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赶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赶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1-19 08:10:35
《赶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1-19 08:10:35   小编:

读完《赶集》,我深深感慨人生百态。小说以集市为背景,描绘了各种人物的命运起伏和生活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作者巧妙地运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内心的欲望、矛盾和挣扎,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这部作品让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的真谛。

赶集读后感篇一

已经是新的一年了,不得不说,今年这个年开的头不错,这几天喝了暖暖的鸡汤,抢了红包,也在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忙着,可是还是有时间看电视、看书和睡觉,哦,对了还剪了个头发,剪的头发也很满意,而且价钱还不贵,头发还在纠结要不要再做一下,估计是要的。

这几天计划要给家里买点年货了,也算略表心意,过年不想买就不买了,已经算好了要回家的时间,也安排了过年的聚会,好像一切进行的还算顺利。这几天突然很喜欢陈小春的相依为命,觉得那是自己想要的爱人相处模式,很喜欢那句:证明爱人又爱己,何以要那么悲壮才合理。这句话很符合我的人生哲学,我不喜欢轰轰烈烈的爱情,所以不想悲壮或浪漫,而且我也一直想做个爱人爱己的人,我从不认为这两者之间有何矛盾。

今年的目标,目前已经在行动中了,不过最近肩膀有点痛,不想更严重,所以还是以休息为主,话说我一直很满意自己的睡眠质量,是真的能睡的很香的那种人,睡醒后总是想感叹,世界上还有比睡觉更舒服的事情吗,我可以倒下五分钟睡着,一觉睡到天亮,可能因为睡足了,起来常常觉得很开心。

这几天读的书中很喜欢老舍的《赶集》,我不得不说,老舍先生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读起来津津有味。赶集这个我原以为就是乡镇上逢单逢双的赶集,没想到老舍先生的赶集是各种中小篇匆匆的汇聚在一起,于是书名叫赶集,书序上也看了老舍先生的解释,觉得很有趣,这本书里有很多老舍先生个人生活的描写,相比《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这些,文笔上显得轻松随意些,更像是唠嗑,是了解老舍先生不错的作品。

我在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篇老舍描写他和初恋的文章,描写的很美很美,可是结局又很凄惨,能够在其中看出老舍先生的真心实意,可是老舍先生还是缺少了些勇敢,等他留学回来,有了这份勇敢和浪漫,虽然两个人还是相爱,可是时过境迁,他爱的人已经做了暗娼,我们无从责怪谁,即使老舍先生也不能吧,可是我还是觉得凄美的不行,或许早一步,或许晚一步,结局就可能不同,可是命运就是它没有早那一步,也没有晚那一步,时间就在那里,可是我还是很佩服老舍先生的行为,这也是我更喜欢他的原因,他当时已经是留学回来的人了,可是他还是愿意娶他这个已经是暗娼的初恋,即使是朋友的取笑他也不在乎,又有多少人有这份勇气和果敢,恐怕避之不及吧。

可是最终老舍先生的初恋,一步步走向死亡,她爱着老舍,所以心里容不下别人,即使她相貌不错,可是等老舍回来时已经晚了,再表明的心意已经没有意义,徒增烦恼,她连暗娼也做不成了,只能死去。我在其中仿佛看到好多好多道理,可是最后我也只能说一句,错过就错过,也是一种解脱,不管是对于老舍先生,还是对于他的初恋,如果早点明白这道理,也不至于是这结局,可是爱情美就美在理性很难控制它,再美的花儿,终究会凋谢,可是至少要努力过想要保护她,这样也就足够了。

1/3页

赶集读后感篇二

我们现在看当时的小说,即便《赶集》这样大家之作,都会觉得文笔幼稚,人物刻画粗糙,又受到西方文学一点浅薄的影响。这是当时文人的通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关心政治、关注社会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反映在文学,尤其在报刊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上,就是一种漫画式的表现方式,讽刺、批评常常因露骨而流于浅薄。这应该看做那个时代的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赶”集不能免俗,但可以看做其中优秀的代表。

这些短篇关注了国事、人事、情事,刻画了从路人到下层官吏众多而各异的人物,既有简笔漫写幽默辛辣的小品(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又有工笔细描情深一片的抒情长文(微神),触面甚广。

粗糙地分类一下,先谈国事。

《五九》中的张丙可看做《茶馆》中的某个庸俗茶客。

《大悲寺外》赞美了以为敬业尽职善良天真的学监黄老师,批判了一个懦弱自私,心理畸形的学生丁庚。但是人物似乎都欠生动,刻画欠详,给人雾里看花之感,虽然感情深厚寓意深刻,仍然难称佳作。里面有这样一段,写黄先生听到我的提醒后,“‘为什么?’他好似是诘问着他自己的良心呢。”这样一个心理描写,得力处不在黄的心理,而在我的心理:喜欢、惋惜。若都能有这样的笔墨,这一篇的成就一定会彻底突破时文弊端。

《黑白李》很像《家》,但是明显不如巴金处理得好。当然短长篇间不应这样比较。

情事。

《爱的小鬼》《同盟》可做小品看。

《热包子》是小孩眼中的出轨事件,本可以写得更深刻一些(《离婚》是不是?我还没看),可惜真写成小孩眼中的了。

《微神》是从“我”的视角写出的爱情悲剧。感情是很深的,对社会的控诉正隐藏在这份深情中,可惜结构不够紧凑,张力也叫软趴趴的抒情抵消了。

写得最多的,我想也是老舍最擅长的是“人 ”事,下层群众的婚姻、事业等。

《柳家大院》写贫困家庭中女性的悲剧,凄惨动人。本文谈不上结构,但是《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的形象已经隐约可见,本文又可以看做对祥子所住大院的补充描写。语言也颇具特色。

《抱孙》批判愚昧顽固的旧思想。看过这一篇不久,就看到孕妇死在手术床上的新闻,细节还不知道,但想起这一篇来,真是格外震撼。

《眼镜》中车夫王四捡到那副眼镜真跟祥子捡到骆驼的情节神似。

《歪毛儿》《铁牛和病鸭》都是写人在社会中变得世故,批判社会腐败黑暗。铁牛、病鸭正是两个漫画形象。歪毛儿则像丁庚一样得了被迫害妄想症。

《也是三角》讲了两个逃兵(似乎是)同娶一个老婆的荒唐故事,也是金钱驱动下形成的社会和道德悲剧。就这两兄弟来说,作者也给了一定的心理上的波折,把人的兽性烘托得更加残暴。

总的来说,这些篇章艺术格调并不高,但是十分关注社会现实,我们不应苛求。这些作品不仅没有降低老舍的地位与成就,反而使我们看到了老舍写作视野的宽广。

我想,除上所述,《赶集》还有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主题。一个是车夫,《黑白李》《柳家大院》张二《眼镜》王四《也是三角》林四,这些人或成了祥子的一部分,或成了《骆驼祥子》里众多车夫中的一部分,我想对于老舍的创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另一个主题是几个女性的悲剧。《热包子》《爱的小鬼》《抱孙》暂不提,《微神》中“我”那堕入风尘,凄凉死去的初恋,《柳家大院》里的媳妇儿,《也是三角》里的林姑娘,都是在金钱的强力压榨下顺从地走向必然的个人悲剧,让人想起后来的小福子。正是这“顺从”二字,如果老舍也想张爱玲那样着力描写,定会引人长期比照。

2/3页

赶集读后感篇三

我对于老舍先生的了解只限于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的一点印象。前不久机缘巧合,被他人询问如何看待老舍先生的《也是三角》这篇小说,本不欲答,然翻看小说后,查阅相关解读及资料,寥寥无几,于是想:既然没人关心,我这个门外汉悄悄的写两句倒也无妨。

《也是三角》收录于老舍先生在济南教学期间创作的小说集《赶集》中,老舍先生在序中对于赶集的解释是:“所谓赶集是说这本集子里的十几篇东西都是赶出来的。”看完《也是三角》这篇小说,我的感受是:老舍先生真是过谦了,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民作家,对于那个时代底层社会小人物的描写无人能出其右。这跟老舍先生成长于社会底层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也是三角》描写的是底层人民的生活,马德胜和孙占元两个从前线溃退下来的兵,卖了枪和不知从哪顺的镯子、手表,得了500块钱,可以说这点钱是卖命钱,然而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日子过惯了,没对今后有所打算。任何时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大概都是如此吧:人的命天注定,与其玩命挣扎碰的头破血流,不如随波逐流,能忍则忍,舒服一天是一天。饥寒交迫的乱世更是如此。卖命的500块钱,也当横财来挥霍!两个月花成二百五,才想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于是老舍先生便合情合理的给哥俩安排“都想娶媳妇”的桥段。颠簸的日子过多了想要

“安稳的活几天,比夜间住关帝庙,白天逛大街,还得安稳些。得安份儿家!有了家,也许生活自自然然的就起了变化”。

想要通过一件事逼着自己改变,大多数不安于现状的普通人都乐于这种做法,没有勇气直面挑战,但又不得不改变,就找件事或找个人逼一逼自己,被动的改变。

当然还有

“为人要没成过家,总是一辈子的大缺点”

这个原因。

关帝庙里的芸芸众生自是有意思,猪头肉作坊的老板商人重利轻情谊,张知事抽大烟、被戴绿帽子,变得穷困潦倒,他们都应该说出他们的故事,但不具备撺掇马德胜、孙占元与某位女子“结成三角”的能力,所以都按下不表,表就表那个长的像汉奸的李永和,

“李永和的眼看人看房看地看货全没多少分别,不管人的鼻子有无,他看你值多少钱,然后算计好“佣钱”的比例数。他与人们的交情止于佣钱到手那一天——他准知道人们不再用他”

一个为了三瓜俩枣钻营的人,只有他才能干这种缺德事。为了“帮”俩兄弟凑个三角,李永和的提案是找个拉洋车的岳父。拉洋车的意味着什么?

“病到七天头上,林姑娘已经两天没有吃什么。当没的当,卖没的卖,借没地方去借。老林四只求一死,可是知道即使死了也不会安心——扔下个已经两天没吃饭的女儿。不死,病好了也不能马上就拉车去,吃什么呢?”

最底层到至乎一点生存的能力都快没有了,真是像浮萍一样无依,只有屈辱的生或者死两条路可走。社会底层的坏人李永和只能欺负社会底层的好人老林四,永远是人善被人欺。

于是

“姑娘,你找活路吧,只当你没有过这个爸爸。”

“你卖了女儿?”她问。连半个眼泪也没有。

老林四没作声。

“好吧,我都听爸爸的。”

“我不是你爸爸。”老林四还按着那些钱。

还按着那些钱。

结尾里一个毫无生存能力的女人,要去做违背纲常的事(伺候二夫),虽然她的麻木居多,但也没到毫无反抗的份上,毕竟她还曾想过

“看到底谁——人还是钱——更有力量”

她反抗的方式是“找爸爸去”。从两个想“共享”她的男人,跑到一个已无力管她而将她卖掉的男人怀里,又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不去“找爸爸”她又能做些什么呢?告官?找居委会大妈?先不说乱世维权的困难,她一个从拉车的家庭长大,二十岁了没有爸爸可能会饿死的人,能想到多少?又能做多少?看看现在我们这个世道,想想前几年那些卖肾买iPhone手机的年青人,足以说明问题。人跟人最大的差别是思想,而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DNA层面的没多少,最重要的是教育和环境。

男女之间有多种错中复杂的关系,其中有一种叫三角关系,老林四的姑娘被逼,陷入了与两个男人的三角关系,这种男女间的三角关系透着无奈和怪异,但也是三角啊。

从人性本善的角度看,《三角》里都是无奈的选择,而人之初性本善,只不过是劝人向善的说辞,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下,人类社会的表现会千奇百怪,但无论如何变化,必然是出于生存的考量。马德胜与孙占元俩兄弟谈不上恶与善,只是特殊社会环境下自私的大多数而已。俩人虽然要共享媳妇,但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盘娶了老林四的姑娘后,一个想“不能再见孙占元”,一个琢磨“马德胜占了不少便宜。”直到小说最后俩人一起来见老林四的姑娘,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讨论得失,完全没把老林四的姑娘当个人。

在万恶的旧社会,女人真的是如衣服啊,女人只是一个件属于男人的附属物而已。

“沏茶灌水,洗衣裳作饭,老跟着自己,生儿养女,死了埋在一块。”

埋在一块的意思可能是要女人到了阴间继续伺候男人。所以我们就能理解马德胜与孙占元的想法了:一个媳妇伺候两个丈夫,沏茶灌水做两份倒也无妨,其他人背后的说三道四也不怕,那个世道谁顾得着谁啊。最后咱们有过命交情的兄弟俩还得相互扶持着生存呢,一顿酒什么事都说通了。至于生儿育女,还不到想的时候,到时候自有办法,也许“先生你的,再生我的”不也挺好?!

一夫一妻制是为了社会稳定,而社会已然不稳定了,自然是礼崩乐坏。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当一个物质匮乏到难以为继生存的社会,文明不会是最重要的。

老舍在写《三角》时,对小说人物的描写已是纯熟,语言风格上颇有《茶馆》的韵味。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多来自自己的经验或亲眼看见的人与事,至于写也是三角的动机,我想首先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其次借某位作者对鲁迅小说评价的一段话

“小说的真正价值并不在长短, 而在于其对历史人生的洞察力,对广阔时代的表现力。用极为精准、凝练的文字塑造出了各类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篇幅简短却力透纸背,传达出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饱含作家对整个人类的悲悯情怀,加之其所开创的题材和写作技法,都说明了鲁迅在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用在老舍身上,岂不更为合适?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