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的物理课 第三卷》讲述了一位年轻老师张朝阳在教授物理课时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凭借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爱心,最终取得了成功。通过故事展现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深厚情感。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张朝阳的物理课 第三卷读后感(一)
有幸读到了张老师的新书,将量子力学的理论与实际计算紧密结合。我是物理系的大一新生,这本书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有全面指导,学起来一点也不枯燥,特别有意思。通过详细的计算步骤和清晰的逻辑分析,能深刻理解量子力学的内在逻辑。真的很佩服张老师,我认为这本书是理论物理学习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宝贵资源。
张朝阳的物理课 第三卷读后感(二)
有幸听过一次张老师的线下课后,之后又入手了他的这本书,确实不错,不愧是MIT的物理博士。
首先得注意,这本书已经不算是科普类书籍了,完全可以当作一本量子力学的教材来阅读。全书涵盖了大部分本科量子力学课程会讲到的知识,但是又与一般的教科书有些不同。例如,第五章的核磁共振是一处亮点,运用量子力学知识来解释核磁共振的原理。此外,第九章电子气体的相对论修正与钱德拉塞卡极限也向我们展示了量子力学在天文学上的应用。这些量子力学的应用让我们感受到量子力学的生动,而不是枯燥的数学推导。
另外,本书的数学推导恰到好处,详细但不啰嗦,和文字说明的结合也刚好。既让读者能够看懂,同时也不失深度与广度。
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物理专业的同学们来说是本不错的量子力学补充阅读书籍。推荐喜欢物理、有一定物理功底的朋友们阅读。
张朝阳的物理课 第三卷读后感(三)
上大学之后这几年听过好几场张老师的线下课,也在追更《张朝阳的物理课》系列书哈哈!新出的第三册延续了前两册的风格,既有深入的物理学内容,也有清晰易懂的讲解。读下来感觉这一册特别适合那些想要进一步理解量子力学和近代物理的读者,从波包的演化到量子隧穿效应,再到复杂的粒子散射与自旋系统,书中的每一章都带我们深入探索物理学的前沿问题。
比如,开篇的“波包及其演化”部分通过薛定谔方程的回顾,带领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描述一个微观粒子的运动。这个部分巧妙地结合了数学工具,如偏微分方程,让读者在理解物理现象的同时,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随后在讲到“量子隧穿效应”时,书中通过α衰变的例子,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微观世界里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奇妙现象,这也是量子力学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
而在“粒子的散射”和“自旋及二能级系统”章节中,张朝阳进一步讨论了粒子在中心力场下的散射现象,以及微观粒子的磁矩和自旋的量子化问题。这些内容不仅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基础原理,也帮助我们理解了如何通过线性代数来处理复杂的态矢和算符问题。
除了量子力学的内容,书中还涵盖了核磁共振、晶格声子、电子气体的简并压、白矮星的相对论修正等多个领域。例如,书中的“核磁共振”章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展示了核磁共振是如何通过自旋系统实现的,揭示了这一重要技术的量子力学基础。书中还详细讲解了晶体的比热、声子等现象,带领读者从微观粒子的集体行为出发,理解固体物理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章节的内容不仅能开拓视野,也展示了量子力学在材料科学和天体物理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书中最后几个章节讨论了电子气体在低温下的行为,并详细剖析了白矮星的相对论修正问题。这部分涉及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结合,尤其是在白矮星的质量极限问题上,张朝阳通过简明的推导展示了钱德拉塞卡极限的计算方法。这不仅让读者对天体物理中的极限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展现了物理学中统一思想的力量。
整本书不仅仅是对物理知识的科普,它更像是一个引导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物理现象的旅程,带领读者从量子世界一路探索到天体物理的边界。这本书的内容在逻辑性上层次分明,从基础概念到前沿问题循序渐进,既保持了严谨的科学性,又通过类比让读者更容易消化复杂的理论。
总结下来,《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三册非常适合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物理学本质的人,无论你是物理爱好者,还是对科学抱有热情的读者,它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核心原理,还能激发出对世界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这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深入思考的优秀作品。
大家快去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