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距离的美学读后感摘抄

距离的美学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4 06:20:09
距离的美学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4-24 06:20:09   小编:

《距离的美学》通过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关系,探讨了距离在美学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适当的距离可以让人更好地欣赏事物的美,同时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这种距离感在艺术、文学甚至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距离的美学读后感篇一

相较于之前的三本“60后学人随笔”著作,本书呈现的是作者吴晓东教授在文学鉴赏领域的造诣,与其他三本反思、追思人生和学术生涯不同的是,这本书纯粹聚焦于文学与文化关怀,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且因为作者是80年代成长起来的,他的文字有很深的时代记忆和烙印,可能对年轻的读者来说会有些陌生。

《距离的美学》作为吴晓东教授的一部文学赏析随笔集,其文学性不言而喻。这本书以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考,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纠葛、人性探索、社会批判等要素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享受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魅力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启示。

1. 细腻的文笔与深刻的思考

同时,吴晓东教授的思考也极为深刻。他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阴暗面,用犀利的笔触揭示出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思考不仅具有学术性,也具有现实性和人文关怀,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受到启发和感动。

2. 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

《距离的美学》不仅是一本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随笔集,更是一本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录。吴晓东教授在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分析,展示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征。他的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学作品本身,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3. 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并重

吴晓东教授在《距离的美学》中不仅展现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和思考。他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社会批判元素的剖析和解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不公和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性光辉和社会进步的期待和追求。

1/3页

距离的美学读后感篇二

对于60年代生人那一批新中国中坚力量来说,文学之于生活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彼时的生活节奏依然是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年轻时光。什么样的文学才可以被称为经典的文学呢,所谓的文学经典是那些最能反映人类历史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图景,反映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与重大精神命题的,是了解一个时代的典范。而这样的经典中,永远也离不开不管经历多少年,人类依然相通的人生痛苦与欲望的挣扎。

与经典文学对话,需要耐心,这恰巧也是那个时代的人所具有的心性。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20世纪是一个巨变且善变的世纪,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停的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换。而文学世界的小说同样如此。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再到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真实与虚构的结合,现实与魔幻的交错,都在不同的汇聚中闪烁出不同的火花。

都市与乡土的对峙构成了中国社会的重要图景,挽歌情怀贯穿了20世纪乡土文学的始终。郁达夫的《沉沦》,老舍的《骆驼祥子》,张爱玲的《传奇》《金锁计》《第一炉香》,沈从文的《边城》皆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充满了中国式文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与学术思考。世界的风景总是在孤独者的眼中得以更彻底的体现,而忧伤之美亦是世界赐予那些对生活有着激情与热爱之人的最好的礼物。

在吴晓东教授的随笔之下,有对生活的感悟与畅想,有对走过风景的无限遐想,有对文学与读书的体验与心得,还有对生活万千的种种历练之后的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文学阅读中结合而来的生活美学,同样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积累与沉淀。我们或许无法选择生于什么时代,但却可以选择如何在时代下更用心的去热爱与拥抱生活。

2/3页

距离的美学读后感篇三

阿来说,他是50后末,若晚生一年,他便是60后,于是,赵勇、吴晓东、王尧、王兆胜、杨联芬、李怡的60后学人随笔,与他结缘,甚至更为亲近。

即便我晚生了三年,但在我的认知里,我与这群当代赫赫有名的60后也有共生共创的世界,只不过他们的青年,是我的少年。人性的善良质朴、人生的简单深情、文字的干净醇厚,走过他们走过的路,吹过他们吹过的风,鲜衣怒马少年时……

也许,有如阿来所说,那是就是我们共同的寻路记。

虽然,文学造诣、人生感悟、甚至现实生活与之均有天壤之别,但是,他们的的文学、诗词、随笔皆如吴晓东这本《距离的美学——60后学人随笔》一样,读之让人悸动,让人缅怀,让人沉思,让人越陷越深的想去走近……

丁帆为此书题序:名为《走出象牙塔的历史抒情》。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那份真性情,才能秒懂某一词、某一句、某个瞬间,让人情不自已,泪流满面,亦或彻夜难眠。

70年代的艰苦,80年代的懵懂,90年代的豪迈,统统汇集成往事不可追的童年、少年、青年的回忆。

吴晓东的《孤独的人才能发现风景》让我突兀的想起2020年疫情结束之后,我游走在深圳龙华、大梅沙以及虎门大桥的那份心情,他细咀加缪散文《反与正》而悟:”旅行构成的生动而又感人的景色“更是引得”游历繁华的都市,也要透过喧嚣的外表力图看到它忧郁的内质,捕捉到一个城市深处的落寞与渴望“的同频共振。

风景是发现心灵的过程,接纳的过程,和解的过程。孤独却又丰盈。。。。

而在《文学与乡土》里,由费孝能的《乡土中国》说起。

谁能明白,那在”小城镇加速发展“中丢失的家园于我们这代人的意义与情感,它不仅仅是田园牧歌的流失。

”我昔自以为有一片乐土,藏之记忆里最幽暗的角隅,从此始感到一种成人的寂寞,更喜欢梦中道路的迷离。“

是的”成人的寂寞“是丧失了童年乐土的寂寞。我那纯然本土流失的体验,粗糙地把我大划特划地成为一代永远寻找”梦中道路“的寻梦者。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