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篇一)
拉里:一个参加过一战的美国飞行员,目睹好友战死后,引发了灵魂之问“既然全知全能上帝,为什么不只创造真善美,而还有黑暗,恶和不幸?然后放弃了事业,放弃了爱情,开始流浪地球……
1/15页《刀锋》读后感(篇二)
作者刻画的人物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我想作者毛姆也并没有褒贬人物中的任何一位,只是把她们真实呈现出来。读者也能够在这些人物中找到自己,引发自己人生设计问题上的思考,究竟我该是谁,我怎样过好这一生。 这本书没有像《月亮月六便士》那样带给我那么强大的力量,却引发我们更多思考。
2/15页《刀锋》读后感(篇三)
一本在20岁,30岁,40岁都应该用心去读的书。 拉里的精神层次太高,这也是他多年来坚持不懈追求的结果,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伊莎贝尔,追求金钱,追求现实的实在感,有时向往着拉里,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和拉里一样呢。 但也不能否认伊莎贝尔和格雷的生活就是不精彩或者平凡的,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没有好坏之分。
3/15页《刀锋》读后感(篇四)
毛姆在接近真理的最后一刻,突然沦为刻意朝圣的娇柔造作。
《刀锋》中能够看出西方人在精神空洞时对于东方神秘的向往,就像我们对于西藏。将书中的中心放在转变的探索,就已是巅峰;用印度奥义书神秘气息让西方人向往,却又感觉成为败笔——不是小说的败笔(小说叙述了近乎一个真实故事)而是穷尽真理的败笔。
4/15页《刀锋》读后感(篇五)
走一条跟别人不一样的路简直是在赌博,而且胜者寥寥……要做到首先你得够冷血……
人在恋爱的时候,如果过程有很多波折,就会觉得非常难过,以为永远无法释怀,但是最令人出乎意料的,往往是航海带来的疗效……
我发现不管是在电影里还是在书里,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神秘的东方找到,不过这次是在印度
2017-12-10
5/15页《刀锋》读后感(篇六)
一本去年12月读的书,一直留到了今年1月读完结尾。中断影响了阅读体验 有些遗憾。
应该过怎样的人生?-物质和精神,现实和自由。这本小说在两个极端碰撞中,让读者眩晕思考。多数人都活成了配角,各形各色的人生,每个人要做的可能是更多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之向往吧!若能最大限度跟着自己的内心去探索自己的边界,我想就算是个勇敢的人了。
6/15页《刀锋》读后感(篇七)
出于我浅薄的学识和少得可怜的经验,读完本书我还是不能理解拉里所追求与执着的东西,当然我对此是尊重的,亦是敬佩的。毕竟真正放下物欲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此困难。
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艾略特和伊莎贝尔。一个虚荣高调沉迷金钱社交,却重情义慷慨大方;一个美丽聪慧,直率坦诚,但同时也有阴暗面。他们都让我感到亲切,甚至能从生活里找出他们的映照。毛姆在他们身上写出了人的复杂性,可爱可恨,不置可否。
7/15页《刀锋》读后感(篇八)
毛姆很擅长描述人的长相和室内布置,行文如流水,通俗又不失文采,翻译也恰到好处,读起来不会有阻碍。本书是毛姆对一位友人的回忆编写而成,真人真事但并不枯燥,主题与前作《月亮与六便士》相似,仍然着墨于主人公对现实和理想的抉择,本书有三个主要人物,舅舅艾略特是典型物质主义,在毛姆看来既可笑又可悲,伊莎贝尔是实用主义,代表着大多数人,拉里则是理想主义,他无视世俗眼光,摆脱了人生的枷锁,成为了他想要成为的人,然而人生如果不想随波逐流,就等于是场豪赌,失败的人不胜枚举,成功的人寥寥无几。
8/15页《刀锋》读后感(篇九)
有段和拉里类似的路程,但寻找的对象不单单是旅途和看书(都非常浅薄的内容和路程,但初心和拉里类似,寻求活着的意义,有种不得不去做这件事的使命感),还加上亲密关系,深度阅读不同的人。
现在落定下来,很大程度源于意识到了一些体悟和答案。寻找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就来自寻找和或者本身。
虽然答案不足以支撑现实,但已经足够让自己在入世中获得相对的自由感。
9/15页《刀锋》读后感(篇十)
看到拉里,我放佛在有那么一个时间段,可以感受到类似的迷茫,那种对生命,对上帝的不解。自己苦苦追寻到底是为了什么,找不到目标,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归属。在太阳初升是出生,于晚霞落幕是死亡,享受着早晨的清新,执着于中午时刻的坚韧。回想着过去,好像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作,找不到灵魂净土,不知道梵天可有我的归属,死亡之后,一切归于平常。我喜欢于执着,也讨厌平凡,自己陷入矛盾,我们更多的人如格雷一般,活于现实,也如毛姆先生一样,出入于世间。苏菲灵魂的坠落,也是她灵魂纯净的最后一段路程。灵魂的救赎,真正的信仰自道,在何方?
10/15页《刀锋》读后感(篇十一)
整体感觉虽然优于《月亮和六便士》,但毛姆终究让我没法读得太痛快。在人性和终极意义的探索上,他始终不肯把自己沉得够深,一如既往冷眼旁观,聪明的毛姆太冷静了。 拉里是一个特别的形象,他的平和、散漫和智慧吸引书中的人,也吸引了读者,可是看完整本书,他的形象在我心中还没有伊莎贝尔鲜明,或许毛姆只是借拉里之口在述说他在东方学到的哲理。 艾略特、伊莎贝尔、苏珊甚至索菲,她们的故事和形象都比主人公拉里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毛姆写这些俗世人物远远比他想要刻画的理想主人公传神。 很想对毛姆说一句,别勉强自己了。。。
11/15页《刀锋》读后感(篇十二)
刀锋不愧为青年人最值得读的人生之书。苏珊、伊莎贝尔、格雷、拉里、艾略特、苏菲······作者描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给我看到了不同的人所选择的不同的人生。我们在这个时代也有我们自己的答案要去寻找,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以上所有人物的影子,至于最后我们能得到什么···要到我们生命的尽头才能知晓。
不过,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拉里的话,如果生命是场寻找无尽轮回中的解脱之道的修行的话,即使找到了梵之道,我也仍然愿意选择再次进入这轮回,去体验去感受痛苦和欢乐幸福。这就是我眼下浅显的想法,可能无法和拉里相比,但是我绞尽脑汁给自己找的最好答案。
12/15页《刀锋》读后感(篇十三)
写的特别好,人生百态尽展其中。人生确实没有正答,每个人都用自己固执的想法过活。我也能理解拉里上刀山寻找人生真谛,外人看来荒唐本人却安得其中的生活。但其实我还是更愿意成为伊莎贝尔那样的实用主义。书中有说到伊莎贝尔“她不会想到钱的事,因为生活向来都是衣食无缺。不过,她仍然能凭直觉认为钱很重要,钱象征着权势和社会地位,男人赚钱天经地义,人生就该为此努力”。这段很俗,但我很认同。读完这本书更是让我去思考一个问题:我常以为自己也有某种能上刀锋,脱离世俗,追求脱俗人生的能力,但看完拉里的人生,我是不是错了。
13/15页《刀锋》读后感(篇十四)
1大多数人向往着拉里的生活 却平平淡淡循规蹈矩过着还不如伊莎贝尔的日子
2只有拥有一定经济基础才能获得了解世界的可能
3没有工作没有稳定薪水不能否定一个人的价值
4艾略特可悲 他的世界没有自己 伊莎贝尔可笑 总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他人 如她的舅舅一样把上流社会的无聊生活当作生命全部 拉里快乐 他最贴近庄子逍遥游中圣人的标准 但这般凤毛麟角的人 相对于其他角色而言最不真实 还是当格雷最好 有钱有闲有地位 生活简单快活 就这样过一辈子未尝不可
5书的腰封说的很正确 这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14/15页《刀锋》读后感(篇十五)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执着着自己的执着,不由自主的让执着异化,一生都没有超越自己的执着。人生应不应该有执着?作为旅途式的人生,究竟什么样才适合执着正确的关系?《刀锋》带着你去慢慢思考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如果我们要求什么东西不变,我们就是傻瓜”。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像是在开盲盒,将会遇到的永远不知道是什么。但放在人生整体看,任何一步都有价值,看似苦的背后会有意义,看似乐的背后会有对自身的了解,看似是自暴自弃的放纵背后会有通往内心潜意识里想让自己到达的地方。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