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读后感1000字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4 04:20:11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14 04:20:11   小编:

这篇文章探讨了明清时期江南商业的繁荣发展。通过对商业活动、商人阶层、市场发展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江南商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指出了江南商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读后感篇一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这本经典名作,由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撰写,初版于1998年。不过因为印量稀缺,它已经绝版二十多年了,市面上流通的二手书价格都飙到了数百元!好在今年它终于再版了,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这是一部明清江南商业通史,翻开这部著作,稍有阅读基础的人一眼便知,如果没有很深的功底,是绝难在兼具广度和深度上的基础上,又颇具开创性研究的。因为不同于绝大多数历史著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态度,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明确且有力量。 关于“江南商品性作物的种植因何发展起来”这一问题,作者不同意持“人口压力”论和“赋税压力”论的一些国内外学者的意见。他认为必须“更应注意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民的获利动机与经营方式”,同时列举详实的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范金民教授曾在江南无锡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多年,他对乡村田野的熟悉以及生动具体的数据使得他的反驳铿锵有力。 作者也不同意美国加州大学华裔学者黄宗智教授的“江南小农一直处于最低生活水准的局面”的观点。作者指出黄不以年收入而以单位工作日收入,不以家庭总收入而以单个农民的农业收入,来讨论以年成或季节为收入周期、以整个家庭生产为特点的江南农民的经济状况,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作者抓住边际效益递减论者只计算农民的农业收入而无视农业以外的收入这一致命弱点,并通过对农家全年实际收入与支出水平的运算,用具体数字反驳了单位工作日报酬日趋下降的论点,直击要害。 应该说,这部著作的含金量使得它在学术界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和口碑,业内人士也比较信服,这是一次可喜的学术进步。学术研究需要批判与争鸣,这种批判与争鸣的氛围,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术研究的发展,我们阅读起来也酣畅淋漓呢!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读后感篇二

江南的富足概因地理条件与人文环境相互协理造成的久治之局。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即是自宋就有的盛赞之声。写明清江南商业的有很多,但范金民教授的学术著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史料详尽,对商业细分以及其流通的地域与线路都一一疏离,并对当时所处的江南商帮,专辟一个章节来详细论述。商业的最终成果离不开人的参与,而商业关系伙伴合作产品铺陈都有强烈的目的与针对性,这样的商业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循环与发展,并反向的刺激劳工织作者与商人们的抱团与长远谋划。

桑蚕与棉花的种植一直都是江南地区商业经营的一个重头,如今去到乡头田间,还是能看到很多人家门前屋后的桑树。养蚕曾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副业。为经济作物而牺牲种植粮食产出,这是明清时期的一个重大渐变过程。追逐利益的现实回报不仅是商人的目的,也是当时政府与农户之间的最终倾向。而商品体系的建立与成熟亦是加速这种转变的一个因素。

水运的便捷性,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影视作品中的交易市场,都是通过水运来进行的。集中收购成交的不仅有蚕茧,织布,茶叶,更有打包好的棉花,烟草与手工成品。还有盛名下的各地米市,家具木材,纸张文房及洋货类。

中国人的聪慧勤劳,奠定了在商业路上的快速发展与商业通路的快速成形。本书对于生产流通市场三个环节就充分的进行了框架脉络的细分与总结。从自足的状态迅速发展到牟利而营生的自下而上的商业体系,也在不断在完善与改良。

小富即安的状态一下都是江南之所的一种常见生活态度,而基于此的求仕作学问的风气也同样不是凭空而来的。其背后的经济基础恰恰是它的底气与宠大的支撑。明清时期,江南进士在全国数量最多,高达15%。苏人才甲天下,而彼时常州府更是科日蝉联,数代不绝。

范金民教授的此本研究之作的再版刊定,在学术上得到了较高的赞扬。大量的史料参考与谨慎的治学理论给本书奠定了清晰的逻辑与扎实的总结。

一城富百地足,这绝不是夸张之说,明清江南的商业经济的研究解开了迷团的本身也让我们不得不敬佩勤劳的先辈们的付出与努力。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读后感篇三

-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范金民,出品方:大学问。

-

全书史料详实,句句有出处,事事有由头,作者劳心劳力下工夫的作品,在累积如山的江南区域史研究领域占据了重要一席。

-

作者从商品生产、流通、市场、商人商帮四个方面,仔细描述了明清时期江南的经济格局,而第五章“商业兴盛与江南社会经济”做了概括总结,架构严谨,脉络清楚。

-

江南历来是重要的产粮区,但明清时候的一大变化,就是江南的粮食生产大幅缩减,变成了粮食的输入区。这是为什么呢?

-

作者根据地方志等一手资料,描述棉花、桑树、席草、靛蓝、烟草、茶树的生产情况。它们都是经济作物,与其相伴生的,就是棉布、丝绸、酒类、油类、草席、纸张、书籍、玉石等商品。很显然,明清江南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脱离了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因此粮食生产相应减少,其他商品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入市场,商业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

-

江南商品生产的发达,相对应的是商品流通体系的完善。作者从江南区域内的商品流通、国内的商品流通、国外的商品流通这三个方面描述这一体系。作者强调了京杭大运河是“生命线”,但清朝中期以后,海路航线逐渐取代了大运河的地位,国外商品贸易是单向的对外输出,外国商品难以进入国内。

-

作者依然不厌其烦地对各种商品,包括粮食、棉花棉布、木材、煤炭、丝绸等,分别进行了有充分考证的细致讲述,种类繁多且规模庞大,这说明,江南经济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已经无形中成为了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

-

为了服务商品生产和流通,各种分工协作的专.业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胆大心细头脑聪明的行商们也非常活跃。作者对各地的市场和徽商、沪商、晋商、浙商等商帮、会所都做了描述,连我们台州商人都提及“或商于广,或商于闽,或商苏杭,或商留都”,可证其详。

-

详细具体的资料提炼与缜密到位的分析提点,呈现了明清江南经济的繁荣景象,而商业的繁荣带动江南城镇化的步伐,社会风气乃至地理环境为江南人才辈出奠定了经济基础,春风吹拂,欣欣向荣。不过,江南人才仍沉湎于科举入仕,作者认为,这是江南商品化没有导致资本主义化的重要原因。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读后感篇四

一提到江南,浮起在脑海里的印象就是富庶。江南富甲天下,那为什么是江南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范金民教授的著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这本书是范教授在1998年出版的一本关于明清江南商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学术专著,此次由广西师大社大学问品牌再版刊出,也是出版二十余年后的首次再版,可谓是意义重大!

每一次读这样的学术专著时,我都会首先翻阅目录。目的有二,一是可以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主旨进行阐述的,也就是说一个大体的思路。二是可以学习作者的思维逻辑方式, 在自己撰写论文时如有能借鉴的地方肯定可以大有裨益,并且可以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篇章提前做好阅读安排。全书除了序言及绪章之外,分成了五个章节:商品生产、商品市场、商人商帮、以及商业兴盛于江南社会经济。作者认为,在江南经济持续发展,久盛不衰的动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小城镇的兴起与发展,进一步说就是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江南农家的两大支柱产业-植棉织布和桑蚕丝绸业的繁荣与发展就证明了商业和市场的作用。在书中,作者在阐述自己论点的同时,也引用了许多资料做为证据。同时得益于作者本身做为江南人,在做了充分的论证之后,对同样是著名明清学者黄宗智的论点-江南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下降-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显然是作者一个重大的研究成果。

我对第四章-江南的商人商帮格外有兴趣。江南做为当时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全国各地的商人均辐辏而至,在激烈的竞争之下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以地域为主要分派的商帮。包括著名的徽商在内,福建广东、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的商人们不但在行业中聚拢出力,并且兴建了大量的会馆公所做为联络地。这也给我们现在研究明清时商业的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建筑。这其中最为厉害的当属徽商,正所谓“遍地徽商”,“期货无所不居”,足以证明当时徽商的实力。

阅读这样的学术著作同小说、历史的感觉截然不同,它并不需要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来吸引,仅仅是单纯直白的描述就可以让你沉浸其中,因为这是真正的历史。同样是由于我也有撰写论文的需求,在阅读之时经常会被作者逻辑的清晰、条理而感到钦佩。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读后感篇五

江南,一向是富裕之地。自明清以来,商业发展尤其令人注目。

范金民教授的学术著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研究了明清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江南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江南社会,乃至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范金民教授在第一章《江南的商品生产》中,探讨了江南商品性作物种植的发展,包括了棉花、桑树、席草、靛蓝烟草、茶树等六种商品性作物的种植,以及专业副业商品生产的兴盛,并论及了棉布、丝绸、酒、油类、草席的商品生产,纸张的商品生产加工,书籍的商品性刻印和玉石器的商品性加工生产,同时还包括锡箔、铜铁器、窑器、裱褙、造船和折扇在内的其他商品生产的情况。作者还就这些商品性作物的生产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充分论述。

我是江南苏州太仓人。小时候,日常见到最多的商品性农作物是棉花。当时,家里还有自留地以及责任田,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就是棉花。每到春季,棉花进入种植季节。棉花须先在塑料薄膜围成的棚内育种。待棉花发芽,秧苗长至5公分高时,采用一种脚踏式的机械秧机,将秧苗移栽至田间。然后,在秧苗长成期间,需要施肥、拔草、松土,灌溉。到了秋天,田野里到处呈现的是一片片白色的棉花。当时,还是人工采摘棉花,还在上小学的我,也经常随着大人们一起下田采摘棉花。随身斜背着一个布袋,把采摘下来的棉花放到袋中。这些工作费时费力,印象十分深刻。

作者论及江南棉花种植的文字,引得我想起了小时候这些关于棉花的记忆。

明清时代,江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产棉区。在沿江海岸线伸展的宽阔沙嘴上,地面高程4.5-6米,是宜于棉花这种耐旱作物生长的冈身沙土地带。棉花种植就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带的松江府、太仓州、苏州府嘉定县(雍正后属太仓州)的大部分地区和苏州府常熟、昆山,常州府江阴县的部分地区,以及嘉兴府平湖县的沿海荡地,大体上北起江阴,沿江南达平湖。这一地区的棉花以其种植面积广、比例高、质量优而著称。

清初,我们太仓人吴伟业说:“上海、嘉定、太仓境俱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当时这三州县田地总共约近370万亩。

一直到我小时候,棉花还是我们当地的主要经济型农作物,得到广泛种植,是当时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小时候,还经常看到的是桑叶。但是,我们太仓不是主要的产桑区,田间地头,却到处都有零散的桑树种植。春夏时节,我们经常采摘桑叶,养几条蚕,看着它抽丝结茧。不过这是小时候的玩乐项目,不是大规模的桑树种植。

作者认为,江南丝棉织生产的兴盛,是奠立在本地区发达的专业分工、良好的原料供应和畅达的域内流通的基础之上的。在论及江南对全国的商品流通这一问题时,作者不仅详述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商运路线和流通商品的种类,而且还对流通的商品量进行了科学的计量研究,并进而归纳出本地区商品流通特色。

后面几章,作者分别论述了江南的商品市场的兴起、商人商帮对本地区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商业兴盛与江南社会经济的关系。作者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造就了富庶的江南经济区。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9.0

范金民 / 2024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名: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作者: 范金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出版年: 2024-3

页数: 464

丛书: 明清以来文史研究系列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