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眼镜的女孩》是一部令人感动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女孩在成长中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坚持不懈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她克服了自卑和困境,获得了成功和成就。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努力,每个人都可以超越自己的限制,实现自己的梦想。
《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一)
你试过摘下眼镜的生活吗?
如果你觉得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总是唯唯诺诺委曲求全,不如像这本《戴眼镜的女孩》里的小女孩卡特琳和父亲那样,摘下眼镜试试。
在故事里,“眼镜”是一个切换看待世界的角度的开关。摘下眼镜,世界成了“朦胧而温柔”的,一切烦恼在这里都会消失不见。父亲可以假装看不见咄咄逼人的工作合伙人,卡特琳可以尽情地在教室跳舞,两人还可以一起打闹追逐,其乐融融。而戴上眼镜,世界又变得“清晰而坚硬”了起来,生活的无奈和艰辛浮出水面,父女二人不得不在上流社会的派对里假装有钱人,还要努力过日子,只为去美国与卡特琳的母亲相会。
而莫迪亚诺的作品总是这样,以追寻为主线,把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段揉和在现时的叙述中,充满了幽暗而神秘的气质。故事本身也留给我们太多未解之谜,比如父亲究竟是做什么生意的?他和那个舞蹈老师究竟是什么关系?卡特琳的好朋友欧蒂乐为什么突然不来上课了?
或许这也正暗合了“眼镜”在书中的意象。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你若苦苦寻求答案,它便如鲠在喉,令人寝不能寐。而若是摘下眼镜,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也并不能给你造成任何实质的伤害。
而这本书的绘者是法国著名的漫画大师桑贝,他把卡特琳描绘成一个梳着金色辫子的苗条女孩,她的舞蹈姿势滑稽而认真,像极了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我们。缥缈的线条、清新的淡彩,生动勾画出无形的回忆,也与莫迪亚诺梦幻般的文字相得益彰。
“敬你我,敬生活”,是书中的父亲最常对卡特琳说的话。故事很短,人生很长。希望你也能在这本温暖又迷人的小书里,收获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1/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二)
毛不易在《消愁》中唱道: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 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
《戴眼镜的女孩》中塑造的主要人物——戴眼镜的女孩卡特琳的爸爸的生活姿态,和歌词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位爸爸喜欢边打领带边说:“敬你我!敬生活!”他在生意场上都和成功人士不沾边,但扮演爸爸这个角色算得上成功——从唯一的评委、他的女儿卡特琳身上可以得到检验。
卡特琳是个戴眼镜的女孩。当她摘下眼镜,视线模糊,却接触到了一个奇异的世界:“那么朦胧,那么温柔,它仿佛是一个又大又软的羽毛枕头”,“枕上去很快就会进入香甜的梦乡”。当她重新戴上眼镜,“世界又重回它的本来面目,一切都那么清楚、冷酷”。
眼镜的摘、戴充满隐喻,理想与现实泾渭分明。卡特琳多少能从父亲的合作伙伴、鸡尾酒会上的高雅人士对父亲的态度感知到父亲的社会地位、自家的家境均很一般,但是她的心态很健康,只要一个摘眼镜的动作,就能从冷酷的现实世界进入温柔的梦想世界。这不仅是孩童的天真使然,更是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让孩子习得了在不尽如人意的世界与美满的“桃花源”之间快速切换的技能。
卡特琳爸爸时常挂在嘴边的“敬你我!敬生活!”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饱含对生活的憧憬和希冀,就像“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毛不易说它能唤醒向往,温柔寒窗,鼓舞敬酒者逆风飞翔;它表明来时路和前行途都保持初心不改,“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毛不易用歌唱“守着我的善良”诠释,卡特琳的爸爸则通过不当众揭穿舞蹈老师的谎言、默默忍受合伙人的暴躁和自大等善举去践行;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卡特琳的人生观,就像“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教她平和地接纳生活中一切阳光和风雨、已知和未知。
“敬你我!敬生活”代表勇敢、乐观、自信、热忱的人生态度,这是塑造积极健康人格的重要要素,也是孩提时代最该培养的品质。因此,这本书的目标读者虽然是孩子,但成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也不妨看看。
值得一提的是书的插图,出自法国插画家让-雅克·桑贝,创作了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淘气尼古拉的漫画形象。有媒体评价:“桑贝的画总是有一种轻盈的诗意,邀请读者去看人间百态,和某一刻的悠闲自在。”这段评价用在这本书的插图中十分贴切,简约的勾画,清新的用色,极富故事感的笔触,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受,轻盈自在,充满灵气,用图写人生的方式娓娓道来一段生动的故事。
2/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三)
“我们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就是什么样子,哪怕直到人生终结,也永远还是一样。”从小被爱和温暖包围着的小女孩,即使三十年后她依然温柔如斯。 这本《戴眼镜的女孩》是诺奖作家莫迪亚诺写给孩子的暖心小说,书中那份温馨难忘的父女亲情,让人为之动容。那个小女孩在三十年后回忆起那段时光,她依然是那个叫卡特琳·赛迪图徳的小女孩,她和爸爸戴着眼镜,手牵手走在巴黎第十区的路上。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迪亚诺写给儿童的温暖小故事《戴眼镜的女孩》,以他擅长的回溯叙事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小女孩在巴黎度过的童年时光。其中既有女孩与父亲平淡而温馨的生活点滴,也隐含着成人世界的无奈与艰难,以及在父亲的影响下女孩建立起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女孩和父亲一起度过时光的这段回忆深深影响着女孩,她永远不会忘却记忆中那个懵懂的戴眼镜的小女孩,父亲曾给予她的温暖治愈着她成年后的人生。 全书作者莫迪亚诺以一种平实而温情的叙述,让我们沉浸其中,回味无穷。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成年后的疲惫,在阅读中我们跟随着小女孩一起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和亲人的体贴,心灵再次感受到温暖。这是一部适合成人孩子阅读的小说,每个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爱的力量。
后浪出品,必为精品。浪花朵朵“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系列,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这本《戴眼镜的女孩》由法国漫画大师桑贝所绘插图,清新、简洁的画风,描绘出了朦胧的回忆画面。他以飘渺的线条、清新的淡彩,生动勾画出无形的回忆,朦胧的画面与莫迪亚诺梦幻般的文字相得益彰。 漫画家桑贝笔下的人物,以他一贯不温不火的幽默描绘出小人物的喜悦与尴尬处境,特别突出作者莫迪亚诺赋予他们的性格特征,呈现出女孩童年回忆中巴黎众生相,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
这本书中的语言既温暖风趣又充满哲理,比如爸爸常常一边打着领带,一边和我说:“敬你我!敬生活!”即使过去几十年想起这句话依然会元气满满的开启新的一天。 书中更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近视的世界”,我们近视眼的人可以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当我们戴上眼镜时,是清晰而坚硬的世界;当我们摘下眼镜时,是朦胧而温柔的世界。 这是一本温暖的儿童小说,篇幅不大,薄薄的一本,很适合儿童青少年阅读,后浪精美的装帧设计加上漫画家桑贝的插画,非常值得珍藏!
3/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四)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这句话我想大家听的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但是听了之后,真的在你心中泛起波澜了么?真的能引发你的思考了么?真的改变了你养育子女的方式了么?这不是一句随随便便就说出来的话,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真知,是真的在给我警示的一句话。
《戴眼镜的女孩》故事以回溯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与父亲在巴黎第十区度过的一段童年时光。女孩的妈妈是一位舞者,人在美国,一家分居两地。女孩与父亲的生活平淡而温馨,同时也充满了现实的艰难。父亲是一个乐观且幽默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年幼的女儿,让她在似懂非懂的年龄建立了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这段懵懂而美好的时光在女孩的记忆中永远熠熠生辉。 故事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同样也是一段很美好的经历,一段能启发我们思考得经历。我们同样都经历过独自带娃的经历,虽然没有跟家人分居两地,但是,带娃的过程大家一定都印象深刻。我相信大多数父亲是很难独自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孩子边工作边生活,不要说把孩子带的多少,有的甚至连生活都搞得一团糟。 我觉得带娃不一定要跟金钱和时间捆绑在一起,带娃应该跟心捆绑在一起。有钱有时间得人大有人在,但是他们就带好孩子了么?答案是并没有。那没钱也没时间得人就一定带不了孩子么?答案是并不是。 书中的父亲是一个由智慧的人,并且用他的言行影响着自己的女儿,他们父女二人是真的在体验生活带给她们的乐趣和美好,她们接受一切,并拥抱周遭,积极的面对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女孩卡特琳建立了一个面对一切都充满热情的生活态度,面对一切都乐观向上的人生基调。 不要让开篇的那句话成为你口中“蕞熟悉的陌生人”,要真的理解并运用,并亲身示范,做一个心怀阳关,洒下温暖的父母,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后浪这个<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系列真的给我和我的女儿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太多的成长,这个系列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是站在孩子喜欢的角度来创作的,也是站在帮助父母解|决问题的角度。 装帧设计也是这个系列的一个大量点,排版非常舒服,插画是由让·雅克·桑贝,法国插画家来完成的。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无论文字,图画,还是整体。
4/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五)
世界上最坚实的臂膀永远来自于父亲,他们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自由玩耍的天空,远离外界的喧嚣与浮躁,在这片净土上,父爱如同阳光般肆意播撒。
当卡特琳回想起童年时与父亲居住在巴黎第十区的生活时,心底总是能够腾起一股温暖的热流。他们的生活平静而又温馨,充满了父女之间的快乐记忆。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戴眼镜的女孩》中,以中年女子卡特琳的回忆童年展开,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在年幼的卡特琳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着她的人生。
本书是浪花朵朵出品的“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系列之一,其内容主要是面向孩童。书脊上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阅读阶段,可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阶段。本书为智识拓展的阶段,阅读难度提高,需要领悟作品中蕴藏的情感,感受到其中深刻的艺术魅力和哲理。
卡特琳从跳舞开始回忆,作为一个戴着眼镜的小女孩,卡特琳经常被舞蹈老师迪兹迈洛娃女士要求摘下眼镜。最初卡特琳感到不习惯,作为近视眼眼镜意味着更加清晰的世界,然而爸爸的一番话却打动了她幼小的心灵。爸爸说:“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但只要不戴眼镜,一切都变得很模糊、很温和”。
卡特琳的爸爸开有一家货运公司,通过倒卖战争和生活物资,勉强度日。他还有一个合伙人,原本是他的秘书,是一个古板而又沉闷的人,经常给卡特琳父女朗诵自己的诗词,令卡特琳头疼不已。卡特琳的母亲是一个美国人,因不适应法国的生活而回到了美国。
作为小市民的日子并不轻松,然而卡特琳的父亲却充满了乐观,他把握住一切机会去发展人脉,虽然经常让卡特琳感到丢脸,但日子还是欢乐中慢慢的过去了。终于,卡特琳期待的日子即将到来,她将和父亲离开这里,去美国寻找母亲。
一家人即将团聚的快乐,也没能驱散心中淡淡的忧伤。离开自己的故乡,去往一个陌生的国度,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卡特琳相信,只要在父亲身边,一切便都会好起来的。
在卡特琳故意没有回忆的部分,则充满了残酷,父亲倒卖的军事物资,临行前父亲意味深长的话语,带给读者些许不安。或许在卡特琳的回忆中,有意忽略了那段不愿回忆的过往,反而将父女之间的感情烘托的温情脉脉。
5/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六)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一个擅长写回忆的法国作家,书的封面折页介绍说:
另一个擅长写回忆的法国作家是普鲁斯特,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成了文学史上的丰碑。
多年前,梁文道在他的《开卷八分钟》中对比过两者的区别:
普鲁斯特,请允我以最粗暴的方法讲,如果普鲁斯特的文学,它毕生要做的事情是要不断的回到过去,或者把过去拉到现在,让记得的东西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立体,让它跟现在的关系越来越融合,越来越贴近,直至消失掉彼此之间的边界的话,莫迪亚诺做的是什么?
莫迪亚诺做的与其说是记忆,记得的部分,倒不如说是不记得的部分。这不记得的部分是什么意思呢?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记忆是什么?记忆就像是海浪不断的在冲洗沙滩。海浪是不停地在侵蚀着沙滩的形状,沙滩上面在放一个雕用沙堆的一个城堡,它没多久就会坍塌,它没多久就会被海浪雕饰出各种各样的形状,这就是记忆。
普鲁斯特想要把握的是那个剩余的沙滩城堡的形状,甚至想复原它没被海浪侵蚀过的状态,或者一步一步的退回去。而莫迪亚诺他关注的是什么呢?莫迪亚诺关注的则是这个被侵蚀的过程,那些被侵蚀掉再也记不起来的东西,它是什么状态,那个阴影的轮廓是什么,他关心的是这个。
或许你没读过《追忆似水年华》,我也没读过,因为实在是太厚了。全套有7卷。
不过莫迪亚诺写的书就很友好,每本书几乎都非常轻薄、短小,这本书同样篇幅不长,不到100页,我读的这本还是精装,浪花朵朵出品,里边有很多好看的插画,给孩子读挺合适,等我家孩子再长大一点,就可以自己阅读了。
这本书名字叫《戴眼镜的女孩》,故事的主人公叫卡特琳,当她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和父亲生活在巴黎。巴黎第十区的街道上经常留下他们散步的身影。记忆里关于童年,芭蕾,赴约会,这里不仅留下了女孩的故事,也留下了父亲和他的助手,朋友的故事。
而眼镜作为一个意象,在书中多次出现,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
这一段, 感觉一些糟心事,如果我们不那么仔细去想,也就不会牢牢把持我们的心智,让我们难以入眠。
从孩子的视角看大人的生活,有艰难的现实,看不懂的成人世界,父亲神秘的工作,一家团聚的向往,以及与父亲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异常平实的情节,却折射出一种生命的深度,莫迪亚诺最擅长的追溯手法,梦幻般的叙述,温情、迷人,让人回味。
读罢本书,犹未尽兴,书的折页上显示这是一套书《大作家写给孩子们》,后面还有毛姆,卡尔维诺这些大作家写的书,读外国文学我们很多人的观念中就觉得不容易读下去,浪花朵朵出的这套书可以让孩子先读一些简单点的作为入门,以后再读大部头,就容易啦!所以这也是不错的启蒙阅读哦!
6/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七)
桑贝是《小淘气尼古拉》的“父亲”
法国国宝级的漫画大师
他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淡淡的色彩渲染
生动地表现出故事人物所处的氛围
桑贝的插画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诺亚的文字相碰撞
让我产生了4D空间的错觉
.
故事从纽约下雪的午后开始
通过一个女孩的回溯,带领我们来到巴黎
一起去追忆一个女孩与父亲所度过的平淡而温馨的童年时光
.
在欢乐的时光中,父女间的相处总是幸福的冒泡
他们一起摘掉眼镜站上磅秤
一起阅读母亲寄来的信件
父亲刮胡子时追着女孩玩耍,然后又一起坐下静静地擦拭镜片……
我们也会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众生相:
父亲以为的上流社会宴会“邀请”,名流贵族与父亲的阶级碰撞
女孩的法国芭蕾舞老师却说着浓厚的俄文腔……
.
“眼镜”在本书中是一个绝妙的隐喻
戴上眼镜面对的是“清楚、冷酷”的世界
摘掉眼镜面对的是“梦幻、温柔”的世界
女孩和父亲在书中经常一摘一戴
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也在来回切换
.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其实心中有许多疑问
因为书中有许多谜团没有明确的答案
比如她的父亲究竟是做什么的?
她的朋友为什么会突然不来跳舞?
为什么父亲对于他的合伙人言听计从?
当我再去翻阅时,我醒悟了
我发现我是在用成人、上帝的视角去看这个故事
当把自己代入带女孩的视角,一切又都释然了
毕竟,当我们还是孩童时
大人总会有些秘密
而这些对孩子来说神秘却又“无关紧要”的事
一点儿都不影响“我”美好的童年
.
“我们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就是什么样子,哪怕直到人生终结,也永远还是一样。
所以,一定永远会有一个叫卡特琳·赛迪图德的小女孩,她和爸爸戴着眼镜,手牵手走在巴黎第十街区的路上。”
.
我们通过书中平淡的文字
能感受到故事背后人物所处的不同文化碰撞
能感受到在让人晕眩的生活中父亲护“我”美好成长的深情
如书中父亲所言:敬你我 !敬生活!
7/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八)
早上,我陪孩子去跆拳道总馆参加晋级大会,在等待他上场考级的时间里,我读完了《戴眼镜的女孩》这本温暖的小书,这是一个关于父女亲情的小故事,虽然情节平淡,但是沉浸在故事里,就会有很强的代入感。
作为一个资深的眼镜党,所有戴眼镜的人摘掉眼镜后,所体会过的朦胧感和不便,我都十分熟悉。尤其是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公共澡堂洗澡,一摘下眼镜“连妈都看不清了”,因看不清而带来的不安,让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
正当我陷在自己戴眼镜的回忆中时,老公打来电话,说他把车洗好了,问孩子这边上场了吗?我说还没有,这会过来应该能赶上看孩子上场。挂了电话,我不由得感慨,我的孩子真的很幸运,因为他有一个如故事中小女孩同款的”温柔爸爸”。
《戴眼镜的女孩》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短篇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就勾勒出了一个戴眼镜的女孩和父亲一起在巴黎度过的童年时光。虽然在小女孩卡特琳的眼中,父亲的工作有些神秘,某些行为也很难被理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亲从不掩饰对她的爱。
这本小书让人感受到“艰难现实中闪耀的父女温情,是成人后的温馨追忆。”与此同时, 法国国宝级漫画大师桑贝清新绘图,与温情的叙述相得益彰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这是国内唯一一本插图本的莫迪亚诺小说,也是绘本大师桑贝和文学的一次精彩碰撞。
小说中有个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女孩卡特琳回顾了自己在巴黎第十区度过的童年,那时候爸爸经常陪她去舞蹈学校练舞。因为练舞不能戴眼镜,所以摘掉眼镜后,她看到的世界朦胧而温柔,等再次戴上眼镜后,眼前的世界又变清晰又坚硬。
卡特琳觉得能在生活中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是戴眼镜的女孩所特有的优势。她喜欢摘掉眼镜后的感觉,她觉得舞蹈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人生,而是一个梦想的世界,就像摘掉眼镜时看到的世界一样的温柔。
在等待她下课的时间里,一群等孩子的妈妈和一位等孩子的爸爸,让这唯一的男士显得有些特别。但是在父女俩没去美国和妈妈团聚之前,并不影响爸爸持续接送小女孩去跳舞,照顾她的日常起居,陪伴她玩耍,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她一些人生的道理。
联想到我老公,从孩子出生起就在努力做一个“好爸爸”,冲奶粉、换尿不湿、逗孩子玩;大一点后,带孩子去游乐场,教孩子打羽毛球,为孩子研究咖喱饭的做法;孩子从5岁起练习跆拳道,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爸爸在接送和陪练……
我知道他工作很忙,但是他从来不把情绪带回家里。他知道我工作之余喜欢看书写作,也不擅长厨艺,主动担任了“家庭厨师”的角色,为我和孩子奉献了一餐又一餐的美味。每当我们一家三口在公园散步的时候,看到他和孩子“疯跑着玩”,都感觉到画面特别温暖。
小说的结尾,卡特琳经常会想起童年时的自己,以及和爸爸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在有些时间里,妈妈不在身边有些遗憾,但是爸爸用深沉的父爱一路陪伴她的成长,让她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回忆也是充满了温馨与美好。
就在我创作这篇书评的时候,孩子爸爸发来信息:他和娃正在球场打羽毛球,问我要不要来?我回答:当然要去,等我写完就来。创作源于生活,小说中的卡特琳和现实中我的宝贝,都拥有同款的“温柔老爸”,这种感觉真好!
看完《戴眼镜的女孩》,内心温柔而坚定,想要把这个美好治愈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愿天下所有宝贝,都能被温柔以待,拥有幸福的童年!
8/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九)
一直希望送给家里的小侄女几本书,但是经过“毒教材”事件后,还是希望能送一些比较适宜5~10岁小朋友读的作品。
先读一遍,是我能想到比较OK的方式了。故事不要太深奥,最好有一些好看的插画,帮助其理解或想象画面。于是身边的朋友便介绍了这本书《戴眼镜的女孩》。
看完之后,感觉可以帮我回答小侄女常问的三个问题:
① 遇到讨厌的大人,怎么办?
② 当自己朋友邀请自己去家里,要怎么做?
③ 大人都是如何交朋友的?他们一定能找到朋友吗?
故事通过女主卡特琳回忆让我们看到,她和父亲在异国他乡的一些快乐碎片。
父亲乔治·赛迪图德和母亲属于异国夫妻,思念家乡的母亲希望回到美国,父亲和女儿则留下来处理爷爷留下来的商店,将生意安排妥当。
遇到讨厌的人,就忽略他吧。
在法国的日子里,卡特琳避不开与父亲合伙人卡斯特拉德的相处,卡特琳讨厌这位固执且爱评价他人的难缠鬼叔叔,在面对这位难缠鬼叔叔时,卡特琳选择忽略,脱掉眼镜,远离尖锐清晰的世界。
你看,这里和小时候一些长辈教我们对长辈的话要言听计从、要尊敬之类的是不一样的,虽然父亲听从这位生意合伙人建议,但却不会要求女孩像自己一样,父亲也在从男孩到父亲的角色转变。
接受朋友的邀约并准时参加。
在卡特琳的回忆里,很多事情没有交代原因,但却可以让你有很多的想象空间。比如为什么地图上找不到欧蒂乐的家?为什么后面欧蒂乐不来他家了?为什么看似富有的欧蒂乐连舞蹈课的学费还欠了一个月。
回忆中,卡特琳收到欧蒂乐参加酒会的邀约,父亲和卡特琳都很开心,但两者的开心并不相通。父亲在酒会上的不合时宜及谎言,让小卡特琳在朋友面前红了脸。
儿时的自己对父母亲的定位像神明一样,没有弱点,直到一点点长大才发现他们也不是万能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求之不得”,希望自己的小侄女,在读到这里时,能给父母更多地“宽容”。
找到真正的朋友。
小卡特琳以为卡斯特拉德是父亲的朋友,以为羊羔是父亲的朋友,但是最后小卡特琳似乎也没有发现找到谁是卡特琳的朋友。
而朋友的定义是什么呢?书中没有给到参考,却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人不是一个好的朋友的状态。
故事的最后,父亲还是决定带着卡特琳去美国和妻子团聚。里面还有很多的小片段,比如卡特琳陪着父亲谈生意,舞蹈班老师的故事……
曾经有过的,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持续一生。所以,永远都会有一个名字叫作卡特琳·赛迪图德的小姑娘,和她的爸爸一起牵着手在巴黎第十区的街道上散步。
你看父亲带孩子似乎并没有那么不可靠,就像书中父亲的口头禅“ 敬你我、敬生活 ”,每个生活的片段,谁知道会不会是未来某个平行世界的自己呢!
9/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十)
看完《戴眼镜的女孩》之后我去搜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大多数照片,发现他不近视。怎么可能?我想当然以为他应该是如同黑塞一般戴着圆框眼镜,因为他简直写出了戴眼镜星人的完整内心世界。
在《戴眼镜的女孩》一开始,是纽约的卡特琳看着女儿在舞蹈学校示范学生爵士舞,这群孩子中有一个戴眼镜的女孩,她在跳舞前都会把眼镜放在椅子上。这个和自己童年有着相似经历的女孩让卡特琳回忆起三十年前自己和父亲在巴黎第十区的日子。
这样的回溯式叙事是莫迪亚诺擅长的叙述法,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温馨的回忆片段糅合在现在的叙述中,诺贝尔奖颁奖词认为诺奖获得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的三个关键词是:记忆、身份、历史。他的书大都与记忆有关,读者可以穿过时间与自己相遇。
近视的人很清晰明了摘戴眼镜的区别感受,书中描述学习芭蕾摘下眼镜的小卡特琳对世界的感受实在太过于美好:
这是作家独有的温柔,因为很多戴眼镜之人大多在不戴眼镜时候面对模糊的世界会产生很大的不安全感,甚至会因为视觉的不灵敏影响听觉和身体的感知力,眼镜变成了看清世界的一个封印。但在莫迪亚诺笔下小卡特琳独有的美好,因为她有一个和她一样戴眼镜的父亲。两人面对问题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带上眼镜去面对清醒锐利的世界,摘下眼镜沉浸在自己朦胧温柔的世界。眼镜是乌云镶着的金边,两人会在下班时候摘下眼镜上磅秤称体重;面对讨厌说教的卡斯特拉德先生就摘下眼镜,这样去饭馆吃饭就可以光明正大看不见他了;早起父亲刮胡子还会到处拿着满是泡泡的剃须刷追女儿,然后两人一起把眼镜上的泡沫擦干净。这样的父亲言传身教让女儿也活泼开朗又自信,她没有因为近视就觉得自己跳不好芭蕾,反而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童年温暖的世界也会与残酷的成人世界相撞,舞蹈班女孩邀请这对父女参加上流社会的鸡尾酒会,面对父亲的激动万分、煞有介事准备车辆和着装,都让小卡特琳觉得陌生。而之后父亲在宴会上的格格不入更能凸显阶级的鸿沟,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次难得跨越发家致富的机会,他拼命想抓住,但越努力姿势就越蹩脚。这一刻阅读的感觉和朱自清父亲去拼命爬上月台的背影相映合。
父亲是个温和坚定的人,他没有恶意揣测这个世界,妻子留下他们去了异国,只有信件往来。除了生意往来他一直和女儿相互陪伴。名字太长被身份登记处修改、合伙人因为救过他一命从此对他言听计从,不是惧怕只是感恩;认出了芭蕾舞演员也不戳穿真相,这样合拍的父女俩才能永远保持一颗良善之心过好这一生。
我们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就是什么样子,哪怕直到人生终结,也永远还是一样。
不管是莫迪亚诺笔下这对文学史上永恒的父女,还是著名插画家桑贝的插画,他们俩共同把人物放在柔和的线条中,素雅的颜色中,温情有趣的故事中,绘画与文字中的法式优雅,让人仿佛在鸟瞰巴黎这个大都市中,第十区,在坚硬的城市边缘这个人类普遍的世界,人世界所有的温暖快乐和忧伤情绪都能安放。
10/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十一)
孩子喜欢的“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的经典故事”又来了,这次给孩子准备的是法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戴眼镜的女孩》。每次书一回来他就爱不释手看得津津有味,并且这是孩子看这个系列的第四本经典故事书了。
作为父母,选择好的阅读读物也是父母的必修课之一。在选书时,不光要看内容是否适合孩子,还要看孩子喜不喜欢阅读。不然买回来不是误导了孩子就是放在书架上堆灰尘了。
自从孩子第一次看过浪花朵朵出品的“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的经典故事”后,孩子就爱上了它。因此后面只要看到是浪花朵朵出品的童书,基本都闭眼入了。因为本书不管是内容、封面、排版、插图还是在纸张方面的选择都是专门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是非常适合孩子阅读的。
作为父母,与孩子如何相处、如何交流都是父母最头痛的事。而这本《戴眼镜的女孩》就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亲子阅读读物,可以让孩子从故事中得到启发,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段温馨难忘的父女亲情。从女孩与父亲的日常相处中,孩子们可以很好地了解父亲作为一个成年人,在面对生活诸多困境时的无奈与艰难,以及在父亲的影响下女孩卡特琳建立起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虽说本书是给孩子准备的,但我觉得亲子阅读更能发挥故事最大的作用。
比如,在读到父亲因为卡斯特拉德曾救过父亲一命,而对他言听计从时(卡斯特拉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不管别人接受与否、需要与否,他都固执地做自己想做的。而父亲却全盘接受,不抵抗。)。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卡斯特拉德的做法是否得当,如果不得当,怎么做会更好呢?
比如,在读到父亲和卡特琳为了逃避卡斯特拉德,而让卡特琳把眼镜摘了,这样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看不到卡斯特拉德了;当卡斯特拉德走后,父亲又让卡特琳把眼镜戴上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戴眼镜与不戴眼镜的世界有什么不同,以及在遇到不愿意交流的人时,还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
另外,书中还有许多能够启发人的句子。比如:卡特琳认为自己戴眼镜有别人没有的好处,就是她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戴上眼镜时,是清晰而坚硬的世界;摘下眼镜时,是朦胧而温柔的世界。
卡特琳正因为有了这一优势,在学跳舞摘掉眼镜时,因为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而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只专注自己的舞蹈动作,最后跳得最好。(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缺点在合适的时候就会转换成优点。)
还有卡特琳和父亲相处时,她看到父亲参加酒会被人冷落,还感恩邀请者,并且在别人怀疑他没有车子而是坐羊羔先生的小卡车时,父亲用“车被偷了”来化解尴尬;看到父亲明明认识舞蹈老师而假装不认识,只为了不让舞蹈老师尴尬,让她继续做美梦。
这些事情让卡特琳明白了,父亲在面对尴尬时,用幽默化解;父亲为了不让别人陷入尴尬时,而选择不拆穿别人的身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相处时,孩子都会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学习。因此,愿你我都可以做个温暖的父母,温暖孩子的一生。
11/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十二)
有一个小姑娘,她戴着一副眼镜,这副眼镜既给她带来了好朋友,也让她知道了学会了看世界。她发现,戴着眼镜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而摘下眼镜世界变得柔和而美丽,于是,她便常常戴着眼镜看清楚的世界,也常常摘下眼镜享受模糊的世界。
这些情节就是《戴眼镜的女孩》里的内容。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这是一位大作家,早在201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有个特点,就是常常会围绕一条主线,打破时空的界限,而把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段柔和在一起来叙述,其中,是以片段来撑起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的。也因此,他的作品多充满幽暗神秘的气息。
《戴眼镜的女孩》也是这样。一个雪天,主人公我站在纽约59号街的公寓前,望着对面大楼里的公寓,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那个大楼里,有我创办的舞蹈学校,我的女儿是里面的助教,她正在教孩子们跳舞。
由此,我想到了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候,一系列故事以及妈妈和爸爸的故事,原来一切都和舞蹈有关系。而这群孩子里就有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因为跳舞戴眼镜不方便,她总是舞前把眼镜摘下来,放在旁边的椅子上。一如当年的我一样。
由此,引出了我当年跟着迪兹迈洛娃夫人学习跳舞的故事。并且,由于学跳舞,我还认识了上层社会一个女孩子,因为她喜欢戴我的眼镜,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所以,有幸参加了她们家的豪华酒会。这成为了爸爸永久的惦念。
后来,我才知道,妈妈是一个舞蹈家,而爸爸正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了妈妈的临时舞伴,成就了一段姻缘,才有了后来的我。
以上这些,便是这本书的大致内容。然而,这只是一部分内容。这本书的内容比较丰富精彩,语言也是明白易懂,孩子读来朗朗上口,而不觉乏味。这本书的装帧也是特别精致,硬硬的纸壳外面是一张单独的书的封面。封面上的画面特别抢眼,那是一个戴眼镜的爸爸把一个戴眼镜的女儿放在肩头跳舞的场面。爸爸的悠哉乐观,小女孩的兴奋惊喜,全都在画面中。
不仅如此,书里也有很多插画,是生动而形象的漫画,让我们看着就觉得有趣。读者这本书,我们既能读到父女亲情,也能读出人生况味。真是清淡当中尽是生活呢!
12/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十三)
作为一位资深眼镜派,眼镜在生活中的作用,恐怕用“身体的一部分”来形容都不为过。眼镜有什么好处呢?时间太久了,已经不太记得当初戴上眼镜那一刹那,整个世界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的惊喜。但要说摘下眼镜有哪些不便?无非也就是,眼前一切变得朦胧,十米以外男女不分而已。很少去想,这个摘下眼镜变得雾蒙蒙的世界是不是因此温柔了。
直到翻开后浪的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系列中《戴眼镜的女孩》这本书,才恍然,摘下眼镜与戴上眼镜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方便,偶尔摘下眼镜看看世界才是眼镜的正确佩戴方式。本书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最短的暖心小说,法国国宝级漫画大师桑贝清新绘图版。
从一个纽约下雪的午后开始,讲述了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卡特琳和父亲一起在巴黎度过的童年时光。虽然全书只有万多字,却细腻地演绎了一对戴眼镜的父女点滴生活中的温馨亲情。
妈妈不能陪在身边让卡特琳的童年多少有些遗憾,但爸爸温情的陪伴贯穿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照顾女儿的日常起居生活,陪她上舞蹈课,一起玩耍,给她讲某个人的秘密,乐观的父亲陪伴她,也影响了她,“敬你我!敬生活!”这句话足以让卡特琳时时抱着积极的生活态度。
都说父爱如山,父亲那略显深沉的爱,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标。虽然在孩提时代卡特琳的眼中,父亲做着有些神秘的工作,还有着奇怪的搭档,但并不影响生活中处处彰显的父爱。
也正是同戴眼镜的爸爸影响下,卡特琳在上舞蹈课时悟出了,戴上眼镜与摘下眼镜两个世界的区别。
在成人的世界里,有着孩子听不懂的语言,看不懂的世界,但是对妈妈的思念,对团聚的渴望,在莫迪亚诺独特的叙述手法下,在桑贝清新简洁的漫画中,无不迷漫着温情的味道。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希望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戴眼镜的女孩
9.3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法] 让·雅克·桑贝 / 2022 / 后浪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3/14页《戴眼镜的女孩》读后感(篇十四)
对于成年人来说,最怀念的童年时光,除了那些撒丫子乱跑、上树掏鸟、下河摸鱼的撒野时光外,一定还有那些可以骑在父亲脖子上看世界的“新奇时刻”。那应该是我们第一次“登高望远”,第一次从高处看这个大而辽阔的世界。再回忆起这些,已记不起当时的具体景象,但那种由父亲陪伴的欢愉和放肆却难以忘怀。
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亲给予的爱往往更能让人感觉到安全、可靠和自由。尤其人到中年, 每每想起那些有父亲陪伴的时光,总是会在心田涌起一股热流,然后直冲眼眶。《戴眼镜的女孩》就是一本以童年快乐时光的回忆为主题的儿童读物,书中小卡特琳与父亲相处的快乐时光贯穿始终,那些平凡而又温馨的场景,让人不自觉地陶醉其中,唤起大家对儿时美好回忆的共鸣。
《戴眼镜的女孩》主要讲述的是小卡特琳与父亲生活在巴黎第十区时的日常故事,中年的卡特琳在看到自己舞蹈班里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时,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的她也是整日里戴着一副眼镜,除了学跳舞的时候。因为她的舞蹈老师迪兹迈洛娃夫人不许她跳舞的时候戴眼镜。
戴眼镜看世界与不戴眼镜看世界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用小卡特琳和她爸爸的话来说,大概就是想做梦一样吧。当小卡特琳把眼镜摘掉之后,周围的世界仿佛被覆上了一层光晕,所有物体的轮廓都变得柔和了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柔软的就像羽绒枕头似的世界,那些尖锐的、嘲讽的、丑陋的一切,也都变得柔和可爱了。
小卡特琳的这种观点和想法和她爸爸的不谋而合,“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但只要不戴眼镜,一切都变得很模糊、很温和。”在爸爸的眼里,所有的事都不必那么较真,“难缠鬼”让把他说的话一字不落地打出来打就是了,小卡特琳的作文被“难缠鬼”荼毒的“离题万里”再重写就是了,不想看到“难缠鬼”嘲讽的嘴脸把眼睛摘掉就是了……
爸爸总是在用温和而坚定的处事态度感染着小卡特琳,所以当迪兹迈洛娃夫人让小卡特琳摘掉眼镜时,她只觉得她进入了一个温柔而又梦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最适合跳舞。你可以尽情地舒展自己的肢体,而不用担心看到别人或挑剔或审视的眼光。
所以当爸爸告诉小卡特琳他与迪兹迈洛娃夫人很早就相识了,而且迪兹迈洛娃夫人原名也不叫迪兹迈洛娃,那只是她的化名,她也不是德国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的时候,我想小卡特琳明白了为什么爸爸不去与迪兹迈洛娃夫人相认,而是温柔而坚定地说“就让她和她的顾客继续留在这个梦里”了。
摘掉眼镜看世界,是爸爸以自身经历交给小卡特琳的生活智慧。那些温柔的、朦胧的美好与见什么都带着一圈柔光的美妙,是眼镜片之外的清晰而又坚硬的世界所体会不到的美好。
《戴眼镜的女孩》是一本体量小确非常温柔梦幻的书,其作者是201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著名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她的作品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以追寻为主线,把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段揉合在现时的叙述中,用片段支撑起文本的内容和结构,使得整片小说散发出神秘的气质。
此外,书中多处都有与文字相互呼应的插画,比如小卡特琳和爸爸一起站在店铺里那个称台很大的磅秤上称体重的场景,爸爸和小卡特琳一起玩剃须泡泡的场景,小卡特琳被“难缠鬼”拉着打印他说的话的场景,爸爸送小卡特琳去学芭蕾舞的场景……
每一幅都有趣又温馨,不仅完美的诠释了小卡特琳与爸爸相处的美好时光,还更好地凸显了莫迪亚诺的文字温柔梦幻的气质,整个故事都仿佛笼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不仅温柔了生活中的点滴岁月,也温柔了过往的回忆。
以前读“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系列的名家作品时,会沉醉于大师们的优美的语言和他们笔下或奇幻或美妙或离奇的故事,单单这本,小小的一个故事直戳人心。作者的每一个文字都仿佛在拉着你泡进柔软的棉花里,把心都泡软了,只想梦回儿时继续跟在爸爸屁股后面作天作地。
14/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