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1973年的弹子球》的读后感大全

《1973年的弹子球》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5 09:20:52
《1973年的弹子球》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2-15 09:20:52   小编:

《1973年的弹子球》是一部描写日本青少年成长与友谊的小说。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千本木辉一和他的好友们在学校篮球队中的经历展开,讲述了他们在追求篮球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成长。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饱满的人物性格塑造,深刻地展现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友谊的珍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一

《1973年的弹子球》村上的寻找

1/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二

“从远处看,大多数东西都美丽动人。”过去因为远去,堆砌成无谓的梦境,俘虏我们的心。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寻找旧日的梦,好为当下的寂寞找一个排遣的出口,以堵塞源于未来的恐惧的入口。殊不知,我们在梦境里徘徊,看不清眼前路,放不下身后身,永远无法到达彼岸。

活在过去痛苦,活在未来恐惧,我们必须丢弃梦境里的弹子球,跳出虚妄的昨日,才能挥别当下的寂寞,回归幸福快乐!

2/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三

先读了《且听风吟》,而后是《寻羊冒险记》,最后才读他三部曲的这个,我,鼠,杰没有变,变得是我身边的女人,这本里的双胞胎姐妹,是最平和温柔的了,还有最让人惊喜的直子,虽然只是不痛不痒的轻描淡写,足够让喜欢村上的人惊喜一阵了。

弹子球机“宇宙飞船”俨然一温情女子,我经她的呼唤来寻觅到了她,寒暄几句,便头也不回,一次也没回的离开。

最后的最后,该离开的都离开了,鼠离开了,去往他也不知道的地方,只知道要走,要离开。双胞胎姐妹回去原来的地方,总会有地方去的。

一切都清澈的近乎透明。

3/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四

1.田纳西·威廉斯这样写道:过去与现在已一目了然,而未来则是“或许”。 然而当我们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暗路时,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辩的“或许”。我们所能明确认知的仅仅是现在这一瞬间,而这也只是与我们擦肩而过。 2.乖戾感… 时不时有这种乖戾感,感觉上就像硬要把拼片混在一起的两套拼图同时拼接起来似的。 3.或多或少,任何人都已开始按自己的模式活着。别人的若与自己的差别太大,未免气恼;而若一模一样,又不由悲哀,如此而已。 4.迟早要失去的东西没多大意义,必失之物的荣光并非真正的荣光。 5.事物必须兼具进口与出口,此外别无选择。

4/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五

人生而迷惘,不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穷尽一生,谁也不知道我们会以怎样的心情踏上彼岸。

在和三蹼「宇宙飞船」相遇之前,「我」的故事里有直子,生活过得平淡得像一座狗都没有的城市。于是,「我」煞有介事地想要寻找直子口中曾经在月台上出现过的狗。「为此我剃了胡须,扎上半年没扎的领带,换上科尔多瓦新皮鞋」。

在找到弹子球机之前,和我打过交道的人都只是擦肩而过,不曾留下脚印:直子、双胞胎女郎、同宿舍的长发少女、翻译所双腿修长的女事务员……为了与「她」重逢,我不惜奔走在无异于死亡之旅的黑暗中,温暖的被窝也不曾使我犹豫脚步。在「象的墓场」,终于于与她重逢。我并不清楚知道我是否有跟她问好。「找得我好苦」,我这样对她说。

5/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六

看这部作品之前,有看到书评说,村上春树的书在全球各个国家畅销那么多年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好像都不会过时。

确实,这部作品是1980年出版的,可现在看来,还是能代入主人公的状态和心情,或者说谁都觉得自己有一段时期像“我”。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充满着阴郁、虚无和迷惘,即使我是在三伏天的白天看这本书,可沉浸其中之后,仿佛是在阴冷的雨夜。

现在的我也的确处于空虚,又想要改变现状的时期——距一场国家证书考试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 现在却连书都没看完;坚持了多年的习惯,经过一个月的天窗期,好像怎么也坚持不下去了;身体一直是大病小病不断……

话说回来,这本书还是像我看的上一本《多崎作》一样,要到书的中部才能完全沉浸入故事里,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村上小说的特点。看完书后,我又特意重新翻看了前三分之一,算是浅浅弄懂了“我”和鼠的关系,好几处事物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月台上的狗”、“往枯井里扔石子”……

比起《多崎作》,这部作品好像更意识流一点,有《人间失格》的颓靡和无力感,是一部看一次认识多一点的书。

6/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七

(借书评处发诗;诗与原书关系不大,在看了二十多页后写就,但也许又莫名契合,算是某种属于二十四岁的平行。)

---

四月的城市里,闪烁着 金属色倒影的铁皮车厢里 一如既往的疏离。沿商场的 自动扶梯一路向上,目光 越过同行人的帽衫与谈话。 再一次感到 昏沉、疲倦及单薄。 又打开书页。 一九六九年的学生革命,一九 七三年的弹子球,是不是都该由我 去写就?至少这样,我不会觉得 我不会那么觉得 自己是如此的多余和无用。只是每天 穿过同样的风景,在地铁车窗 模糊的影像中凝视着自己。 创造者的迷惑。创造的无用。我回想 春夏之交 午后窗边晃动的树枝,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的水滴,我只愿用相机镜头触及的人。 我重演,在脑中重演 在铁门后等待,直到 守卫打开门,走过有些萧瑟的花园。 被限制行动的我。因希望达成预定目的而 不愿在铁壁见多言语的我们。 晾在抽屉里的照片,挂在 墙边的画。我又何曾 相信过自己, 值得被展示,被冠以姓名; 如同地下通道转角处 的演奏, 如同午后三点散场 的电影。 2022/04

7/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八

1973年的弹子球

2015-01-05

温吞吞的风摇晃着光。空气恰似成群结队在树木间飞行的鸟缓缓流移。风掠过铁路线徐缓的绿色斜坡,越过钢轨,不经意地震颤树叶穿过树林。杜鹃鸟的叫声成一条直线横穿柔和的光照,消失在远处的山脊线。一座座山丘起伏着连成一排,如熟睡中的巨猫匍匐在时光的向阳坡面。

第2章

2015-01-05

我觉得自己彻底成了空壳,说不定再不可能给任何人以任何东西了。

2015-01-09

你可爱、有魅力、腿又长,脑袋也够灵,虾壳都剥得精彩——肯定一帆风顺。

第3章

2015-01-11

“为什么那么累?”鼠问。

2015-01-11

“我说杰,人都要腐烂,是吧?”

2015-01-11

“可我开始觉得怎么都无所谓了。总之是要腐烂,对吧?”

2015-01-11

任何进步任何变化终归都不过是崩毁的过程罢了。不对?”

2015-01-11

“迟早要失去的东西没多大意义。必失之物的荣光并非真正的荣光。”

8/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九

我为2024年选择的第一本书是《且听风吟》,用村上的处女座作为新年第一本分外适宜,但昨晚我在熄灭的情绪之下找到了平静的住所,用额外多得的时间读完了那本。

因此原作为启始阅读的书籍成为了2023年结束文字,连成一个圆,恰是这个世界。波浪般的世界,所以才会有今天的这本《1973年的弹子球》,当然下一本一定是《寻羊冒险记》。

当然,也许也会有其他。

波浪也会有涟漪,一圈圈蔓延开去,会感叹:原来你也在这里。

在与弹子球机对话,在寻找自身灵魂的出口。

阅读一直是我的出口。

在我相对封闭的生活世界里,书籍一直是我的出口。

几年前我意境曾困顿在四下徒壁的空间里,左转或右转,直行或调头,都找不到出路。

阅读间,文字是斧凿,切开了隔膜,四处开阔了起来,也是因为书籍。

读村上的书,我会跳跃至他的其他情境中,比如《奇鸟形状录》里的“井”,亦如我陷入的四壁,昨日的书也出现了,“他”尤爱掷一粒石子入井后的声响,寂寞绵长吧大概。

如今我的出口无处不在了,我囤积的书籍为我铺开了无数条路,我切换着走,在无数个出口之间穿梭,相见与告别,嘴上还是不愿意说。

无形的世界,无言的声响。寂寞绵长吧。

9/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十

我与鼠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关系,我是为了寻找弹子球,而鼠是为了寻找精神上的突破。书中就是这两条主线,我寻找弹子球的过程和鼠离开家乡的过程,归根结底还是精神上的失落,用书中的话来讲,都是在神奇的星辰下出生的。 开始讲述了我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但是书中我除了工作和生活接触的人外,只与换配电盘的人说过几句。正是因为这种病态,才会有了给配电盘进行葬礼的事情。书里很多寓言式的故事,也一直在说明我一直处于这种病态,还有鼠也是一样。关于我的女朋友,却不得不提,在《且听风吟》中我与我那断指的女朋友说过之前有三个女朋友,现在工作了又是与双胞胎在一起,竟然是一下子有两个女朋友,这种设定让读者我怎么去理解双胞胎女朋友呢?然而文中还有提到直子,不知道直子和我到底有什么关系,还是在影射某人? 寻找弹子球的过程很顺利,结局是以找到弹子球而剧终,他们的告别是:谢谢你来见我,可能再也见不到了,多保重。整个基调都是很深沉,犹如在游泳池的水底,不知道在逃避什么,沉默什么。 关于鼠的经历,都是在怎么把时间打发过去为目的,最后还是想通了,离开这里,去一个小地方重新开始生活。“觉得 25 年时间只是为此而存在的。为什么 ? 鼠质问自己。不知道。问得是好,但无答案。好的提问屡屡没有答案。”这就是他内心最好的对白。从失恋开始,鼠就在精神上没有了支持,这和他过去的经历有关,在10岁的时候也是他的世界尽头,只有灯塔是他的慰藉。 我寻找到了弹子球,鼠寻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存在心里的病态都是精神上的失落而造成的,而填满这种失落只能在现实中找到一种东西来代替精神上的失落,所以会对生活产生煎熬。看完整本书确实很消极,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所读所想,与我们现在正能量的书表达的不一样,这可能是我喜欢村上春树的原因吧。 除去故事的主线,我觉得书中对于一些环境的描写真的很形象,起码表达了当时的一种意境,这和译者林少华有关吧,读起来很符合我们的文字欣赏水平。“针一样细、棉一般软的雨浇注在开始枯黄的高尔夫球场草坪上,没有形成水洼,而由大地慢悠悠吮吸进去。雨过天晴的杂木林荡漾着潮湿落叶的气息,几道夕辉射进林中,在地面描绘出斑驳的花纹。” “天空的湛蓝便力图透过这虚无缥缈的面纱一点点渗出。阳光如细微的尘埃悄无声息地从空中降下,不为任何人注意地积于地表。”

10/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十一

果然还是林少华先生翻译的好啊。不过这本序更好看,不看序就看书是看不懂的。

已经显现出村上春树单双章分时间轴的特性,鼠代表之前的我,而我是现在的我。

鼠是新鲜的。大学退学,迷茫无助,遇见一个女人然后又分开,有一个经常去的酒吧,最后他决定离开这个城市。我已经陈旧。在翻译事业上小有所成,然而埋没于工作的虚无中遗失了人生的方向,甚至对人都没有感觉。翻译所的女同事、家里的双胞胎,他纷纷都没感觉。却钟情于年轻时常玩的弹子球机。他一边平凡而奇怪的生活,一边寻求弹子球机的下落。最后他寻找到了,人机深情对话了一番,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

其实这二人都在寻找,鼠涉世未深,寻找生命的意义,喜欢切肤的观感,当他疲惫之后就期待更加刺激的新鲜感,最后决定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我明显已经厌烦俗世生活,一日一日的重复实在枯燥无味,于是回想起当初玩弹子球机的迷恋与执着,寻到之后,心满意足的回到常日生活,此时双胞胎正当离去,生活步入正轨。

这“二人”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迷茫,同样选择去寻求开脱的办法,一个很冒险,直接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流浪。另外一个只是可怜巴巴的找着一个年少时引以为自豪的“宇宙飞船”弹子球机,不得不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真是越来越趋于安乐,直到最后悄无声息的死掉。

可能村上春树彼时也正在寻找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方向,所以写出这样的作品来。

序中还提到了部分日本作家的共性——面对生活超然的态度,以及一些深层次的哲学探讨,我就不写了。不过很明显的是书中的很多对话都含有哲学意味,因为这对话实在无聊冗长,不懂得的我读起来就像听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课。不过换个角度其实鼠和酒吧老板的对话我也能理解,我十七八岁的时候也这样和同伴说过,不过我是在装13。

很能注意到书中提到了不少死,老鼠的死,季节的死,这仿佛和日本其国的底蕴分不开,不过这里的死更有翻页、走过的意思。就我理解,这可能只是一种表达手法而已,说季节死掉了,总比说夏天过去了更有吸引力。

书看到后面,我越翻越快。因为累积的看不懂的情绪和听了俩个多小时爵士乐,我很浮躁。后来我给自己开脱的理由是,既然这书的主题是寻找,后来大家该找的都找到了,找不到的也开始行动了,结尾显得没有多么重要——又不是东野圭吾的畅销小说,最后一句可有可无。

11/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十二

无可非议的是这本书的主题是寻找,然而,我认为“乖戾感”是切入这本书的最佳角度。

而对乖戾感的理解不能诉诸于搜索引擎中的定义,需依赖于我们敏锐的感官去捕捉。书中多次描绘了这种感受——“ 有时候,昨天的事恍若去年的,而去年的事恍若昨天的。严重的时候,居然觉得明天的事仿佛昨天的 ”、“ 我们的心被掘出好几口井。井口有鸟掠过”、“月光下,一切都显得苍白。任何东西都好像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没有方向。影子都若有若无。 ”就像有时候我们明明是睁着眼睛的,甚至是瞪着的,然而比起现实之物的色彩,眸中的黑白更显分明,仿佛现实以油彩画的形式在我们面前渲染开来,可我们却仅仅是目睹这一切罢了。正如书中所言——“ 好几个月好几年,我一个人持续坐在深水游泳他的底部。温暖的水,柔和的水,以及沉默、沉默……”相比苦痛,这乖戾感着实地让人感到舒适,可相比幸福,它又不至于让人开怀大笑,反而添了一份焦灼。

诸多文章将乖戾感理解为一种迷失,这虽有些欠妥,但不失为一种好的解释,毕竟在该书中主人公的乖戾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对自身价值认知的紊乱,也就是所谓的迷失。书中的“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于是寻找我之所以为我的证据——弹子球,而鼠这样想到“ 想想,25岁…..·该想点事的年龄了。这可是两个12岁男孩加在一起的年龄哟!你有那样的价值么-没有,一人份儿的都没有,连空泡菜瓶里的蚁巢那点儿价值都没有。……算了吧,无聊的隐喻!完全无济于事!想想看,你是哪里出了问题的。想出来呀!……鬼晓得怎么回事!”所以最后他选择了离开……这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照应书中那句话——“事物必须兼具进口与出口,此外别无选择。”

乖戾感有时候像是胶水封住人的口鼻,来使人焦灼;有时候又像是蛛丝扫过人的脸庞,引起人不易被察觉的蹙眉;当然了,大多数时候它仅仅是进口掠过的的鸟——显得毫无意义。面对乖戾感,有人没能像鼠选择离开,于是沉湎了一辈子;也有人没能找到弹子球,于是没能达成自我同一性的目标,但又有多少人介意介意沉湎、以寻找自我同一性为目标呢?恐怕唯一让人觉得潇洒的是“我”处之泰然的身姿吧!

12/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十三

先前我曾读过《且听风吟》,众所周知,那是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之一,《且听风吟》在先,到《1973的弹子球》,再到《寻羊冒险记》。现在让我回忆起《风》讲了什么的话,我是绞尽脑汁,也只能想起来到一大堆的钢琴曲、爵士乐和一个大大的“空”字向我袭来,飓风式的哪种。

今日读了《球》,感觉依然觉得“空”在其中,但我明显觉察到与《风》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在林少华的序言中,摘录了一段村上后来在《球》收入作品全集时写的后记,我对其中一句深有同感:我认为这两部作品(指《球》和《风》)的成立是同某种不完美性互为表里的。村上对这两部作品原封未动。依我个人的理解,村上也许就是爱这两部作品不需要进一步成熟而难能可贵的清新足矣。

现在我想正式开始说我对这部《球》的看法。总的来说,我认为《球》表达了一种“寻找”(为什么寻找或者寻找什么)外,还表现了一种现象——我能感同身受的——一种虚空的反抗。

从表面上看,“我”是在寻找着弹子球机。身为读者,甚至理解不了,为什么就在有一天“我”会觉得那个叫“宇宙飞船”的、画着行星等图案的弹子球机“俘获我的心”。他有一天双胞胎女孩和他一起生活,但被问起来他是否有女孩的时候,他回答没有。而弹子球机却害他“找得我好苦”。对此,我唯一能推测得出来的勉强的解释是“我”说过:“我理解她,她理解我。”“(弹子球)以前,是我唯一能怀有自豪的领域。”我想“我”寻找弹子球机往纵深方向想也许是寻找一种寄托。

书中的“我”,鼠,事务所女孩,其实应该都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时间流逝,没有什么会永恒,现在我要怎么办?书中还提起过“(喝酒了)没有音乐,那是葬礼”,或者是“换配电盘的人的葬礼”,“无意义的尸骸”,“无谓之物”……“死亡”!

于是人就变得复杂了,于是就有了书中发生的一系列行为,那都是对时间、自我、周围、社会的反抗。

但是那又如何,“我”找到了弹子球机说“结束了”,鼠始终没回去找一个女子选择离开这个城市,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一切都清澄得近乎透明的静静的十一月的星期日”,一切都跟没发生似的,我想起了开篇村上在讲,人们拼命想跟别人表达什么,就像一只只猴子被塞进纸壳箱、取出、放归草原,然后不知去向,肯定在哪里嚼着橡实什么的,然后一只只死掉——命运是奈何不得的。

13/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十四

终于赶在夏天的尾巴上看了村上春树。没有村上的夏天注定是不完整的,因此我决定在这个月堆满村上的书,让自己尽情沉浸在夏日的幻想里。然而,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感受却与之前不尽相同,我还是头一次,于村上的作品中读出了冬天的感觉,我甚至想即刻穿上毛衣外套手捧一杯热咖啡窝在沙发的一角永无止境地掉进书的世界中。我仍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一种刺骨的寒冷。丧失感。主人公最初陷入其中的困惑与彷徨,都于这部作品中展现了。说来也奇怪,村上的作品大多都围绕这个主题,更何况我还已经看过了此篇的后续——“寻羊”以及“舞”,我已做了充分的心理预期,却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了主人公的情绪当中。与其说是情绪,也许连情绪都算不上,无。一切都只是虚无。我们认为的,与世界让我们认为的,也许截然不同;我们拥有的,也许并非真的拥有;我们探寻的,也许并不存在;而我们想要的,也许并非是我们明确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村上作品的哲学性,我没想到在村上人生的第二部作品中就隐约地有所体现了。看完的时候我有些懊悔,自作聪明地从后往前阅读三部曲也许根本就是个错误的决定,但也因此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按照村上写作的顺序重温一遍村上的作品,想必届时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对村上的创作也一定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时至今日,村上的作品仍能深深打动我,我读太宰治也好,读三岛由纪夫也好,至多觉得主人公在心理层面与我很相近,但读村上,会让我觉得,主人公就是我自己。仿佛那些故事,是我陪着主人公一起经历的,他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他感受到的,就是我感受到的。精神层面的相通,何其难得!何其珍贵!我发现村上的作品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特点,那就是主人公最后总能找到那件一直以来寄托情感的东西,哪怕只是一次短暂的会晤,也会让主人公的状态发生蜕变,变得更有感情,也更有生活下去的力量。这就是我曾提到过的,村上作品中所蕴含的抚慰人心的作用所在,这是村上独一无二的温柔。

但这终究是村上的第二部作品,与其说长篇,我更觉得它是一部中篇小说。起承转合还略显生涩,对人生的探讨还很隐晦,若不是知道主人公接下来的经历,想必我是无法理解他对弹子球机的执拗的。通过这部作品,我开始明白事情为何会发展至后来那步田地。鼠的象征性,以及对人生“不断得到又不断失去”的隐喻在这部作品也以相当直白的方式被突显出来。鼠的“戏份”在这一部中是最多的,我们能清楚看到他的“心理崩溃过程”,与其形成对比的是,主人公的崩溃并非显而易见的。鼠无疑更加自我,而“我”还要受生活的牵绊。双胞胎的形象在这一部中也极为完整,她们的存在更像是一个媒介,一个让主人公从现实世界抽离的媒介,也让他在这最初的“乖戾感”中不至于那么痛苦,那么茫然无措。村上把这两个人物塑造得很可爱,像机器人,但是很可爱。

这一本读起来还是蛮轻松的,当然了,读村上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身心的放松过程。由于这一部只是一切的开始,还没有经历那些紧张刺激的冒险,所以除了惘然以外,很难再让人产生其他的什么情绪。但其中的一些情景,仍奇妙得让人难以忘怀,比如配电盘的葬礼、熄掉一般照明的酒吧、以及杰苍老落寞的神情,很村上春树,不是吗?一些人物的设定也很巧妙,比如寻找弹子球机的“中介人员”是一名西班牙语讲师、学生时代所住宿舍的经常有电话要接的少女、与鼠每周六相约的拉中提琴的女朋友,人设非常鲜活,笔触虽少却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不愧是村上春树,作家的创作天赋一开始便显现了。主人公与“鼠”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很朦胧,原来从一开始村上便交代了这是“同一个人”的故事,因此,重读的时候我一定要注意后两部中二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除此之外,对于村上在其作品中对名家的“模仿”与致敬,我也要额外注意一下,以探寻村上写作的各类特点。

我每读一部村上的作品,对林少华就多一份敬意。翻译工作绝不仅限于翻译,更在于译者对作品、对作者本人、以及对作者的众多作品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的理解。我一直觉得,林少华的前言就是对村上作品最好的梗概了。在这部作品中,我额外留意到了一点——主人公的孤身一人,现在我还说不出什么,但这绝对是村上有意为之的,无疑主人公的设定是孤独的丧失者,但一定还有其他的什么,等我重刷完后续两部,也许就会明白这其中隐藏起来的缘由了。

在这个一切都清澄得近乎透明的静静的十一月的星期日。

14/15页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篇十五

冬天似乎真正意义上来临。室外温度是零度,武功山顶已飘起雪花。大雪的记忆模糊,仿佛遥远的故土。新的一年,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读完100本书。没想到读的第一本书竟然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这本书是我在一家叫易品书局的旧书店淘到的,品相不错,价格却很便宜。书搁置在房间里,像被冷落的孩子。新年的第二天,无意间看到它,抽了出来,带到办公室一口气读完。屋外是灰蒙蒙的,就像小说中描述的一样,雨水遮蔽了十月的晴朗。

回到村上春树这个作家。他的《挪威的森林》在高中那会儿就已经火得一塌糊涂,甚至一度被当做色情读物。后来大学时候浏览过这本小说的电子版,记忆犹新的是女学生勾引女老师的场景。于是乎,对村上春树这个作家就没有过多关注。之后是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要揭晓前夕,才会听到有关他的消息,无非是陪跑之类的。当我这一次真正意义上读完村上春树这本叫《1973年的弹子球》的时候,还是有些惊讶于春树先生的想象力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不得不说,译者林少华先生的文笔非常好,清新淡雅,直触人心。

回到小说本身。小说描写“我”和“鼠”的关系。小说中“我”已从大学毕业,与合伙人开了一家翻译事务所,工作一帆风顺,日子静如止水。只是往日的记忆却常常掠过心头,使“我”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种既视感。此时一对双胞胎女孩住进“我”的屋子,虽不知其姓名来历,但“我”还是与她们相处得甚为融洽。在她们的帮助下,“我”开车到昔日恋人直子的故乡的小站上去看狗,为废弃的配电盘举行葬礼,并且费尽周折寻找当年为之痴迷的弹子球。等“我”终于在冷库里与那台已经报废的弹子球重逢时,来自过去的呼唤平息了,心灵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一个明朗的星期天,“我”送走了双胞胎姐妹,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而留在家乡的好友“鼠”则陷入了迷惘,爱上了如他一般孤独的女子,真切地看到生活的无聊与无望,决定悄悄离开恋人,离开这个城市。

阅读这个小说的时候,我想到最多的词语无非是青春,可以说村上春树用一种迷幻的叙述手法给我们呈现了青春的孤独和生活的庸常。两条主线,两个不同的故事,却有着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孤独。怎么摆脱孤独,叙述者“我”选择去寻找狗,寻找记忆中的弹子球,只有过去那种给自己带来自豪感的游戏,才能平息我内心的焦虑,才能让我安静地面对这生活的一切。鼠有着优越的条件,和一个同样孤独的女孩恋爱。那个女孩住在海边,他们常能听到海浪的声音,嗅到潮水的鱼腥味。但是他仍然觉得孤独,他常常一个人跑到杰开的酒吧喝啤酒。最后,他和女孩分手了,决定逃离现在的生活,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这个城市不需要太大。鼠走了。而“我”也送别了双胞胎女孩,一个人回到房间,听歌,煮咖啡,望着清澄透明的星期日。

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春树31岁。一个中年人用回忆的视角把青春期的很多故事放在一个迷幻的空间里,确实很有特色。在这个小说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站台,雨水、配电盘、大海等等。特别是“我”和双胞胎女孩一起给配电盘举行葬礼的时候,尤其让人感到悲从中来。“我”对着水库,念着康德的话:哲学的义务,在于消除因误解产生的幻想·····配电盘哟,在水库底安息吧!”接着,我按照双胞胎姐们的要求,把配电盘扔进了水库中。我们完成了一次很有仪式感的葬礼,不是给人,而是给一个废弃的配电盘。还有一个场景也让人觉得孤独。那就是鼠在灵园里和女孩约会。墓地辽阔,风声悲凉。女孩在鼠的怀中睡着了。我环顾四周。有一段话谈到了死亡和生存,是小说中青年人内心的独白,也是春树先生自己在31岁时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小说中这样描述灵园。

回首望去,广阔的墓地上,死植根于各自的地面。鼠时而拉起女孩的手,漫无目的地在故作庄重的灵园沙道上走动。曾负有各所不一的姓名、年华以及各所不一的过往生涯的死,恰如植物园的灌木丛,以相等的间距无限铺展开去。它们没有随风摇曳的叶片低吟,没有清香,也没有理应伸向黑暗的触角,看上去仿佛时光不再的树木。情思也好,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也好,它们都已失去,而全部交付给继续生存的男女。两人折回树林,紧紧抱在一起。夹带海潮味的风,树叶的芬芳,草丛问的蟋蟀——唯独生生不息的世界的悲哀充溢四周。

人都会死去,一切都会消失,唯独悲哀在灵园上空飘荡。春树把一种消极的人生观描述得如此诗意,却又恰如其分,实在妙不可言。有一段时间,我也试图写一个关于墓地的小说,同学相会在灵园,墓地肃穆,天空阴暗,以失败者的叙述口吻讲述人生的种种。但始终没能如愿。这一次在春树这里读到了,确实收获颇多。

如果再从这个小说里挖掘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寻找。寻找记忆,寻找爱人,寻找陌生感,寻找可以说话的人,等等。寻找是为了回归到平静的内心,抵达最舒适的状态。但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小说中的“我”最终还是在一个养鸡场的地下室里找到了自己想念了许久的弹子球。他说,找得很苦。为什么作为一个人,反而对机器更感兴趣,而对身边天天陪伴他的双胞胎姐们却像是例行公事般的生活。春树在小说中也讲到了,因为机器已经超越了机器本身,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一种灵魂的呼唤,更是我青春的痕迹。找到弹子球,才能找到当初那种自信、自豪,那种青春的活力。

在中国作家的叙述里,苏童和余华对青春的写作让我比较触动。比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苏童的香椿街少年系列等等,但他们是现实主义写法,让人看到青春残酷的一面。日本很多作家都写过青春,比如川端康成写过《伊豆的舞女》,太宰治的《斜阳》,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最近比较热门的作家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温柔的叹息》等等,他们这些日本作家对细节的描写,对情绪的把握似乎更加细腻,宛如樱花飘落。

青春是孤独的,也是多彩的;是火也是冰。是愁思弥漫,也是情绪萌动。我相信每个人在村上春树这本《1973年的弹子球》里都可能读到自己的影子,读到一种青春的孤独与哀愁。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又翻出了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集《赌徒》,这个患有癫痫病的神经质作家,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很多小说都带给我深刻的触动,有如烈酒点燃酒神精神。在以后的读书笔记里,我会写到他的《赌徒》《鳄鱼》等。他的小说适合在冬天的夜晚慢慢读,你甚至能望见大雪朝你扑来,伏特加的酒香在熊熊燃烧着炉火的房子里飘荡。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