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6 09:35:09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16 09:35:09   小编: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讲述了一位智慧非凡的老人在一个房间里,通过与不同人的对话展现了他的深厚智慧和人生哲理。作者通过对话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挑战,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启示。这篇文章让人深刻感受到智慧对人生的重要性。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读后感(一)

作为一位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觉得“痛并快乐着”。当孩子哭闹、不肯喝奶的时候,总是会很焦虑,心里很痛苦,但是当看到孩子熟睡的脸蛋,嘴角总是会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当孩子长大了一点,要跟你对着干的时候,心里也会想着:“孩子太调皮了!真不让人省心!”,但是当孩子偶尔来一句:“妈妈,我爱你”的时候,心里都融化了,觉得之前孩子跟自己对着干都是甜蜜的。

而我们对孩子付出得越多,越会觉得有意义,有价值。

这是本书中提到的“失调理论”。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可以颠覆我们的认知。

实验中有两组父母。

一组父母被告知--将孩子抚养至18岁要花多少钱;

另一组父母除了以上信息外,还被告知--孩子成年后会给予父母经济支持和实际帮助。

然后,有趣的来了,这两组父母需要对一系列“有关为人父母乐趣的陈述”做出评估:你是更赞同还是偏向于不赞同。

这些陈述包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太有意义了!”,“如果不当父母,可能我更容易抑郁。”“为人父母真的非常值得!”等等。

你觉得哪一组父母更加同意这些“为人父母的乐趣”呢?

答案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

相比于同时获得两项信息的父母,只知道养儿所涉开支的父母更加赞同这些观点!!

这一结果证实了失调理论家的观点,即“父母之所以将育儿一事理想化,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太多”。

这些失调研究所呈现的结果和我们平日所想完全相反。

而书中关于这样的理论还有很多,国内知名心理学家许燕、蒋奖、王芳等,也对这本书赞誉有加,

作为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入门书,你会发现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之前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原来背后都是反应了大众的心理学系统的!

看了此书,我们能理解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种种认知、做出种种行为,从而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并且也能知道如何影响他人,以及让自己变得更好。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读后感(二)

智慧,人人渴望,但却很容易和“聪明”混淆。韦氏词典把智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知识,即累积的哲学或科学知识;第二是洞察力,即觉察内在品质和关系的能力。第三是判断力,也就是正确的决策力。从这个角度看,衡量聪明的标准就太贫瘠了,只有智商一个维度,而智商还大部分来自于先天,属实没什么意思。

在《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这本书里,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两位大学教授,把社会心理学中最有用的见解,浓缩为人的5种智慧,它们分别是:

以上这5个浓缩的人类智慧,其实就直接对应智慧最重要的两种能力——洞察力和影响力。而很显然,聪明并不需要这两种能力。

这5种智慧的任何其中之一拆开来说,都包含着巨量的内涵,而且与生活的点点滴滴相关联,之前有过研究,一个人一天要做惊人的35000个决定,当然大多数时候,这些决定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出的,毫不夸张的说,就是这一个个决策,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命运。一天35000个决策,天长日久,人与人之间呈现指数级别的差异,就不足而奇了。

智慧的两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和辨别决策领域。而两位作者在这两个领域,加起来有80年的工作经验了,所以这本书毫无疑问浓缩了他们的智慧。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但这句话本身就包含着很多谬误。很多时候,我们感知的世界,并非客观世界,而是不经意的带着各种主观滤镜。比如我看到一个人冲我笑了一下。“笑”是客观事实,但如何解读“笑”——好奇,善意、围观、嘲讽....则是每个人的主观滤镜,大多数时候,人们做出的判断,都是下意识的,根本来不及经过理性思考。

而这,也正是判断和决策与感知的共同点——和感知一样,判断和决策经常充满谬误。所以,我们应该警惕错觉,并学会如何避免被他们所左右。

亚里士多德坚信,智慧需要对物之起因个物之所以为物有所理解。所以博学之人可能懂得事情是什么,而智慧的人,则能懂得事情为何发生。在日常的文章中,总有人留言说:“讲这么多,不如告诉我怎么办?”,但在我看来,搞不清原理,照抄“怎么办”,只会让自己陷入到邯郸学步的混乱当中。

在这本书里,我们会发现很多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它们大多与我们的日常观念相互矛盾。从这个角度说,阅读是祛魅的过程,让我们拨开迷茫,洞见真实的世界。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读后感(三)

人类发展到如今,俨然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群体,倘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用看得见的线来连接,那放眼望去,必然是错综交织的网。尽管我们都参与着社会的各种活动,但另一方面我们是一个体的形式去做事,去抉择,去思考。于个体而言,趋利避害是天性。似乎没有人会认为我们的抉择是损己利他为前提的。

然而,社会心理学会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的选择,并非出自我们本意,而是在众多隐蔽条件的影响下做出了所谓的我们的决定。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有很多的案例和现实生活普遍信条,帮助我们从个人视角来了解我们所做的决定,同时也从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视角,来分析当我们被这些思维框架束缚时,如何跳出框架真正的解决冲突,收获幸福和发展。当然书中除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外,还涉及了决策心理学的部分经典案例和理论。比如,当一个方案的表述更改时,人们的选择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作者就用到了风险偏好的决策心理学经典理论。同样是600人,只有200人能幸存的可能性,如果表述成有极大可能救出三分之一的人,但也有可能无一幸免。则多数人会认为先前的表述似乎结果更好,而后者表述风险性太高。但真正理智分析两者表述的是同一个意思。

也就是说,我们所认为的理性抉择,多数是没有看清事情本质,而被一些隐藏信息左右的结果。

朴素实在论则是书中开篇提到最多的,比如你会认为自己的亲人所做的事不会对自己不利,这是一种朴素的观点。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当然能够理解我们的选择,这与社会上的利益冲突不同。但实际上,当我们再来以评判的视角看待上面这句话时,很明显这种所谓的亲人不会不懂我们要的是什么,或者他们会理解支持我这么做的原因的,这类话是有问题的。

我们总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来看带这个世界,而实际上我们能够认知到的仅仅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

这让我想到了大学时候心理老师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没有你想的那么好,当然也并非如你想的那么糟糕。现如今正适合打破本书中的朴素实在论的逻辑。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适合于反复翻阅,每一小节篇幅不长,但是涉及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我们认为零和谈判不同于非零和谈判,但其实也有可能将零和谈判转换成双赢局面。当夫妻两人能够发现彼此共同目标时候,所谓的二选一不可兼得的旅馆选择,也就迎刃而解。生活中大多数的冲突,不涉及根本问题时,都是可以圆满解决的。

对于幸福感的新见解,对于父母和人际关系等,本书也有很多独到深刻的评析。更多的内容值得慢慢品读。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读后感(四)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这句歌词恰恰就是下面这本书要给我们的启示。

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康奈尔大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和斯坦福大学教授李·罗斯用这本《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来打破我们的固有认知,让我们更有智慧的为人处事。

我们觉得正确的,未必正确,我们觉得客观的未必客观。

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和实验来告诉我们,我们的固有认知是有陷阱的!一个智商高的人,并不等于一个有智慧的人,你会因为固有的观念,因为环境影响,因为自己的行为甚至是偏见忽视很多事实。

真正的智慧是良好的判断力。我们需要破解的是我们的误解,不要再把自己的看法当做事物本来的样子。

心理学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关于智慧的知识。

学会这些,把他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成为更智慧的父母,更高效员工或者老板,更值得信赖的朋友。

也会减少冲突,让你学会更艺术地与人相处,培训你的洞察力,判断力和理解力,成长《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读后感(五)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 . 作者[美]托马斯·吉洛维奇 / [美]李·罗斯 . 书里两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康奈尔大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和斯坦福大学教授李·罗斯归纳了社会心理学中的5种智慧: 1.客观是我们的幻觉 2.情境的巨大影响力 3.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的重要性 4.行为会反过来影响态度 5.我们都戴着偏见的滤镜看世界 . 论述了如何克服主观幻觉、确认偏见、自利偏差、基本归因错误等人类固 的认知偏差,从而更有智慧地待人处事。 .. 书里讲了马克·祖潘的故事,祖潘一次意外导致他脊椎严重受损,今后余生将作为截瘫患者。而祖潘却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没有它,他就不会经历他所看到的事情,不会做他所做的事情,也不会遇到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人。也不会成为世界级的运动员--轮椅橄榄球冠军。 . 实际上,86%的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人说他们的生活质量"一般"或"高于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人说他们的生活接近"理想状态"。 . 面对逆境,适应能力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是我们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的品质。当其他人面临逆境时,了解这种能力可以让我们成为为他人提供支持和远见的人。 . 有智慧的人知道,简单地说"别担心,你会好起来的"或者"往好的方面看"不太可能有帮助。 . 尽管五分之四失去肢体功能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质量"一般"或更高,但照顾脊髓损伤患者的医生和护士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认为,如果他们遭受这样的伤害,他们的生活也会同样令人满意。 . "幸福感"是一种更宽泛的感受,源自一个人认为生活值得、有意义并且美好。 . 原来幸福感是源于自己的心理,实操起来让自幸福的生活!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读后感(六)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 . 作者[美]托马斯·吉洛维奇 / [美]李·罗斯 . 书里两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康奈尔大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和斯坦福大学教授李·罗斯归纳了社会心理学中的5种智慧: 1.客观是我们的幻觉 2.情境的巨大影响力 3.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的重要性 4.行为会反过来影响态度 5.我们都戴着偏见的滤镜看世界 . 论述了如何克服主观幻觉、确认偏见、自利偏差、基本归因错误等人类固 的认知偏差,从而更有智慧地待人处事。 .. 书里讲了马克·祖潘的故事,祖潘一次意外导致他脊椎严重受损,今后余生将作为截瘫患者。而祖潘却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没有它,他就不会经历他所看到的事情,不会做他所做的事情,也不会遇到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人。也不会成为世界级的运动员--轮椅橄榄球冠军。 . 实际上,86%的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人说他们的生活质量"一般"或"高于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人说他们的生活接近"理想状态"。 . 面对逆境,适应能力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是我们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的品质。当其他人面临逆境时,了解这种能力可以让我们成为为他人提供支持和远见的人。 . 有智慧的人知道,简单地说"别担心,你会好起来的"或者"往好的方面看"不太可能有帮助。 . 尽管五分之四失去肢体功能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质量"一般"或更高,但照顾脊髓损伤患者的医生和护士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认为,如果他们遭受这样的伤害,他们的生活也会同样令人满意。 . "幸福感"是一种更宽泛的感受,源自一个人认为生活值得、有意义并且美好。 . 原来幸福感是源于自己的心理,实操起来让自幸福的生活!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读后感(七)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这部作品,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智慧的追寻之路。康奈尔大学的托马斯·吉洛维奇教授与斯坦福大学的李·罗斯教授联手,打破了我们对智慧的固有认知,引导我们走向更加睿智的人生。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看似是一个客观存在、固定不变的空间,但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所感知的,并非完全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感知和认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情境的巨大影响力。

情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感知和判断,还会限制我们的决策和行动。例如,在一个充满压力和紧张的环境中,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动。相反,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我们可能会感到心旷神怡,思维更加敏捷,更容易做出明智的决策。

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的重要性: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取决于语言搭建的框架。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与各种事物打交道,而这些事物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由我们所赋予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框架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语言是我们认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我们可以将复杂的世界简化为易于理解的符号和概念。然而,这种简化过程往往伴随着主观性和偏见。我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来解释和理解事物,从而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语言搭建的框架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决定做某件事情之前,我们可能会犹豫不决,思考各种可能的结果和理由。然而,一旦我们做出了决定并开始行动,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奇妙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我们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态度,使我们在行动中找到原本不存在的支持理由。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心理的一种普遍特征。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后此谬误”,即错误地将先发生的事作为后发生事的原因。当我们开始行动时,我们的心理会倾向于寻找支持我们行为的理由,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坚定地继续下去。这种寻找支持理由的过程并非完全基于事实,而是受到我们的心理需求的影响。

例如,假设你决定开始学习一门新的技能,如编程。在开始学习之前,你可能会感到有些不安和犹豫,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掌握这门技能。然而,一旦你开始投入学习,你会发现自己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你开始相信自己能够学会编程,因为你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成为了你支持自己继续学习的理由,尽管在开始时你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些理由的存在。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客观与偏见的直觉偏差就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反思。这种偏差,如同迷雾中的行者,时而让人迷失方向,时而让人陷入困惑。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故事都在讲述着这种偏差如何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

让我们回到古希腊时期,那时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然而,他的命运却因为被指控“腐蚀青年思想”而遭受不公的审判。苏格拉底的审判者们,因为自身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无法客观地看待这位智者的言行,最终导致了不公的判决。

图片来源网络

再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中世纪的欧洲。那时的教会势力强大,科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深入研究天文现象后,提出了日心说这一颠覆性的理论。然而,这一理论却因为与教会的教义相悖,而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和打压。教会势力因为自身的偏见和利益,而无法客观地看待哥白尼的理论,从而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一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智慧的本质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智慧的新认识,还教会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运用智慧。 智慧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一种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时,能够做出明智决策和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同理心、道德判断和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的素质。通过这些素质的综合运用,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 在书中,作者通过讲述各种生动的故事,展示了智慧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下的应用。例如,在人际关系中,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职场中,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挑战,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在家庭中,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家庭矛盾和问题,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除了讲述故事外,吉洛维奇还对智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智慧是一种基于人生经验的积累和反思而形成的品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智慧所需的各项素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智慧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智慧的追求和实践。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读后感(八)

文 | 林语

2162字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一拿到就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怎样才算是有智慧呢?

司马懿拒绝入宫当官,忍痛压断自己的双腿,办法虽不聪明,但在我看来,是智慧。

刘备三顾茅庐,不惜放下自己的颜面,只为请诸葛亮出山,是智慧。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能够以少胜多,是智慧。

智慧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能够深刻洞察事物的发展,有清晰的思考和全面的理解,并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洞察人心的智慧。

“囚徒困境”,是一个经典的博弈论模型,描述的是两个被捕的囚徒不能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选择的问题。

他们每个人都有三种选择:

如果他们都保持沉默,那么他们将被判轻罪,入狱两年;

如果一个嫌疑人认罪(相当于同时告发另一人),而另一个没有认罪,那么认罪者将被释放,而其犯罪同伙入室盗窃罪成立,将被顶格判处十年刑期;

如果双方同时认罪,双方都无法获得任何特殊待遇,都将被判处五年徒刑。

在这个模型中,如果两人都能相互信任并坚持到底,他们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但如果一方背叛另一方,那么背叛的一方会得到最好的结果,而被背叛的一方则会受到最严重的惩罚。

这种两难困境的特点在于,不管另一方嫌疑人做什么,对每个人来说,与保持沉默相比,认罪对自己都更加有利。

《思维的囚徒》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件事,不管它被看成好事还是坏事,都能教会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这不仅是一种博弈,更是一种现实的情境。

即使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虽然强调了合作、信任和长远眼光的重要性,但真正面临利弊权衡时,没有人能猜到当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态度,然后才有行为。

感知一个人真诚,愿意与之亲近;觉察一个人伪善,便会处处提防。

这似乎没什么问题,大多数人应该都是如此。

然而,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观点,“行为会反过来影响态度”。

人们并不是基于周围环境本身,而是基于自己对环境的解读来对其做出反应。

书中讲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假设你晚上在空旷的人行道上遇到一个陌生人,这是一个应该提防的人吗?

如果你刚看完一部恐怖片,而不是浪漫喜剧片,你更有可能会做出肯定的回答。

看过恐怖片的都知道,恐怖片最恐怖的地方不是观看时候的画面,而是看完恐怖片过后的联想。

无论是街道的陈设,还是空间的布置,总会让人心里犯嘀咕,“这里是不是有危险?”

这个时候,遇到一个陌生人,便很容易把这种不安全感投射到对方身上,认为对方是一个有危险的人。

说到底,是你对这件事的解读,影响了你的反应和状态。

周围的环境,其他地方刚刚发生的事情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影响人们解读物体、事件和下一步行动的最强因素之一。

正如很多人喜欢看球赛,当球员站在赛场上,考验的不仅仅是训练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临场的表现。

当前面一个球丢了,下一个球会怎么处理?

是内心慌乱担心这个也把握不住,还是临危不乱每个球都能保证平常心?

这考察的是球员内心的稳定性,更取决于他对前一次失误如何解读。

人对事物的解读往往会受到某些居于头脑最上层的观念的影响,这些观念之所以占据主导地位,无非是因为人们近期使用了这些观念,或长期使用了这些观念。

你的观念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解读,你的解读决定了你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自我实现预言”,也被称之为“自证预言”。

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我们会以促使其成为现实的方式来行事。

书中托马斯引入了“看似应验的预言”的概念。

即我们的内心信念会引导我们采取行动,结果使那些信念看起来很真实,并且让我们无法遇见事实并非如此的证据。

这两种现象无一不在描述“滤镜”的效果。

我们每个人都是透过滤镜去看世界,尽管同样的现实摆在面前,经过思维、认知的解读,最终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理解就是真相,而他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意识形态和先入为主都是镜头和滤镜,它们让我们很容易看到和理解一些东西,但很难看到和理解其他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要轻易给某个人或某件事贴上标签。

因为一旦贴上“好”或“坏”的标签,无论你站在哪一边,你都一定能找到相应的证据,来证明你的立场。

带着这样的偏见去看世界,世界将会愈发扭曲。

书中指出,智慧不要求我们绝对按照理性的想法和印象行事,但确实需要我们对两种不同的“思维”如何相互作用有所了解。

正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曾说:

“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最后附上两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康奈尔大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和斯坦福大学教授李·罗斯,将社会心理学中最有用的见解浓缩归纳为的5种智慧:

● 客观是我们的幻觉

● 情境的巨大影响力

● 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的重要性

● 行为会反过来影响态度

● 我们都戴着偏见的滤镜看世界

希望你也能跳出思维的陷阱,做个有智慧的人!

《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

(美)托马斯·吉洛维奇 / 李·罗斯

机械工业出版社| 华章心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