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重走读后感100字

重走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6 10:56:20
重走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16 10:56:20   小编:

《重走》是作者王小波的游记,记录了他对中国各地的旅行经历。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同时也反思了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这本书充满了智慧和思考,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佳作。

《重走》读后感(一)

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八年

1938年4月-1946年7月

《重走》读后感(二)

全书一共682页,现在我看到341页。决定放弃这本书。

这本书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重点。就正如其他书友评价的,各种素材累积,过于累砌。

① 用意

《重走》读后感(三)

罗新提出了好的旅行文学作家所具备的能力。许知远和杨潇两位非常关注当下的思考者和写作者,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和历史上的同龄人神交,又给应对今天的困境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最后,三位嘉宾分别回答了行动在今天的意义,它是崭新的历史观,是认识世界的新维度,还是寻找有价值的东西的重要方法

《重走》读后感(四)

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非虚构类作品,文字驾驭能力很强,阅读感相当好,一口气读完了,仿佛跟着湘黔滇旅行团走了一遍一样,路上的感慨感悟透着沧桑巨变。尤其我是搞交通的,我是对着地图看书的,沿途走过的公路河流,包括公路新旧对比变迁,水运由盛转衰,高速迅猛发展,似乎跟着作者把没去过的公路都体验了一下,那种感觉真的很妙很喜欢,今年最值得推荐给了很多人的书……

《重走》读后感(五)

无论别人怎么说,以本人所知道的西南联大,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空前绝后!其中很多问题值得现代人深思。要挖掘西南联大为什么行,为什么能。该书中我震撼的情景多多,但我感觉还是在长沙出发前,陈诚的那封信和蒋的电报,其内容让人触动颇深!还有当时各地政府,民众,特别是云南方面对学子的态度和所做的点点滴滴,都让人动容!西南联大,就是神校!

《重走》读后感(六)

突发疫情,封闭在单位。一天忙碌之后,拿起书读一段旅程,好像也在湘滇行旅中度过了一天。

旅行不仅是惊喜与愉悦,也充满了意外与无常,恰如时代的折射。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在书页上轻轻滑过,背影清晰立体起来:原来在通常的认知之外,他们还有着不一样的兴味与境遇。

大学是个神奇的组织,夹杂着年轻与沉重,轻狂与睿智,入世与犬儒,深谋远虑和活在当下,因其多态而奇妙,无论从前还是现在都是如此。

《重走》读后感(七)

作为一名贵州人,在这之前,对贵州的认识是很片面的,只觉得这地方真穷啊,经济好落后。对于贵州的过去一无所知,尤其是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可说是一片空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逐渐地,贵州在我的眼中变得立体起来,那一座接着一座的山,那些风土人情,那些历史人物,是如此的鲜活。镇远的铁溪,安顺,晴隆,还有滇缅公路,盘水。我们以这山路十八弯,中国建立了牢固的大后方。

同时有感于湖南的悲壮,从繁华的后方变成前线,湖南人的顽强,悲壮,惨烈让人印象深刻,深感敬佩。

《重走》读后感(八)

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作者来到镇远,这里的古镇被过度开发。来到祝桥,看到被旅行团已经描述的风景仍然在,且当前的名胜反而愈加的新了,内心反而毫无波澜。 然而对于那些所剩无几的痕迹,每见一处总兴奋异常,好像时空小门短暂洞开,先人与后人的目光甚至笔触得以交汇,再稍加想象力,重建城池的愉快和成就感就翩然而至。 对于某种努力寻找,变成个人的私藏,比得来全不费工夫更珍贵。 一种是属于大众的,比如重建完好的镇远,吸引众多游客;一种是属于私人的,比如在普安巧遇的观音洞,显然作者更偏爱与后者。 本书更吸引自己的,恰是希望看到作者在重走中属于个人私藏的偶遇与感悟。 以上。

《重走》读后感(九)

整个微博公知圈都夸夸夸不停的《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这本书很有意思,是旅行文学和非虚构的结合体,作者杨潇在以自己的眼睛向外观看、描摹山水、记录徒步见闻和隐去自己,通过西南联大教师同学的日记书信和官方文件来拼凑出向西迁徙的“旅行团”点滴。书写的对象都是百年来名学人,却充满日常趣味,有些轶闻秒事简直令人会心一笑。读到一半我就想安利给我妈,任何神往民国知识界、喜欢《潜伏》的人都值得花几十个小时读这本书。唯一的缺点是书太厚了,我最不爱景色描写,看了就困,而且作者是媒体人而终非文学家,纯“美”的描写功力也单薄了点,旅行部分可以跳过。

《重走》读后感(十)

这本书在单读丛书里已经算是很好的一部了,可读性非常强,带入感直接把我们拽到那个畏葸不前的年代。我仍旧是等到了得到上架这本书,然后花了两周的时间读完,忽然间就会那个“满口仁义道德却将国家推向深渊”的年代有了新的看法。大家都在救亡还是启蒙的两难中找到一种平衡,但决意启程的学子前辈们,必然都怀着时刻关心祖国命运的心。作者写到开始定居八年执教受教就戛然而止,但豁然已经是700页的大部头。你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国家才能用人才来武装自己,不然在国际的对峙格局中关于所有的意识形态就只能是鸡同鸭讲。这本书籍启发我的是,无论疫情有多么严重,不可以丢掉人生的主心骨,奋斗绝对是救自己救国家的不二法门。

《重走》读后感(十一)

去年十二月去云南见一个老朋友,在昆明文化巷的「麦田书屋」翻到这本书,当时只是当成书店的圣地巡礼,并没有真正打算买这本书,因为思绪不在阅读之上,且价格不便宜就粗略地翻阅了一下就放下了。今年看了但是还有书籍2的纪录片,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被老朋友赠予。在这个月初再一次去云南回访老朋友的时候,带上了这本书,高铁上,飞机上一路与作者神游到昆明,坐同一趟地铁经过大板桥,不同的是我未停歇,继续在路上,从昆明大理,老朋友才是我目的地。借书中之文我与老朋友接吻了一百次,使这趟旅程格外的甜蜜。期待以后再去昆明,待老朋友领我再重走一遍“重走”中的昆明了,也是80年前西南联大的昆明,即将是我的昆明。

《重走》读后感(十二)

最近少有的酣畅淋漓的阅读,即使结尾了也觉意犹未尽。以前听说西迁,印象中的西南联合大学是那么高高在上,大师云集群星璀璨,但从未去深究,也未投入情感去感受这段中华民族屈辱历史中少有的鼓舞历程。作者用双脚重走西迁,而我则在看似平和的文字中见证这动荡年代的硝烟炮火,这300人3000里路的足迹造就了这不平凡的历史,有时我都已分不清是西迁学子的故事还是作者内心的独白,可能每个人都需要用双脚重走这一历程才能真正感悟这一路的升华。少一些主义,多一些真诚,即使是大师也有会有胆怯也会有牵挂,也逃不离柴米油盐的俗事牵绊,但正是这真实更显难得和不易,抗日正面战场在东,虽然脚步一直往西,但我愿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抗战,保留了科学的火种,怎样讴歌都不为过。

《重走》读后感(十三)

前后花了九天的时间来读这本40多万字的书,我也算是同作者杨潇一道走过那段三千里的漫漫长路了。经过八十年的风霜雨雪,那些见证者们,无论是公路、河流、驿道亦或是人,都在以不同的速度腐朽或者死去。透过残存的遗迹和耄耋老人之口,我们为探寻到湘黔滇旅行团的足迹而欣喜,也遗憾,更多的见证者们终究是在历史的慌乱里逝去了。感恩杨潇重走文化人的这段苦旅,让我知道了西南联大之前还有个长沙临时大学,知道了历史书里三言两语带过的事件更加立体的其他面,知道了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青年知识分子们的热血与理想、责任与担当、无奈与迷茫……最后,分享这本书里最令我深有感触的一句话——在生活里头过好生活。好好活下去,也许就是生活最大的意义!

《重走》读后感(十四)

第一次听到西南联大,还是在课堂上,老师说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原是十分热爱民国那群文人的,那个新旧交织的年代,那个思想解放的年代,无一不冲击着我的心脏。我最喜欢的还是辜鸿铭老先生,这个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学位,会多国语言,却坚持不剪辫子的怪老头。他曾说道:我头上的辫子好剪,你们心中的辫子呢?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等等,都出自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让我看到了民国文人的风骨,虽然很多民国大师现在都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相信不少人都曾以他们为榜样。其实在现在这个时代,也应该倡导一下民国时期的大师精神,尤其是在做学问方面,更应该沉下心来,能够坐得住冷板凳,将这种大师风骨延续下去。

《重走》读后感(十五)

老实说,我被1938年的那些学生们,即如今的老前辈们感动了。想必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于热爱不比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勇士们少,爱国有很多种方式,从戎是,读书也是。如果你觉得现在读书很辛苦,那么就去读读杨潇的《重走》吧,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校的学子们从平津一路经历波折终抵长沙,以为会是终点,其实是又一段流亡的起点。他们从长沙出发,徒步穿越湘黔滇三省,最后到达昆明,行程共计三千公里,只为求得一处稍微安全的地方重续被战争中断的学业,那个地方就是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时建立的临时大学。在那流离失所的年代,这所大学的莘莘学子们不畏艰难,刻苦学习,以学报国,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知识财富,比较之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