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后代》读后感:文章以地球环境问题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后代的担忧与忏悔。作者呼吁每个人都要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读罢让人深感责任重大,唤起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行动意识。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地球、为后代而努力。
《致后代》读后感(一)
几年之后再读,写意的大师。 对社会中虚伪、欺骗、懦弱之人的毫不留情的讽刺。对底层人民粗俗、凑合、不高雅的生活的理解与悲悯。对社会不公、穷人食不果腹衣不裹身的拒绝。对自身的渺小、喜爱临时性、拒绝永恒的诗人气质明确觉知。对中产阶级的装腔作势或所谓的文艺理论、学问的嘲笑。对伟大古典真理、人类普遍信念甚至整个人类的抛弃并点破其塑造的永恒的虚幻。对自身转瞬即逝的无动于衷。
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前前后后看了十遍仍然没看出其精髓。但布莱希特的诗只读一遍就可以确定其不朽。不光因为布莱希特易读;也因为我就是在他描写的那样“饥饿、寒冷和痛苦”的下层人民中长大。我不是在说我将要像布莱希特怜悯他们、同情他们或支持他们,我仅仅是在说:我理解他们,我熟悉他们的存在。我们(类似布莱希特的人)会为他们的粗鲁、不高雅、甚至严重违背道德的生活方式做真实的说明,好抵挡你们那可笑的蔑视。
1/4页《致后代》读后感(二)
这本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后的东柏林,当天空还笼罩在还笼罩在一战和二战带来的恐惧之下,所有人都在战战兢兢、疑神疑鬼地生活着,艾希——身份为当地女演员——也毫不例外,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被半逼迫着做了布莱希特(戏剧大师)的情人,在这期间她和另一位男间谍互通消息,试图找出布莱希特反动的证据……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布莱希特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不只是对祖国心怀忧虑的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他对玛利亚有着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即便发现了她的真实身份后,也并没有立刻断绝两人的关系。 我读这本书是从“感情线”入手,因为对历史知识我有点局限性,知识面不宽 《布莱希特的情人》介于传记与小说之间,感觉是一部又轻盈又沉重的小说,关于爱情,又不止于爱情。关于背叛,也让人沉思,背叛后的宾语是爱情,是理想,还是自己。 读完这本书感觉给读者留下好多的空白和想像空间
2/4页《致后代》读后感(三)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Bertolt Brecht,德国电影剧作家与诗人。本世纪上半叶两位伟大的德语诗人里尔克和布莱希特,里尔克的诗歌艺术是奉献给艺术的,而布莱希特的诗歌艺术是奉献给社会革命的。他的诗歌或许是时代的需要吧。
他忘记童年,但没忘记童年的白日梦,忘记屋顶,但没忘记屋顶上的天空。
你我都知道:没有谁值得羡慕。恐怕每个人都有个十字架要背负。
要做到当你离开世界 不仅你是好的,而且留下 一个好世界。
你跛脚,是因为这些新发明。那就跌倒吧!在地上爬!
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这是人们说起就沉默的一年。天空不下雨,只下铁。
至少答应我你不会再坏掉!
要学会边走边抓住事物。
一切都在改变。你可以 用你最后一口呼吸重新开始。
在你那张好看的脸上 展露一线希望。
当春天来了,海水蓝了。
3/4页《致后代》读后感(四)
每次读诗,总是让我产生我也能写诗的错觉。高中应该是第一次写诗吧,得到一个差强人意的分数。我确实是没有这方面的天赋的。
布莱希特的诗很生活化,除了那些有背景故事的我看不懂,其他我也不能说我看懂了,但是我竟看出了诗的可爱,可能是因为封面作者看起来有点像喜剧演员。
点题之作致后代,满怀好奇想知道作者会给我们些什么忠告,结果作者说,不要听他们的建议。
《乐趣》
早晨望出窗外的第一眼
失而复得的旧书
热情的面孔
雪,季节的变化
报纸
狗
辩证法
淋浴,游泳
老音乐
舒适的鞋子
接受事物
新音乐
写作,种植
旅行
唱歌
对人友善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