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他们》讲述了一个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家庭故事。通过对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剖析,展现了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复杂。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引起读者对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深思。读后让人深感触动,反思人生。
他们读后感篇一
直到林璎21岁生日那天,父亲才第一次告诉她一点家族往事。那时,林璎因为参加纪念碑建造而留在华盛顿。生日那天,她和父亲参加了中国驻美大使馆举行的一个派对,父亲和中国大使聊了很久。她问父亲:“你们都聊了些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在聊我的父亲。”
就这样,他开始向林璎讲述远在大洋彼岸的那个家。那是一个书香世家,林璎的曾祖父是光绪己丑科进士,曾资助青年赴日留学,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祖父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回国后创办福州私立法政学堂,任校长。他参与草拟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当选众议院议员,并出任秘书长。他的堂弟是脍炙人口的《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
也就是在那个晚上,林璎第一次听说父亲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姐姐,即大名鼎鼎的才女林徽因。当年她和丈夫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校不欢迎女生,可几年后,她成了那里的教师。回国后,她参与设计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国国徽。
看得出来,父亲十分崇拜这位姐姐。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一直想要一个女儿。如他所愿,林璎和姑姑无论在相貌还是气质上都十分相像,两人又同为建筑师,真是上天的安排。林璎的父亲曾如此评价自己的女儿:她继承了姑姑林徽因的蓬勃野心和独立个性,其建筑才华也和这位姑姑如出一辙。林家的女人,每一个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且心想事成。
他们读后感篇二
几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给女儿写了封公开信,诗情画意地赞颂了13位“美国英雄”。
他们当中,不乏符合一般对“英雄”的认知者,如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废奴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因纳粹迫害而移民美国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人类第一位登月者阿姆斯特朗,还有励志榜样海伦·凯勒,命运只给了她一年零七个月的光明,然后就陷她于失明、失聪、失语的困境。
另有七位人物,就连在美国本土的知名度都不算高。比如,画出“最美国”风景的乔治亚·奥基弗、芝加哥“慈善名媛”简·亚当斯、骂不还口的黑人棒球手杰基·罗宾森、生逢末世的印第安酋长西廷·布尔、首先喊出“是的,我们能”口号的农工运动领袖塞萨尔·查韦斯,以及越战纪念碑设计者林璎,她是唯一上榜的亚裔,若不是中国血统和林徽因侄女身份,知道她的国人恐怕寥寥无几。
奥巴马的榜单上,甚至还包括一生凄苦、遇人不淑的黑人蓝调女歌手比莉·哈乐黛。她10岁遭强暴,12岁当雏妓,几度坐牢,临终病床上还被搜出海洛因,死时只有警察守在门外。这样“劣迹斑斑”的天涯沦落人,对传统的英雄定义不说富有颠覆性,起码也是格格不入,但奥巴马居然推荐给了年幼的女儿,虽说隐去这些阴暗面,给出了渲染着玫瑰色彩的理由。
说起来,对一切榜单,不管拟定者是谁,可以参考却不能迷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知道,奥马巴现任第44任美国总统,作为世界上权力最大的政治家,他在拟定这份“美国英雄”榜单时,必定详细考虑过“政治正确性”与“政治周到性”。既要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也要避免引发成年人的争议;既要照顾不同族裔的心理,还要考虑性别比例不致失衡(13人中有五位女性)。而这些“美国英雄”的事迹,还需各有侧重,彼此不致撞车。比如,赞颂了海伦·凯勒,其他身残志坚的人物便只能割爱。
不仅如此,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这份榜单,有意无意、画龙点睛般串起美国诸多重大历史节点,包括建国、内战、西进、驱逐印第安人、种族隔离、工会、慈善、二战、原子弹、民权、女权、登月、越战……通读此书,不仅能够了解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的缘由,也能够窥见美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生动面貌。
另一方面,奥巴马毕竟是在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女儿写信,他的“美国英雄”榜单,不可避免地烙下他的个人印痕,折射了他从一个迷茫自卑的混血少年、一路打拼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的心路历程。这突出体现在榜单的族裔构成上——13人中,有六位少数族裔,其中三位是非洲裔。而七位白皮肤当中,有两位(林肯和简·亚当斯)的生平成就也与黑人民权息息相关。这份榜单里,不乏对他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物。
总的说来,奥巴马榜单上这13位美国人,既谈不上是美国历史上的“最”英雄,更不能反映世界历史长河中的煌煌英雄图谱。那么,奥巴马为什么要给孩子们推荐这13位美国人?他希望孩子们学习到这13个人身上的哪些特质?
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他们读后感篇三
这是奥巴马写给女儿公开信里面赞颂的13位美国人的生平事迹,其范围包括美国进程中的建国、内战、西进、驱逐印第安人、种族隔离、工会、慈善、二战、原子弹、民权、女权、登月、越战等,其职务决定了在拟定榜单时候必然详细考虑过政治正确性和周到性;书中人物都以忠于自己内心的方式,拒绝向命运低头,在各自成长为英雄的道路上,经历过不寻常的挫折困顿,甚至饱受不公、歧视与轻蔑侮辱;但通过本书,读者也可窥见美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生动面貌。
建国之父乔治华盛顿认为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超越个人荣辱与物质享受,爱国主义与公民的自由、社会的公平、制度的正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参与独立战争前的英法争夺美洲殖民地战争,参战却遭上司怀恨,降低军职,但间接锻炼其品质;其小砍樱桃树有待考察(童年生活地区根本不曾生长过樱桃树);其历史性局限在于承认奴隶制存在,本人就是一大奴隶主 。
亚伯拉罕林肯自小缺乏教育,但仍喜爱读书;娶了喜怒无常的妻子,但却能有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为世人所称颂的是林肯的宽厚仁慈、勇于担当以及平衡各派力量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智慧。
西延布尔是杰出的印第安武士与领袖,以富于智慧和勇气而出名,不屈不挠地捍卫着印第安人的家园,守护着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与特有的生活方式。玉米、西红柿、红薯都是由印第安人最早种植栽培并传到世界各地。生活中的西延布尔拒绝皈依基督教,对白人文化的侵蚀毫不妥协地加以抵制。美国政府1924年才通过法律正式承认印第安人也是美国公民。
简亚当斯(终年75岁)生长在富裕家庭,在欧洲游历后,拜访伦敦汤恩比会所,在美国芝加哥贫困移民聚集地区建立赫尔大厦(以志愿者为主的应用知识大学),为自己所在的社区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切实的改变。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自小对指南针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非常着迷,埋下了探索自然世界秘密的种子。
海伦凯勒在两岁时因高烧后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安妮沙利文的耐心教导下才开始认识世界,让世人看到其强大的心灵。终其一生,孤独未嫁(或许是亲人的过度保护)。
乔治亚奥基弗(1887-1986)的孤傲神秘和遗世孤立,与崇尚个性的时代精神不谋而合,令其艺术成就在美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在爵士乐能把握精准节奏的比莉哈乐黛(1915-1959)出身卑微,幼年失学,当过妓女,进过监狱,受人欺骗,饱受性别和种族歧视。当烈酒、海洛因、病痛将她最终吞噬时,才44岁。
首位进入MLB球队的黑人42号球手杰基罗宾森(1919-1972)在1962年入选美国棒球名人堂,在历史上打破了职棒大联盟‘白人专属’的历史。
墨西哥裔塞萨尔查韦斯(1927-1993)了解到了印度甘地的非暴力抗争,追随其做法,成立工会,组织大规模罢工和抵制运动,以此改善农工的待遇。
‘有一个梦想’演讲人马丁路德金在1955年罗莎帕克斯拒绝为白人让座而遭到逮捕后,开始组织公车罢乘运动以求推翻公车上的种族隔离制度。金作为民权领袖的名声广为传播,也因此播种下了白人至上主义者对其仇恨的种子(1968年4月4日被枪杀)。
常人看来,宇航员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职业,但作为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踩下人类第一个脚印的尼尔阿姆斯特朗(1930-2012)觉得不比制作奶昔危险多少。并且,其成功的代价是婚姻的失败。这是其后远离公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林徽因侄女的林璎首次设计就是越战纪念碑,凭着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作品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相互映衬,但却遭遇社会重大争议,直到1992年越战纪念碑落成10周年,出现在现场,才感受到赢的感想。作为移民二代的林璎,家庭环境是有意无意地不愿提及往事(自小不知其家族历史),文化和情感的割裂造就其不合群,却独特的艺术审美气质。
他们读后感篇四
打开窗,重新呼吸英雄的气息
英雄与时势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式的问题,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
有人说,没有那般的时势,哪里会出现这般的英雄?越逢乱世,英雄豪杰越会雨后春笋般涌现。又有人说,为何时势已如此这般,却不见召唤出什么英雄;而倘若没有这样的英雄,世界又如何会是那般模样。
争论不休,关键原因恐怕是两者皆有道理,或者说,各有各的道理。不必追溯久远的历史,看看我们身边的世界,看看此时此刻战火纷飞、血肉横飞,民众流离悲号的地方,就知枭雄易觅,英雄难寻。好莱坞大片的情境设计——芸芸众生危殆之际,孤胆英雄从天而降,赤手空拳,救苦救难。这就和好莱坞大片里的传奇爱情一样——不是没有,但一般没有。
不仅如此,就时势与英雄这个命题本身,“英雄”二字,还是比较传统的概念。特别是在中国史册上,英雄这个字眼,多半与政治、动荡、战争、灾难这样的时局相连。曹操青梅煮酒试探刘备,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失色,匙箸落地。他的装是真的,他的害怕也是真的。他怕曹操识破他的英雄本色,手起刀落,在他还没来得及成为英雄的时候。
或曰,英者,聪明秀出;雄者,胆识过人。按这个定义,三分天下居其二的曹操和刘备当然可以自信满满,睥睨群雄。但历史是反讽的,经常会让人思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三国以降,老百姓所认定的三国英雄榜,这两位史家眼中的“一世之雄”都名落孙山。
这样的情况,在西方也不鲜见。拿破仑的勋业,欧洲后无来者。不管当年法国大革命的时势有没有召唤他,公认他的军事天才造就了崭新的法国乃至欧洲时势。然而,如今,对这样一位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虽追慕者仍众,用“英雄”这个词形容他的并不多见。
其实,东西方文明中,都很早就有关于英雄的传说,也有关于英雄的相似认定。《山海经》叙述大禹治水,首先点出他“不以私害公”,虽然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否必要有待商榷。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传说更是精彩而重要的部分。立下12件大功的赫拉克勒斯幼年时便拒绝恶德女神的诱惑,决心不畏艰险,为众人造福。不论人间天上,都尊他为大英雄。中古欧洲传唱的史诗里,英雄们同样勇敢无私,富于自我牺牲精神。
从远古至今,英雄崇拜是人类深厚的情结。但今天的人们,普遍已不再相信“一部世界史,就是一部英雄传记”的说法,更不会简单地把高高在上的人们奉为英雄。历史本来就不是按照“三一律”写就的剧本。改变时势,常在人们不经意的平淡细微处,并非总那么富有宏大的戏剧性。历史是复杂的丝网,细细一根蛛丝,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时代的大动荡固然会毁灭或成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小人物一个不经意的选择也可能蝴蝶振翅般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
简言之,在受苦受难的人们渴求英雄出现的时代,未必都有英雄应运而生;而造就大时势、成就大事业者,也未必皆是英雄。英雄更不可单纯以成败论之,太平时代,亦有太平时代的英雄。不论如何,在时势与际遇之外,在聪明和胆识之外,成为万众景仰的英雄,还需要其他一些不寻常的特质。
英雄与他们
几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给女儿写了封公开信,诗情画意地赞颂了13位“美国英雄”。
他们当中,不乏符合一般对“英雄”的认知者,如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废奴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因纳粹迫害而移民美国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人类第一位登月者阿姆斯特朗,还有励志榜样海伦·凯勒,命运只给了她一年零七个月的光明,然后就陷她于失明、失聪、失语的困境。
另有七位人物,就连在美国本土的知名度都不算高。比如,画出“最美国”风景的乔治亚·奥基弗、芝加哥“慈善名媛”简·亚当斯、骂不还口的黑人棒球手杰基·罗宾森、生逢末世的印第安酋长西廷·布尔、首先喊出“是的,我们能”口号的农工运动领袖塞萨尔·查韦斯,以及越战纪念碑设计者林璎,她是唯一上榜的亚裔,若不是中国血统和林徽因侄女身份,知道她的国人恐怕寥寥无几。
奥巴马的榜单上,甚至还包括一生凄苦、遇人不淑的黑人蓝调女歌手比莉·哈乐黛。她10岁遭强暴,12岁当雏妓,几度坐牢,临终病床上还被搜出海洛因,死时只有警察守在门外。这样“劣迹斑斑”的天涯沦落人,对传统的英雄定义不说富有颠覆性,起码也是格格不入,但奥巴马居然推荐给了年幼的女儿,虽说隐去这些阴暗面,给出了渲染着玫瑰色彩的理由。
说起来,对一切榜单,不管拟定者是谁,可以参考却不能迷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知道,奥马巴现任第44任美国总统,作为世界上权力最大的政治家,他在拟定这份“美国英雄”榜单时,必定详细考虑过“政治正确性”与“政治周到性”。既要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也要避免引发成年人的争议;既要照顾不同族裔的心理,还要考虑性别比例不致失衡(13人中有五位女性)。而这些“美国英雄”的事迹,还需各有侧重,彼此不致撞车。比如,赞颂了海伦·凯勒,其他身残志坚的人物便只能割爱。
不仅如此,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这份榜单,有意无意、画龙点睛般串起美国诸多重大历史节点,包括建国、内战、西进、驱逐印第安人、种族隔离、工会、慈善、二战、原子弹、民权、女权、登月、越战……通读此书,不仅能够了解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的缘由,也能够窥见美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生动面貌。
另一方面,奥巴马毕竟是在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女儿写信,他的“美国英雄”榜单,不可避免地烙下他的个人印痕,折射了他从一个迷茫自卑的混血少年、一路打拼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的心路历程。这突出体现在榜单的族裔构成上——13人中,有六位少数族裔,其中三位是非洲裔。而七位白皮肤当中,有两位(林肯和简·亚当斯)的生平成就也与黑人民权息息相关。这份榜单里,不乏对他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物。
总的说来,奥巴马榜单上这13位美国人,既谈不上是美国历史上的“最”英雄,更不能反映世界历史长河中的煌煌英雄图谱。那么,这本小书的价值在哪里?这13位美国人为什么仍然值得介绍给读者?
英雄与我们
问世间,谁是英雄?
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零一种答案。
所以,说到此书价值,首先一个理由,或在于这13位美国人的生平事迹、性格思想,让我们看到了至少13种迥然不同的答案,汇总起来却又颇有相通之处。
英雄不问出处,不在于来自哪个国家。关键在于,其大勇、大智、品格天赋,是否为公,为真,为善,为美,使一个大写的“人”字,更加丰富、高贵、美丽。金庸先生解释何为“大侠”,只有八个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与《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睽隔时空而声气相通。罗兰论英雄,说到底亦只一句话:“为骄傲为荣誉而成为伟大,未足也;必当为公众服务而成为伟大。”
成为英雄,首先要有一颗悲天悯人、关怀社会的赤子之心。
奥巴马的这份榜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在各自成长为英雄的道路上,经历过不寻常的挫折困顿,甚至饱受不公、歧视与轻蔑侮辱。他们不一定最聪明,不一定最美丽,不一定最勇敢,他们也有弱点缺陷,但都富有反抗不公正的勇气,以忠于自己内心的方式,拒绝向命运低头。
生活,对谁都不是一张玫瑰花床。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开篇便写道:“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英雄们走过荆棘路,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我们见证了梦想的力量。
奥巴马的榜单上,最另类的当数比莉·哈乐黛。奥巴马给女儿的理由是:“她耳边别着一朵栀子花,向全世界吟唱美妙的蓝调。她的歌声,饱含伤感与喜悦,使人们感同身受,不禁随之而唱。”
真话没有全说,但说的是真话。哈乐黛的弱点,是人性的弱点,而人生的污泥浊水中,她自有坚守的原则和反抗不公的勇气。其天真出尘之处,令人不时想起《悲惨世界》中的芳汀。她的歌声没有谎言,倾诉的不仅是自己的悲凉,也是人性、人生的悲凉,直击我们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让我们阴郁的苦痛得到奇妙的、甚至带来某种愉悦感的释放。
汩汩清泉洗涤伤痕累累的心灵,另类“英雄”也是英雄,温柔地抚摸着我们大多数人同样不洁净,同样充满软弱、不安和孤单的灵魂。
人生千姿百态,但决不应该是争名夺利的赛跑。在我们国家,有千千万万父母天天焦虑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病态。其实,如果非要谈什么起跑线,奥巴马眼中这13位“美国英雄”,几乎个个都是起跑线上的输家。就连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虽说“地主少爷”出身,却一直在简陋的乡村学校念书。同龄富家子弟纷纷飘洋过海留学,而他连本土大学校门都没进过。
印象中最早读到的以英雄为题的书,是19世纪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书中主人公毕巧林正是位在人生起跑线上遥遥领先的人物。但他内心渴望有所作为,行动却玩世不恭,最终深陷自我厌恶之中。这部以英雄为题的小说,塑造的却是成为传世经典的“多余人”形象。
在任何社会,人们都渴望实现梦想、有所作为。如何成为一个于国于民有用、有贡献的人,而不是一个多余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我们尤其需要重视的课题。
这本小书,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编著,而是带有我们自己的思考,是我们希望自己孩子喜欢阅读的书。我们所致力于表达的,是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的理由,他们的不平凡在哪里,感召力又在哪里。
世界的真面目并不美,或者说,又美又丑。这本书,不准备像奥巴马给女儿的信那样,给世界染上粉红色调。我们期待,从初中生到大学生,从打工人到年轻白领,披读之后能够“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让我们打开窗,重新呼吸英雄的气息。盼望这个社会,在我们孩子长大的时候,会比现在更美好。
是的,我们能,
因为,你们能。
徐剑梅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