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荒野猎人》读后感1000字

《荒野猎人》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3 01:45:17
《荒野猎人》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4-13 01:45:17   小编:

电影《荒野猎人》讲述了探险家休·格拉斯在荒野中遭遇猎人袭击,生死悬殊的故事。在生存的极限挑战中,他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逆境重生。影片通过深刻的人性描写和惊险的场面,引人深思。生命的脆弱和坚强在荒野中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荒野猎人》读后感(一)

我是跳跃着看完全书,全书以多人日记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为读者展现同一个故事,作者逻辑清晰,推理功底深厚,国人有如此文笔,十分敬佩。个人觉得唯一不足是,书中叙述过多地模仿外国人的说话方式,有太多冗余的内容,有时会让人觉得冗长无味,不如情节紧凑些。

1/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二)

从古到今<矛盾>这词组一直存在为何?没有矛盾社会也不能存在~正因为有这词组存在~人类有进步的方向~矛盾中产生激励而发展~有了发展才有目标指航路程~才能使我们充满热情充满正义感!使我们社会更安定~生活更祥和!大自然规律存着一定要恪守~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基石永远牢固存在!

2/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三)

我纯文学的书也看的不少,纯通俗的推理也看得不少,但这书我还真不知道有啥好的。说trick的话,毫无奇妙的地方,繁杂难懂,那些机关的触发我觉得还真要看人品,看了解密之后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感觉魔术全是托造成的效果一样。论文学性,我也想不通作者那种罗里啰嗦的语气有啥意思,也没看出来想要表达个什么思想。反正以我一个正常读者的眼光来看,完全想不通这个8.1分是怎么来的。

3/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四)

这不是奥斯卡获奖电影原著小说,看到文泽尔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还疑惑了下-这是不是翻译者。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部古典味十足的传统西方冒险小说,就是小李帅哥主演的那部电影原著,可是读下去才发现,情节似乎不对,再查下豆瓣,竟然发现是中国人写的,惊叹!这推理悬疑的游戏,设计得那么巧妙,文风如此西方、如此传统,结构也颇不俗,夹杂着陌生的西方巫术体系,引人入胜,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作者,囫囵读罢,还是感叹--竟然还有人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大赞。

4/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五)

事实上,在重温本书的过程中带给我的更多是愉悦而不是晦涩难懂——完成度过高的炫学炫技的确照成了阅读上的困难,不过自从成为京极的拥趸后也渐渐对这一行为有所习惯。(部分黑魔法考据甚至令我觉得读起来十分有趣。)与之相比,华丽的谜面以及那足以登上纯文学殿堂的文笔为文章的可读性添增了不少分数。

不过似乎有不少人认为就推理小说的可读性而言诡计的设置过于复杂。现在重看后却发现复杂的物理诡计实际只有蛇那一部分,占全书的比例不多。所谓“过则无味,简则无趣”,渡鸦诡计恰好符合这一标准。作者在文中设置出一个简巧而可行的手法。诡计虽小,然而细节处却有着不少亮点。狐狸凭空消失也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诡计——鉴于不能泄底,这里便不详说了。

小说本身打四星,支持原创再加一星

5/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六)

炫学什么的不说了,反正我是草草翻过,反正这么做的也不止一个人。

谜面是真的厉害,厉害到了我不知道作者后面该怎么圆回来的地步,但也因此让我不敢太过期待,因为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

解答是真的无聊,无聊到了我翻阅的速度跟炫学部分差不多的地步,因为我本人对于机械工程真的没什么兴趣。这本书给我的唯一收获就是:过于复杂的机械诡计是多么的没有美感(这还是在我这种浪漫派读者不太在乎可行性的前提下)。本作的凶手与其说是凶手,不如说是包工头。看着一群能工巧匠为了布置犯罪现场而进行特殊设备制作、精密的团队协作乃至细致雕刻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的震撼,只是莫名地感到很滑稽。说真的,这本书有很大的改编为反推理搞笑作的潜力,像《名侦探守则》那样。

在故事内容基本都为诡计服务,连“钥匙可否复制”这种基本细节都可以让角色说谎的情况下,居然还有挑战读者的桥段,读者真的太无助了。主人公好歹只被除他之外的人耍,读者这边是被主人公也一起耍。被耍的主人公濒临疯狂,三观被毁,而我只是哑然失笑地赶紧结束这次阅读,相比之下,我赚到了。

总结:一定程度的灌水+动机薄弱+无休止无下限的误导+冗杂的施工式诡计+迷之喜剧效果

PS:看来密室讲义里还应该再加一条:所有人特么都在骗你而造成的密室。只要我相信了这是密室,那它就是了,以下省略800字哲学灌水哦亲,不用谢我了。

6/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七)

终于,十天断断续续的看完了……

能瞧得出作者写的用力、扎实,但无奈我看的拙然无味。

情节处理的确新颖,谜题反转也算合情合理。可怎么说呢,一个故事特别是推理小说,书中人物拎着读者“探索、解密、定案”这事儿,一旦拧巴起来,真真“烤验”读者耐性。

日记体不能用?当然不,用好了的伟大小说是有一些,但前提是你真能【写得好】…抱歉,我说直白些吧,本书文笔,实在不敢恭维。

认真想了下除了“作者不是写小说的料”这类恶意十足的刻薄话以外一个理由: 毫不加掩饰、惟妙惟肖的翻译腔。

理解作者旅居德国的环境,也理解本书描写的是发生在欧美的西方人故事,更知道这是部以‘夏哀·哈特巴尔’为名的正宗推理小说。

可文字的魅力啊…硬生生被毁掉了,甚至于要有人说它是翻译作品我也会怀疑——彻头彻尾四不像,〔拙劣〕,这是看完本书后第一能想到的词。

抱歉我并非文学家,有些意思可能表述的不大清楚,举个例子吧……《狂人日记》,日记体/小说/鲁迅。

血淋淋的模样至今未忘,从最初的疑惑到“吃人”、旁人的反应再至尾声“救救孩子”那正聋发聩般的呐喊…真是压着你一路过去的,连喘息地空格都不给你。

个人看来这才是一部应用日记体写出的好故事,一部魅力十足的中文杰作。

而再回过头来看本书作者的描写,除了翻译腔导致中文感性部分丧失外,对故事人物的刻画,特别是主角,评价〔空洞〕倒谈不上,但〔做作〕是一定的。特别是写到“反派”,即女主人公时,竟然!老实讲看到此处膛目结舌的是作者笔下女主角日记竟然与前文男主日记的文风、用语、口吻惊人一至。你要说它们是一人所写或对调下两人名字我也信。

更不要讲什么最后一口气解密的“酣畅淋漓”了,只觉得“重复、啰嗦、没味道”……

难以理解,说作者不是写小说的料,可四百多页页的“皇皇巨著”摆在眼前……就不知再说什么好了,作者有考虑换一行吗?以本书用料功夫,搞学术之类绝对前途无量 ^_^

7/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八)

看完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国产版“黑死馆”

大量晦涩、生硬的文字攒成了一篇炫学大作,看见文后附录的资料出处,更是对作者的炫学的天赋大为钦佩!

如果剥去这层华丽的外表,看见的是四个诡计。

第1个、“可怜的小熊”只能说是新瓶装旧酒,甚至在小时候买的100秒探案故事的文集中都有显现。

第三个、“地狱旅游”也是清晰可见的谜题,值得称道的是时间的篡改,看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当作者解密时,才发现有这样的安排,很是欣慰。

第二个“小蛇谋杀”不好多做评价!如果按照机械谋杀的套路,自己很好奇作者有没有亲自试验过;如果是简单的拆下窗户,我只能表示很无奈。

第四个“不详的狐狸”,在手法上很像法国那谁的“第四重解答”,也是老套路了。

让我惊讶的是本书如此高的豆瓣评分...

可能是作者经常在豆瓣上混,所以大家不好意思不给熟人一个高分吧。

8/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九)

很难不去做点评论,又很难讲点什么

首先,对于作者大人,我一边觉得大家把他捧得过高,一边也觉得他或许是当今华文推理立于定点的男人

他有才,有毅力,也努力,但能把多少转换为纸上的东西,只能是仁者见仁

我必须要指出,这本书的文字的确称不上友好。很多地方可以说是晦涩。不知道是作者刻意为之还是本身风格就是如此

没什么好与不好,看起来比较困难是实实在在的

我也不吝于把最好的形容词给予前半部分的炫学,可能这一部分连小栗都在文大之下,并不是单纯为了炫而炫,而是有机得结合在一起,但当职能的

在我所看过的,大概也只有献给虚无的供物中的炫学,可以与之比肩

能炫不难,为了炫本末倒置,能炫得如此,是一种艺术

不过,我还是要说一句,一些图片倒反而不用放上去,特别是一些让读者参考的,要么自己二次加工,要么不要,用一些参考图反而加重了刻意的因素

文泽尔,夏哀 ∙ 哈特巴尔,文中的男主角,三位作家,书中也各自使用这三个身份都写了东西,相比的感觉下,还是男主角的文笔最好,作家的职业实至名归

后半部的解答,说不上无语,但实在是兴趣缺缺

再一次强调,一个是“我”,还有是“我只喜欢半本”,这里的话,说到底也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我一直觉得,这一类的解答并不是太好,平淡的解答不如囧解答,囧解答不如无解答

而且同样的解答解释一个就够了,一下子就用了4次,除了建筑学诡计,这类物理诡计实在也是次了点

而且,比较重要的一点,这次的解答重新从推理变回了解谜,这其中的一线,值得思考,在这个上面,很难说这不是一个退步

太注重于小木屋之中的物品细节(有兴趣的人可以参看小木屋物品列表和后面的解答,细节控也许能满意)反而却在一些大的地方欠缺了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这本书一些另外的一些内涵,也让人提不起劲了。我隐约能从字里行间寻找出一些另外的线索,但是,实在是不想多读一遍,细读一遍去升华阅读

文大也只好无奈的画(豆瓣的)了一张图来提醒大家,可惜我连如此明显的提示也再犹犹豫豫中,呼拢呼拢就过去了,没兴趣去深挖一下了,好吧,我只是伪迷

半本好书,我如此认为

9/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十)

读完这本书,感觉晕乎乎。首先要赞叹的是这本书对于写作形式的发掘——或许在这本书之前也有类似结构的作品,但就我个人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却不能简单的以小说来概括,因为在故事之外,书中还包含了很多。

最先提起的应该是前半部分那庞大的巫术魔法知识,对一般现代人来说这些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很多游戏、小说、动漫、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但也只是看个皮囊而已,不过此书却带读者去深入了解这些文化所蕴含的历史和具体的表现形式,作为科学时代的人们来说可谓一大收获,而我也一直认为它们只是另一种信仰的表现形式,不能简单的与迷信划等号。

再者,书中含有为数不少随笔、杂文的部分,这些内容与故事并没有直接联系,至多只能算一种间接的随想,不过却很好的表达了故事人物或者说作者的世界观,且这些内容并非机械般的叙述,而多采用多重答辩与形象描述的方法道出,读来别具一种诗意的韵味,大大为作品增添了可读性,故事也许看一遍就算,但那浓郁的思想性总是值得反复阅读的。

然后说故事,可以说这个故事讲得很巧妙。总的来说是以日记体完成的,但并非一个人的日记,也并不完全按时间顺序来排列。而对“日记”这个概念,也有别具一格的发挥,即融入了日记写作者(指作者笔下的角色)篡改事实、记忆模糊的可能,这就使得本身虚构的作品又蒙上了一层虚构的色彩,联想封底那句“向并不存在的伟大虚构人物和伟大虚构之作致敬”,一种别样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位夏哀·哈特巴尔先生又是何许人也?情节上的写作文笔成熟,宏观场景和心理细节描写都属优质,生动而不繁琐,篇末那段描述“逆流”的文字相当传神,可谓最后的点睛之笔。

全书以严谨考究的思维不断推进,末尾却以“奇迹”作结,联想作品本身在结构、情节上那些大量可供推敲的点,倒是觉得这本书又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不过这并非我的长处,也不想去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读”,我所能做的只是如实记述在阅读中体验到的种种,对于一个不求甚解的人来说最好不过。

如果文泽尔先生(口气也许过了些)还未脱离中国国籍,我很庆幸中国还有这样不媚俗、以“纯文学”的姿态写作的《荒野猎人》,这本书对于大众读者来说是不太容易接受的,但恰恰是这种挑战世俗价值的精神令人钦佩,并不只是《荒野猎人》,我向所有饱含这种精神的创作者表达个人微薄的敬意。

10/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十一)

看了介绍以为这本书会很对我的胃口,因为四大奇书我都非常喜欢,而且也喜欢炫学。好不容易找来,读过之后却觉得和期望的大不一样。因为作者是国产原创,所以本来应该三星的书我觉得可以打到四星。

一句话概括我的读后感,就是这本小说洋味太重,叙述花招太虚,不好看。以下是我,作为一个英文能力能够没有障碍阅读原文小说,对推理小说和西洋文学均有一定兴趣,作为读者的一些感受。

假如我想看西洋推理,我可以直接阅读原文,而不用选这么一本翻译腔挺重的国产推理。况且这本书的故事讲的如同空中楼阁,比如说吧,虽然以打猎为题材,作者对于林中猎屋的描写没有真实感,而只是像一些符号的堆砌。作为在国外生活已超过五年的我来读还没有真实感的话,其他读者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或者,整个故事背景只不过是作者的文学隐喻,本书旨在表达一种纯文学上的意念,那我只能说,纯文学就跟诗一样,人人想写都能写,但写出来差别还蛮大的。

或者可以这么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一本“国产推理”,就好像鬼马星那种,文笔情节不见得多么深刻独特,但是读起来顺当,讲了一个好故事。(这种心情怎么说呢,我自己也知道自己有偏见,但是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又有谁愿意花5000美金去买一个chinese designer, made in china的包呢?)文泽尔很明显的文笔好于其它国产作家,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材料,也没什么模仿的痕迹,故事本身很好很强大,但缺乏扎实的细节,整本小说就像梦呓,或者说是虚拟现实一样。

说到虚拟现实,这本推理小说给我的感觉很像解谜游戏,而且是密室逃脱类型的,每一个部分就是一个密室,被黑魔术等炫学所点缀。但我心中优秀的解谜游戏,永远都是机关和情节并重的,比如黑镜,比如西伯利亚。也不是说这本小说过于本格,这种情节弱到几乎不可见,谜题谜面占主导的,应该叫游戏书更为恰当。

对于作者在后记中所表示的搜集黑魔法资料的努力,我表示十分钦佩。但同时感到如果作者能够实际地接触打猎这项运动,哪怕是在森林里真正住两个礼拜,并且活用这些经验,强化一些日常的细节,小说可能会更具有可读性。纳博科夫也是梦呓话唠,但是他对日常细节的把握就很好,比如沙滩上阳光下小姑娘身上那层细软的蜜色绒毛什么的。

读完以后仔细想想,这个小说的故事构架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密室的笔墨太过了,把整本书的均衡性毁得一干二净。这样讲文泽尔确实挺像小栗的,法水麟太郎不需要吃喝拉撒睡的嘛。

11/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十二)

我们应该在谈论这部作品时发表些什么观点?

我不知道。或许该探讨自传体里有关童年的阴影,以此谈谈(或者想想)文泽尔观念中的写作之目的?亦或是感慨那似乎被是贩售打错了标签一般的考据,看它是如何逼疯那群看通俗推理作品的读者?

我觉得都可以。

无论从哪方面谈都是阅读的一项乐趣,我无意在书评中夺去,书籍就仿若一面镜子,投入多少,获得多少。另外,我也不想写这类评书。主要原因在于过程的麻烦。在那难免的引经据典中,时而要为我那浅显的阅历感到心虚,时而要翻阅几年前粗略读过的故事——这对一个一时兴起的“网络书评家”而言实在太吃力了,既然旨在作出些许浅显的引导,以防止某些至今依然未曾阅读此作却又打算购书的读者(事实上,应该少之又少)浪费时间,又或是给那些自认已经浪费了时间的人点出一条稍作弥补的道路,那就不必谈及那些过于深奥的理论,略微点出几个关键便可。

1.小说采用文本粘贴的方式打破旧有的叙述模板,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处理方式并非折原一那权益式的拼贴。日记体文体的选取有用心,其旨在破除叙述时的起承转折,构造不可信的主观视点,以毁坏通俗小说中剧情本身对读者的影响,尝试创作一部“新小说式”推理作品为被称作穷途绝路的推理小说提供另一条写作路径——最后一句是作者在其他评论中透露的(大概),不过我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在他看来这么干好看才是重点吧。自然,这也是本作最具争议的地方——不仅仅体现于通俗性上,正如某篇书评所说,太扎实了,剧情性相较于其余后现代主义文学依然过强。

2.文本中有几处伏笔(这个是查阅某位读者的日记后发现的),指出小说中最主要的部分并非那四起不可能犯罪,也为那或许永远不再出现的续作铺陈颠倒的引子。在我个人推测中这也与“文本的拼贴”密切相关——虽然作者再三强调一个(我读过之后再也不会信任的)观点“这部作品很容易读,没有太多的隐喻”,文本中对隐喻与伏笔的处理依旧颇费心思。

3.自传体的拼贴中,也就是名为“伟大存在”的结局中充斥着私人性的理解,另一方面整部作品中也少有无用的描叙,简而言之,十分粘稠。

以上三点所要表述的是,当你抱持着观看一部一如既往能用于口叙之故事的心态阅读这部作品,毫无疑问会失望。正如一切新小说一般,本作旨在尝试挑战小说的可能性,尽管小说大纲应该有着可观的剧情(在我看来,这是否为败笔未尝可知),叙述方式的选择便以明示着作者不打算写一本过俗的作品。但你也无需那么紧张,至少若果只有这部作品,那也依然在描写妥协性的现实。

12/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十三)

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还很担心现在的状态适不适合读这样炫学类的推理小说,而且还是国内的推理作者。

幸好有先前《穷举颜色的讲义》良好的印象打底,大约三四天的时间里解决了这本小说,没有遇到《黑死馆》断断续续停停止止的窘境。

小说前半部是中二病患者的迫害妄想(一看到伟大存在就笑尿了),后半部是机械类诡计的让人犯糊涂的解答(机械类诡计解答很少能让人一下子明白的),最后加上腹黑萝莉的纯真嘲弄(早熟儿童伤不起呀),大体上核心故事就是这样滴。

如果去掉炫学部分,把整体故事简化,结尾多重逆转一下,弄得通俗易懂,不失为一个好的故事,但作者还是走上了炫学加巨篇的道路,结果呢,至少让我很满意。(因为头疼的次数没有《黑死馆》的多)

很幸运,我读推理小说的顺序恰好是推理小说的发展史,从小时候的《福尔摩斯》到初中的阿加莎再到大学里的岛田庄司,正好是推理小说始祖——古典推理小说——新本格这样的顺序,这三类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但是对于它们之间的衍生,比如说冷硬派、社会派、变格猎奇,说不上喜欢也不讨厌,只是都让我读得头疼过。

记得在读新本格的间隙,打开了那本不应该再被开启的封印之书——小栗虫太郎的《黑死馆杀人事件》,扑面而来的头疼欲裂之风,周旋耳际的昏昏欲睡之声,那段时光只要被回忆起,灵魂好似又被颤栗了一番,但我还是奇迹般地读完了这本书,虽然现在我已经完全忘掉了里面的内容。

不知自己人格里是否有受虐倾向,知道了四大奇书,就非得看看能把自己虐成什么样,借了《匣中失乐》通读,完结的那一刻,我还想,切,干嘛再不多几重反射,不尽兴呀。

233,炫学类的推理小说已经被我免疫了。

至于冷硬派,只读了《漫长的告别》,发现还是回去修炼好英文,回来去读原著,应该可以领略其中的美。

说回新本格,结束大部分岛田的吉敷竹史系列,就迎来了厕所君的巨篇时代的到来,不亏为厕所君,水量就是充足,但是挤挤干晒一晒,本格味还能依稀散发出来。而据说能被自己的稿纸压死的京极夏彦,妖怪百物语加民俗学,不是巨篇才怪呢?

推理小说只是通俗文学的一个类型,大众的阅读目的一定是得到阅读时的快感,而偏偏推理小说里却存在让人读起来很头疼的东西。

我想,文字组合即是人的反映,一样米养百样人,让人头疼的人的存在意义应该是使人不要忘记头疼吧(大误)。

13/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十四)

不记得当初买这本书的动机了,或许是因为作者是本土作家,加之之前出版的《千岁兰》、《冷钢》等就已经错过没有购买,心里想着应该买一本来支持一下,又或许是看到豆瓣评分过于强大,想着评价这样的高的书怎么也应该买一本来收藏。经过几天的阅读,自然感想也较多,试分述如下。

首先,这本书是采用书摘、日记的完全“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来展开情节,对于喜欢推理小说中经典桥段——不可能犯罪,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重点。在第二部分的日记中,记述了四段发生在林中小屋中的不可能犯罪。而在第三部分另一个人的日记中,分别将这四段不可能犯罪一一解密。

在看到书前插入的数份彩图时,可以想见其密室的手法便是机械式手法了。对于机械式手法,对于只看了几幅插图和文中的叙述,我想很少会有读者认真思考犯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大致看了插图之后心中会有某个方向的思路而已,这种思路可能是某种“灵光一闪”(这往往是在大脑中搜索曾经之前读过哪部书里有过类似的诡计,即: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答案,而并非抛开以往的经验单纯去推理)之后心里便存着“反正是使用了某种方法办到了”这样的想法被作者牵着走就OK了。读完之后,并没有产生“真相竟然是这样子啊”的感想,而是“哦,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儿了”。

其实,这本书中的不可能犯罪,我们大可以不用思考犯人究竟是谁,思考的应该是如何使用已知条件“想”出一种可以实现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不是魔法世界)可以达成的方法即可。

事实上,在读完第三部分的解答之后,其手法复杂程度即使参照了几份插图和文字讲解是远远无法厘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需要反复阅读文字讲解并在头脑中展开正确的想象才行。我倒认为,像这样复杂的机械式手法,用影像的方法一一呈现比文字叙述要更好。

其次,全文的行文有一种意识流、抽象、虚无的感觉,而且对于谜题部分呈现出来的“超级别的”不可能犯罪,让人产生一种“神鬼才能办到”的想法,于是便顺其自然地引出一系列的魔法、诅咒、巫术等等知识方面的讲解。对于喜欢这方面的读者来说,作者那近乎病态般认真的考据,实在是让人感动,并可以为得到这类知识而兴奋。可对于不喜欢这方面的读者来说,冗长的讲解,会让人失去部分耐性而放弃阅读。

再次,作者用如诗意般的文字构建了一个真实与虚拟的世界。全文都由摘抄、日记组成,对于这类“手记”式叙述方式,往往真与假就藏于其间,于是隐藏在其间的矛盾、真假便是解开终极谜团的钥匙。在阅读时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伪装成真实的虚拟世界,也可看成是另一番解谜的乐趣。

对于作者设置的未在书中给出答案的谜题,则需要潜下心来,搜集各种资料方能解决。记得在豆瓣的谜诡小组(好像是)有位网友专门发了一个贴子,以翔实的资料及强大的逻辑推理找出了林中小屋的位置。(希望发这个贴子的网友不是作者的马甲)如果我是作者,在设置了这样的谜题,在有人可以如此推理出来之后,那我应该是何种的感动?可能是一种找到“知音”的感动吧。

除了作者设置的谜题以及数个不可能犯罪,另外还有隐藏于文字深层的东西。这也需要“慧眼”+“聪明的头脑”方能体会作者这样写作的妙处。可这些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挖掘出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到这些。(比如说作者曾在读书笔记中提到的“精确对称解构”,有几位可以在作者点出之前发现的?)在这方面,作者并未找到“知音”。

这本书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背景及人物都设定为外国,再加上现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下,恐怕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专心的研究这部小说。作者加诸于小说中很多宝贵的东西仍然像宝藏一样藏在了地面之下,还不见天日,作者在等待着“知音”来挖掘。

不过,我也是匆匆过客中的一员,读完感想完拉倒,毕竟还有那么多的书在等着我去读,不会在某部小说上多作研究。所以说,我也并非作者的“知音”。

14/15页

《荒野猎人》读后感(十五)

空有表达欲而缺乏足够的论据与阅读量,想把自己也知不成熟的真实感受写下来,很多地方却像小学生作文了。还是要提高推理领域的姿势水平啊。

文风

一度不确定此书和小李子拿奥斯卡的同名电影有什么联系(应该只是碰巧而已),查了查资料,却意外发现作者是中国人(这题目,这笔名!)。于是读到不少翻译腔过重的情节,总有种目睹中二病发作的尴尬感。阅读的时候一再提醒自己,作者有自由选择文体文风的权利,然而一我无法对这种文风产生偏好,二我不认为这种文风对小说有所帮助。如果说大量的配图和具体描写试图营造出一种身临现场感,那么文风和事件位置则直接将这种现场感摧毁殆尽。

从文学角度,完全不认为有可取或新颖之处。

更不可避免的是,文风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态度。这注定不是一本让所有人喜欢的书,看评论出版之初还有五星党和一星党对战也是呵呵呵呵。

个人喜好

读了一半才发现和个人口味很不相符。

几点个人喜好:

1. 读不下去《黑死馆杀人事件》。但依旧期待炫学流。

2. 对岛田庄司持中立态度。同时作家的普通水准作,读米泽穗信比读岛田的更开心。

3. 对机械密室无感。

4. 反感《爱丽丝镜城杀人事件》。

5. 反感部分开放式结局或强行多重结局,认为有故弄玄虚之嫌。

6. 喜爱叙诡。

综上所述我对本书有好评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然而是被一片溢美之词和“可能是华语推理小说最高作”的评价吸引进来的。

踩雷怪我咯。

谜面

谜面很吸引人,且叙述的时候翻译腔较第一部分轻了很多。当然如果文风延续第一部分,故事也就讲不下去了。

诡计

没有推理倒并不是个问题。可以有共犯但瞬间降低了诡计难度。看完关于极北蝰的解答,直接放弃了通读全书的打算。直接扫读自我剧透了。

极北蝰的部分,放在虎扑二院应该好评如潮。绳子磁铁你妹啊。之前的书评也有人吐槽过了。

另外作家分不清楚迷药与自我昏迷么。

叙诡还好,然而体验远不如《首无作祟之物》。

做照明弹做工具做十字弩之类的,建议作者写一本《新鲁滨逊漂流记》,认真的。

总之诡计是中规中矩。然而黑魔法翻译腔请听下回分解的层层包围之下你就给我看这个?那就没意思了。

炫学

关于黑魔法的部分还是挺好玩的,总之炫学没有起到什么负面的影响。然而也没什么正面帮助。

举两个很上不来台面的例子:米泽穗信的冷知识有时候都能经验到我,《彩虹牙刷》的赤色篇算是真正和案子发生了直接关系吧。

所以换句话说,这本炫学没关系,写起来一定也很辛苦,但我并未觉得达到了值得夸赞的地步。

斗胆总结

其实豆瓣的五分制打分并不好办。要不要跨图书分类比较,要不要掺杂个人喜好,都是我时常会犹豫的事情,时隔片刻或许久后改分的事也时有发生。当然一本书给人的读后感是综合而全方位的,过度纠结于打分反而是件很没意思的事。

这本抛去个人喜好会打三星,考虑到兹瓷国产作品甚至会打到四星。然而还是给了两星。主要是因为我很抵触这种作者有自我意识过剩之嫌的作品。喜欢的读者会获得与作者合谋一般的阅读体验,处处晦涩处值得玩味,处处埋梗处皆高潮。然而即使是积累了一定推理小说阅读量的读者,也有可能,会从一开始就选择拒绝跟随作者的步伐。这不是“你根本没读完”或者“你根本没读懂”的问题。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同作者高喊了一句“吾乃黑龙炎魔使”,有人瞬间入戏,也有人一上来就犯了尴尬症。

然而做个十分不自量力的控诉,感觉国产的推理作家们,在豆瓣贴吧上活跃的数个都有沉浸在小圈子里的嫌疑,个个却又颇强调自己作为本土推理作家的身份。然而个人希望看到的是国产推理能先出现王道作品的兴盛,然后再带动小众作品的小群体建立。这一步当然很难,然而现状确实宁愿等民翻君完工一部日文热议作,也很难鼓起勇气去看“XXXX处有缺陷,然而另外的XXXX部分还是不错的”的国产作。

毕竟不少国产作者都是推理小说深度读者的初阶进化,自己的作品类似于自己阅读口味的映射。然而深度读者代表口味定型并高度个人化,很难与其它读者完全趋同。换句话说,就“哪部小说能够国产推理最高水平?”之类的问题,现在并没有答案。

可我又是多么期待国产推理的兴盛啊。读欧美和日系推理,已经都有久久不能自拔的体验。如果这能出现优质的国产作品,遇到对口味的,真不知道自己能沉浸成何种程度。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