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愤怒》是一本关于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的书籍,通过讲述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会,引导读者学会正确处理愤怒情绪。书中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阅读后让人深感启发,对于如何处理愤怒情绪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一篇
———— 《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丽贝卡·特雷斯特— ✨ 我似乎从小就很容易生气。在家,当我妈要求我必须去做家务事,我很不情愿,会质问为什不让我弟也做;在高中,我会为了不忍宿舍某个人被其他人欺负,挺身而出和宿管,老师讲理;工作后,面对领导假装说别公司都是单休,是我好心给你们双休,我直接回怼不是呀,这几个月不都是单休吗,没双休呀,让领导下不来台。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每次事后,我都会反思我这么容易生气上头是不是太冲动了,是不是不成熟的表现呀,直到看到这本书,我懂了,去他的女孩子不能生气,女孩子就应该文文静静的,都是笑话。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二篇
男性不会担忧这种事实:哦,你缺乏“男性”气质,你太夸张,你太戏剧话,你太小题大做或是太激动了。
这当然不会是敏感,因为这是被构建的情绪屈辱。它显得煽动而具有冲击力?那是因为它是事实。
本书内罗列了很多对话,甚至可以说是一本援引的对话录,但最主要的,还是字里行间的“愤怒”:
你凭什么忍耐?你为什么要保持微笑即使你已经气得发疯?
你可以愤怒。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三篇
女子,从出生起,就被规训,要温柔,要淑女,要像个女人;女孩,不会培养你的竞争意识,不会培养你的拼搏意识,因为女孩嘛,早晚是要嫁人回归家庭的,做好相夫教子的家庭工作就好了;女人,你可以成功但你不能太成功,不然你会是个男人不敢娶的女人;女人,你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太失败,不然你是个没人看得上没人娶的女人。隐忍是个好东西,隐忍让你不会伤害到别人除了自己,会让你一步步失去自己的蛋糕,会让你失去更多属于自己的生存的空间,所以一直再教我们隐忍。可是隐忍和退让能让你得到应有的权益,古今中外哪一次历史的转折和进步是一味隐忍得到的?今年的我面对职场的不公,我不接电话不回微信,不做我不该做的工作,我的工作得到了改善,但是我不鼓励大家都这样,因为可能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职场上升的机会,比如惩罚和暴力,比如工作机会,比如生命。但是我鼓励自己的反抗和奋斗精神,以后或许会改变方式方法和策略,我鼓励自己和每一个人,都合理运用的自己的优势,去反抗去争夺自己的生命权益最大化,如果你能扮猪吃老虎,那是最好。我希望每个人,都外柔内刚,建立自己稳定的内核,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女子不愤怒?不,是“好不愤怒”,是带刺的玫瑰。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四篇
女子不愤怒,好不愤怒。
这是一本怒不可遏的好书。
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从女性视角了解美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史,直观地感受那些在从前异常遥远的女性政坛人物,是如何遭受失败与歧视、侮辱与痛苦、贬损与削弱。在女性叙事中,这些糟糕的情感体验全世界共通。
读书的过程中,我也不自主地开始清算自己:那些怒而不发的时刻,那些掩埋忿恨的时刻,那些强颜欢笑的附和,故作矜持的大度……我和无数人一样,在一个被纵容了上千年的东亚女的行为枷锁里,沉默着塑造了自己。
被教导温柔大方,被要求知书达理,被夸奖“很乖巧”还因此沾沾自喜……去他的吧!现在我只想为自己打开愤怒的窗,哪怕它已紧闭了十几年。正视一切可能会带来不适的情绪,投身于这个真实的,不舒服的世界:宁愿痛苦!宁愿痛苦!宁愿痛苦!
这条路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要去经历,谁也不知道何时会有尽头。虽然作者提到的方式和行动,几乎没有可借鉴的成分,但那份蓬勃的、爆发的、掀翻一切的女性力量,让我愿意去相信,去等待,作为被压迫的大多数,我们的愤怒终有连荫之日。
“我们是很久以前被掩埋的愤怒长出的新苗。”请为自己种下这颗种子。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五篇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女孩子要优雅文静,要小心谨慎,要善解人意。我们的文化不断地提示女孩,表达愤怒是粗鲁的,即使受到欺负也要忍让。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把愤怒隐藏在心里。
《好不愤怒》这本书告诉我们,隐忍、温顺不是女性的美德。它打破偏见,为女性愤怒正名。愤怒是一种健康的情绪,它警示着我们所受的屈辱、威胁和伤害。一个拥有尊严的女性,在面对暴力和屈辱的时候,愤怒是非常合理的反应。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正大光明地感受、表达愤怒。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女性愤怒史”。它以“女性的愤怒”为切入点,以美国近现代女性运动史为脉络,向我们揭示了女性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所受到骚扰、歧视和欺辱,阐释了女性愤怒是如何带来社会变革的。从争取选举权,到推动《平等权利修正案》,再到#metoo 运动的兴起,在美国,无数女性用愤怒的咆哮和抗议带来了关注和改变。这些事件鼓舞人心,让人看到希望。
上野千鹤子曾说,自己之所以成为女性主义者,是出于“私愤”。我想,每一个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都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遭受贬低或羞辱。我们的觉醒,何尝不是源自“私愤”。
《好不愤怒》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有成千上万和我们一样愤怒的女性。愤怒让我们彼此联系,共同采取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坚信,愤怒是一种力量,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六篇
我似乎从小就很容易生气。在家,当我妈要求我必须去做家务事,我很不情愿,会质问为什不让我弟也做;在高中,我会为了不忍宿舍某个人被其他人欺负,挺身而出和宿管,老师讲理;工作后,面对领导假装说别公司都是单休,是我好心给你们双休,我直接回怼不是呀,这几个月不都是单休吗,没双休呀,让领导下不来台。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每次事后,我都会反思我这么容易生气上头是不是太冲动了,是不是不成熟的表现呀,直到看到这本书,我懂了,去他的女孩子不能生气,女孩子就应该文文静静的,都是笑话。
本书为女性的愤怒正名,女性的愤怒一直被污名化,被冠上女性容易情绪化,容易歇斯底里,不理性,但是当角度换成男性愤怒时,却被夸奖真性情,他是被周围逼迫的,他是忍无可忍力。这明显的双标,可太经典了。这是谁给灌输的叙事方式呢,当然是男性呀,把女性的愤怒弱化,污名化,好让她们当顺从的羊,以便更好的被统治。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男性知道愤怒带来的能量!愤怒能号召人,汇集力量推翻现有的统治。所以男性要打压女性的愤怒,害怕女性因为愤怒团结起来,反对一直被男性压迫的不公。所以男性隐藏历史中,因女性正义的愤怒抗争而推动的部分,贬低女性愤怒,将大部分变革归功于男性群体,所以男性将愤怒的女人描述成疯子怪物,去惩罚审判她们,所以男性选择无视女性的愤怒。男性为了抹杀压抑女性的愤怒真的穷尽一切方法,包括分化女性群体。这全方位的压抑女性愤怒,很成功呀,我就是个鲜活的例子,我曾为我的愤怒感到羞耻。 但是现在,我认为我的愤怒光明正大!我的愤怒合理合法!我的愤怒不由别人的审判指责!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七篇
关于愤怒之于女权:
用愤怒驱动女权的发展,是一种无奈。
如果可以通过讲道理求得正义,谁不愿意优雅 体面。
如果只有愤怒可以做到,那么这愤怒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能量。这能量是摧毁原有秩序的能量源泉。把积压在女性身上的愤怒释放出来,这杀伤力,终究是不能小觑。
关于愤怒本身:
愤怒本身一直是本视为一种坏情绪,需要隐藏,需要克制,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长久以来,大家只看到了愤怒的负面影响,而选择不去正视愤怒这种情绪本身,以及愤怒背后的环境和需求。我们像是看跳梁小丑一样去看愤怒的人,但这些,都只有一个目的 - 让一切维持在现有秩序上,但很多事情,非愤怒不能打破。正视愤怒,才能消解愤怒。
关于女权和种族:
女性和黑人,都是弱势群体。
但是我不喜欢在论证女权的时候,杂揉进对黑人白人处境的论述。这终究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同时论述会让女权本身的论证显得似乎不那么有力。
BTW
作者所主张的,正视愤怒,不要滥用对男性的同情,勇于发声,勇于说不,以及争取权利,这一切都任重道远。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八篇
读毕|丽贝卡·特雷斯特《好不愤怒》 这两年常说两句话。 保持愤怒。保持冷静。 前几年接二连三的发生了不少事。导致我整个人都陷入了“随便吧,麻了”的状态。这世界就这样,习惯了。 然后有天我突然发现,这个状态不对啊,这很可怕啊。懒得说,实际上是等于默认了。 我默认了某些不公平是常态。 于是我告诫自己,不能默认,要对不公平保持愤怒。但不能被愤怒冲昏头脑。所以同时,我要保持冷静。 拥有一颗会愤怒的心,同时也要学会冷静的思考。 《好不愤怒》我觉得是一本很合时宜的书。因为现在挺多女性都在觉醒,会因为某些不公平的事血压上升,忍不住去和人争论(纯骂人的喷子不算啊)。这时候就会有人跳出来说“看你咄咄逼人这个泼妇样!拜托,淑女点。” 这也导致好多女性陷入了误区:“我气得不行,但我又不想让人认为我很计较,好像只有我在乎这件事一样。我只好忍着不说。“ 事实上,我们应该把这种愤怒表达出来。 合理的愤怒是正常的,伤害我们的不是愤怒,而是让我们感到愤怒的不公平行为。所以该做的不是忍耐,而是说出来“我真的生气了。我简直气疯了。”并且记住这种感觉。 更重要的是,不只是为自己愤怒,还要代表那些无法发声的人愤怒;不只是为女性愤怒,而是对所///有不公平的事愤怒。忍让和沉默带来的只会是底线的后退。 对待不公平当然要去愤怒去质疑,但是在愤怒和质疑的同时,还要冷静的想,为什么会这样,这件事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才能去改变这件事 。 虽然并非每次愤怒之后都会得到一个结果,但愤怒足够明确的告诉了别人“别来试探我的底线。” 然后关于《好不愤怒》有一点我想说的是。因为这本书是美国作者,她涵盖了一些美国制///度下引发的现象。所以有点内容并不适合本土借鉴。 我挺少评封面设计之类的,大家审美都不太一样,但这本书想提一下。 我觉得内封设计挺有意思的(不好意思,没拍),好不愤怒拆成了,女子不奴心。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九篇
全书读的时候我也是带着愤怒的,虽然是作者写的是美国两百多年来一波又一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带着国家特点的,但细想其实也是很有代入感的,很多情况,很多事件国内也是存在的,可能不尽相同,但总是可以归到一类里面去的。
“愤怒”在我的认知里一直是一种负面情绪,并且是一种对个人对社会都毫无建设性的负面情绪。我很不愿意跟人起冲突,争吵让我生理性头疼,我一直认为出于愤怒而采取的极端行为在现代文明社会是不可取的,只有冷静的交流才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些怒不可遏的人们,尤其是女性,在我眼中一直以来都是不理智的形象。我自己当然也会有生气的时候,看新闻也好,平时生活也罢,但是每次愤怒过后我都会有一种类似自责的情绪,会去反省自己在愤怒之下的言行,觉得自己这样不好,应当更平和一些才是正确的。
但是读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愤怒”,并且告诉我,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它。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变革的起源可以说都是愤怒,这一点我可以理解,并且我也赞同这个观点,但是到了现在,我以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足够进步足够文明了,已经不需要“愤怒”这么强烈的情绪了,它的能量太大了,很容易失控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这本书告诉我这都是表象,比如性别歧视,现在看起来女性跟男性拥有同样的权利,可以上学获得知识,可以进入职场工作,可以涉足政治掌握权力,可是究其核心真的已经平等了吗?
可能我也是书里写的被假象迷惑的人吧,被灌输“女性的愤怒不理智”的观点并深以为然,厌弃这种情绪并放弃了自己愤怒的权利,于是逐渐失去了去争取去追求的力量。
就像作者在后记里提到的那样,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男性也好,女性也罢,是不是女权主义者都应该看看,读过之后你就知道为什么她们那么歇斯底里,那么怒不可遏,也许你依然不赞同不支持,但起码你能够理解愤怒对她们有多么重要,或者说愤怒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鼓吹每个人都应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并且付诸行动,毕竟并不是每个人的环境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希望所有人都明确的:并不是你一个人感到愤怒,你的愤怒很重要,请不要忘记这种感受。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十篇
这本书很有趣。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记者,将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所亲历的、耳闻的女性因为不公正待遇而愤怒的事件写出来,其中不但具有社会性、政治性,更加有科学、心理学上的意义。 所谓科学、心理学上的意义,最起码从弗洛伊德时代来说,他认为歇斯底里是女性所特有的病症,症状是臆想、喊叫、发狂。作者在书中提到16世纪的一种用于惩罚出言不逊的女性的刑具,“以金属面箍将她们的头和下巴紧紧箍住”。我想这更多的不是一种惩罚,而是惧怕,惧怕女人说出那些对男人不利的真实的话。 作者也以曾经同台竞选的特朗普与希拉里比较举例。许多反对希拉里的选民攻击她像个尖叫的巫婆,然而对于特朗普等男性竞选者慷慨激昂、面红耳赤的发言就认为是正义的帅气的。女人因为愤怒时发出的尖细嗓音而受到攻击,这是多么得不公平。但是如果说女人愤怒的时候只是发出令人不悦的喊叫,那么男人愤怒的时候则充满着危险。作者本人就曾受到过美国知名电影制片人韦恩斯坦的谩骂和推搡。网上频频传出的男人伤害女人事件也不绝于耳。所以女人有愤怒的权利。 作者认为长久以来女人为了维护形象更多地采用温和的反抗方式来伸张女性主义的正义。但是她提醒读者们注意,历史上有许多对于女性有利的改变都是靠女性的愤怒而实现的。比如美国历史上女工们发起的罢工游行活动:19世纪30年代,洛厄尔纺纱厂的年轻女工们宣称“我们的父辈与英国政府的傲慢和贪婪浴血奋战,因而我们,身为他们的女儿,永远都不会戴上为我们准备的枷锁”;1921年美国三角内衣工厂发生了火灾,146人丧生火场,其中绝大多数为女性,这场惨烈的火灾点燃了其他女性活动家的怒火,驱使着她们为改变美国工作场所的安全规定而努力;1955年罗莎·帕克斯因拒绝为白人男子让座而遭到逮捕,从而引发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所以女人有愤怒的理由。 一直以来完美的女人总被雕刻成美丽温婉的形象。若是女人强势或发起火来就会被说成“母老虎”、“疯子”、“泼妇”……一众教育学家总是在强调慈母严父的好处;男人被问起理想伴侣也总不忘提到“温柔”二字。这些刻板印象框住了女人,她们从被束缚,逐渐内化为自我束缚。但是为了全体女性的权利,女性必须该愤怒就愤怒,拍案而起,怒发冲冠不是男人的专利!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十一篇
Me too的话题几乎隔上一段时间就会在网络上火热一阵,而每当那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评论希望女性能够别那么愤怒。好像女性天生就必须文静端庄,好像女性的所有愤怒都只是无理取闹,男性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女性合理愤怒的途径。可是这本书却从另外的角度描述了女性愤怒的必要性,并且为女性愤怒正名,更神奇的是,书名可以拆开变成“女子不愤奴心”,可能这就是本书的真正内核吧。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会感叹男性的愤怒,并且加以宣扬,同时却一直在贬低女性的愤怒,好像只要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掌控女性。可也正是这种偏见激发了女性的愤怒,因为女性的声音没有被倾听,所以愤怒只会积攒得更多。随着第二次大战改变世界格局,女性开始作为劳动力走出家门,她们以为自此就可以发声更多,却没想到只是进入了一个陷阱。
当女性好不容易走进了政治阶层,她们才发现这里的“规则”让她们愤怒却难以发泄,她们永远需要保持冷静以免被边缘化。可是随着各种理论思潮的交互影响,女性主义始终保持着固有的锋芒,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群体的不同声音,让大家难以保持一致的团结,但是总体是好的。女性的愤怒在影响着整个世界,虽然有些时候因此造成的改变会可以忽视女性愤怒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女性愤怒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
虽然我们经常会将“公平”挂在嘴边,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清楚明白,总有那么一些特定群体在一些地方是被人群排斥在外的,也许是因为肤色、职业、性别。女权主义从来都不是不平等,反而是想要让权利能够更加平等地存在两性之间,所以对于每一个刚刚觉醒的女性而言,她们都应当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即便我们明白,在短暂的现在维持现状我们能够收获更多的舒适,但是我们依旧不能停止愤怒。
也许为了达到最后的目标,我们需要付出很多愤怒,但是隐忍就一定不会达到那个目标。我们需要确保那个正确的时刻一定会到来,并且为此不断做出改变,即便我们会因为这些改变行路艰难。即便现在的你没有遭遇不公,你也可以因为别人的不公而愤怒,永远不要相信不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为别人而愤怒也是在为自己而愤怒。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十二篇
遇到相契合的案例了
朋友们总结了一下这段对话:
“符合我意的刚刚好,不合我意的就是偏”
“你们要合我的意来争取我的支持”
浓浓的恶心
给他名字马赛克简直让我觉得我自己温和善良
此人书都没看
请他先去看书
都傲慢而自以为是的说说说
两个建议
书中又不是没说
而且书中明明已经说了行动的
反正此人不管(因为没看书也不了解甚至不屑看书和了解)
只顾自己爹味的恶心
嗯
可以找机会翻译给作者
提供多些素材
算为喜欢此书作点贡献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十三篇
> 克林还发现,男性更有可能通过身体攻击或言语攻击来表达愤怒,而女性,用她的话来讲,则“更有可能在愤怒的时候哭泣,就好像她们的身体在强行让她们回到‘悲伤’这个最经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情感中去”。
*这本《好不愤怒》主要谈论了女性如何在各种政治活动中展现愤怒、压抑愤怒。说实话,看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些许无聊,但是书中不乏一些十分具有启发性的句子。但不得不说,这本书观点的输出全靠各种女性运动者的评论或者演讲,描述实在过于细碎了,导致观点阐述碎片化,不太成体系。看的过程中,确实会觉得十分愤怒。但由于美国情况与中国太过迥异,导致我的代入感很差。至少,中国不存在种族障碍,但严重的性别障碍、阶级障碍是很难克服的。中国也没有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没有骂脏话的女性政治领导者,也没有情绪失控的女性政客。在中国,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处于领导地位的人都十分克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克制到彷佛是局外人的样子。中国人十分忌讳情绪外露,男性要克己守礼、女性要温婉知性。大家在外面的样子永远是理智的,这一点就十分不同了。也难怪我经常代入不了这本书的语境。*
> 克林还发现,男性更有可能通过身体攻击或言语攻击来表达愤怒,而女性,用她的话来讲,则“更有可能在愤怒的时候哭泣,就好像她们的身体在强行让她们回到‘悲伤’这个最经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情感中去”。
*这本《好不愤怒》主要谈论了女性如何在各种政治活动中展现愤怒、压抑愤怒。说实话,看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些许无聊,但是书中不乏一些十分具有启发性的句子。但不得不说,这本书观点的输出全靠各种女性运动者的评论或者演讲,描述实在过于细碎了,导致观点阐述碎片化,不太成体系。看的过程中,确实会觉得十分愤怒。但由于美国情况与中国太过迥异,导致我的代入感很差。至少,中国不存在种族障碍,但严重的性别障碍、阶级障碍是很难克服的。中国也没有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没有骂脏话的女性政治领导者,也没有情绪失控的女性政客。在中国,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处于领导地位的人都十分克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克制到彷佛是局外人的样子。中国人十分忌讳情绪外露,男性要克己守礼、女性要温婉知性。大家在外面的样子永远是理智的,这一点就十分不同了。也难怪我经常代入不了这本书的语境。*
克林还发现,男性更有可能通过身体攻击或言语攻击来表达愤怒,而女性,用她的话来讲,则“更有可能在愤怒的时候哭泣,就好像她们的身体在强行让她们回到‘悲伤’这个最经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情感中去”。
这本《好不愤怒》主要谈论了女性如何在各种政治活动中展现愤怒、压抑愤怒。说实话,看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些许无聊,但是书中不乏一些十分具有启发性的句子。但不得不说,这本书观点的输出全靠各种女性运动者的评论或者演讲,描述实在过于细碎了,导致观点阐述碎片化,不太成体系。看的过程中,确实会觉得十分愤怒。但由于美国情况与中国太过迥异,导致我的代入感很差。至少,中国不存在种族障碍,但严重的性别障碍、阶级障碍是很难克服的。中国也没有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没有骂脏话的女性政治领导者,也没有情绪失控的女性政客。在中国,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处于领导地位的人都十分克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克制到彷佛是局外人的样子。中国人十分忌讳情绪外露,男性要克己守礼、女性要温婉知性。大家在外面的样子永远是理智的,这一点就十分不同了。也难怪我经常代入不了这本书的语境。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十四篇
愤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一种情绪,丽贝卡·特雷斯克选择愤怒作为切入点,以小事去讲女权,叙述视角深入浅出,能让更多女性快速意识到一些小事其实往往不是小事,从自己日常生活里得到觉醒。
我们常常会暗示让自己不要生气,一旦生气,就很容易被冠上“吓人”“歇斯底里”“疯女人”等称号,所以我们下意识会觉得愤怒的情绪不对,人就应该平静和理性地去分析任何事情。
这其实是父权体系对女性愤怒的打压。
在序言里,丽贝卡全面地讲到了女性愤怒的作用,因为父权体系如何打压,又为何要打压女性的愤怒,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序言为《女性愤怒宣言》。
先说女性愤怒的作用吧,其实早在步入社会的第二年,我就意识到了愤怒的价值。是我们遇到、看到一些什么事,觉得不对、不该如此,我们才会愤怒,这也就意味着愤怒代表着观察、思考和批判,它的反面是麻木。
就像序言里所说的:“愤怒也可以源于对不公正的强烈反感,源于想要解放那些被非法拘禁或伤害的人的渴望。”
而对不公正行为的愤怒的特点,序言里引用了哲学家夏米·切莉的话:“它识别得出不法行为,并且基于现实,绝不是出于自己的妄想或编造;它不是一种自私的情绪,一个对不公正感到愤怒的人并非只关心自己的境遇,而是对别人也很关心。”
那对不公正行为的愤怒,并且将之公诸于众,我们才能找到同样思想观念的人,一起交流,一起行动。
渴望现实有所改变,这是社会可能发生改变的第一步,最终形成对制度的颠覆。同时,你也会在表达愤怒和前行中,从根本上找到自己、改变自己。
愤怒具有双向的作用,那为什么我们却会去否认它呢?
因为父权体系害怕女性的愤怒,害怕制度的颠覆,所以它通过消声、抹除和镇压来否定女性愤怒的举动。
历史上,有很多女性由于愤怒改善了社会大小条例的事迹,但历史书从来不会告诉我们,这些愤怒也不会被主流文化所赞美。
但如果是男性愤怒,且给社会带来了什么,自然就会被赞扬有“赤子之心”,敢说真话。其中的差异,就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公。
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愤怒的合理性,明白愤怒的力量和价值,正视女性的愤怒,停止对愤怒的否定。
对于书里一件件发生的事,女性的愤怒被打压,被辱骂,被不当一回事,这些现实的无力会压在我们的心头,告诉我们——
”事实上,你必须愤怒。”
可惜的是,丽贝卡作为一名专栏作家,她对书籍的逻辑层次构架得并不明晰,还有对大小历史、现实女性愤怒被压抑的事件进行叙述时,稍显累赘。
如果整本书的体量压缩到《女性与权力:一份宣言》的体量,一百多到两百页,相信会更易读,也更有力量。
最后,希望翻译里的所有“”“妈的”等可以变成“他爹”“爹的”,从语言上拒绝父权的隐形霸权统治。
好不愤怒读后感第十五篇
全书的核心议题是:何以女性的愤怒情绪被污名化?为何愤怒从未得以赞扬?
曾几何时开始,我们羞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为何“哭泣”成为软弱无能的表现?为何“忧郁”成为一种病症?而愤怒更是被构陷为“疯癫”、“歇斯底里”。在工作场合中强势、精明的女性为何总是被附以“女魔头”的称谓?为何没有“男魔头”?为何男性的愤怒时常被给予力量、英勇与果断的形象?
曾几何时开始,情绪似是被划分为了三六九等。冷静理性就像是唯一正确的一样,而与之相悖的则通通被划归为“非理性”。这种可怕而又简单的二元论与简单的“正义邪恶”对立又有何分别?
为何愤怒就是非理性的?在简单的划分之下实质上是对于愤怒情绪的合理化诉求进行不合理化的构陷,继而进一步抹灭致使愤怒情绪产生的事实性根源。
“瞧,它生气的样子,扭曲的五官、机关枪似的妙语连珠、挥舞着的四肢,多么的歇斯底里多么可笑啊。”
是啊,真是可笑。更为可笑的是,当我们判定对方的愤怒是非理性之时,只愿意去关注其愤怒的表现形式,而刻意忽视为何它会愤怒?是什么导致的?事实性根源由此在这样的嘲笑与说教下——“嘿,你应该理性”——再一次隐遁。
“理性至上者”站在幕后既没有对根源核心作出一星半点的改变,又反过头来混淆其他观者的视线,“好心”的为愤怒者构建起“疯狂”、“混乱”的形象,他们甚至沾沾自喜于自己安全的“理中客”身份,怀着一颗“为你好”的慈悲之心,心里想的是“是啊,你还应该谢谢我,我在清醒地唤醒迷狂的你。”
愤怒即为“非理性”吗?它仅仅只是我们面对客观事情的发生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有些表现形式确乎是在愤怒情绪主推下造就的非理性结果。但是面对这些未曾出现甚至是极少数的非理性结果就要去磨灭情绪本身吗?就要如此直接的将二者划归为同一吗?
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格,任何的情绪流露都难以被压抑。即便常说:“你要控制住你的情绪”、“喂,压制住你的怒火好吗?”但是这些话语自身恰恰也证明了言语者们知晓愤怒情绪是存在着的。它们又有意无意的教导着周围:“你不应该有这种愤怒”“你生气的样子真像一条发疯的母狗”
从而,愤怒继污名化之后,进一步被斥之为不应该存在。
压抑住的情感并未消失,它很可能被转化为其他的情绪表现。诸如愤怒变为悲伤,悲伤变为害怕。久而久之,正常的情绪体验会进一步的被剥夺。如果最终只被允许一种情绪存在,那么那个情绪一定不会是喜悦快乐,而只剩下了害怕恐惧。
《好不愤怒》封面
尊重作为人的正常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