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奥兰多》读后感锦集

《奥兰多》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6 05:10:25
《奥兰多》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7-06 05:10:25   小编:

《奥兰多》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跨越数百年的奇幻旅程,主人公奥兰多在历经时间和空间的变迁中逐渐领悟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者透过奥兰多的成长历程,探讨了性别、身份、时间等诸多主题,引人深思。这部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令人感慨万千。

《奥兰多》读后感(一)

奥兰多诡异地由男性变为女性,她在两性间又交替转换性别,时而是男,时而为女,扑簌迷离,同时用心灵体会着异样地感受。 她 心绪在不停地切换着,幻觉和现实也在切换着,自我在切换的速度就像开车一样快,每转一个弯,就有一个新的自我的出现,有时形成一个整体,有时分裂破碎……

《奥兰多》读后感(二)

说实话,在看《奥兰多》这本书时,不至于像《到灯塔去》那样,因为典型的意识流而觉得难以跟上节奏,但一直看到一百多页,奥兰多沉睡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女性才有开始对这本书有想看下去的兴趣。追求自我的价值,不必去强调性别的差异或者影响,其实每个人都有男性和女性的气质,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不是单一的。这一场跨性别、跨时空的自我追求,历经四百年,每一个时代的特征,外部环境对个人自我追求都存在着影响,而要找到自我,需要持久的坚持,虽然疑惑、困惑、疑虑、不解,但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

《奥兰多》读后感(三)

你是谁?你是时代吗?你是名声吗?是财富吗?是社会规范吗?是自己吗?

1.萨沙的爱情挫败

2.逃避欲望的土耳其之旅

3.女人身的吉卜赛生活

4.回归伦敦的社交场和诗会

5.左手无名指的颤抖

6.我是谁?

伍尔夫的意识丰富而流动,变换无穷,像极了每天独处时头脑中丰富活动的我的思考,只不过我的无逻辑,杂乱且不深刻。

《奥兰多》读后感(四)

比起不会变得更聪明,

只有固定更老、更冷漠的生活,

我宁愿不男不女,不被共情的、天真至死的,

偶有一屿共鸣的这样活着;

毕竟此时代的特征就是充斥着矫揉造作的幻想和疯狂猎奇的求新。

但却只与天地为伴,转念一想,岂不更妙

《奥兰多》读后感(五)

这是一部关于雌雄同体的记录,这更是一部关于人之自我的记录。在奥兰多的一生中,经历了由男性到女性的转变,在他是男性时有些流动的女性气质,她变成女性时同样有些流动的男性气质,而不管是哪种流动的状态,都是千万个自我显现的体现。同样重要的是,弗吉尼亚记述了奥兰多上下四百年的故事,从伊丽莎白到维多利亚时代,从后中世纪到现代,这样的跨度充满了时代的变幻,奥兰多的自我也在这种变幻之中随之变幻,由千万个时代映像反射出了千万个不同的自我。只是,到了奥兰多的结局,她说、他说,一切都没有变。是的,时代的变幻世事的变迁对她的塑造就像是,一只小狗在原地追着尾巴转圈圈,她的神性本身就是在原地,却为了追寻自我转圈转了四百年。但人生就是这样,人就是这样,总是需要很多光怪陆离实则同质的经历,才能看到美的方向,自我也才能融合神性。

没有人有资格站到高处去批判奥兰多这样的四百年,正如不会有人抄写四十年论语就能立地成圣一样。

这是份勉强的读书记录,因为这样的书还需要多读几次。我喜欢奥兰多,仅次于海浪。

《奥兰多》读后感(六)

简直是像风暴一样的意识洪流喧嚣着充斥着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瑰丽的奇妙的繁杂的不知所云的独一无二的所有的东西都一股脑的像大乱炖一样从伍尔夫的笔下流淌出来。

这是我第一本伍尔夫,在看第一二章时被深深吸引到,三四章又因为过于冗长的意识流看得走马观花,五六章我适应了她的文字,坐着一只木桶随意飘荡在奥兰多的想象里。

非常精彩的书。三百年的故事,但时间是扭曲的,故事是片段的,像拼凑的断音,但也组成了一支奇怪的曲子。奥兰多由男性变成女性后被剥夺的东西,被限制的东西,伍尔夫巧妙的道出当下女性在社会中的困难与苦恼。但伍尔夫也有局限性,有一些地方我读起来仍觉得很难受,但总体是非常好的。

最喜欢第五章,奥兰多的一见钟情和在暴风中应着叶子奔跑后在教堂中乌鸦盘旋于钟塔的婚礼。就是奥兰多嘴里说的“热爱”,我在哪一张的文字中感受到跳跃的思绪与感情,像漩涡一样把我吸入书中,也就是这一刻我才懂得伍尔夫笔下意识流的精彩绝伦。

《奥兰多》读后感(七)

分享给大家一句话,也是在书中最为经典的一句

“有些人行走于人世间,但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死了;有些人尽管过完了一辈子,却还没有出生;有些人说自己只有三十六岁,但实际上他们已经度过了几百年。”

奥兰多的时间线开始于伊丽莎白时期,正值王朝。也有学者认为伊丽莎白时期,虽然英国在经济上繁荣,但是正是由于其执政手段,加剧了男权社会,女性地位下降。关于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社会印象,在书中隐约可见。这些观点也存在与弗吉尼亚的其他的发表文章与演讲当中,她也曾鼓励女性有一个自己的职业,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存在位置。

在《奥兰多》一书中,是弗吉尼亚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阳光的斜射、翻飞的灰尘粒子、错落的老旧书籍,一切都是时间经过的证明。弗吉尼亚在房间中思考自己生活,过往的经历。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还没有完全自我意识的觉醒,崇尚男性的权力以及一些社会特征,而在之后经历了生活的打击之后,仍然学习、读书、思考,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自己寻找社会存在。在书的最后,一战之后的飞速发展,让人们无暇顾及个人在精神和学识上的成长,而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一直在延续,并影响了很多人。

《奥兰多》读后感(八)

如今的我就像站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奥兰多一样,茫然看着街上成对成对的人儿们,思考莫非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精神?好奇为什么每个人的无名指上都要戴上一枚戒指呢?而我又为什么不能像男子奥兰多一样骑马威风的穿过街巷呢?为什么我不能和俄罗斯公主相爱,计划私奔,计划落空,伤心欲绝的独自度过几十年呢?我只知道我的手指还没有难受,我大概还不需要一枚戒指吧。

我没有奥兰多那样漫长的人生,去浪费,去尝试。想要把四百年的人生浓缩到八十年里已是荒诞,更何谈像ta一样拥有四百年的青春呢?又或许我的人生可以像四百年一样长,只是取决于我度过它的方式和心态罢了。毕竟生命的长度并不完全等于你最后墓志铭上的数字。

每个人的自我有成千上万种,我既可以是鲜衣怒马的少年,又可以是风情万种的吉普赛女人,可以沉迷诗歌,可以厌倦人类,可以在橡树下躺七天七夜。我是流动的,我是多变的。我可以是任何人。

我们每天被衣服穿,而不是穿衣服。衣服长成了我们手脚的样子,我们被衣服塑造,受衣服影响,被改变性格。看着每天被衣服穿,被衣服束手束脚,为衣服倾尽所有的人们,只觉得他们被困在牢笼里,戴着镣铐仍以为自己身披彩凤。

《奥兰多》读后感(九)

写作的视角,传记作者、奥兰多、作者伍尔夫们的夹议带叙,性别的流动,天才之作,灵动自如,惊艳的、华美的、富有魅力的。

记忆就是这位女裁缝,而且她生性乖戾、反复无常。记忆的针线上下翻飞、里外穿行,一会儿这边,一会儿又那边,我们不知道接下来或再接下来会是什么。因此,哪怕是全世界最普通的一个动作,譬如在桌边坐下并拿过来一个墨水瓶,都有可能搅动成干上万怪异而且支离破碎的记忆碎片,时而明亮,时而昏暗,就像一个十四口之家的内衣挂在同一条晾衣绳上,它们在狂风中招展、翻飞、摆动。即使我们最寻常的行为,其意义也往往井不简单明了,让所有人都心安理得,相反,它们很可能犹如扑扇的翅膀或浮动的灯光一样,使人捉模不透。

打破第三堵墙,但也并不是直接与读者交流,而是文本之外,叙述的故事外有其他的书写者的叙述

人类最大的激情,莫过于渴望说服别人信奉自己的信仰。尔最让人不快也最激起怒火的,莫过于自己信奉的信仰遭到贬损。

因为女人不是——根据我这段时间以来的切身体会——天生就顺从、贞洁和会打扮的。她们也只是通过后天乏味无比的训练,才学会这些的,因为,如果她们不那样做的话,就根本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奥兰多》读后感(十)

意识流是伍尔夫介入生活的方法吧。这样的作家总会同时是思想家,因为作品与她浑然,从写作技法的角度作点评有点本末倒置。当然,伍尔夫的技法无与伦比。

伍尔夫常被称作女性主义作家,但性别视角的关照如取叶脉之一截而忽视全貌。奥兰多的性转是伍尔夫为抒发对“人“的复杂体验而创立的过程吧,她不断在纵向的黑暗里凿出可以飘起一叶小舟的水面,指给你:看吧,就是这么赤裸,这么不均等,到处是谎言,而我们被愿望蒙蔽——但依然存在裹挟着死亡的小舟载我们前行。

在伍尔夫这里,嘲弄和讽刺可以是具有明辨意义的文体。似乎感觉到她在写作奥兰多时是非常畅快的,甚至有一种专注的快乐不断升腾,让她想爆粗口的时候心软:算喽,就这样吧。但到了最后几页,当奥兰多回返旧地,无限的惆怅像一团难以消化的蜜浆黏着人:眼睛已经往前看了,但却被行文中的什么东西拖住了,最后看到了被她的书写构成的建筑,穿越时空般观望着,发呆,或联想自己身处的时代,这时候,巨浪来了,谢尔莫丁像一种支援补给过来,但这种感觉又仿佛只是善于逝去的声势,因为接下来的时间点既是新的,又是旧的,既危险,又安然无恙。

以上是粗略的感受。还需要读。印象中从第四章开始有背诵的冲动,但奥兰多见到格林背诵名家作品时,内心非常不屑,于是我也为自己有想背诵的想法而羞耻了……啊,我爱伍尔夫。绝对的伟大。

《奥兰多》读后感(十一)

曾被伍尔夫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里提出的“雌雄同体”所震撼,而她用这个观念写出的这本小说,创造的这个人物,不得不让我感叹一句:太精妙了!

我一直不太习惯意识流的写法,但又被伍尔夫意识流的语言深深吸引。空间、时间的转换在她的笔下显得格外轻盈,又合乎顺序。

几百年,三十六岁,同一个人,奇怪又不奇怪,正如书中所说:

“人的心智对时光的影响也相当独特,一小时的时间,一旦进入人类的大脑之中,就可能比它的实际长度延长五十或上百倍;另一方面,一小时在人类心灵中,又可能短得像一秒钟。…每当他一思考这些问题,他的整个过去,漫长而又纷纭复杂的往昔时光,就会立刻挤进如水珠般悬而欲滴的时光中去,将它膨胀为原有的数倍,色彩缤纷,充满着宇宙间的一切机缘。”

思考奥兰多是男是女是没有必要的,两性之间,模糊暧昧。或许人生来没有性别,才可谓“人人平等”,而社会的性别划分已是阶级划分,性别之下,没有人人。(或许存在同一性别的宇宙,而我们的宇宙已排在淘汰行列)

“原来一个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宽容,言语无拘无束;而一个男人也可以像女人一样奇异而敏感。”

即使说明奥兰多已成为女性,且不会再变,但属于“男”的“自我”依旧存在其精神之中,记忆经历不会随之消逝。她带着两性共存的视角一边追寻生活与爱人,一边应付时代精神的检查。几百年思考探索的长度,她挣扎痛苦,也依旧纯真自然。创作可谓她一生的热爱,而意识决定创作,一首陪伴她成长的《橡树》诗的落成,大概也是“本我”的寻定。

真是如梦如幻,如大雁归来。

《奥兰多》读后感(十二)

一月九日傍晚六点,他刚跳过几曲四步舞或小步舞,便瞥见一个身影,从莫斯科大公国使馆凉亭那边飘了过来。他的好奇心大发,因为那人身着宽松的俄罗斯式束腰衣裤,让人辨不出男女。这位不知姓名,不辨性别的人,中等身材,苗条纤细,一身牡蛎色的天鹅绒,用罕见的绿色皮毛镶边。然而在那全身散发出的特殊魅力映照下,所有这些细节都淡化了。奥兰多脑中迅速涌出各种最极端和最奢侈的意象和比喻。他称她为西瓜、菠萝、橄榄树、翡翠和雪中之狐,一切都是在三秒钟之内;他不知道自己是听到、嗅到、看到她,还是三者兼而有之。(虽然我们的叙述一刻不能停,但此处我们可以飞快指出,此时他脑中所有的意象都极其简单,符合他的感觉,而且大多来自幼年他所喜爱嗅闻的东西。不过,若说他的感觉非常简单,这些感觉同时也非常强烈,让人难以停下来寻找其中的原因。)……西瓜、翡翠、雪中之狐,他如此狂热地赞美着,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男孩,天哪,一定是个男孩,女子绝不可能如此敏捷、矫健。那男孩几乎是踮着脚尖从他身边掠过,奥兰多懊恼万分,几乎要揪自己的头发,因为如果此人与他同性,那么一切拥抱就成了泡影。但那人又滑近了,双腿、双手和姿态都像男孩,但没有一个男孩会有那样的双唇;没有一个男孩会有那样的胸脯;没有一个男孩会有那样晶莹剔透的碧眼。最后,不知名的滑冰者停下来,向从旁经过的国王行礼,姿态雍容华贵。此刻,国王正由某位等待加官晋爵的廷臣陪跳曳步舞。她站在那里,距奥兰多只有咫尺之遥。是女子。奥兰多痴痴地望着,浑身颤抖,忽冷忽热;他渴望扑向夏空,渴望踩碎脚下的橡树果,渴望用双臂搂抱杉树和橡树。实际上,他时而抿住嘴唇,时而半张半闭,好像要用秀气、雪白的牙齿咬住嘴唇。

《奥兰多》读后感(十三)

时隔一年再读伍尔夫的文字,依旧是那么晦涩难懂。意识流确实和其他写作手法不同,不以常规的时间空间等逻辑顺序进行叙述,而是将全部揉碎了,再通过平面的文字构建一个全新的立体。

奥兰多,Orlando,本应该知道是个男性的名字,但直觉告诉我是女性。其实都没有错,奥兰多活了400年,由男性再变成为女性。伍尔夫以一种奇特的视角将两性意识模糊。看的过程,只觉得奥兰多雌雄难辨,也许衣服是区分他和她的标志,“服装会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是男人时,疯狂爱上女人;是女人时,男女通吃。书过一半,“同性”两个字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仿佛恍然大悟,这也许是有关同性恋的。

对伍尔夫有着同性恋的条件反射是有缘由的。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薇塔和伍尔芙是有一段情事的,两个女性作家都曾在笔上流露出同性之向往。刚才查到资料,果不其然,《奥兰多》是这段情事的产物。

依旧很难理解到这本书所传达的含义。书中奥兰多最后还是找到了异性心上人度过一生,也许这是一个即使变换了性别,也难以和心上人在一起的悲情故事。又或者是,换了性别去实现了同性之爱。胡言乱语了一通,大概还是我不理解。

书中景不是景,是奥兰多看到的景;人也不是人,是伍尔夫创造的人。时间模糊,不以时间段的长短来推动故事,没有明显的时间标识,细看难看出,粗看更是看得迷离。面对这一团文字,却始终有种奇妙的吸引力,往下继续读,妄想看破作者的用心良苦,到头来却发现不为世人所看破也许就是作者的本意。

《奥兰多》读后感(十四)

尼采对着山下的众人说:“上帝死了。”他们一下慌了神。

这本书读起来有些荒诞,里面有很多奥兰多的自言自语,包括他对于女权主义,人生信仰、爱情和婚姻的思考。我觉得读这本书,能从男性和女性的双重视角去审视世界,多一个维度了解自身,包容更多元化的意识形态。

书里有个观点,它这样写到:“直到变成女人的二十多天后,奥兰多第一次穿上长裙,站在镜子面前,他才开始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 所以,是衣服影响了认知吗?自古以来,男性可以自在的手持长剑,征服世界;女性只能正襟危坐,害怕肩带从身上滑落,只能小心翼翼偷看这个世界。如果,从一开始,男女都身着同样的衣服,那么他们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就能变得一样了吧。”

我在想,这是不是从一方面反映出了,女性并不是天生温顺,男性也不是生来就勇敢的,我们都是被后天的各种规矩 传统观念塑造而成的。

所以,不要被性别限制住我们的思维。

这次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各种阴间表演,但其实它是现代舞的一种,叫做“暗黑舞踏”,是一个叫土方巽的日本人创造的。它通过演员狰狞的表情 夸张的肢体,来打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一种解放心灵、消除偏见的思想。这个舞蹈有一个特点叫“白妆”:这个是指表演者在演出前会把头发剃光,用白粉末和胶水混合,然后从头到脚涂满全身,像雪人一样。它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尽量抹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虽然在我们看来有些极端了,但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出的观念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就像奥兰多这本书想传达的一样:不要被性别或者其他任何所局限,只有自己才能定义自己。

上帝死了,你只得依靠自己了。

《奥兰多》读后感(十五)

不太读小说只能简单聊聊感受,作为一本意识流小说,这种性别转换和主角历程跨越数百年的剧情设定反而是最大的亮点之一。作者处理这些不合逻辑桥段的方法柔和隐晦而细腻,让人感觉好像在一个非现实的又充满现实的世界,在作者的轻声絮叨呢喃中,随着主角漂浮着漂浮着,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岁月的终点。是一本真的能把穿越百年岁月这一负担沉重现实的剧情写的如梦如幻的小说。 先说优点,文笔意像优美,人物剧情设计巧妙,文本的流畅度非常好,能够从奥兰多的故事和思想中体会到很多非常有价值人生的问题,故事中奥兰多对此给出的答案也都巧妙且有深度,不仅仅是有关于性别和女性,还有关于爱,生活,死亡,自然,美这些永恒哲学问题的思考讨论,许多观点也能让我有深刻共鸣。 由于我个人原因所认为的,让我觉得略微沮丧的点是,成为了女性的奥兰多,她的许多经历对我而言反而失去了广阔和光彩。

四百年岁月中,作为男性的三十年就占了近一半的篇幅,他的脚步从庄园到宫廷,再从英国到土耳其,他对萨拉的爱情莽撞却炽热,获得来自同性和异性的赞美多如繁星,对诗和文学的努力追求,这最初的三十年总使人感受到青春生命的耀眼。

而作为女性的那三百七十年,许多部分用潦草来形容倒也不为过,潦草的恋爱,潦草的婚姻,潦草的在思考什么是死亡和婚姻,潦草的漫长岁月在流逝,努力追求一生的诗作也糊里糊涂的出版又糊里糊涂的获奖和再版。即使她的潦草丈夫和婚姻可以用原文中为了隐藏和时代精神不符事物的而进行的,看似是妥协本质是反抗来解释,却总让我觉得,依旧无法给她作为女性的生命增添美好的光彩。且十九世纪及以后,时代变化产生的影响和主角情绪思想意识的描写也潦草,总体会有一种故事被重拿轻放的感觉——当然,这是用一种看故事的角度去看这本书。

不过读完后的确,曾经我一直把文字当做逻辑,当做思维,当做工具,现在却能更深刻的感受到文字作为艺术,作为感受,作为情绪的那一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