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子》是一篇富有深度的读后感,作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从自身经历出发,探讨了人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对自行车和轮子的比喻,作者表达了对人类进步和自我超越的信念,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在追求完美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整篇文章思想精深,值得深入思考。
轮子读后感(一)
在信息技术的广阔天地里,流传着一句至理名言:“不要重新发明轮子”。这句话传递了一个核心理念——我们不应重复劳动,去重蹈前人的覆辙,而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已有的成就作为跳板,向着未来继续迈进。然而,对于像轮子这样的基本发明,社会的进步和创新的需求促使我们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良、升级,乃至于彻底的革新。
[英] 特蕾西·特纳 所著的《轮子》是一本关于轮子的手绘知识小百科,它以轮子为核心线索,贯穿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主题,细致地描绘了轮子从诞生之初到日益复杂的演进历程。
您是否知晓? · 轮子的最初使用者是那些巧手制陶的工匠们,他们借助陶轮塑造出形态各异的器皿。 · 据考古发现,最早的车轮距今已有约5500年的历史,其出土位置位于古老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今天的伊拉克附近。 · 轮与轴的结合,开启了人类乘坐马车、牛车的全新篇章,同时也使得运输货物成为可能。 · 最初的车轮由坚硬的木材雕刻而成。随后,有人灵光一现——通过引入轮辐的设计,不仅使车轮更加轻便,同时也保持了其坚固性。
本书沿着清晰的时间脉络,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足迹,让读者感受到先人们那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
轮子的诞生,彻底改写了世界的面貌!
从战场上疾驰的双轮战车, 到农田中转动的水车, 再到纺织间的纺车、色彩斑斓的色轮, 以及日常出行所依赖的汽车、火车、自行车, 孩子们喜爱的旋转木马、过山车、滑板、轮滑鞋、摩天轮, 不断进化至如今的无人驾驶汽车。
本书巧妙地融合了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等多元领域的知识。图文并茂,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不仅能够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更能培养他们全面、多角度理解世界的能力。 翻开这本书,让我们跟随19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小故事,与孩子们一同踏上探索轮子发展历程的旅程,深入了解轮子的一切,见证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
轮子读后感(二)
文 | 夏鸢的暖心小筑
孩子很喜欢汽车,对车轱辘什么的简直是真爱了,所以我立马给他安排了这本绘本,通过读绘本故事,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从古至今的轮子都是怎么回事。
《轮子》绘本从蕞早的轮子使用者陶制工人给孩子讲起,一直讲到非常非常大的轮子,以及命运之轮。当然命运之轮只在于神话传说故事中,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据说这个命运之轮可以给人带来财富或贫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设定,就是贫富差距不能太大,有的人是富人就要尝试一下穷人的感觉,反之也是,让穷人能够体验到富人的乐趣。这就是命运之轮带给人们的特殊感觉。
回过头来,看看陶制工人的工作,这让我想到了自己上学时上过的陶艺课,底下有一个转盘,就可以在上面用陶泥制作东西了。这就是蕞早陶制工人使用到的轮子,这种轮子不像汽车的轮子可以看到,而是藏在转盘下方,是不是很特别呢?
绘本中还讲到了一个有趣的点,那就是齿轮,这里重点讲了关于起重轮的使用方法。可以从给出的图示中看到,一边拉动绳索,另一边就会吊起沉重的物品来,这其实就是现在外面看到的吊车或起重机的作用力。每次孩子在外面看到施工的老吊车都会问我它们的工作原理,通过绘本故事的讲解,就能够让孩子更加清晰明了。
除此之外,绘本中还有一个关于颜色的轮子,可以通过这个来给孩子做美术启蒙。先让孩子了解什么是三原色,然后可以告诉孩子把其中两种颜色叠加后,就可以变为一种新的颜色,这就是颜色轮子里的冷色调和暖色调部分。
轮子能够改变世界,是的,无论是哪种东西,只要它会转动,就说明里面有齿轮和轮子,有些轮子是在外面看得到的,而有些是隐藏的,这就需要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去观察了。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带孩子去体验与感受,从而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新知。
夏鸢的暖心小筑
绘本阅读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轮子读后感(三)
文|弥小木
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晚睡前老二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找来一本书与老母亲共读。
这两天读的其中一本,读完之后,老二直呼“满分!妈妈,我要给这本书打满分啊~太好看了!”
现在对于阅读的书籍,老二是有一套自己的评分系统的。这本让他毫不犹豫打满分的童书,是它——《轮子》。
老二给的理由简洁明了: • 科普书 • 能知道以前不知道的轮子知识
是了,这本《轮子》,讲述的是有关「轮子」的科普童书。科普童书,老二看过不少,能让他打满分的,数得过来。一起来聊聊,让一年级的老二打满分的这本《轮子》好看在哪吧!
在《轮子》里,会知道: • 原来轮子的最早使用者是制陶工人 • 骑大小轮自行车的难度很高,下坡时,要把腿搭在车把上,为了摔落时脚先着地 • 世界上最快的过山车,是时速高达240千米的阿联酋“罗萨方程式”过山车 • 世界上最高的过山车,是高达139.5米的美国“金卡达”过山车 • 世界上最常的过山车,是全长2479米的日本“钢铁之龙2000”过山车 • 世界上最高的摩天轮,是高达250米的迪拜“迪拜眼”摩天轮 ……
英国童书作家特蕾西·特纳,将19个与「轮子」有关的主题,用孩子喜欢阅读的方式展现在了《轮子》里。
看看我家老二的反应,就知道《轮子》里的新知,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快乐。一开始老母亲是有点意外老二给《轮子》的满分评价,最初入这本《轮子》,仅仅因为觉得好像还没看过关于「轮子」的书,扩充下孩子的阅读知识面(其实,也是老母亲自己想看)。
没想到,老二看这本《轮子》时,嘴巴没怎么停过,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快乐。合上书,细细一想,老二读《轮子》的快乐状态,是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提到的“文字本身的乐趣”带来的啊: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空缺”、理解的乐趣。
读未知领域的科普书,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给人带来知识“空缺”的认识,至于读的时候,是快乐的、还是郁闷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文笔。
很明显,《轮子》给孩子带来的新知感受,是愉悦的、快乐的。
《轮子》里有孩子未曾了解到的「轮子」新知,也有新知与已有知识的碰撞,分享下里面让老二聊得唾沫横飞的内容。
比如,封面。
读《轮子》这天,老二在学校刚好画了一幅“坦克飞机车”,而所画的轮子,恰恰是封面上的这款「轮子」,这让老二很惊喜,算是与作者的某种默契。
读到「水车」,聊之前去过的雕塑公园里大型水车装置,老二指出见过的水车与书上水车的区别。
读到「轮齿和齿轮」,聊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真实模样。
读到「色轮」,最开始老二对于「色轮」不明白,一提起在《莫奈展》上转动过的真实「色轮」,恍然大悟的表情就来了。
读到「舵轮」,老母亲还没回过神,老二忙着提醒,同样在《莫奈展》上玩过「舵轮」啊。
读到「旋转木马」,老二急急打断老母亲,说起自己玩过的旋转木马,旋转木马的「轮子」在上面,他坐旋转木马时抬头看到过。孩子的视角,总能给人惊喜,老二看到「旋转木马」的「轮子」,与书中提到的旋转木马的「基座」是不同的角度。
读「非常、非常大的轮子」,老二用自己的脚来丈量3米宽轮胎的既视感,对于如此大的轮胎,老二发出由衷的“啊”。
不夸张地说,《轮子》里的每一页,老二都能聊聊自己的看法、经历。这种互动的频率,让看似薄薄的一本《轮子》,读了半小时都不够。要不是时间太晚,老二还能接着聊下去。
让老二聊得如此欢乐,是《轮子》中的新知与已知带来的奇妙互动感啊。
优秀的科普童书,让人永远都看不腻,在不同主题的科普童书中,总能看到不一样的内容。
《轮子》从一个个「轮子」的「点」出发,用「时间线」将「轮子」有关的内容连起来,最终呈现了一个「轮子」的「面」。
这是从「点」到「线」再到「面」很好的示范,是孩子最终要学会的建立「知识体系」的方式。
从《轮子》出发,孩子可以借由《轮子》的内容框架,进行其他内容的主题阅读,最终建立属于自己关于新知的「知识体系」。
《轮子》,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知识的示范。
和孩子一起读《轮子》,获得的快乐,其实不仅仅在于新知、互动,还有欣赏图画带来的快乐。
《轮子》里面的图画是爱尔兰图书奖得主法蒂•伯克所画,在书中会在不经意间看到一些有趣的画面。比如吐着舌头工作的陶轮工人,比如被剪凸羊毛的羊皱眉了……
悄悄说一句,睡前不太适合和孩子一起读这么欢乐的《轮子》,读完后我家老二迫不及待要去生活中搜寻不一样的「轮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