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是一部探讨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小说。主人公在混乱的世界中探寻自我,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小说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混沌中的美与希望。
《混沌》读后感(一)
作为哈佛教授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继《知识的边界》之后的又一力作,《混沌》这本书让我期待了很久。在知识的网络化的时代,我们的知识正在加速逃离它固有的物理限制,进而从有限变成了无限,从内容变成了链接,知识变成了一张巨大的看不见的网。
这本书进一步把技术、复杂性合互联网结合成一体化进行阐述,在互联网时代,混沌的网络化非均质的物质世界启发我们创造出更多互相关联的知识网络。观察和研究互联网中的混沌现象是认识混沌本质的途径之一,如何预测不可知的未来,如何通过已知事件建立模型为未来决策做出支撑,是我们需要回归现实合当下,面对世界和宇宙的多元复杂性,坚定、从容走向未来的关键一步。
《混沌》读后感(二)
最早的混沌理论应该就是耳熟能详的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指一个微小的变量引起巨大的变化。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自以为掌握了世界的运行规律。宇宙像一台设计精密的机械在运行。就像可以通过力学来预测星辰位置一样,一切都可以被计算和推论。世间万物都遵循着规律,而事件之间也有因果关系。混沌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
书名“混沌”指代现在这个复杂又变幻莫测的世界,有很多的可能性、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作者认为未来已经不可预测,与其用不准确的预测和长期规划来限制发展,不如随机应变,方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目前已经有一些方法和工具就是为了避免预测和降低潜在风险,比如柔性生产、敏捷开发、最小化可行产品MVP、开源平台等等。从现在的发展来讲,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比人做出更好的判断,但是机器其实无法理解数据。机器学习的出现是为了做出更准确的预测,但中间涉及了庞大的数据和复杂机制,机器无法给出为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合理解释。虽然机器学习有诸多优点,且不说其中存在的偏见、不公平性、伦理问题等等,人们可以接受机器学习这个“黑盒子”吗?如果让机器来做决策,决定我们的生活和商业决策,那谁能对决策负责呢?
《混沌》读后感(三)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在读了《混沌》这本书时,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不得不说,这句话所描述的时代对现代我们来说,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互联网时代,确实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以前见一个人,或者需要舟车劳顿很久,现在一个视频电话,就能看到对方。 随意短视频的兴起,很多你想看或者不想看的人,你都能看到。 随着各种平台的出现,很多你不想了解的信息也都会被推荐给你。 生活好像很难再恢复平静,很多人开始寻找心灵的归宿,开始回归最原始的状态。 也是应了那句话,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物极必反也真的是常态吧。 这本书的简介有一段话说的特别走心:随着技术的爆发,我们面临的世界状态回归混沌,我们当下面临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临近“万物之始”的新起点,我们认识和管理未来的能力正处于巨大飞跃的开端,阅读本书将帮助你先一步理解未来。 说实话这本书并不好读,读起来甚至有点吃力,或者很多人也根本读不下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本书不好,这本书对于懂的人来说,或者如获至宝。 当我们排斥弄种事物的时候,或者这个事物会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不想被看到的地方。而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的话,可能需要我们主动出击,或者做出一些改变。 马云曾说:“改变是痛苦的,但不改变会更加痛苦。” 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说着要去改变,却依然驻足原地。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不一样的门,门里一定也是不一样的世界。
《混沌》读后感(四)
作者看到了世界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难预测,一方面是因为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是很多超越人类认知的事物的出现(例如深度学习),然后为读者指明了适应这种变化的方法。
本书开篇就提到了已经被广泛应用的A/B测试——为同一个网页准备A和B两个版本,根据访问效果对比来选择哪一个。至于为什么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好不必关心,也无法关心。因为太多因素互相影响,共同导致了A和B的不同,背后没有规律、不可重复。例如奥巴马网站上的黑白照片比彩色照片的点击量大,但是其他人套用这个方法可能适得其反。我们或许永远找不到理论来预测,但是我们不需要知道原理,只需要学会如何运用。
对应到决策上,也就是我们不需要非常精确地预测未来,只需要掌握演化的基本规律,合理地控制,使得可能性发挥出来。如果我们尽可能精确地去预测未来,再根据预测结果来决策,那么我们的预测和决策很可能都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控制好预测的程度,不追求过于精确,在发展过程中“见招拆招”,创造出更多可能性,套用乔布斯的话——“宇宙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比清晰更好,因为“相较于清晰,模糊赋予了员工更大的想象空间”,“模糊可以激发创造力”,“激发每个人的独特之处”。
世界一直是不可预测。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吗?是的,因为技术使得“互通性”提升,世界这个网络的连接更加紧密,一个细小的变化影响的范围和速度都大幅提升,从而更加难以预测。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既然世界事实上变得更加混沌,那么我们也要调整自己。
作者:刘逸川
《混沌》读后感(五)
互联网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无私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未来的我们,如何在这变幻莫测的互联网时代保持激昂的斗志,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一些稳定剂?或许,这本《混沌:技术、复杂性和互联网的未来》(以下简称《混沌》),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戴维·温伯格,他是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研究探讨互联网对于我们生活、企业以及思想的影响。
01打破思维定式没有那么难 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家庭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思维定式。这些东西,有时候对我们有好处,但更多的会阻碍我们思想的洗礼。 想要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是很困难的,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02可能性需要自己创造
从混沌理论到实践,我们会发现,各行各业早已采取了避免预测未来的做法,而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一做法无一例外都指向了创新,到了传统的运行模式,新的认知创造了更多新的可能。 03克制自己,不去预测世界 人们总是喜欢去预测未来世界,但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会发现,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戴维·温伯格在《混沌》一书中认为: 在未来,最好的战略是克制自己,不去预测,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将持续影响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推动世界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带领人们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混沌》读后感(六)
“天塌地陷、海啸汹涌、岩浆肆溢,甚至连月球马上就要与地球碰撞了。”这是前不久上映的电影《月球陨落》中的情节。
故事的起因是:早在很久以前,人类在AI方面的技术就已经非常的先进了。但是随着技术的完善,AI却有了自我意识,它们想统治人类……
当然电影肯定是要做得夸大,才能吸引人们走进影院。但这正是一部分人通过媒介的方式,反映出了一个基本的问题:世界是不可预测的。
人们对未来是喜欢做预测的,总是希望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有所准备,但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科学和互联网的发现,世界将变得不可预测。
不能预测未来,是否会令我们感到恐慌呢?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将在他的《混沌》一书,为我们来阐述他的观点。
他认为:在未来,最好的战略往往是克制自己,不去预测,从而创造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要想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认识,肯定是很困难的,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向人们展示应该如何改变生活各个方面的底层逻辑。
书中的论述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建议读者可以从第三章开始阅读。
第三章:人们在面对未来时,很大程度都是在依赖对未来的预测。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人们是如何运用数字网络来摆脱这种依赖的。
第一、二章:对比了预测未来的新旧方法,并研究了这些方法变化前后在认知上的不同。
第四章:针对前三章所讨论内容方法的变化的底层逻辑。
第五、六章: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是如何随着认知的改变而改变的。
第七章:人们应对未来的方法,不能只关注局限性,而是要优化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世界将是不可预测的、复杂的且多变的,阅读戴维·温伯格的《混沌》这本书会帮助我们领先一步理解未来。
《混沌》读后感(七)
在电影《海上钢琴师》里,1900本来是有机会下船的,但是面临无边无尽的世界,他又退缩了。他说:“Moonlight city. You just couldn't see an end to it. It wasn't what I saw that stopped me, Max. It was what I didn't see.”——偌大的城市,绵延无尽。并非是我眼见的让我停住了脚步,而是我所看不见的。你能明白吗?
无尽,会让人恐惧,但也会让人产生探索的欲望。
如果你也想探究一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多变,我们要如何理解世界的复杂,如何做出决策,那么这本由互联网先锋作家,David Weinberger撰写的《混沌——技术、复杂性和互联网的未来》,就很适合你。
根据作者的观察,我们所面临的未来,是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
人类自古以来都在寻找世界的终极秘密——比如宇宙的运行规律、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并期待通过对已知的观测,预测未知的未来。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在我们眼前越来越小,曾经遥不可及的地球弊端,如今最多十个小时的飞机也到了。
然而与此同时,世界在我们眼前又越来越大,就像是一片漆黑里的萤火,火光越大,接触到的黑暗面就越大。我们已知的世界越多,就发现我们未知的领域也越多。
所以,在作者看来,面对这样一个混乱又不可预测的未来,人类是无法找到“答案”的,更无法预知未来。唯一破解困局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可能性,随机应变。
而无法预测又为人类带来了恐惧,那么解决这个恐惧的办法,作者觉得,是要相信机器,相信人工智能。
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比人类更理性,更有能力对复杂系统做出全面周到的分析,所以能够做出更准确的预测,而人类应该放弃对预测和理解的追求,只负责创造能够“预测”的人工智能就好了。
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类在高智慧、高逻辑领域的作用,我们尚且无法下定论。互联网能否完全掌管人类的衣食住行,甚至在未来“奴役”人类,我们目前也没有办法下定论。
但是这两项很明显,一直是影视剧最热衷拍摄的题材和内容。
作者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悖论的起点,那就是——我们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对未来更具掌控力,但我们驾驭世界的技术和认知手段,恰恰证明了这个世界已经超出我们自欺欺人的理解。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敬畏永恒。
敬畏,帮我们开启了许多可能,而如今,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更好地敬畏了。
《混沌》读后感(八)
一位物理学家曾说过“相对论破除了对于绝对时空的牛顿式幻觉,量子理论破除了对于可控的测量过程的牛顿式梦想,而混沌破除了对于决定论式的可预测性的拉普拉斯式幻想。”,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所总结的所谓的规律在某种条件下将失去意义。
这就意味着,我们将面临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
一万年前的定居生活,让物种驯化成为耕作农业和畜牧业的基础,今天的互联网和智能科技,将再次从底层改变这一切。
谈到互联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互联网无时无刻给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便利,线上购物、游戏娱乐等等皆是。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未来的发展将何去何从,今天我们谈谈《混沌:技术、复杂性和互联网的未来》(以下简称《混沌》)这本书。
本书作者戴维·温伯格,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从网络早期开始他就一直是一位先锋思想领袖,探讨关于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企业以及最重要的对我们的想法的影响。
01 定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我们从小就相信,世界的真相和本质可以用一些永恒不变的定律来表达。我们始终相信,学习这些定律,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预判。
出门时我们总会习惯性的看一下天气预报,来规划我们的穿搭,但往往很多时候这种预测与事实相悖。拔河比赛时我们通过摩擦力计算确信我们队伍必胜无疑,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当预期抛出的铅球在力的作用下将精准的落在既定位置,但偏偏相差甚远。
实践证明总会有被我们忽略的因素存在,定律只会在完全理性的条件下存在,而这种理性通常意义上并不存在。虽然我们不会为此不再信任科学,但是我们会发现普遍原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也许所谓原理恰恰是我们无法处理现实的细微之处时拿来做简化的工具。
02 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当你开车去购物中心,在路上停下来让救护车先通过,这是一次普通的日常出行,但实际上极其复杂。汽车、道路、交通法规、依赖于集中设施的医疗保健系统等等。如果只看到汽车引擎盖下面的东西,你就永远都预测不到救护车的出现。
混沌理论描述的是非线性系统,恰当的解释了这种复杂性。随着规模的扩大,这些规模系统的行为会完全不同。
互联网当下的发展正是一个巨大的非线性复杂系统,拥有庞大的规模并且还在持续增加,有着普遍的异构特性和显著而又丰富的动态特性。
认识和了解互联网并对其进行分析成为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网络用户不断增加导致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出现了日趋严重的问题,为了保障和提高现有的网络服务质量。
推动互联网络和信息基础结构的健康发展,研究和开发下一代的网络体系结构,需要对现在互联网网络的行为特性和性能表现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03 不预测未来而是创造可能性
从混沌理论转向混沌实践,将这一理论想法应用于日常生活并非始于人工智能,而是从有互联网就开始了。
各行各业都采取了那些完全避免预测未来的做法,比如柔性生产、敏捷开发、A/B测试、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开放平台和用户可修改的视频游戏等。
这些做法无一例外都指向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规律认知,新的认知让我们坚信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明天。
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互联网企业正在成为未来全球创新驱动发展中最为广泛、最为耀眼、最为强劲的创新动能源泉。
互联网创新将成为推动世界持续发展的重要新动能,将带领人类全面跨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创新、智能、变革的社会正因为互联网创新加速到来。
《混沌》读后感(九)
著名的“蝴蝶效应”是这样的: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在得克萨斯州引发了龙卷风。
原因是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蝴蝶效应由天文学家爱德华·洛伦茨提出,后来爱德华成了混沌学理论的奠基人,蝴蝶效应成为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
之所以提到蝴蝶效应,是因为他是混沌理论的代表概念。
科学界把混沌理论与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并称“二十世纪三大科学革命”。
从爱德华阐述蝴蝶效应开始,混沌理论阐释了生命的节律、社会的演变、自然的形状和宇宙的常数,那些貌似不相干的无规则现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类看待自身与万物的视角也被彻底拓宽。
混沌理论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气象学、生态学、生理学、天文学、经济学等各领域中,掀起了一场认知的新浪潮。换句话说,就是颠覆我们的认知。
那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它呢?
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很多关于《混沌》的书,大都是以自然科学为内容,而美国互联网先锋作家戴维·温伯格写的这本《混沌》,却是聚焦在技术和互联网的未来。
戴维·温伯格,是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营销顾问,为总统选举团队做过高级互联网顾问。
出版过《小块松散组合》《知识的边界》《新数字秩序的革命》等与互联网内容相关的著作。是互联网研究的权威专家。
温伯格认为万物皆为一体。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在时刻影响着彼此。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让人们懂得了如何深度学习。通过深度学习,人们能更好地捕捉宇宙的复杂性、流动性,甚至是美。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且难以预测。我们对事件发生机制的理解正在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我们预测和管理世界的深层战略的改变。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又该如何理解叠加了众多前沿技术的大规模事件?他认为,籍由互联网新知识新技术带来的新世界,已经诞生了。我们为此要放下自己传统的认知,重新归零,学习新知,才可能更好的应对这个新世界。
作家探讨了过去 20 年我们利用互联网的多种方式,他认为人们预测事件发生方式的现有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变革,人类的传统认知将会被颠覆。
他总结到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工具表面下隐藏着统一的真理——在未来,最好的战略往往是克制自己,不去预测,从而创造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混沌》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最关键的是拓宽视野,只有创造更多可能性,并对可能性进行优化。
掌控未来的战略,必须是将世界的复杂性和可能性考虑在内的战略。
随着技术的爆发,我们面临的世界状态回归混沌,我们当下面临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临近“万物之始”的新起点,我们认识和管理未来的能力正处于巨大飞跃的开端,阅读本书将帮助你先一步理解未来。
《混沌》读后感(十)
奥巴马第一次的总统竞选,其团队在网站上试验两种注册入口按钮。他们发现,命名为“了解更多”的按钮获得的点击量,远高于“现在加入我们”按钮。
另一项测试显示,奥巴马一家的黑白照片的点击量意外地远高于之前一直使用的彩色照片。
随后,竞选团队把“了解更多”的按钮与“黑白照片”组合在一起时,立马增加了40%的注册人数。
更让人惊讶的是,一段候选人在集会上鼓动群众的视频,热度意外地远不如单纯的文本信息。
有什么能逻辑解释这几种现象呢?竞选团队不知道也无须知道。
因为哪怕不知道原因,根据数据显示的结果指示,就能成功的引导应该把哪些内容发布给竞选网站,并且能让奥巴马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投票。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理由都没有的数据,为什么能指导下一步的行动?
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将在他的《混沌》一书中,为我们来阐述他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他认为:“世界比人类所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也不可预测得多。我们了解学习世界如何运作,并不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必要条件。”
这句话要怎么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预测机制 请退出中心舞台
预测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所以”的线性预测系统,已经不能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取而代之的是,非线性的复杂世界。那么,“预测”还有必要吗?
显然,牛顿物理学让大家接受了一个受规律制约的世界,习惯了一切可以被充分预测的宇宙。
人们已经非常习惯提前了解所有的可能性,并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认为这样能将意外减少到最低。
你出门,父母总会交代要看看天气,为的是带上合适的衣服;见个客户,你也会收集对方尽可能全的资料,为的是迅速了解对方,以便拿下订单。
然而,世界深不可测的复杂性,在借助机器对数据的处理后,却能轻松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比如我们开车,已经不再依靠经验,而是选择GPS定位导航,来择优线路。
可是对于机器提供的结果是何原因,却没有人能解释得清楚,但数据结果导向却总是指向最优化。
有意思的是,当你完全无法解释所有的相关要素,你便无从预测下一步。
但是机器总能从一堆信息组合中得出最佳结论,并告诉你该如何做。
这样看来,预测,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02 甩开预测 接受世界的多样性
《混沌》认为,想要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蓬勃发展,有时候我们要放弃对未来的预测和准备,不限定事物的预期用途,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比我们想象的更自由,更富有可能性。
预测作为一种经验分析,本质上就是一种限制性信念,它让你将自身有限的认知显得理所当然。
就好像你想扛起一包50斤的大米,你认为花费的力气就是扛起一包25斤大米的两倍。我们一直是按物理原则来解释这种现象,并深信不疑。
然而,更多的情况是:
一个小碎片就能将击中的挡风防暴玻璃砸碎,一个雪球就能引发雪崩,一个数据计算错误能让整个网络瘫痪。
在这些情况下,就很好理解:并不是一次巨大事情就需要有对应的巨大能量来引发。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互通性极高的系统,以至于系统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足以撬动整个系统能量。
正如柏拉图在《理想》里所说的:“生活之所以有太多的无奈,不是我们无力去改变,而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当我们不能完全预估所有可能的时候,放弃预测,才能接受世界的复杂多样的本质,才能启动创造可能性的机制。
03 放弃解释 启动创造可能性
《混沌》认为:“在一个充满联系和创造性的世界里,每个微粒都相互依存,粗暴的解释只会侮辱这种复杂的关系。”
近几年,人工智能模型中的参数数量达到惊人的数千万、数亿的量级。比如2020年美国一家名为OPEN AI的人工智能公司,推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GPT-3算法,其中用到多达1700亿个参数,这让机器学习的效果突飞猛进,也让人瞠目结舌。
这些算法的能力将导致机器能处理越来越多的复杂的任务,就比如对阿尔法围棋的下棋方式 ,评论者表示无法用逻辑来解释,围棋大师樊麾也说:“这不是人类的下法,我从来没见过有人这样下棋。但下得真是漂亮!漂亮!漂亮!”
这意味着什么?显然算法自己不能解释,算法工程师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既然解释不存在,那么放弃解释,去启动创造可能性,比喋喋不休的争论要有意义得多。
温伯格在《混沌》中表示,将思考的焦点放在对认知的重塑上:确定性的世界,已然被不可预测甚至不可解释的新世界替代。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意义,是人与自己的创造物共生演化的内在动力。
换句话说:我们将面临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没有答案”恰恰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
总结
我们的新工具,尤其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周围数据和信息量的庞大。
我们需要接受这个世界真正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用来解释它的定律和模型。
我们一度想把我们的世界缩小到我们可以预测、控制和感到舒适的规模,而现在我们需要构建将世界的复杂性全盘考虑在内的全新认知!
而《混沌》认为这样的认知,能让我们在未来的商业和个人生活更加高效,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多样的人和想法,从而,使我们更具有创造力,更加快乐。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混沌》读后感(十一)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这是中国古代启蒙儿童读物《幼学琼林》的开篇之句,讲的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盘古开天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就在这混沌的宇宙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猛劈出去,一声巨响,黑暗渐渐散开,轻的部分缓缓上升变成天,重的部分慢慢下降变成地。
在西方神话体系中,生命初创前的世界也被描述成混沌的状态,黑暗、无序且混乱。直到混沌初开,天地才清明起来,万事万物按因果关系连接,有了固定的运行规律……
就在人类自以为掌握了世界的运行规律,甚至相信人定胜天的时候,数字时代悄然而至。互联网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一切,太多的不可知、不可测、不可控,带给人类极大的不安全感,人们眼中的世界仿佛重回到无序的混沌状态,“混沌理论”应运而生。
在《混沌:技术、复杂性和互联网的未来》一书中,互联网先锋作家戴维·温伯格告诉我们,随着技术爆发,世界回归混沌,我们不得不改变对事件发生机制的理解,并相应改变预测和管理未来的方法。这一变化,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它决定着我们如何做出日常的决策。
01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混沌让世界变得难以预测
最早的混沌理论,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蝴蝶效应。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研究天气变化规律时发现,一些微小的变量会引起巨大的变化,好比南美洲亚马逊河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有可能就会引起两周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蝴蝶效应”被发现前,人们普遍认为,大自然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只要找到相应的物理规律,就可以精确预测事物的发展。乐观的科学家们认为,从尘埃到星辰,世间万物的运动都可以精确预测,之所以有些问题暂时不能被预测,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物理规律。
然而混沌现象却告诉我们,事实远非如此。初始条件的细微改变,就可能导致系统出现完全不同的演化结果;一个看起来十分微小的干扰,就可能让未来的发展不可预测,无从推理。这一理论,与我们先人所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着异曲同工之精妙。
“少了一钉子,失了一铁蹄;少了一铁蹄,失了一战马;少了一战马,失了一骑士;少了一骑士,失了一胜仗;少了一胜仗,失了一王国。”这首歌谣更直观地解读了“蝴蝶效应”的内涵,而因蝴蝶效应被揭开面纱的混沌理论,则与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一起,被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学革命”。
02 混沌的底层逻辑:克制自己不去预测,创造更多可能性
混沌理论一经出现,就迅速被应用到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气象学、生态学、生理学、天文学、经济学等各领域中。温伯格在《混沌》中,以一个名叫“深度患者”的医疗学习怪物为例,向我们展示一个清晰的混沌现象。
纽约某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向“深度患者”输入了整整70万份病历,结果,它做出的诊断和预测远远超出人类医生的能力。不过,在输入病历和得出诊断之间,像是存在着一个“黑盒子”,里面装的是无法破解的解释。
一直以来,人类都是一个倾向于做推测的物种。即使是发生了一件未经推测的事情,人们也会像事后诸葛亮一样,给现象做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比如,昨天股价下跌,会被解释成股民操心战争局势;前面的车在绿灯时没有马上开动,会被推测为司机正在看手机。
然而,如今技术愈发复杂的网络,却给了我们一个“黑盒子”般无法理解的中间过程,这个“黑盒子”不但让人们无法自己推测结果,而且还会不由自主地对机器给出的答案感到一片茫然。这种茫然的感觉,在我们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词汇时,常常会有清晰的体会。
千百年来,对于人类来说,世界是确定的、有答案的,这是世界有条不紊运行的前提,也是人们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支撑。可是,如今的世界,变成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世界,人们经常会无法把一个结果确切归因给某个人、某件事或者某个现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因失落、沮丧、惶恐、迷茫而陷入深深的焦虑中。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发展到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那下一个时代是什么呢?我们曾经害怕像父母一样拥有一眼望到头的未来,如今却发现,当未来变得深不可测、一眼望不穿时,身边的世界变得如此不安全。
那么,应该如何把混沌理论用于日常生活,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把握生存与发展的底层逻辑呢?温伯格告诉我们:在未来,最好的战略就是克制自己,不去预测,从而创造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03 打造“随机应变”的架构:迎接未知世界里的各种可能性
在《混沌》这本书中,西伯格从多角度、多维度为我们解析了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关键方法:将世界的复杂性和可能性考虑在内,不再关注局限性,而是要创造更多可能性,并对可能性进行优化。
这样避免预测未来的战略,已经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比如书中提到的柔性生产、敏捷开发、A/B 测试、最小化可行产品、开放平台和用户可修改的视频游戏等。
在一些企业,为了在混沌中把握更多可能性,并为随时可能摧毁企业根基的黑天鹅事件做准备,“随机应变”的架构正在替代原来的操作模式。比如,产品开发阶段由箭头连接的“瀑布”式项目模型,已经改变为小模块的“敏捷开发”;“最小可行性产品”打破了通常的“设计、制造、销售”的顺序,改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催生新的需求和想法。
而对于个人来说,从自由职业者浪潮到零工经济时代,更多的人正在习惯这样一种观念:当代人不会像婴儿潮一代那样,将一个职业干到老。于是,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甚至“斜杠中老年”正在涌现,人们不再局限于一个行业、一个方向,而是放弃预测,通过多领域的链接,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接受不预测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告别所有的预测和计划。正如温伯格所说:计划就像近光灯,指向我们所看的地方,而剩下的一切仍然被笼罩在黑暗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计划,走好看到的路,同时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迎接未知世界里的各种可能性。
不得不说,《混沌》不是一本特别好读的书,就好比混沌的世界不会条理非常清晰一样。然而,要想紧跟时代的脚步,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就必须让自己稍微超前一点,学习一些我们未来可能要用到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混沌》为我们打开了看向未来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