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姆素岛居民》是一部描写孤岛居民生活的小说。故事中,主人公们在与外界失去联系后,开始展现出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心理状态。作者通过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孤独感来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部小说让人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社会的影响。
《海姆素岛居民》读后感(篇一)
对于故事的叙述没有对自然描写的丰富,看下来,我还是喜欢对岛上的风景,晴天的大海,暴风雪中的大海,各种食物动物植物的描写更感兴趣。人物个性鲜明,没有谁对谁错,卡尔松也以悲剧结束了他和海姆素岛的故事。在大山中的我很容易想象到一个美丽的小岛,安静的开始,安静的结束,大海就是生活,滋生着一切,欢喜快乐痛苦怨恨,最后的包容和解脱。“一个人的死亡是另一个人的面包”
《海姆素岛居民》读后感(篇二)
开卷时以为是一本田园牧歌式的作品,读下去觉得是一部海姆素岛上的《红与黑》。作为小说,《海姆素岛居民》情节冲突并不算特别强烈,也许是人设的地域特色,一切情感都具有一种原生的粗糙的节制。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高超的洞察力,对人物的语感动作描述,对植物海洋飞鸟农舍细腻入微的描绘,字里行间能够感觉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熟悉的热爱。感谢我的高中同学,旅居瑞典的女作家兼翻译家王晔,翻译界的最高境界“信、达、雅”,她做到了
《海姆素岛居民》读后感(篇三)
北欧的冬天,因近几年出境游照片增多的蒙蔽,心中总有一种近乎浪漫的初始印象,白色的雪覆盖着礁石,海浪在蓝天下向岸边冲刷,冷峻而静美,因寒冷使得空气都流动得更缓慢似的,由雪和冰造成的通透感由平面到立体到感官。
然而在本书中我们看不到如此的浪漫。对于一个北欧国家的孤独岛屿,它带着原始的粗狂而残酷的美,但这些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相反它还物资匮乏,到了冬天因海的所在所以与世隔绝,岛上基本靠渔猎为生的生活,乍一看是自由而奔放,然而内里,和生活在陆上及其他任何地方的人们一样,岛上的居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自然斗争,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
渔民,海风,高大的北欧男人以及壮硕的白皙的女人,这些印象结合在一起,我们也会构筑一些北欧风光的有爱画面,羡慕他们所处的环境——海鸟漫天飞翔,丛林郁郁葱葱,肥硕的鲜鱼在网兜里跳跃,蓝天啊,海风啊,万物静默……!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来自斯德哥尔摩的小提琴演奏家选择夏天用来享用这里表面的一切美好,还要依靠女仆及本地居民的每日帮助。可是多数人呢?本地人自不必说,为了生存及更好的生活;而外来人又如何?短短的篇幅里,主线既是一个外来人在岛上由一无所有到手握实权到获得身份再到死亡,仅仅是恰如昙花一现般的存在。
仔细回想会发现,书中除了海姆素岛居民是永恒的存在外,这座岛屿没有接纳任何带有目的性前来的人和物,它用海竖起一道屏障,又用那看不见的生存法则,做出最公正的审判。不需要上帝,假牧师之口,他们表达人性中的善意,也能对之讽刺和批判。
既是写海岛居民,福太太沉入海底,外来人被海岛的冬天吞噬,结局只留下海岛的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不仅有着海岛居民的典型特点,又代表了海岛的未来,在这个冬天将走向成熟,而他能否成熟确是一个未知数?我会有一点点恐惧,即他们的天性中是被迫接受变革,又对土地劳作不熟悉不感兴趣,在走向发展的脚步中必定要摔很多跟头,受到很多天然以及人为的障碍。不过这是不是也是他们必须经受得考验呢?
《海姆素岛居民》读后感(篇四)
斯特林堡
曾读斯特林堡戏剧作品《朱丽小姐》,《青鸟》等感觉到略微的吃力,也许是文化背景的不同,读起来略有一些晦涩。然而读到这本《海姆素岛居民》,斯特林堡的小说时,却一口气流畅的读完,小说的细腻人物描写,充沛的景色无不让人深深代入到其中,当然译者也功不可没以其文字感觉把斯特林堡的特色彰显在读者面前。
在斯特林堡之前,戏剧作品以自然主义为主。自然主义是19世纪70、80年代法国作家左拉提出的创作主张,要求用科学实验的精神描摹生活片段,他主张以观察到的事实对人物做记录式的描写,并要求精确分析环境和遗传对人物性格的影响。自然主义在另一方轻视现实主义的概括性,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客观的描摹自然,有着记录式写照的企图,保持中立和客观是自然主义的特点。
左拉在《实验小说》中提出,自然主义作家需要有科学家的态度,要求作家使用科学家的方法,也就是实验方法。怎么运用呢?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引导人们去认识物质生活,引导人们认识感情和精神的生活。那么换句话说,就是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搜集到大量关于人的资料后,把人物放到各种环境中,以便试验处他的情感在自然法则决定下的活动规律。自然主义的文学就是这些实验的纪录。
这一手法影响到了戏剧等其他不同种类的展现形式,在剧作方面,把人物放入各种环境中去,作为剧作家以实验为目的,尝试探索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规律和反映。这一思潮也影响了诸多戏剧导演,他们大多以自然主义手法作为艺术创作工具,把演员扮演的角色放置各种环境中去,让角色去面对环境做出反应,塑造出角色的活动规律,对演员要求不偏不倚的解释角色的行动。
这一思潮的兴起和人类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从实证主义哲学的提出开始,直至法国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到工业革命完成,科学性成为了现代性的标志。人类开始把推理和观察密切结合起来,以便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自然主义兴起也对浪漫主义造成了全面打击,古典浪漫主义只满足于给人们穿上异样的服装,捏造夸大的人物,浪漫的随心所欲与“科学性”背道而驰。
形式、感觉的流变,是一个交错的过程,斯特林堡不是独立诞生的,而是整个欧洲在这个时期,都产生了变化。
1849年出生的斯特林堡显然受到了自然主义强烈影响,我们可以在《父亲》、《朱丽小姐》中找到证明。经过自然主义的发展,到了斯特林堡时期,由自然主义逐渐向梅特林克靠近,说是梅特林克,也许更可能的是受到了佛洛依德的影响,他开始尝试一种梦魇般的幻觉,以代替实在的人物关系,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打破了那种仅仅对人物进行外部描摹的界限,开始深入人物的内心,描写人物内在的心理思考路径,之后人们把他的剧作称为“心理自然主义”。
《海姆素岛居民》这部作品,我猜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斯特林堡
洁净的文字、欢愉的叙述,自如的流畅的白描,力求客观公正地描述所见所闻,如同一个孩子天真率性的观察。简短的一段话已彰显一幅图景,哪里有人,是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天气如何,娓娓道来,一一详叙,跃然纸上,然文字背后是扑面而来的自然主义之风。虽技巧高超,用极简笔法描绘海姆素岛上的生活,读起来好似我们能听到水流声,看到鸟飞鸣,然而仍然感觉到一丝局外人的恍惚。
这就是斯特林堡固有的风格,故事中的人物,农场主老女人,岛上牧师,农场主的儿子,城里的教授及其女仆,每一个人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人物,有思维有行动有言语有生活,伴随细致的心灵描写,生活成为了故事本身,细节交织成了命运,取代了以往剧作家在舞台上依靠冲突和矛盾激流交织而成的图景,故事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更富于立体,而非一个概括性的人物标签。
看似简单的文本,背后蕴藏了“心理自然主义”、“白描”等多重技巧手法。斯特林堡在此打破了自亚里斯多德以来的“摹仿”,而把戏剧艺术作为一种“表现”,在《海姆素岛居民》中能看到斯特林堡对于戏剧的新尝试和探索,不仅仅是单纯“摹仿”某一戏剧行动,而是以言简意赅的动作表达某种审美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