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倭寇的踪迹》描绘了明朝末年抗击倭寇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影片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当时人民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了中日两国历史上的复杂关系和战争的残酷性。这部电影让人深刻反思历史教训,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倭寇的踪迹》影评(一)
看了一半多,深感悲哀了。这些名门正派,中原武学,武林世家!倭寇入侵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里?没有独创的鸳鸯阵、没有改进的倭刀、没有改进的技击之法,就看看所谓优秀习武青年的捉对厮杀比武,没有一点实战意义,如同小儿游戏,还不如几个歌姬看得透彻,或者说,明知很滑稽,却不敢、不想、不能说破。只会固步自封,不知采纳众长,一群坐井观天、尸位素餐之徒。
1/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二)
武术演得太过真实,不是击剑或则搏击爱好者估计很难看懂。就好像你给一个不爱军事的人谈战机超视距打击一样估计听不懂。而且剧情单一,无聊。不过这真实的武术是创新的演发了吧,就像李小龙的快准狠。没有多余的花里胡哨的动作。
这剧情一句话就可以讲完,
猪脚开武馆的考验。
要是剧情在好看些就好了。
把真实的杀人技发和武侠剧结合。
例如射雕英雄传 把武术部分改成块准狠会怎样?
2/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三)
人越没什么,越羡慕什么。
我自认有些遣词造句的本事,却缺些脑洞纷飞虚构故事的能力,看到徐老师凭喜好而肆意编织属于自己的江湖宇宙时只有膜拜的份儿。
我早已对由香港发扬光大的武侠片感觉厌倦。
孩子小的时候只喜欢味道,所以他们放着好好的饭菜不爱,偏爱零食,因为零食能引起最直接的快感。
长大了会想我都吃了什么垃圾玩意儿。
徐皓峰不想生产零食,他只想取悦自己。
一个聪明人想要取悦自己时的作品,旁人有福了。
比如初代iPhone。
3/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四)
《倭寇的踪迹》是徐导第一部个人主导的电影,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他的武侠世界,相较于我对《箭士柳白猿》的欣赏,对《师父》整体叙事的认可,这个片子是比较难于断定的。它的视听有一种执拗的笨拙感,电影里的人物也是如此,电影里的武打动作更是如此。这种风格,会让喜欢的人很享受,让接受不了的人很难受。
我对风格的接受度都很强,第一次看这个片子就对这种风格充满了好奇,而且,这个片子相较于《箭士柳白猿》并没有那么沉重,没有那么晦涩,它像是一个很有风格的说书人,一顿一挫地讲一个幽默又讽刺的武侠故事。
很神奇的是,电影的顿挫感与情节里的喜剧元素形成了很好的一个反差,让我很喜欢,我喜欢里面一本正经地幽默,正如说书人独特的幽默一般,让人会心一笑。
再到《箭士柳白猿》其实也有那种幽默,但非常少非常淡了,在整个电影氛围里连调剂都算不得。再到《师父》故事的讲述者像是变成了一个老练成熟的中年人,滴水不漏,也有幽默,但是那种幽默,让我无法再笑。
4/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五)
虽然如题,是一篇影评,但是依旧在看完影视后,推荐有时间的朋友仔细看下原著作品(中篇,一两个小时能读完)。因为原著和影视化作品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影视说的是,抗倭将军的士兵继承抗倭刀法,把军营兵技流传民间,开宗立派的故事。
原著讲的是,抗倭将军的士兵继承抗倭刀法,以此刀法单挑明朝“崇文抑武”风气,力战身死的故事。
只是文学作品所写,未免有含沙射影之嫌,毕竟从满清开始,对于民间武力的弹压一直是驭民之术中很重要的部分,包括如今。所以,主旨上无法过审,只能退而求其次,变成了一个开宗立派的故事。
故事的广度,高度,陡然间从制度的探讨,变成了小门小派的求发展,拮据许多,却也是带着镣铐的无奈之举。徐导的作品,书也好影视化也罢,充满了对社会的观察对比,值得细看。
5/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六)
徐浩峰的电影里有个贯通的主题——规矩和被规矩压迫的人。这样的环境里安置几个大大咧咧的异族姑娘更能凸显出这个规矩社会下男男女女的压抑。在《倭寇的踪迹》里,汉族男女少言寡语,服装和环境一样黯淡压抑。而异族姑娘却是黑白中的一抹鲜红,她们是不受拘束的,是大笑大闹、敢爱敢恨的。
在德高望重的长辈们眼里,她们是不守规矩的蛮夷,但她们的不守规矩、热情奔放却也吸引了屈于礼教、压抑本性的少年们。
虽然她们和文化格格不入,但也并没有被文化吞噬。所以更能旁观者清,带着疑惑和戏谑的眼光看着教条下的人们——他们真是奇怪,他们真是无趣。
6/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七)
《倭寇的踪迹》是徐皓峰导演的一部新武侠电影。徐皓峰的武侠电影带有浓烈的个人风格,其主要在镜头调度部分,动作戏的调度尤为明显。以《一代宗师》《叶问》等按主流动作设计的电影为例,在动作的拍摄以及剪辑上,他们往往会采用丰富的机位和碎片化的剪辑,以使动作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而徐皓峰的武侠电影则反其道而行之,其多采用长镜头拍摄,不卡剪辑点。《倭寇的踪迹》中,也仅有梁痕录和裘冬月对垒的戏中,剪辑比较丰富,其他则偏向于动作的清晰呈现,具有很强的纪实感,也更符合徐皓峰影片的厚重、有仪式感的调性。 在剧作上,徐皓峰擅长根据历史进行二度改编,去呈现对历史的追思,以及早已变样的江湖和内心的江湖之间的冲撞。本片主要讲戚家军的遗卒,梁痕录和赣冈,为了将戚家军的武技流传于世,有个影子。在江湖险恶开宗立派受阻之下。冒充成倭寇,挑战四大门派的故事。也对写了于承惠饰演的裘冬月,他是退隐的天下第一高手,不管是他真的是,还是自称是,他都以天下第一高手的要求自己,不近女色,不搞政治,专心修炼,所以在四大门派的高手都打输了戚家军遗卒的情况下,打赢了梁痕录,也侧面说明他仍是江湖第一高手。这个故事中饱含了徐皓峰对逝去江湖的怀念,不管是在古代的语境还是现代的语境,都是徐皓峰的创作
7/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八)
老派与新派:新派挑战老派,向来不易。开宗立派虽有规矩,但话语权在老派手中。明知是戚家军遗卒,却诬其为倭寇。非我同类,即是倭寇。真正开宗立派后,似乎摆脱不了风气日下的宿命。愿徐浩峰独特的武侠风格永葆锐气。
军营与民间:世传武功与军营兵技不同,本是同宗同源,但沿着不同的路径演进,不可相提并论,非要比试,孰高孰低,一看比试的情境,二看比试者的造诣。战场上好使的未必是武功,江湖中厉害的未必靠兵器。
庙堂与江湖:两位戚家军遗卒,身在江湖,心忧社稷,一心想把戚家军克倭之刀传之于民间。但克倭刀法当年是不传之秘,庙堂之上的御林军欲学之而不得,故多年后无法获得庙堂认可,只能退而求诸江湖。反观鸳鸯阵,经由庙堂而广泛传于军中。
武功与心计:裘冬月只练武功,不动心计,是霜月城第一高手,但似乎并未开宗立派;郄老在霜月城势力大,但心计损害武功,关键时刻没了决斗的气势;四大门之间面和心不和,相互猜忌,面对“倭寇”替身,一同陷入无计可施的境地。
招式与实战:一招如影如响,四大门折损十余名高手,竟无法破解。四大门鼓吹中原武学模拟马战,讲究一招制敌,但遇到真正的军营兵技,屡屡被一招而制,却无计可施,显然已脱离实战远矣。
8/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九)
看了《刀与星辰》后略微更理解了一些这部电影。“价值观”是徐浩峰一直强调的故事核心,他不希望武侠片以戏班子的呈现方式供观众看热闹,亦不是现实中为掩盖人性弱点的一种宣泄,也不只是简单的心理补偿,徐浩峰试图对传统文化的高层次内容进行呈接。
“可能生活得丰衣足食,但文化消亡,人间变得无智无趣...”
“怕‘样’的消失,应是武侠片的恐惧...”
徐浩峰认为类型片是恐惧和救赎,此片的恐惧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刀法在各门派压迫下的消失殆尽,救赎则是徐浩峰说的“退而求其次”。“在好日子里,一 个人办事办不成了,因为某一世风变异了,人物进入礼崩乐坏的危机中,最终以某种委婉的方式将要消亡的东西保留下来。虽然永远无法回到最佳标准,但退而求其次,好在没有消亡、没有变质,只是稍稍走了点样,勉强欣慰”。虽然影片的最后,刀归于黑暗,甚至连一个坑位都没有,但至少在江湖上留下了可能性,一枚星星之火。
在这场电影的实践里,徐浩峰用自己的观念在实验,体现在极为缓慢的叙事节奏。在影片中,可以看出徐浩峰对人物的动作形态极为重视,一招一式凌厉分明,但有的时候不免让人感觉用劲过头。
“而真正对观众形成心灵震撼的是分寸,而不是泛泛的视觉刺激。”徐浩峰试图用自己的叙事方式和节奏,对抗已有的固化的生产标准和模式。但是我个人体验感觉他有时并没有将分寸感拿捏好,有时会显得做作和拖沓。
戏梦人生。虽是武侠电影,表达的也是每个人的生命状态。
9/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十)
徐皓峰习惯用自己的小说打底,在结合电影艺术手法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奇幻的、迷人的武侠世界。故事里舍弃了原小说中孤寂萧瑟的时代靡靡之音,角色塑造极尽刚劲洒脱,影片还是讲述了一场时代束缚下的骚动,进一步说明了明朝统治秩序的混乱与规则的疏忽,倭寇之乱的背后明晰出武侠衰败跌落的原因,是道法自然,法则治道的弊端,也由此说明机制的纰漏最终会导致家国沦丧。在此仓皇世道,对于武侠道者而言,坚守的道德又是什么?这部电影很好的给出了答案。
影片细腻绵软的铺垫出政治为先的明朝历史的光影,江湖与朝廷的对立统一格局就此打开,文武相接的时代凸显出江湖的质地饱满。恪尽职守、坚守底线、遵循道德之源的武士,沦为了看家护院的守门人,在糜糜社会之下何谈个人生存?在比武中更是沦为他人笑柄!而征战沙场、戎马一生的大将军,却无法完成马革裹尸还的夙愿,支撑着前半生的武术精神也随风消散,政客的时代,压抑武士最终埋下了祸根。徐皓峰正是透过银幕,传递出明朝侠客无法规避的宿命论,但有趣的是,他没有自始至终的严肃的去做表达,而是以冷幽默/黑色幽默的方式,带给观众一场丑态百出的武侠世界,这样的处理方式,不流于粗俗。
再说一说徐皓峰的武术形式吧,快而准的节奏,一招致命将对手擒获,颇具古龙武侠小说放纵恣意之感,冷兵器的选用也是极为写实,力图做到不飞天与不炫技,完全颠覆传统武侠片的原有的运作模式,转而追求一种更加冷峻克制的表现手法,片中的打斗全部都是观众肉眼可见的、一招一式的、脚踏实地的实战对打,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武术的该有的面目。
10/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十一)
【电影:倭寇的踪迹】 讲规矩,有原则的比武,纯纯的比武 (在看电影里,两个人比武时候,我会下意识的担心:如果有一方偷袭了,该怎么办?电影自始至终都没有做黑手、小人的情节,这是另一种江湖) 注重写实,看电影画面、动作戏就能感受到,致命一击,就在一瞬间,人就没了 (电影的预算有限制,场景也相对单一) 看了徐浩峰的个人采访,他聊到武术,聊到这部电影 武术方面:几个国家的武术方式对比,李小龙,戚继光,寸拳的威力是怎么发力的,黑手,拳击,关键武功的一脉单传,在乎名声 电影方面 1,有武术类知识点:反倭寇刀怎么用?优势在哪里?鸳鸯阵展示,纸糊盔甲优势,不同人体力测试,训练时候喊口号 2,有讽刺,4个老头的保守陈旧、排斥新东西,碍于面子 3,有思考:电影最后一个镜头,这把刀跟4股势力的刀剑放在一起,夕阳照耀下,刀还是那把刀,至于是倭寇刀,还是克制倭寇的刀,刀就摆在那里,变的是人们对待这把刀的态度 4,有世俗伦理:白胡子老爷子纳妾,发现妾跟护卫有染,白胡子老爷子隐居深山,后来白胡子老爷子设计谋,让小妾跟护卫互相杀害,最后白胡子老爷子心软,计谋进行到一半放弃了 5,有留白:夕阳照耀在刀上(刀就默默无闻的躺在那里,怎么评说留给其后人),男主衣服领口被裘夫人割破(男主对裘夫人有念想,或者说,裘夫人割破了男主的衣服领口,留了个念想给男主,相互倾慕) 6,有武术的传承:男主想法后来改变了,要把戚家军刀法流传民间 徐浩峰的《倭寇的踪迹》,电影的写实风格,重点在讲武术的动作,一招一式,怎么打,对方招式的致命弱点在哪里 张艺谋的《英雄》、李安的《卧虎藏龙》,侧重写意,秋风落叶、翠绿竹林,有艺术的感觉 这些电影都很棒,都是我的心头好呀,哈哈哈,我全都要,略略略~
11/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十二)
【芒果TV】
由于之前对此片已有耳闻,因此最初是抱着看闷片的心态来猎奇一下的,没想到观影体验却非常丝滑顺畅,不但不觉枯燥,反而是看得津津有味、沉浸其中。
首先,整个情节走向至少不会让我看了这段就能猜到下段。其次,影片质感与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明后期江南水乡的氛围也极为吻合。在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吴冠中画作的借鉴。比如:电影开头处的残荷。再如:多次出现的占据全部画面的黑瓦白墙,构图横平竖直、极为工整简洁,几乎就是将吴冠中的名作《双燕》直接搬上了银幕。另外,几个异族舞女的设定也是神来之笔。很多幽默桥段都与她们有关,也通过她们之口暗暗嘲讽了一把古板虚伪的汉族道学传统。
尤为深得我心的是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执着于将戚家刀流传于世的男主,历经千难万险开宗立派后却带着自己心爱的异族舞女浪迹苏杭。对年轻妻子及其情人怀恨在心的大哥,欲对二人暗下杀手却在最后一刻放下怨念救了二人,比武赢了男主后放弃世俗名利去找寻让自己念念不忘的蓬头村妇。年轻护卫当着曾经的男主人面询问“小姐”去向时面不改色心不跳,毫不掩饰自己对爱人浓烈的感情,视礼教为无物。桀骜不逊的年轻妻子最终可以和自己的心上人安安心心地长相厮守。唯有那个起初貌似城府深沉、手段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大哥位置的二哥,临到终了却啥也没有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武林老大的名号也只不过是大哥吐出的牙慧而已。
功名利禄、青史留名可以追求也值得追求,但心灵的最终归宿还是与所爱之人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不时散发出酸腐味的内娱古装影视剧市场,这部14年前的电影宛如一股清流。
12/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十三)
《倭寇的踪迹》,公映时票房25万,但这是一部安静的时候还可以再看看的片子。
《倭寇的踪迹》很多人也认为“新”,但我没看出什么新,更多的是继承,除了威亚之外的诸多继承。开宗立派不是一个新主题;霜月城第一高手裘冬月的境遇让人一下想到李寻欢;布景和构图是标准的胡金铨范儿,对了,还有明史;花船和郄府不就是迎春阁和龙门客栈吗,那是营造故事的封闭空间;主人公为戚继光刀法能开宗立派挑战四大门,想是一片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然而全片死的五个人却是因为对回纥或波斯舞女的邪念,与主题无关,这武打片不死人的风格不是《空山灵雨》么;“如影”、“如响”的技法又如何能超越古龙的“迎风一刀斩”;高手对决的场面似乎致敬宫本武藏;几场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打戏相比《童林传》,小巫而已,因为常杰淼本身是个武术家,在武术家的评书里,几百场打斗,讲究的都是“实在”并且绝无重复,在武术家的身份上,常、徐似乎是相似的;最后,所谓文化的批判,也只有多事的人会去挖掘,大家都是忽略的。
总之,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是一部大陆影坛以前没有过的武打片,这就是“新”之所在吧。
武侠片和武打片现在大家已经不区分了,就像“涮羊肉”和“火锅”一样,但其实还是应该有区分的。
我想《师傅》也未必会有什么新意,因为前人很难超越,对于常杰淼,对于某个时段的古龙而言,作品是用来养命的玩意儿。梁金古温时代,还有江湖,还有门派,还有武师较技,所以有梁金古温,而当武术失去了技击性,侠便失去了凭籍。“侠”本就是体制外的边缘人士,而当江湖远了,兄弟散了,武技废了,何处去寻“侠的踪迹”。
13/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十四)
非常好看,特别徐皓峰!就是他这样的人拍这样的电影——
事小,情节进展缓慢,武打打得也笨拙,但就是特别好看。
人物都有了:使倭刀的小青年,是个轴人,心怀信念,尽管这信念在世人看来,过时了,不合时宜,青年带着旧时代的文化遗存,他自己认定,这把倭刀宝贵。
小青年把自己一身功夫、本应秘不传人的戚家军绝技教给跳舞的胡女、富家裘夫人——徐皓峰电影里塑造的女性非常可爱,胡女单纯、热烈,裘夫人个性叛逆,又有江湖仗义。
武林第一高手,裘大爷,人已经无可奈何老去,拳怕少壮,但心有责任,在江湖需要他的时候,不惜扔掉自己过往点滴积累的英雄福利(成名归隐是最安全的),还是重入江湖,力战小青年,最后一战真是体面!
这个形象塑造得很饱满。他的家事(夫人和她那长得好看的小情人)、江湖事,都处理得特别高尚,是身有绝学、心有柔情的男人,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格都升华了。
双枪对倭刀这一战,老大爷焕发了青春,去和自己惦记的田园少妇相会了……这一笔有意思的。人永远有一个追求,心有向往,这个向往,就是美好。
江湖上的老二,看起来是个阴险的主儿,一方面觊觎裘大哥的江湖地位、家产,但做人也还是体面的,既照顾大嫂,又防着大哥。经过使倭刀的青年的一力冲击,也升华了人性,承担了责任,凝聚了江湖。
这部电影特别中国味道。旧中国的文化、思想是有种种局限,但是也有可贵之处,就看我们留什么,扔什么。
徐皓峰远离时代尘嚣,写小说,拍电影,就是他过审的片子太少了呀。
好在他的小说还可以看。
14/15页《倭寇的踪迹》影评(十五)
徐浩峰的作品每一部都耐看,最重要的因素是有干货,而且喜欢留白。
倭寇的踪迹我反正是不敢说完全看明白了,只是看了个梗概,就像听一个老外毫无保留的说了一大段话,大概意思能懂,但要说每个词都听清了不敢。
这很好,留待日后慢慢反刍,来日好相见。
好片子值得反复的看。
就像书一样,真的好书,真值得读的书,看一遍够吗。
出于不甘自己看不懂,我梗着脖子把它拆零了试试,冒着焚琴煮鹤的罪过。
片子有几条脉络并行,主脉是宋洋要秉持为戚继光传香火的坚持,他闯无疑巷不成,他不杀人,他冒着生命危险考察海防军和舞女的体力。
小分支比较多,海防军小头头的怕死,幽默感和纸甲换铁甲愿望,开始看的很轻蔑,以为又是一枚无关紧要的小棋子,讽刺一下小官吏,加固一下大家的刻板偏见。
后面看下来很欣慰,小头目也站出来和“倭寇”拼命,看到铁甲后满眼放光,听到比武后还是屁颠屁颠的跑去看——人都是复杂的,一味贬损实在无聊,是欺负观众没智商。
还有小弟子们的春心告白“别怕,我们不是坏人,我们只是起了邪念,汉族女子从不跳舞,我们怎么受得了这个”....哈哈哈,徐导替千年来的中国男人说了句公道话,虽然有点羞涩,但我们都有欲望,都有邪念,装他么君子是骗鬼呢。
前半段是前任首脑的儿女私情以及现任首脑关于名声,门派的鸡零狗碎,中国人熟悉的内容。
但后半段不落窠臼,全部给升华,男人喜欢女人,包容她的奸情,如果这都不算爱。
比武前自报家门,讲明兵器利害,败了就认,给你公正评价。
有些感动,儿女情,民族义,门派誉,心底欲,还有重要的一点,真功夫,徐导都兼顾到了,现今国产片,我愿称之为最强。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