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山的彼端》是一部讲述自然与人性的和谐相处的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山间的旅行经历,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文章描绘了作者在山川间游走的场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读后让人深刻感受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云和山的彼端》读后感(篇一)
神秘的西藏;总令人向往。
那神奇的景色,更令人陶醉不已。
在云与山之间,无谓身体的反抗,仍然直步向前。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独自欣赏~
而草草的这本书,很有趣~!更喜欢她的画,配着图片,很欣赏~!
1/7页《云和山的彼端》读后感(篇二)
在图书馆里闲逛,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很精致,翻开顿时觉得很惊喜,文字很少,漫画很多,尤其作者草草的自画像,好可爱的一个公主小妹。她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放下一切带着积蓄拿起行囊去了西藏,一路上的见闻感受全部以漫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一个人去西藏,需要勇气;一个女孩子一个人去西藏,需要更大的勇气。而我,向往西藏很多年,从这本书上找到了一个人前往西藏的勇气,我期待在西藏遇见另一个自己,一个真实、原来繁华都市、卸下所有伪装的自己......
2/7页《云和山的彼端》读后感(篇三)
“美丽的景色一直都在路上”个人觉得这句话是书中说得最好的一句话了。一个人去西藏确实是件有勇气与能力的事,圣地之旅洗涤心灵。
看过很多手绘的游记,总觉得这本书少了些许东东,读后通本书翻了一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书中但凡有风景的地方都是照片,最多画个人上去,而手绘基本上全部都是绘人,而且人物画的都不是特别细腻,虽然漫画的风格看起来会更轻松些,但是也让整书的精致程度降低,让人感觉内容较少。书的排版也没有赵于萱的书那么好,更喜欢赵于萱的。
书中还有几句话我喜欢:
一个人的旅行中收获最多的,
当属无敌美丽的风景
和一路上遇见各色有趣人等。
就好像是一场电影,
而我不仅能坐在位置上观看,
甚至能进入电影中,
感受到另外一个世界的一切,
和片中喜欢的角色真实交往,
跟他们一切经历悲欢离合、人生喜乐!
3/7页《云和山的彼端》读后感(篇四)
题目简单,缺能够引起我的共鸣,大抵孤独而内心坎坷的人都需要这样的机会——一个人去西藏。就如序言中某人所讲——如果你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就去西藏走走吧。西藏并非一个可以随便走走的地方,然而怀揣着这样一颗闲杂人等的平凡内心,艰难险阻也就不算什么了。
这就是淡定的极致。
序言写的颇有特色,风趣的杂烩排版让我想起了张佩瑜的手绘旅行系列。谁说她是一个人?这不是有很多“道上的朋友”吗?哈哈!
冲着手绘而来,然而书中的小小遗憾恰恰是手绘。并不是草草的手绘不好,而是我的期望太高。原以为西藏的美丽风土人情会以手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然而除了人物之外,基本都是图片了。仔细想想也对,那一片眼睛的天堂,怎么能三笔两笔的传神呢,就算是最顶级的相机也未必摄得到精髓呢!要看美景,必得身临其境,感受那风那云那温度,如是才叫有灵魂的风景了。
草草的性格与我一位挚友极为相似。自由而执着的投入艺术创作,对金钱的概念是活在当下就好,存够钱就会犒赏自己潇洒一下,对朋友诚恳而善良。。。这也类似高木直子,一个人住的艺术家们大抵都有些共性吧!
很开心看了这样一本单纯的书,将那个神秘莫测的西藏平凡化了,也拉近了距离。要去西藏,并非什么难事,关键看决心与行动力,我也想去走一走了。
4/7页《云和山的彼端》读后感(篇五)
《一个人去西藏》
和草草比,从年龄上我们算是两代人,不过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是一个人,也选择了上西藏,这一点还是挺像的。我去西藏的时候是九四年,到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西藏变了,中国变了,社会也变了,我们也变了。那时候西藏刚刚对外国人开放,游客很少,一年不过几千人。那时候我看到的几乎是原生态的西藏。
草草去的西藏,已经是一个开放的西藏,谁想去,背个包就可以出发。在拉萨的青年旅馆可以找到去任何一个方向的同路者,然后包车出发。草草在拉萨也没去什么地方,除了布达拉、色拉寺、八角街,就是吃饭、睡觉、晒太阳。穿着冲锋衣、带着防水表、拿着笔记本,和朋友聊天,上网,真是享受啊!想当年只带了一千元钱,啃着饼干渣去西藏的我是比不了的啊!
不过一个人走,尤其是这种去拉萨的慢长旅程,一路上肯定会遇到和结交很多朋友。在我的记忆中,吉林的老罗、北京的两个外国使馆工作的小夫妻、还有藏族人罗张、色拉寺的喇嘛初称别茸、做生意的上海人、西北师范的两个女学生都至今难忘。
无论什么时候,出门去西藏都是你永远不会后悔的选择。西藏、拉萨有一天我也会回去的。
5/7页《云和山的彼端》读后感(篇六)
翻开书时,戴佩妮《一个人的行李》便一下子窜入脑子里,“心情好or心情坏/有什么好假装
/反正天若真的塌下来/我自己扛/天气好or天气坏/有什么好紧张/反正下一秒钟的我/开始开始流浪 ”。管它心情如何,流浪一回又怎样。绘本作者草草,一个女生大胆地背起包包,带上全套装备冲向云和山的彼端——西藏。身边的驴友来了又走,一波接一波,她的旅途并不孤单,充满了各种乐趣。在她的文字和美图里,西藏是蓝色的,西藏人的热情是红色的,神秘的布达拉宫是金色的。仓央嘉措的情诗在风中飘荡,述说遥远的情愁。云中的珠峰就矗立在背包者的面前,神圣而伟大。而哈达、经幡以及各种传说在草草的笔下再现,喜欢草草的文字,带着温暖,旅途中的大事小事不显啰嗦,反是可爱。除了欣赏西藏的风情,我还特别佩服草草的勇气:一个人的旅行,这一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带来彼处的风格,那么多人聚在一起有喜悦,有郁闷,当然也有分别的难过。虽然没有去过西藏,但是自助游的滋味我也尝过。一个人坐着火车去吉首和好姐妹汇合,乐不思蜀地在凤凰混了2天,背负不敢跷课的压力匆匆忙忙地一个人飞回南宁。来回总有一个人的时候,有些孤独和难过。可当真正静下心来的时候,便发现其实一个人也挺好的,沿途那么多风景任由你去欣赏,没有旁人的打扰,多好。也正是这次旅行,让我愈发喜欢自助游,嗷~^_^撇开那些条条框框地经典路线,穿大街走小巷,做一颗蒲公英,随风而行,发现的未知也会更多,视野便会更加广阔。ok,装好行李,背上包包,去做个流浪的旅行者吧,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行李,也有一个人的空气,还有一个人的风景^_^
6/7页《云和山的彼端》读后感(篇七)
“旅行”,在习惯熟悉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印象中,也许只是在某个“景比人新、人比树多”的名胜留下的一摞留念照,背着背包走在陌生的路上那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至少也要参加个旅行团嘛。
草草,一个漂泊在北京,吃的喝的用的都在以手臂为半径的范围之内的女孩,某一天突然被Lonely Planet上说的话所蛊惑,数一数银行帐户上的存款还够完成一次旅行,于是推掉了手上的工作,坐上了开往西藏的火车,她决定去看一看蓝得透明的天空、白得耀眼的雪山和清澈得让人落泪的湖水。
所有的故事,主题都逃不开爱,自由,寻找和救赎。“你可以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旅行方式,旅行中最难忘的往往是那些出乎意料的事情,而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也是往往源自你自己亲身的寻觅,旅行的主人是你自己。”
诗意的旅行,不一定要西风古道瘦马,但最帅的POSE总是孤独而坚定的背影消失在地平线上。背一把吉他,或者带一支画笔,一本日记是最好的行李,背包里装满梦想就够了。一个人看书写信走走停停,是旅行者的快乐;阅读他们的旅行日记,则是被俗事牵绊无法远行的城市动物的幸福了。
草草是一个SOHO漫画家,相对于感性的文字她更习惯用画笔讲述心中的故事,于是旅途中的人与事、云和山便在她的笔下一一浮现出来。铅笔勾勒轮廓、水彩笔触的手绘效果让故事中的一切都变得温暖,没有可疑修饰的矫情,乍看之下轻松写意的笔法是时下受欢迎的绘本风,仔细翻阅马上发现这是只属于草草一个人的画风,只属于这套书的画风。她不是中国的高木直子,也不是内地的弯弯。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套书是绘本版的旅行日志。书中记录了旅途中邂逅的帅哥美女,某某和XX的艳遇和八卦,小女生的可爱、烦恼、小尴尬都在画笔下表露无疑;相机捕捉的天地人物浮云落日足以让眼睛得到洗礼,蓝天白云,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
正如莫琳•惠勒所讲:“当然我们可以告诉旅行者哪里好玩,那是最容易的部分。我们当然可以给他们他们想要的,但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带他们走得更远,更高,更深,走进他们自己,走进这个世界。我们不仅仅要给他们他们想要的,我们还想给他们他们真正需要的。这些他们需要的东西可以让他们的旅行经验如此难忘以致他们想要不停地旅行,不停地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他们将带回家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将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这套书也是实用版的“宅女出行指南”。从出行前的行装准备到签证办理,从手绘地图到景点介绍,从注意事项到温馨提示,从美景美食到知识链接,只要是旅行中会遇到的,草草都一一道来。坐在水泥森林的某一处,捧着书的人看到草草的故事会艳羡的感叹、会心的微笑,甚至会萌生出也要去旅行的想法,想起杰克•凯鲁亚克说过的“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用草草自己的话来定义这次旅行,“也许这次出行是流浪,是逃避,也许更是一次寻找虚妄幻想的过程。”
几个月前,一个打死也不肯下床、离了电脑没法活的小女生,在陌生的异乡行走,种种突发状况也学会独自面对,快乐地完成了西藏、尼泊尔、香港的旅行,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小女生呀,小小的身体里包裹着纤细的心,远比想象中强大。
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在听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出自2005年的专辑《华丽的冒险》。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