避这种生活的粗暴性质、它的严峻与艰辛,也不回避她以及她的家人需要以极大的宽容和谦卑将自己整合进那样的生活中的现实,但同时,她们却没有停留在生存之中,而是不断地培养着生活,将它往更人性的方向上牵拉。这就促成了一种动人的坚韧,是我欣赏的。 虽然在自序中,已经44岁的李娟批判性地回顾了十多年前的创作,但也更说明了贯穿其性情中不变的那些品质。一如她在面对一些读者固执的劝告时表达的那样,当那些人要她“保持纯真,千万别被城市和现实污染”时,她告诫道,需要保持的纯真就不再是纯真,而作为时代产物的自己,说不上与现实对抗,无非是要么强大到不被影响,要么是懦弱的回避掉了影响。 而在我看来,生活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的,不管要保持的是纯真、天真、理想主义,还是市侩、世俗、现实主义,脱离对变化的清醒认识保持什么都毫无意义。作为读者我们应该获得的是李娟在艰辛生活中努力去过精神生活的启发,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对生活的乌托邦理想寄托在文字勾起的情怀中。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九
阿勒泰现在也是比较知名的旅游景点了,在各个平台上,关于阿勒泰地区的美照和旅游攻略也都随处可见,似乎与我印象中的阿勒泰差别很大,之前关于阿勒泰的记忆其实是李娟的羊道三部曲给的,而《阿勒泰的角落》也同样延续着李娟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印记。 阿勒泰地区宽广无垠,真正的人文风情、少数民族文化、游牧民族状况等,通过《阿勒泰的角落》可以看到最直接和和真实的一面。作为该区域仅有的汉族家庭,李娟一家与当地的居民逐渐熟悉,逐步融入和适应大草原上的生活,李娟自己也在慢慢地长大,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描绘出当地人和自己家庭的生活画卷。李娟的文字看似朴实无华,实则细腻温情,阿勒泰的生活是多方面的,有苦有甜的,但是李娟能把苦中作乐轻描淡写地勾勒出来,让作品很治愈很自由。 《阿勒泰的角落》已经热销了十年,迎来了新的修订版,这个系列之所以如此受到大家的欢迎,也许是由于草原、戈壁、荒漠的美景变幻,也许是因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那份最真挚的、纯天然、单纯美好的情感,在《阿勒泰的角落》里,总能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角落。在阿勒泰,虽然自然环境艰苦,物资相对匮乏,但在李娟纯真朴实有趣的笔下,这些生活的不便和艰难仿佛都成了快乐的经历,在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都是内心纯朴,在李娟家的小卖部赊账总会归还,很多人也并不羡慕县城的生活,而是选择继续在草原上过着迁徙放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的快乐就是那么的简单。 作为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就是这么的感染人心,虽然我们知道,就算有机会去阿勒泰也只是去那儿一游,不可能亲自体验游牧民族的生活,那毕竟不是过惯了城市生活地人们可以习惯的,但是在内心,却始终给阿勒泰留了一个角落,在感到疲惫的时候,在面对复杂人心的时候,从书中翻上几页,瞬间就飞到了大西北,看游牧民族欢聚一堂翩翩起舞,看大草原上的各种动物生龙活虎,看那里的大人小孩享受着当下的生活。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十
[阅读字数]:22.7W
2008和2015曾分别造访过新疆,这其间也陆续去过其它西部省份,但自认无论体感和心境都独爱新疆(2015的微信图文小记已截图上传记录分享)。2020初春第一次足不出户时才从网络上读到李娟的《羊道》三部曲,2012年出版,已经属于中期的作品,裁缝店已成功转型为小卖部,琐碎但真实的日子里,是片刻梦回草原的慰藉。
十年后读再版的这本《阿勒泰的角落》,先认真读了前后两版的自序,惊觉很多感同身受的体悟。我的这十年,因为经历、成长、变故,读到每年生日写下的文字,也和李娟一样,“总会发现很多自己都已经忘记的美好细节,像个陌生人一样一次又一次被自己打动,连自己都为之动容。”
其实细想每一段鲜活的记忆,无论久居某地还是人在旅途,撼人景致固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记,但更持久的部分始终与人和事有关: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十一
阿勒泰是那样的辽阔,客居的李娟一家显得那样渺小,像一粒风沙,吹散到各个角落,从喀吾图吹到巴拉尔茨,从沙依横布拉克吹到桥头红土。阿勒泰的男人女人孩子们给李娟一家带去了诸多人生体验。
游牧的风情有别于农耕的风情,然而内核的恬淡与淳美却是共通的,这使我常常回想起小学时读儿童文学合集《盛世繁花》与《岁月留香》的日子,书中的叙事性情节在二十多年后已忘得一干二净,但是那文字里散发的温暖味道,是让人那么想靠近。
意识流串联着柔美的风光潜入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经历中,然而无论如何铺散,人的孤独与生活的艰辛都令人难以忽视。上到蓝天下到山野,寂寞与疲累交织于字里行间。因为孤独所以更能捕捉他人的孤独,因为艰辛更能体悟他人的艰辛。
李娟很爱写天的蓝,有纯净柔美但更多的是贫苦是乏味是寂寞——除了漫天黄沙,低矮的建筑之上唯有蓝天聊以慰藉,每每抬头,蓝天总是如约而至,心头既泛起一丝默契的快适又涌出更多的,一成不变的苦闷。
“这里没有电,过去的老电线杆空空地立在村落里,像是史前的事物。这里处处充斥着陈旧与“永久”的气息”。
“从我站着的位置往下看,广浩的山林莽野,只有这么一个小人儿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小小的,单薄的,微弱的,安静的……以此为中心,四面八方全是如同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气象……”
等待与沉思并行于寂寞之中,她渴望着满矿石的东风141,渴望着母亲的陪伴,渴望着与天地生灵共眠共舞,渴望着陌生人投来异乡人的目光。一次次的沉思让自然万物放慢到肉眼可观的速度,如野草如流水,如雪兔如风沙。
那乐在其中却又想去外面世界看一看的人啊,是孩子。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十二
很难去形容李娟,她的文字俏皮带有生命力。用文字记录许多难忘的细节,不华丽的辞藻,因为真实而格外打动人。
在《阿勒泰的角落》中,都是与她生活的内容、人和事。我可以凝聚的、正在逐渐清晰的美,世界变得如此寂静。
或许是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感,让我想起前些日子看的《一个女人,在北极》,都是枕边书的存在。
“自然总是公平的,总会平息一切突兀的情感。”
都是在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孤独是绿的、蓝的、白的、红的。在那人迹罕至的土地上,可以感受到新疆的美、岁月的静,天空的深蓝、暗红色的悬崖、裁缝、金鱼、恋爱、……
生活无穷无尽,却又无声无息。但也正是因为李娟孤独的生活在荒漠的地方,也能对生活积极向上。我想李娟性格中所带的粗粝、可爱,有部分是受到她母亲的影响。
她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但是文笔又是能让读者对那种生活有所向往。我真切感受到,阿勒泰一定是个美好的地方。
原来还有人在过这样的人生啊。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雪兔、短暂的爱恋、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在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外婆清晨熬的一碗粥….
在文中为数不多的情感中 ,她觉得林林也是那个孤独的人,和她永远的孤独。同样年轻,同样有着欢乐的笑声,更重要的是他们俩都是总是一个人。那个短暂的爱恋,平均每十天才能见上一面,开着大卡车来接心上人的年轻小伙子。
“而我,要么是强大的,不受这印记的主宰;要么是懦弱的,回避了这印记。”
就像是她在2013版本中的自序说到,那种生活已经消失了,在城里买了楼房。生活永远都在一边抛弃,一边又在继续。一个人的纯真和朴素,本身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坦然轻松的过完一生,又因为毫无遗憾而永远消失,让世界波澜不惊。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十三
阿勒泰,我不曾去过那一方土地,它在我曾经的认知里,是浩瀚的戈壁、蔚蓝的湖泊、蜿蜒的雪山、郁郁葱葱的绿洲。
我很庆幸出生于新疆、成长于四川,有着穿梭于汉族文化与哈萨克族文化之间独特经历的李娟带我重新认识它、感知它。年轻时,她和母亲一起学习缝纫,并经营一家小便利店,住在哈萨克游牧民族购物的小镇阿勒泰,那便是故事开始的地方,普普通通的人也就此一把抓住了我。
有时我在想,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组成的,将我们与自然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福祉取决于以崇敬的态度发现我们与所有生命形式乃至物质的精神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植物、动物、树木、岩石、泥土、真菌、山脉、溪流、云彩、天空、风、雨、昆虫、和鸟类。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经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忘记了这种关系的价值。试问,你已经被困在混凝土钢结构的“无聊生活”中多久了……
阿勒泰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它的故事在帮我找回这种联系,文字下已被定格的那块岩石、那棵树、那群马、那些人、那些物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一颗颗心,一颗颗与阿勒泰邂逅的心。
当以这种方式“聆听”,我相信无论是谁都会感叹她对这样的生活、对阿勒泰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和动物的发自内心的热爱。
那时阿勒泰也不再是我认知里的“自然圣地”,它仍是一个被人热爱着的普普通通的地方。
那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它会给你“冰冷的”生活带来多少奇迹和抚慰。
那时我也很遗憾“喀吾图早已不存在了”。
那时我也在想,哪有那么多孤独,多的不过是百无聊赖、反复无常……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十四
绿色的封皮让人想起夏天的新疆,深深的绿色使人置身于浸润着山谷中荫凉的风。李娟和这一抹绿色在db圈里反复出现,拉我入了坑。
或许因为李娟的语言,阿勒泰的遥远,二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让这本书的文字和内容散发出一种奇异感。首先被作者的家人和生活吸引,马马虎虎的娟,无所不能又跳脱的妈妈,固执的外婆,能干的妹妹,让其他妇女羡艳的叔叔,小狗小兔小羊,自己搭建的铺子,改造的房子,杂货铺裁缝店,转场迁徙和进城搭车。一个汉族家庭在阿勒泰偏远的村镇,过着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遵循着当地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创新,这种自由、原始又直接的生活,就像阿勒泰的树一样生长。
然后对那里的人和生活产生兴趣,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没有城市框架的束缚下,让人觉得跳脱的好笑,忍俊不禁的无奈,和无可奈何的惊异:捡东西来卖的小孩,喝多酒的醉汉,腼腆的来做衣服的人,进来盯着人看的陌生人,拉货的人,小巴车司机,追求妹妹的小伙子,骑马几小时来看娟的她的朋友小女孩。他们看起来是那么“无知”,那么笃定,那么小心翼翼,那么恣意洒脱。路过的人和事,在娟平铺直叙的描述里,在阿勒泰各个村落里,在遥远的二十年前的新疆,留下了一副绝无仅有的画面。就像李娟自己写到的,现在可能已经不存在的生活方式,那些地方,那些人,那个简单淳朴的自己和看事情的方式,和现在已经无法认同的那时候的自己的思想,都已成为笔下记录的历史,珍贵的定格画面。
在读的过程中,我反复确认她到底是不是汉族,因为有些描述真的就像她自己就是当地人似的,有一种懵懂的天然呆和迟钝,一些无所畏惧和浑然天成,好像在那里生活也会深深的被浸染,成为那个地方的一员。
李娟的语言和她描述的那个时代的阿勒泰,穿过遥远的时间空间,给当下焦虑的人们短暂的安宁。这种书的好处是每次可以只读一章,不用像小说一样一口气读完,现在放下一会就忘记了前面的剧情。本身散文就给人以放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这个绿色的封皮真的就跟这些文字一样,让人放松。除了直接的描述,她的文字里还带一些戏谑的自嘲,一点冷幽默式的搞笑,让人嘿嘿一笑,不是大笑也不是微笑,就是那种忍俊不禁的傻乐。
简单头脑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也是最具有灵性的。现在我们被灌输了太多思想,他们在我们的头脑中打架,加之像雨雪一般从天而降密密麻麻的信息,让我们感到混乱,感到焦虑感到愤怒和迷茫。是该时常让大脑休息,让眼睛看看绿色,今年如果有机会,很想去一趟新疆,呼吸绿色的带着荫凉的空气,看看绿色的新鲜的阿勒泰。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完看了这本书,感觉在焦虑的生活中,突然找到了许多快乐的碎片。
·
她写:妈妈给顾客看赖账人的签名,请他辨认是否认识这个“不要脸”的人,对方大吃一惊:”这个,这个不是我吗?“
她写:自己在银行门口晾内衣和红花绿叶的床单,把行长气坏了,拽下床单挥舞着跑到“我”家来。
她写:更奇妙的是花还有香气。哎!花为什么会有香气呢?真羡慕花儿。
她写的文章,真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
·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2010年,收录了李娟最初刊登于网上的34篇散文随笔。
描述了她在阿勒泰生活时一些平安与温柔、悲伤与喜悦的小故事。正如她所说,我们都向往广阔的世界,我们都栖身小小的角落。
·
我生来平平淡淡,日子也过得波澜不惊。
最初写作时,总觉得要写出惊世骇俗震慑人心的故事。然而,生活的真相似乎就是自然和平淡。
逐渐长大后我才发现,这种生活,竟是难得的幸福日子。
看着这些温柔如水却又有趣、朴实的文字,我不禁开始想象巴拉尔茨浪漫的夜晚,想象那只离春天只有的小雪兔,想象在河边洗衣服的美好时光……可惜喀吾图这个小镇早已不在,被时代抛入发展的浪潮中,随波逐流。
我却明白了,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值得尊重,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值得珍惜。
·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
我感动于李娟的文字,因为她对所有夜晚、河流、小路都看得透彻而清明,同时又热爱着这个世界,就像是在无穷无尽无声无息的生活里寻找着每一束月光和每一声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