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是一篇描写成长与坚持的故事。主人公在刚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时遇到了困难,但通过不懈努力和勇气,最终取得了成功。文章鼓励读者要有耐心和毅力,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新手》读后感(一)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Raymond Carver的作品让我略失望。是因为一位朋友才读他的 ,一本短篇集拖拉读了好久,此时此刻才看完,故事拖沓情节无趣还是我心性不定?不知道。相反交替着看的《围城》倒是不错。不出意外,我应该是读不完现在手里握着的这本超长篇小说了,七月交这最后一份读书报告,晚安
《新手》读后感(二)
当年卡佛看到利什对《新手》的二轮修改稿时,曾经写信给利什,说:“我已经放弃了这本书,请采取必要措施停止这本书的出版。”卡佛觉得经过利什大刀霍斧的修改,这部小说集已经成了利什的小说。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新手》还是出版了,但是不仅书名被改成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而且原作内容被删改超过50%。在以后的若干年,卡佛的心愿就是将这本被利什修改后的《新手》还以原貌。
《新手》读后感(三)
对卡佛有印象纯粹是因为那篇《当我们谈论爱情时究竟在谈论什么》,这么高逼格的文字,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睛。之前的编辑版“《爱情》”很早之前看过,没特别印象,看不懂。
孙先生的这一版,号称是全文未删减版。我耐着性子看完了《新手》以及目录的前面几篇。
讲真,卡佛比卡尔维诺更让我难以下咽。卡尔维诺好歹还有一连串温暖的形容词,卡佛什么都没有,干净、利落。
完全不适应卡佛的写作风格,一点都看不进去。
《新手》读后感(四)
周四早晨坐2号线上班,对面的男生拿惊异的眼神看了我好一会儿。当时我在看卡佛《新手》中的《放纵》,看起来是一副要哭的样子。
《新手》读后感(五)
最先讀的是其中的同名短篇《新手》,即原來的《當》。相比原來,《新手》確實讀來更流暢,更清楚。我也終於能搞文中不斷出現的“他”“她”分別是指誰。而那對車禍老人的情節也更豐滿,讀來感動人的地方也多。如果說要比較兩個版本的差別,我覺得沒有辦法說誰好誰壞。比如說最後一篇,原來的版本是《還有一件事》,新的版本是《另外一件事》,對於結尾的處理反而覺得原來的版本好(見摘錄)。但是即使是完整版的卡佛,還是有很多篇讀不懂……讀完覺得有句話寫的很貼切卡佛:“寫失敗者的失敗者,寫酒鬼的酒鬼”。這裡的失敗不是指他文學上的成就,而是指他在前半生經歷的失業、破產、妻離子散、友人背棄等。書中滿滿都是失敗的人生。讓我想起一句話: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失敗的人各有各的悲劇。
《新手》读后感(六)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编辑加工的版本后,还有兴趣看这个复原版。于我而言,恐怕只有看看孙仲旭先生的翻译跟小二的翻译之对比了。单单一个复原版不足以让我重新掏钱来阅读这本书。个人觉得,出版社今后还是少玩这种把戏,想必这个复原版在美国也不见得能够大行其道,既然我们接受了以前经过编辑处理的版本,就没有必要再看这个原版,以前的处理版本完全可以看做卡佛和编辑二人合作创作,是两个人的智慧。卡佛被称为极简主义大师,以前的删节更能体现极简特征,有和不可呢?出版社出版作品还是不要那么功利,还是考虑出一些真正值得引进的作品吧,比如格拉克的《沙岸风云》(又叫《西特尔海岸》),很多读者期待多少年,不曾真正出版,20多年前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的那个目前在孔夫子炒到2800一本。
《新手》读后感(七)
在这部新作里,卡佛比卡佛更加卡佛,卡佛才是真正的卡佛。之前一些被过度删节的作品,只能称之为编辑的卡佛,极简主义的编辑生产的卡佛,至于为什么编辑会大刀阔斧砍掉枝繁叶茂的部分,读过本书,再和老版作以对比,可能会让人感到非常错愕。
本书同时也是孙仲旭先生的遗作之一,不管是篇幅增加的卡佛有了更多的余地供翻译家遣词造句,还是孙先生本人的造诣在此,可以很确定的说,这就是目前卡佛最好的一个中译本。
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比好更好的卡佛,和以往一样冷峻、沉着、不露声色的卡佛,同时也更加温柔,甚至可以说慈悲为怀的卡佛。
这是最好的卡佛,也是最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的卡佛,你甚至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卡佛是村上村树这个骗稿费的推崇备至的作家,卡佛不是小清新意淫和装比的专利,卡佛是真正伟大的大众作家。
《新手》读后感(八)
西西弗书店偶然看到的,被原稿原貌给吸引就买了,去年读了人文社短经典的卡佛短篇小说集,挺喜欢的一个作家。
译后记极为敷衍,就一句话,版权页也有错误明明是短篇小说集,写成了长篇小说,好在书本身的质量不错,比起删节版,新手这篇最重要的是多了老夫妻故事的细节部分,味道就醇厚了很多。其他篇章没有太多去比较,去年刚读过,很多故事还记忆犹新,作为失败者的代言人,他笔下有很多中年失意的男人,工作不顺,尤其是婚姻生活一团糟,普遍酗酒,而且看不到什么希望。如果卡佛长命一点,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美国产业工人的境遇更加不堪,不知道他会怎么演绎。
重读格外关注到了告诉女人们我们出去一趟和家门口就有这么一大片水,感觉就像姊妹篇,前者讲已婚男人偶然的暴力宣泄,后者则是对于这个暴力结果的延伸,卡佛的书格局不是很大,谈论中年人的爱情,生活,家长里短的碎片,年轻时候估计我不会喜欢这类东西,现在能够感同身受了。
《新手》读后感(九)
再过半个来月,就是译者孙仲旭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了,想来时间过得真快,他的辞世,印象还是不久前的消息。
今天忽然点开百度百科,想看看他的辞条,发现逝世的日子确实已经加入文中了,吊诡的是题头的照片还是苏童先生的。而且和“苏童”辞条里是同一张,只不过换成了黑白色。文坛上当然苏童更有名,但孙先生自有其成就及可爱可敬之处。彼岸的他,若知道了这样的失误或玩笑,大概会腼腆地一笑吧。
记得曾在豆瓣上看到孙先生与读者的交谈记录,即使对方态度不那么客气,批评的言辞也挺尖锐,但孙先生总是温和谦逊地回复,且是认真权衡考虑了对方看法后做出的回答。我以为这不只是修养,更是出于天性。不知道的人,谁会想到生活中的他会有抑郁症呢?
我对孙先生的遗稿情况不很了解,除了《岛上书店》、《新手》两部译作,应当还有托拜厄斯·沃尔夫的《北美殉道者花园》,预告在今年10月出版。此外还有什么,便不知道了。但无论这里是句号还是逗号,先生生前身后出版并再版的三十来本译作,已经在世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他的名字并非写于水上。
《新手》读后感(十)
乐曲链接
《新手》是为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集《新手》而作的配乐,布皮树乐队第一次尝试为文章配乐,尝试表现他克制、充满留白想象的文字美感,描述人物平淡情绪背后的巨大冰山。
专辑链接
专辑名“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取自弗洛伊德上世纪初于维也纳成立的一个组织,这张专辑是我们对于行为背后内心世界的小心探索与诗意描述,人类心灵如同海上冰山,这六首歌曲就是六条通道,带你窥探这浮于海面的冰山之下的厚重与神秘。相较于之前的作品,《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中的器乐比重明显增多,乐曲长度增加,乐队成员从后摇滚、电影配乐、电子音乐、甚至实验噪音中汲取元素,与诗意的歌词结合,探寻属于布皮树自己的艺术语言与审美表达。我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影响我们的科学著作及艺术作品,希望这张专辑能引发你的思考以及成为你生活中某些场景或情绪的背景和记忆印记。
《新手》读后感(十一)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完整无删减版本。和《当》一篇篇对照阅读,删减修改程度令人震惊,确实有序言中说的“50%”那么多。这个版本一出来,对于《当》的诸多解读都无法立足,甚至包括《当》中译者小二所写的后记,以及许多大家的评论。未删减版版故事完整清晰、指向明确,心理活动描写丰富,包括《取景框》《洗澡》《告诉女人们我们出去一趟》等篇目都有了非常完整的结局,并非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开放式结局”或者“戛然而止”,更谈不上“极简主义”。
必须很庆幸是先读的《当》,然后看《新手》。孙先生版翻译得很好,但小二版本的风格更为强烈、独树一帜、富于冲击力。明显能看出小二对卡佛文字的迷恋,以及这种热爱所蕴藏的能量。就现阶段而言我更喜欢《当》。会忍不住想难道是编辑塑造了大众心目中的卡佛吗?这或许需要对卡佛的更多了解,译者于晓丹在《需要时,就给我电话》的译者序中提到,随着境遇和研究的深入,对卡佛的认识和理解变得更加丰富,这可能是之前的翻译版本所无法满足的,但也提供了更多的观察层次。
但未删减版无疑是更加温柔絮叨的,很像一个酗酒过度的中年失意老男人手心里的那一点温暖。不用举太多例子,从《馅饼》《另外一件事》中删去的失败的父亲对女儿的态度,以及女儿对父亲的态度就能看出来(当然夫妻间的敌意就另当别论了)。《当》中删除了大量的子女线。
或许若干年后我会更喜欢《新手》这个版本,也未可知。
本来还想写一下两个版本间译者的语言风格对比,以后再说吧。这本书肯定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新手》读后感(十二)
雷蒙德·卡佛被定位为“海明威之后美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我之前读过的美国短篇集中,最好的是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和舍伍德·安德森《俄亥俄,温斯堡》。读完这本,觉得在艺术和风格上比前两者更加出色。
《新手》即卡佛成名作《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后者经由编辑大量删减,《新手》则是原版。这个版本堪称完美,17个短篇每篇都是杰作,大繁若简的写作技巧,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两者完美融为了一体,文字自然而然,却有举重若轻的感觉,成篇后有浑然天成、不可更改一字的境界。其中《凉亭》、《一件小小的好事》、《哑巴》、《新手》足以流传后世,堪陈最佳之列。
雷蒙德·卡佛善于描绘美国蓝领阶层的生活。酗酒、争吵、失败的婚姻、变质的生活是他一贯的主题,这些冲突发生在毫不起眼的家庭里,显得很随便,又很真实。书中的人物充满了绝望,他们努力维持着理性,却大多以失败告终。他的文笔冷硬、简约,通常用简单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搭建小说骨架,配合以平铺直述的事件背景,仿佛有一种深刻的无奈:我必须得写点什么,但这令人沮丧的日子,我甚至不愿对它做出任何描述。
卡佛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硬汉般的呈现,在于对人生真切却又伤感的认识。他像所有因绝望而放弃的人一样,从未紧抓住人生中美好的东西,甚至从未紧抓住任何东西,他知道这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在濒临爆发的时刻,人物的心理总会宕开一笔,就像即将爆炸的飞机穿过云层,进入了一个宁静、无垠、澄澈的高空,然后他会说上一句:真美啊。
卡佛笔下的故事很令人悲伤。他们的生活都变了样,他们都厌倦了。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美好,而是平静。正如雷蒙德·卡佛曾写的:“好多年后,我还想放弃朋友,爱情,灿烂星空,换一座无人在家的房子,无人回来,酒想喝多少有多少。”
《新手》读后感(十三)
点了推荐不是因为好,而是看过《当我们谈论爱情我们在谈论什么》的人真该看看《新手》。
必须要看。
感觉没有被删改过的卡佛,是个三流作家(二流都算不上)。
他写的故事都是一个结构、一个套路、一个调调,通篇充满酒气。他的故事都是一个人并数个人陷在生活灾难里不能自拔。飞来横祸,低谷中的安慰,不该生下来的孩子,无自律的过错,承担不起的后果,酒瓶子酒瓶子酒瓶子。
关键是他的故事,只,是,故事。没有深度。没有抽象,没有余味。这和酗酒者互助小组活动时的发言有本质的不同吗?如果这样写作,写一篇和写十篇是没有区别的。
他最善用的路数就是:两个家庭的人,在一个彰显家庭气氛的场所发生接触,然后半了隔几地试图交流,艰涩处便会抬头看到一只鸟或一架飞机从头上掠过;最后散开,主人公带着亟待抒发的情绪回到家里想把醉醺醺的那口子叫醒,但总不会成功,不过他(或她)也习惯了,“说出来我心里就舒服了”。
所以,卡佛是个三流作家。
所以,那个编辑不删改他的小说,这些小说是不会出名的,不会大卖的,这本未删改的也不会大卖的。甚至还有下一本《删改比对版》的大卖。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主要靠“删”的删改,究竟能将一个小说改变多少呢?
前一本被删改的是够厉害的,有一篇我读着甚至觉得没在前面那本里读过。
我还没有重读前一本,所以只能先说第一印象:
《当我们……》和《新手》的突出反差是,删改后的小说似乎有了对故事的抽象,有了弦外之音。但这整体上的未尽言的余味在我追索和思考之后,更多的所得是空虚。我之前就认为它的整体气氛也许十分契合美国人生活的精神上的空虚。读了这一本,看到原版的卡佛,我看清了删改后的那种余味,其实就是“说一半留一半”而已;看清了那未尽言的余味根本不是“抽象”和“深度”,只是一种“装”。不过的确唬人。我被唬了一半。
原版的卡佛,是三流作家。
删改后的小说,是伪二流。
《新手》读后感(十四)
第一次读卡佛的作品,这部短篇小说集还是相当惊艳的!《你们干嘛不跳个舞》、《平静》、《新手》这几篇都很牛的,卡佛在叙述的技巧上可以说是很高明的,不动声色,但字里行间又千回百转,读着叫人难以忘怀。能写出那些真实的句子,真是厉害极了!马尔克斯曾认为,短篇小说是小说里最难写的,要写得好很不容易!那些复杂的情绪,欲说还休的对话,卡佛都拿捏得超准,这书拿来学习如何写作,也是很不错的教科书。
喝酒、搬家、理发、打猎、钓鱼,和妻子、情人、父亲、朋友聊东聊西。比较常见的是离婚、拌嘴,关于爱情的往事和追忆,大概就这些内容,构成了卡佛这部短篇小说集的风貌,有时候读起来还是有种沉闷的感觉,一种生活的破碎感和无奈感,所以主人公们不停的要拿酒来浇愁,放在咖啡里的酒,加了冰块的酒,藏在床下的酒。作为没有酒瘾的本人,读了几篇,觉得还是很难一口气读下去,就尽量把它放在无所事事的时候读,读一篇、两篇就放下闲了再读。
陷入在这种日常的琐碎里,大概是这部作品的最大局限,也因此得到当下很多人的欣赏。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平凡生活的苦恼和不幸,却没有深究其中的奥秘,这是卡佛难以成大师的问题所在吧。
20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在英语世界,严肃小说写作的牛人们都已谢幕,沉闷的格局好像如影随形的来了,和平的时代,大伙儿丰衣足食,写得也日渐失去了激情似的,一派简约,所谓沉静、冷静,其实也是沉闷。
没有了一战、二战的动荡,没有了新旧思想的冲突和迷茫,小说家们的题材也日益狭窄了,是啊,能够激荡我们写作灵感的,只有爱情了,能勾魂的,就剩下这了!
说到中国,七十年代后情况就好很多,刚刚解脱了束缚,先是伤痕文学,后来就白花齐放,魔幻现实、荒诞、意识流,先模仿,后自创,真是热闹非凡,文学大爆炸!小说更是劲道绵足,出了一波牛人,最终以莫言得诺奖算是上了庙堂,目前有实力竞争第2、第3个诺奖的还是那拨人。
如今,过了40年欣欣向荣,奔了小康的生活,中国小说也进入了不动声色的阶段,沉静着,沉浸于琐碎的日常里。
一个时代,一群人!时也、运也!没能逃过循环!
《新手》读后感(十五)
十年前雷蒙德·卡佛在中国大热的时候,我没赶上潮流去读一读他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其后 2015 年出版的原版手稿《新手》——我倒是先于《谈爱》,出版不久就买了,也读完了。
六年后的今天,又顺着新近出版的《雷蒙德·卡佛访谈录》,想起来自己以前也曾是读过卡佛的文学青年呢。就重又把这本躺在书柜角落里的《新手》打开,对比着 Gordon Lish 编辑版的《谈爱》,花了一天的时间重温了一遍。
时隔六年的重读。Carver,在我心里他还是那么好。
可能是出于对 Carver 的原作滤镜亦或是先入为主,我个人其实更喜欢《新手》。Lish 的改动篇幅非常之大,改了标题,内容删减也高达 60% - 70%,甚至好几篇的结尾也给彻底换了。拜托,这可是短篇小说的结尾哎。大编辑 Lish 这是对当年还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家 Carver 赤裸裸的劫持。
“形”还在,“神”已彻底不同。
Carver 的原版,人物有更多的对白,情节更完整,性格塑造更深入。他是写了前因后果的,并不算是难懂的作家。而 Lish 的编辑版,更破碎,更悬空,更借助所谓的“余韵”(reverberations)。说 Carver 不好懂的,也许我们都误会他了。而 Carver 赖以成名的极简主义写作(minimalistic writing),实际上很难剔除 Lish 背后的影响。
Carver 和 Lish,作家和编辑,他们究竟是寄生还是共生关系,也许随着 Carver 的离去和 Lish 的缄默,已经很难厘清了。而究竟原作版本的《新手》更好,还是编辑版本的《谈爱》更好,也许每个读者也都有自己的判断。但无论评论界说卡佛是一流,还是二流,甚至三流作家,我个人其实更愿意看到原汁原味的卡佛,自由自在的卡佛。
用 Carver 遗孀、也同为小说创作者 Tess Gallagher 的话来说,“You can't possess a great writer. Ray formed him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