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读后感(篇一)
这本绘本是塞弗琳·戈捷所写,艾米丽·弗莱谢所画,《人山》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为了能让风吹起爷爷背上的山,为了帮助老去的爷爷完成最后一次旅行,他离开爷爷,第一次独自旅行,去寻找住在最高山上最强大的风。
小男孩走啊走啊,遇到认识风的一颗大树,大树说他的底下有很多根,正因为树下的扎根的根,他才得以抵抗大风的侵袭。小男孩开始思考自己的根在哪里。他带着这个深邃的问题,一路前行。后来又在山路上遇到去往山脚的小石头们,小石头说,旅行的意义在于分享给别人听,这样会更快乐。最后一次,小男孩在半山腰跌落在山羊的王国。山羊告诉小男孩,分享旅行也要学会和他人一起旅行,有了陪伴和互助,旅行的意义会更大。小男孩得知山羊也有根,在山羊的帮助下,顺利到达山顶,小男孩见到了传说中最厉害的风。风驮着小男孩来到爷爷的山面前,他发现,爷爷走了。而他的头顶,开始冒出了第一座山。。。
《人山》读后感(篇二)
好評,繪本種草是從《但是還有書籍》第一季第三集紀錄片裡開始關注的,這次看到繪本是偶然的巧遇,封面和題目名字吸引了我進一步去看。
首先它的名字從字面不好理解和想像,其次到開出書籍,可以發現文字量比較大,對話很多,故事的結構和發展走向,相比較其他繪本是不能預判和猜測出來的。我想,即使是兒童繪本也應該有深刻和深入的部分。兒童才能深深記住故事,並影響孩子的心靈。
《人山》读后感(篇三)
初读塞弗琳·戈捷的绘本《人山》很是震惊。明明呈现的是孩子的旅程,画风对白都透着稚气,却时常被某幅画面、某段文字刺痛,忍不住要掩卷深思。脑海中常常浮现出高更在塔希提岛上的画以及他题于壁上的终极思考: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人山》的故事乍看有些伤感:爷爷老得走不动路了,背上越来越沉的山令他难以负荷。孙子决定去最高的山上找最厉害的风,助爷爷一臂之力。克服千难万险,男孩不辱使命,爷爷却没能等到他的归来。我们一眼看到的是其中关于死亡的议题,开篇即知道爷爷已是日薄西,山结尾不免替男孩的徒劳无功唏嘘。但作者着墨更多、更希望我们留意的是生的刻画,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传承。逝去的如风吹散,后来的来日方长,因为留存在血脉中的印记未曾消失,因为对光明未来的期许,幸福是大过伤感的。
也许高更的问题在《人山》中已经有解答了。男孩的旅程满是哲思。他先是遇见了树,告诉男孩,“根”是它们得以生存、不会被风吹走的生命本质。于是,男孩一边继续上路,一边思索,他的根是什么呢?高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昭然若揭。旅途的第二个伙伴是一群从高山上滚落的石头。它们一生只有这一次旅行,义无反顾永不回头,没有攀比没有歧途,更无需他人干涉,足够回味一生。“浮生着甚苦奔忙?”平凡的小石头倒教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和目标。最后,助力男孩达成目标的是山羊。男孩铭记记这份情谊,然而“情”并非我们的归宿。男孩和世上最厉害的风急急忙忙向回赶,他发现他失去了最初奋斗的意义,同时,他头顶长出的山又赋予了他新的使命。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方向,在一段接一段的旅途中丰沛内心,情谊、责任、勇气,造就了我们,最终归于静谧。我们不必再追问向何处去,是方向找到了我们。
《人山》的精神力量不仅仅是结尾男孩头顶初现的山峰所象征的传承,还有更大图景下的生命传承。人山人海,芸芸众生,谁曾真正独自旅行?如山羊向男孩伸出的援手,如树荫陪伴的歇息,或如石头的一席话,生命是相互影响的,意义是有交集的,是无分孰轻于风,孰重于山的。不负此生便是最大感召。
以绘本形式呈现,不同阅历的人看《人山》当有不同感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生命教育对儿童来说不可或缺。那些轻率结束自己生命的“玻璃心”,那些任性伤害他人的“霸王”,那些只懂被爱不懂付出的“巨婴”,都是可以拥有不同人生的。孩子们未必要见证赤裸裸的生老病死,却应当学着坦然接受生命的变化,珍惜生命,更豁达地看世界。
——丁酉年读塞弗琳·戈捷《人山》
《人山》读后感(篇四)
我们可以在多深的程度上与孩子探讨关于生命、关于死亡这一类的哲学问题,《人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由艾米丽•弗莱谢绘图、塞弗琳•戈捷填文的法国绘本《L’homme Montagne》的中文译本《人山》的书名翻译十分直白,乍看不会明白书名的含义,但是阅读之后又很难找到更合适的替代名字。人活一生,用两字概括本就不是易事,如大山般生长、负重、踽踽独行、最终归于自然,恰似人生的最好诠释。 《人山》的故事始于爷爷要独自踏上他的最后一次旅行,显然这是生命的死亡之旅,如何与新生萌芽状态的孩子述说死亡,甚或于究竟要不要告诉孩子死亡这件事,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考验。要不要讲?当然要,温和的说再见远比默默消失来得自然和易于接受。怎样说再见?孩子的能力范围显然还接受不了死亡,不能回归的远行是最好的比喻。正如爷爷告诉孩子的那样。 作为一个哲学绘本,书中有许多隐喻的意象,最具代表性的是爷爷背上的大山和世界上最强的风。大山是我们一生的积累,阅历也好、压力也罢,点滴积累如大山般背负前行,渐行渐远、渐行渐慢。而世界上最强的风,自由和前行的象征,也许能推动大山,但是阻挡不了山的旅行。 孩子与爷爷告别,各自踏上自己的行程。临行前的对话,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我最美的旅行是你”大概是每位家长对孩子最深情的告白,爷爷答应等孩子找风回来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笔。 孩子的旅行分为四段,大树-滚石-山羊-回程。 大树与孩子关于风的讨论,涉及孤独与自由、快乐与悲伤、天性与限制、扎根于对抗;滚石与孩子的讨论,涉及朋友和分享、过程与结果;山羊国王真正教会了孩子什么的是朋友、什么是陪伴和分享。 这是我们人生旅途上会有的际遇,有朋友、有帮助,自然也会有困难、有阻碍,路途遥远、群山相隔,正如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孩子刚踏上行程的时候,大开页光阴交替展示时光的推进,蜿蜒的山路上,瘦小的孩子背着硕大的行李包曲折前行,暗处猛兽潜伏。孩子的脸上、身上随着旅行的推进渐渐有了伤痕,这是岁月的痕迹、也是人生的徽章。 遇见大风后,孩子的回程就很顺利了。风的具体形象是只大鸟,眼睛的瞳仁是一只小黄鸟,故事的最后小黄鸟留在了孩子身边,是风与孩子这对朋友的信使。孩子回来了,爷爷却没有信守承诺等他,风说“有些承诺是无法兑现的”,这是孩子的另一节课。 孩子在到达山脚的时候,头顶上已经出现了第一个山棱,最后的最后,有了第一座山。背上的山峰、额头的纹路、大地的低吼、海水的奔腾,都是人生的阅历,而所有的阅历背后,需要的是我们始终不忘初心——就像找最强的风是孩子唯一的目的,需要的是坚持做自己——就像风只会吹、而石头只会低头跑,他们不在乎终点,过程既是目的。 《人山》里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点可以讲给孩子听,于我们而言也有特别的意义,来自生活大山的沉重相信多数人都深有体会,当你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有什么力量能够支撑你继续前行,或者说有没有办法能够放下一些大山让我们轻装上路。
《人山》读后感(篇五)
文/ 海蓝蒲雨
小时候,我们盼望着长大,憧憬着可以一个人只身闯世界;小时候,我们不懂什么是分别,只是害怕失去爱;小时候,我们渴望前进,但有时会踟蹰不前。长大意味着离开,离开最爱的人,去寻找未来的路;离开意味着分别,和亲人分别,和过去再见,那些过往如风消逝;分别意味着前进,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无法让我们放弃前方的光明。
《人山》的故事我反反复复读了三遍,越读越放不下,越读也越感同身受。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不简单的人生哲理。很多时候,我们成长的道路都是一个人在行走,就像小男孩为了爷爷而独自出发,去寻找山上最厉害的风一样。我们带着自己的希翼,朝着既定的方向,勇敢地前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去寻到自己的根。
故事的起源来自于主人公小男孩的一片孝心。爷爷佝偻弯曲的背部,被背上沉重的山峰压弯了腰。苍老的面庞刻着岁月的痕迹。我们都爱着自己的亲人,小男孩也是一样,他深爱着自己的爷爷。爷爷遗憾地说到最后一次旅行的时候,小男孩抱着不舍和担心的心态去疼惜自己的爷爷,主动提出去寻找风帮助爷爷行走。当时,爷爷一定是既感动又不舍,眼前的这个孩子还太小,小到不知道能不能独立走往自己的人生路。
离开的时候,爷爷说“我们一定会再见的,有一天风会把你带到我这里”,仿佛是既定的宿命,也仿佛是爷孙俩的约定。爷爷和小男孩约定了一定会等他回来。一记承诺,一世追寻。带着爷爷的希翼和祝福,小男孩踏上了征程。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只是飘零的过客,有些人却是点亮人生光明的贵人。在小男孩的旅程中,他遇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小伙伴们。第一位是带着年轮眼圈、长着长长白色须根环绕起来的大树,它像一个尊尊老者,细心回答着小男孩的问题。小男孩问它是否认识风,大树说“我虽然认识他,但并不是朋友”,小男孩疑惑地问为什么当不了朋友,大树说“大风会折断我的树枝,不能太靠近他,当然当不了朋友”。茫茫人生路,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或许,现在小男孩不理解,但是未来他终究会明白。在我们的世界中,过往的路人太多,但是留下来的朋友却很少。
大树没有被风吹倒,是它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他问了小男孩有根吗?这个疑问扣人心弦,在耳边回荡不已。扪心自问,“我们有根吗?我们的根是什么?”
小男孩遇到了三个从山上滚动下来的小石头。他们快乐地从山上滚下来,兴奋地感受这次旅程的快乐和悸动,渴望着将这次的旅程一遍一遍说给所有人听。小男孩不明白,他问:“如果一生只能跑一次,不就太遗憾了吗?我可以带你们去山顶,这样你们就可以再赛跑一次。” “我们没有想过再跑一次。”每个人拥有着不同的人生方向,我们需要学会的是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而是去感受不同的价值观,去充盈自己的思维世界。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构建成思维世界中的一部分;有些思想增长见识,成为开拓眼界的途径之一。
在危机时刻,小男孩遇到了山羊国王。山羊国王不仅帮助他,还分享了他的智慧。“分享旅行意味着学会与他人一起旅行,在你需要帮助时,他人能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学会分享和互相帮助的美德。”分享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的一个美德,将自己的果实分享给陌生人或者朋友们,会得到不一样的惊喜和反馈。小男孩是善于学习的,当最后他遇见风的时候,将他的这次旅程故事分享给了风,收获了更多信任和关怀。
一座座矗立在原地的大山,却不见了爷爷的踪影。给予承诺的爷爷最终去了遥远的远方,独留下泪流满面的小男孩。虽然爷爷没有信守承诺,但是他爱小男孩,他留了一座座山给他,那是他一辈子无法舍弃的根。根的寓意浮了出来。“根”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永远无法舍弃的亲情……是我们永永远远留在心里最珍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留在心里最重最深情厚谊的宝贝。
在未来,我会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陪伴着他静静地读,感受这个犹如春风拂面、静水流深的故事,让故事流淌到他的心弦上,种上一颗小小的种子,等待着种子深深地扎根到心田里,长成一颗连风都吹不倒的茂盛大树。
《人山》读后感(篇六)
讲故事的人,喜欢给故事里埋下种种隐喻,有时则是不得不这样——需要给事物原本的形态披上一层不一样的外衣,让它更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和心灵,更容易引发思考,而不是一眼看透随之抛到脑后。这种耗费心力的编织是讲故事的人的乐趣,也是人类的真知和灼见总能波涛浩瀚地传播下来的缘由。就像我们提起“人生”时,又怎么可能是“人的一生”这么简单直接地概括的呢?它必然曲折,必然复杂,必然让我们反复欢喜和沉默。
欣赏《人山》这部绘本的时候,便是品味了又品味,为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标题后面隐藏的用心。“人山——人的山峰”,又怎么会是这么简单呢。
故事始于孩子与爷爷的告别。为了与爷爷再相见,孩子踏上了寻找风的旅途。
据说,这部充满哲理的绘本故事,在许多小孩子读来毫不吃力,他们很容易就喜欢上了,并愉快地扮演起了其中的角色。而在我这里,却为了明白地清楚故事中许多角色的涵义,费了很多心思,这让总是标榜童心未已的我很难为情。
比如山上的大树,比如跑向山脚的小石头,比如山羊国王,比如孩子头顶的小山。不过,最让我迷惑的,就是故事中的风。
它第一次出现时,孩子对爷爷说:“没有风,您就走不了太远了……”而爷爷随后回答他:“我们一定会再见的,有一天风会把你带到我这里。”
风,是人类的智慧吗?
爷爷说,风就住在最高的山上——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故事以人为山,那么最高的山,不就是人类中的智者吗?风一定指的是集中了人世间已经发现的最高美德、最高真理的那些人。他们思想和灵魂的风,会吹拂世界万物,让世界生机流荡,而不是死气沉沉。这样,人世间才会始终充满活力,每一个人都努力活成一座山峰,新的山峰又在旧的基础上诞生,升高……
而最接近真理的思想和美德,有时未必会被人世接受和认识,这就是孩子在旅途中,遇到的那棵大树后所发生的对话的缘由。
大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孩子,因为孩童的观点和思想,都不在成人的视野之内,如果大树算一种蔑视孩童的纯真,固守成人“根深蒂固的习俗和惯性”的角色的话,那它扮演得很到位。那棵大树对待风的态度,是习俗对抗真理的态度吧,我想。比如它形容风的时候说:“他一直都不太会控制自己……有时候吹的风太大,大家都猜他是不是疯了”。它告诉孩子,风之所以住在最高的山峰上,是因为他吹的风太强,容易伤到其他人。就好像是说: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生活,都是远离真理和真相的,被过多的需索蒙蔽了双眼的平凡人的生活,大部分人无法达到智者的高度,又无法认识到智者的正确,越是蒙昧时代,这种情形越屡见不鲜。即使此刻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各种认知的泥泞里艰难前行,求索不已又心怀惶然呢?
但是,根深蒂固的习俗,也正是人类历史不可抛却的一部分吧,从前的真理和美德后来成为了习俗,新的更正确的真理和美德又在前方呼唤……扎根在习俗之中,明知道可以舒适,却还是有人会放弃眼下的惯性生活,痛苦地追求更高的光明,直到亲眼看见更高的山和最大的风……
追寻风的孩子,告别大树,遇到了从高山上跑下来的小石头们。他们是这个故事里最无忧无虑的角色,因为他们这一生只需要做到——从山顶上疯跑下来,跑到山脚,就停在那里。他们把跑下来的过程当作世界上最疯狂最快乐的比赛,并打算花一辈子的时间,把这次比赛反复地讲给别人听……
孩子继续走自己的路,在山羊朋友的帮助下,最终走到风的面前。
这个孩子的第一次旅行,就是爬上最高的山,寻找风。孩子终于找到了风。
风,是时间吗?
故事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的是:能够令人产生终极追寻的,是时间吧。那么,在走过很长的旅途,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之后,孩子终于走到了风——时间的面前,认识了时间。是这样吗?除了真理之外,还有时间是人类永恒的疑惑,让每一代人不停地探求寻索,想要追溯时间的源头,发现时间的根本?
风无法捕捉,来去无踪;风无法复制,无法重来,一次性地吹拂而过,不留痕迹。
于是,我似乎又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整个故事:爷爷的生命即将结束,孩子为了帮爷爷多祈求一点时间,便去世界上寻找时间的所在,他经历各种和时间有关的人与事,从他们那里了解了他们对于时间的看法,他们和时间之间的相处,他们怎样使用自己的时间……最终,他来到了时间的大门前,见到了时间的主人。时间被孩子所感动,决定带着他回到他之前出发的时间点,送给爷爷一段时间。可是爷爷太老了,他没能在那里等到孩子回来,他变成了孩子脚下的又一座大山。而这山,就是孩子的根。上一代人是下一代人的根,一代代人类的智慧与追求,是下一代人永恒的财富。
合上绘本,我想,是我所想的这样吧?
孩子的脚下会长出根须,头顶会长出更高的山峰。
人为什么要活成一座山峰,一代比一代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最终,和宇宙里最大的风——时间——比肩?
为了充溢于身心的绝对的真理、不变的永恒。
不过,一部属于孩子们的绘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道理呢?也许这些都是我失去了孩子的清净之心,过分地追求阅读必须有意义,才从书里得到的了悟吧?或者,原本这些就是对孩子来说再清楚不过的真相,而成为大人的我失去了直达本质的阅读能力?无论如何,总之看起来,我是再也体会不到小石头从山顶上疯跑下来的单纯的快乐了……
ps,这篇评论已经发在今天的三联周刊公号,所以自己贴过来了。
写的时候比较一波三折,因为这本书对大人来反而不易把握,可能因为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