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不平的千禧一代》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千禧一代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他们在社会中的无力感和焦虑。文章指出,千禧一代面临着高房价、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困扰,导致他们无法平稳地融入社会。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呼吁社会给予更多支持和理解。这篇文章让人对当代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一篇
到底是谁一直在说老美自由不羁的,都是忙着生存的人......
这本书太戳心了,看完一整个emo的同时也释然了,劝你难受的时候别看,看了就“堪破红尘”了!
Z时代、X时代、千禧一代,一代羡慕一代。拿家里长辈的人话说:你们现在太幸福了,什么都有,好吃好喝好玩。但是,只有同为年轻人的我们知道,这个时代的压力已经让我们喘不过来气了。
以前以为好像只有自己这样,后来发现身边的人都在经历着内卷,在崩溃和完好之间徘徊。看完这本书以后,不禁感慨,谁也逃不过这一代的“魔咒”。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二篇
虽说谈论的是美国的千禧一代,但很多人都可以在从中找出自己的影子。疲惫的父母、强压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必须要有个文凭、与工作有关就会变糟糕的一切……每个问题都让人感同身受。
如果某一阶层的人没有从父母那里学会一些东西,那么他总要在未来自己去学习这些东西,尽管它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人会成长,总会步入社会,这就代表着你必须要去工作,或者是为了去找一份工作而怎样生活。而后,父母为了把你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努力去做一些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双方都不惜一切代价。在之后步入社会的时候,人们要面对的是无止境工作,可能有些人很幸运,爱好成为了工作,但是否这些爱好也会因工作而消磨掉谁都无法得知。有人把工作更长时间等事务当做忠诚的代名词,这种所谓的忠诚变得难以维系或自己对所做之事都都产生动摇时,并且人们都以一种竞争的方式去对待工作,那工作只会使人们更加倦怠。
作者说美式过度工作的工作伦理已经变得异常标准化,以至于人们认为其很正常,甚至并没有在过度工作。说实话,这从某种程度上打破我对西方社会的工作滤镜,但不可否认的是亚洲的加班文化更甚,尤其中国甚至还有调休的存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完善使得人们在闲暇时间都会处于一种“待命”的状态——因为有太多方式可以随时联系。再者,平台的介入也使得人们最后到手的工资少于一些标准。自由职业、小时工也无法使单调乏味的苦差事消失,甚至在闲暇时间有的人都会觉得没有为工作而懊恼,由此可见,人们的工作能力远不像“自由职业”这个词字面意思那样自由。
我们什么时候才会有时间好好地享受一下闲暇时间呢?安排日常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须做的事零碎的琐事几乎全部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那仅有的用来休息的时间、空间,到底在哪呢,周末吗?然后,所有的事都让我们无法度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三篇
我们的父母都会信服一件事情,那就是只要你努力,你就能收获到成功富足的生活,因为这是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实践得出的结论。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学生时代就已经见证了在他们的人之中,卷有多么的重要,我们从数学竞赛和新概念英语中,获取的残存的童年的快乐,支撑着我们前行的只有“到了大学就解放了”。可是真正踏入大学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一切都只是谎言,如果想要未来的人生能够轻松一点,那么大学时绝对不可能轻松的。
进入大学之后我才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曾经的大学生是难求的高材生,可是现如今的社会研究生、留学生比比皆是。我还记得有多少同学,在大一除了考虑转专业以外,就已经在考虑是否未来要留学或者考研了。专业课的老师也会在每一种课上说明对应的后续考证方向,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觉到,我未来的人生仍旧会被考试所包围。
而在真正毕业之后,进入到职场之中,虽然面临着很多人以为我们会整顿职场,可是我看到的仍旧是大家无法躺平。尤其是经历了疫情的缘故,那段时间,我看到了很多曾经选择大学生创业的人陷入了艰难,很多行业都收到了冲击。私企和外企所发的工资,在长时间的疫情管制之下,也有所波动,每个人都在担忧未来的人生,而我们也在这段时间逐渐明白,我们已经走上了和父母不同却相似的人生。
我虽然现在仍旧秉承着尽可能不加班的理念,但是当我看到每一个员工都在加班,我也只能尽可能在时限内正常离开。新晋的员工工资又低,工作时间又长,好像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周末为何物,念书的时候周末属于补习班,而工作了周末就会属于加班。我也看到那些曾经让梦想成为工作的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也逐渐沾染上了疲惫,明明我们只是想要赚一点钱,却仿佛在坐牢。
即便我们是做我们热爱的事情,我们也会因为是工作,逐渐减少了对其的热情,会发现自己还是想要舒适的生活。可是现实生活仍旧在逼迫我们内卷,公司已经不会强制性加班,但是工作量的压力就是会让我们不得不加班,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少。躺不平的我们,虽然是千禧一代,但是其实我们所经历的困境仍旧艰难,我们未来的人生还是需要更多创新。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四篇
当我读完这本《躺不平的千禧一代》之后,突然觉得美利坚合众国的普通上班族,竟然还有假期,你们多少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开个小小的玩笑)。 我也偶尔看一些美剧,比如《老友记》《权利的游戏》之类的,发现,在美剧里真的很少出现普通人为主角的故事,都是中产阶级极其以上的成功人士的爱、恨、情、仇,以及职场上尔虞我诈,哪怕是英雄,比如蜘蛛侠什么的,慢慢的也演化成高、富、帅,其实初代蜘蛛侠好像也是一个普通上班族,一边为了生存奔波,一边拯救世界,最后还和女朋友分手。
那么如何了解一下美国普通上班族的生活呢?很简单,可以阅读这本《躺不平的千禧一代》,在表达原理上,以美国普通上班族为主角,从工作、生活、家庭三个方面,分析了千禧一代的倦怠原因,以及“想躺不能躺”的无奈。 在内容上,聚焦普通上班族这个群体,结合美国经济的发展史,诉说了普通人在精英和资本中,夹缝生存的焦虑和无奈,以及最后作者给出的心理建议。
美国梦为美国以外普通人量身定制的“神话”,根据我的了解,在当时,美国发出了最有吸引力的“广告”:美国遍地是黄金,吸引了很多想一夜暴富的普通人,给美国提供了很多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比如中国人,在这里打hei工,然后诞生了唐人街。 当然,本土人因为当时优渥的资源,与之提供了比较优渥的福利待遇,还沉浸在一边享受生活,一边追求梦想的美梦里。 让他们醒来的是那场著名的经济危机,之后他们的待遇随着金融的破碎而稀释,出来混的总要还。 当然,心理问题还是要找心理医生,对于美国上班族的心里焦虑,这本书的作者指出:要认可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依附在任何人、事、物上,寻找单独的价值,工作可以有价值,也可以单一的为了生存,也不只是只有给人打工才有收入。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社会经济已经支付不起高昂的海外镀金,中国在国外留学后,也有可能找不到挣回成本的职业,现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外国的月亮不圆了,我们又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旧的热潮过去,新的风口蓄势待发。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五篇
“对千禧一代来说,倦怠是人生的基调:是描述我们被培养成了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并加以思索,以及我们身处其中的日常经验的最好方式。这不是某种孤立的经验,而是我们的基础温度。” —— 作为“千禧旧人”(千禧一代指1981年-1996年出生的一代),1981年生的作者有话说。 她自觉从记事开始,就似乎没有停止过工作。她在学生时代念书,读研究生,然后当教授,现在则是一名记者。她丝毫没有感受到休息的闲暇,反倒是空余时间也用来为后面的工作做准备。 正如她随后所说的,自己休息放假,便意味着别的同事在进步发展。每时每刻,他们都在无形较量着。 究竟是什么导致如今的千禧一代如此疲累,又躺不平? ★ 千禧一代被认为是第一代自大萧条时代以来比他们父母活得更糟糕的一代。他们面临的状况远比父母辈要复杂得多。 (这不等同说父母辈就是轻松度过,只是他们甘愿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千禧一代有自己的梦想,也想要“可爱的”工作,让父母面上有光,也令同辈人艳羡。) 然而,千禧一代遭遇的是前所未有的金融灾难与气候变化。 他们不能就此停下。眼前的是可能被临时雇佣所取代的可能性,还有被工作摧残得筋疲力尽的可见未来。危机四伏却又让人措手不及。他们无法摆脱内心焦虑的风雨飘摇之感。 ★ 之前听播客三五以上提到了“鸡娃”这个话题。多少年来,长辈养育后代初始就开始为孩子谋划未来。“赢在起跑线上”成为父母拉动孩子一起进步的目标口号。孩子们自小就开始多线程发展,用学习技能来填补本该闲下来的周末时间。 原本以为在学业的世界里,只要做好自己能做的要做的,就能得到相应的结果。 这个想法并非放置诸四海皆准。投递简历时,应聘者就会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足以得到面试官的青睐。应征者比拼的除了成绩,学校,还有社会实践与工作经验。把加分项的buff叠满,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 同时,经济状况亦成为困扰千禧一代的重要一环。他们可能背负着学生时期遗落的贷款(联动《高中生穷忙族》)、难以财务自由、存下来的钱少得可怜,只能艰难打拼。 确实有不少人选择退回老家,搬回家住。这又引起更多的忧虑。周围的人会疑惑为何ta回来找工作,是咎由自取还是选择啃老。谁都没有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反倒是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此外,搬回家住使得家里开销变大,有可能出现类似《老后两代破产》的危机出现。 ★ 有人或许会说自由职业是否会更贴合当下。他们没有看到自由背后的“暗面”是没有社会/企业的保障,属于“独立承包人”。自由职业者没有同事或上司,但自由支配的时间全都在工作,或忧虑有没有接下来的工作。 ★ 总的说来,作者安妮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或措施,毕竟她也深陷其中。 但读者不难发现,她给我们抛出了非常多的现状和问题,到底千禧一代是自负还是天真,是选择热爱的“酷”工作还是削尖脑袋争取“可爱的”工作,退回老家还是勇敢留在城市求职谋生? 该怎么做才不会陷入倦怠状态,即身体和精神已经到达临界点却依旧拖着疲惫的身心继续向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都是这个时代的命题,是倦怠社会的常态。且稍作审视和修整,找到自己一往无前的职业方向,成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人才,成为不被派遣的临时雇佣所取代的奋进者。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六篇
感觉本书对了解一下当下千禧代年轻人的心态思维比较好。当然了,更年轻的z世代又不同了,95后的他们facebook都不怎么用了,朋友圈都懒得发。中国的小孩也不用微信,而是用QQ交流,他们都嚷着不结婚不生娃,饭都懒得做,点个美团外卖,还爱国潮货(不过李宁,钟薛高的神话近来也破灭了)。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七篇
最近,很多新闻都在聚焦家庭生活,虎妈猫爸鸡娃,无数新鲜词汇用于相关代际关系。除了中国之外,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国家面对这个问题。而在《躺不平的千禧一代》中,我们就可以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美国一代人的成长经历。
本书作者彼得森是文化研究学者、作家、记者,长期从事流行文化和社会议题报道。本书是她2021年写就的。聚焦千禧一代也就是1981-1996年出生的那一代美国人。如果对应中国的话,就是我们常说的80后和95前。从本书中可以看到美国的年轻人如何成长、学习、生活的。
彼得森在这本书中雄辩地将研究、历史、对千禧一代的采访和她自己的想法编织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叙述,帮助千禧一代(以及任何人)更好地理解过去和现在的经济趋势如何塑造了婴儿潮一代,这反过来又塑造了婴儿潮一代对千禧一代的养育方式,以及这种养育方式与当前的经济趋势相结合, 为千禧一代今天的运作方式做出了贡献。彼得森对80年代和90年代对育儿思想的主要结论是,有一种教育运动是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音乐课、文化接触等),以创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通常与进入正确大学的想法有关。如果对照我们这边的概念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不出所料,这些千禧一代的孩子把这一点铭记在心,他们非常勤奋,对工作的意义有着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看法。与此同时,经济下滑,社会和经济结构分崩离析,因此他们更难实现父母为他们设定的目标。然后,彼得森开始谈论 21 世纪工作场所的运作方式,与技术和职业道德有关。她以一章结束,介绍了千禧一代的育儿方式,以及所有这些如何为下一代的抚养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个警告,这并不令人振奋。
尽管这本书的整体主题是阴郁的,但是彼得森在强调所有这些与阶级、种族、性别、城市/农村等相关的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将相关的来龙去脉讲述的很清晰。
从年代上讲,我也是千禧一代的一员,也面临着许多类似的问题。这也让我反思了许多。我已经开始更加意识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做出一些选择,以及它们如何与关于我们如何重视工作和社会成就的更大问题联系在一起。
对于高中生或大学生来说,这也会是一本有用的读物,可以更好地了解影响他们的历史。彼得森不断给予读者的批判性推动对年轻人特别有用。告诉他们曾经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发生的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在。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八篇
作为一个30+的中年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一直忙碌不停的状态。曾经也羡慕过国外的小伙伴,觉得她们生活的轻松,自在。
直到我看完《躺不平的千禧一代》,才发现,针对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来说,一直都是在卷的路上行走,根本就不敢躺平。原来,我们一直都在漫长的倦怠之路上步履艰难,又要异常坚定地行走着。
千禧一代,为何要一直工作个不停?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会恐惧,担心失去工作。因此要一直努力,一直工作,以减少这种各种可能会让我们的努力化为泡沫的原因。累吗?累!倦怠吗?倦怠!就算是这样,也不敢躺平。
造成倦怠的原因有很多种。父母、自身原因、科技、经济大环境等都是让一个人无法躺平的原因。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情况:父母会拼命灌输这样的一种观念,要好好读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工作中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技多不压身,多学习一些技能,对你工作也是好的;你的那些兴趣爱好,比不上工作等等......
受这些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努力学习,不惜一切代价的去考大学,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毫无轻松可言,有时候现实还会狠狠地给上一巴掌:“单纯凭借努力,并不能真的让你功成名就!”这些让人倦怠的原因,使得千禧一代人的心理变得风雨飘零。
除了家庭原因,还有社会原因。例如现在AI技术的逐渐成熟,很多行业中的很多岗位已经被人工智能逐步取代。先进的技术,让人无法忽视。
重重压力下,内心飘零的千禧一代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与自己和解?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想最好的方法是,告诉自己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松弛一点吧~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九篇
大部分人认为在美国上班族是轻松的,机会也是遍布都是,只要肯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可是当你了解美国的千禧一代人,就会懂得美国上班族和我们中国的上班族没有什么区别,都面临着很多相同的问题,都是躺不平的人。 由美国文化研究学者,作家记者安妮.海伦.皮德森编著的《躺不平的千禧一代》一书,深刻的揭示了当前美国社会人们的生活现状,以及资本主义对人们造成的心理伤害。 比如,2017年九月份,亚马逊赢得了两项手环技术的专利,这项技术挺有意思的,可以追踪到库房员工的行动。当库房员工靠近他们要交付的货物时,就会发生某种反应(某种蜂鸣声);如果拿错货物,也会发出某种反应。 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之后的前亚马逊库房员工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他在工作区干了一年之后,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了与他共事的机器人的另一个版本。” “公司想把人变成机器,可是现在的机器人的技术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在此之前,他们先要使用人类机器人。” 公司的出发点是为了增加员工的正确率和效率以及公司的效益,可是这在无形中给了员工不小的压力,有时会让员工心力交瘁,可能引发抑郁症,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 这个手环的作用和监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在我们国家的一些上班族,都承受着这样的心理压力!一些老板在不定期的抽查监控,看哪个员工在上班的时间“偷奸耍滑”了,看哪名员工损害了公司的利益。然后就跟员工拿到低工资挂上了联系。 还有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用的数字考勤,当轮班时间一到,哪怕员工迟到一分钟都将受到惩罚,在上班的时间内员工还要始终处在被监控的境地。 员工就是下班了,员工还要盯着手机看公司发的信息,处理公司的事情。 这些以数字化形式被计时和监控的每分每秒,都会给劳动者造成焦虑,引发劳动者抑郁症的产生! 无论是现在生活在美国的劳动者,还是中国的上班族,都面临着很多相同的问题。 如果你想了解美国上班族的一些现状和美国的经济体系对人的影响,就把这本《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一读吧!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一样,被教导要努力工作才能过上好的生活,结果却发现现实和理想有着很大的区别。 只有你心中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标准,就不会被大环境影响太多,也不会因为工作的失败而自责。 这样你才能活出自己的想法,走出自己精彩人生。 这本《躺不平的千禧一代》书籍,真的能打破你对美国发达国家的认知,真正的了解美国的社会情况,了解美国的状态,不会为他们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出国留学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十篇
现如今躺平这个词越来越流行,而躺平的对立面就是卷。那么千禧一代究竟能否躺平呢?这是一个全新的议题,通过这本《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让我们了解美国的文化以及发展历程。原来这本书是美国的一位千禧旧人写给新千年过往二十年的讨伐文。 到底通往倦怠的道路是否有尽头呢?原来美国人也曾经对那个时代充满着渴求和希望。这本书从美国人的眼视野中去看待这个世界,原来美国的千禧一代对很多的社会化问题都有愤怒和不满。 在我们的视线里都会觉得在美国可其实是可以躺平的,然而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对美国的理解,身为一个美国的千禧一代居然都要不停的工作,害怕失去工作,这是难以想象的。 透过这本书让我们深入的在作者笔下美国的社会化背景下所表达的美国的人文生活展现的我们眼中所不了解的美国。原来在美国上大学也并没有减轻父母的经济焦虑,同时也甚至没有确保在中产阶级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也没有为进入就业市场做切实的准备。只是上大学所做的准备给人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就是如何凭借努力便能功名成就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人生。 在美国也有过度的工作同时变得很标准化,以至于人们毫无前后对比的感受,认为过度工作本应如此,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咨询顾问。咨询顾问原来需要付出很多,其实在美国也有着对自由职业者的盲目崇拜,但是创业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经济衰退时代的其他许多初创企业都是在颠覆性的前提下所成立的。自由职业也好,零工也罢,并不能使单调乏味的苦差事或焦虑感消失,从事自由职业,却让人倍感心力交瘁而精疲力竭,心力交瘁。 在美国已经把可移动工作的概念理想化了,号召大家带着自己的技能包四处漫游并将这些技能自主设定好价格出售。糟糕的工作环境产生了倦怠而倦怠以及由于缺乏能量或缺乏资源来抵制剥削而产生的无力感,使糟糕的工作维持了下去。这一切仿佛就类似于恶性循环。 这真的是一本千禧一代对于美国的讨伐书,当我们都对美国充斥着理想的时候。美国的千禧一代却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可能达到的生活现实之间的差距,而这一切都会变得难以接受倦怠就会顺理成章的出现。这是一本非常有趣颠覆三观,让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美国文化的一本书,美国文化和社会职场现状的一本书。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十一篇
当躺平不再躺平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是一本深入探讨千禧一代生活状态和心理困境的书籍。本书以美国千禧一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活、工作和心理状态的细致描绘,揭示了这一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压力。
什么是千禧一代?千禧一代即1981年至1996年间出生的人,他们在“美国梦”的神话中长大,曾经对人生抱有远大期望。然而,当他们参加工作时,正值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衰退期。这一代美国人成为美国现代史上第一代生活水平不如自己父母的人。仅仅为了在艰难时日中维持生计,这一代美国人就需要耗尽全力。
为了深入了解千禧一代的生活状态,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在线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结果显示,这一代人在生活方方面面承受着重压。他们不仅要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还要面对将好工作等同于过度工作的病态职场文化。此外,他们被工作不断挤压侵占的休闲时间,以及令人心力交瘁的育儿经历等等,都让他们感到压力重重。
除了生活压力,千禧一代还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困境。他们常常感到焦虑、沮丧和无助,甚至出现睡眠问题、食欲不振等身体症状。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他们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帮助,如心理咨询、冥想、瑜伽等。
针对千禧一代的心理困境,作者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要认可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依附在任何人、事、物上,寻找单独的价值;其次,工作可以有价值,也可以单一的为了生存,也不只是只有给人打工才有收入。
作者在书中还考察了美国经济几十年来的变迁,以及塑造千禧一代生活的经济与文化因素。她指出,美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技术革命的推动等都深刻地影响了千禧一代的生活和职业选择。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千禧一代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美国梦”神话的影响使得这一代人对未来抱有较高的期望;同时,社会对个体价值的强调也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然而,当现实与期望之间出现巨大差距时,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无助和失落。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十二篇
我这几天看了一本书《躺不平的千禧一代》,看过之后,心中有种莫名的难受,估计是我对号入座了。相信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虽然不是美国的千禧一代,但也有着自身生活的种种难处。
在这里我想先推荐读者们去看,书中后面的译后记。这本书的翻译者杨文展,在这里说了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一些想法。因为正好是说到了我的疑惑和痛处,所以才建议读者们可以先读读这部分的内容。
我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头脑中不停地在想,作者安妮·海伦·彼得森真是厉害,她把千禧一代的问题剖析的非常明确且清晰。
她把千禧一代的问题一共为了10个章节,千禧一代为什么那么努力的工作却仍然不能维持家庭的生活开支;为什么千禧一代从小就被教育,要拼命考取各种证书,以便上一所好的大学;为什么科技越来越发达,千禧一代却感觉生活越来越繁重,等等。
问题是什么,现象又是什么,通过一种现象所引发出的新问题又是什么,作者一一都深刻地揭露给所有人看。这也是我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为什么感觉难过的原因。
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在我之前所说的译后记中去寻找答案了。译者杨文展在此告诉读者,剖析问题越清楚,也就是已经给出了寻找答案的方向。
真正的读者是不会坐等方法从天而降,他们会抓住问题的核心,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大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适合于别人的,并不一定也适合于你。
躺不平是现状,不代表不能躺平休息一会,人生艰难,不一定非要事事有成就。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十三篇
多年以来,习惯于做题的我们对于太平洋对岸的快乐教育非常向往,在996中燃烧自己的我们对另外一个半球朝九晚五松弛生活充满憧憬……
似乎,只有我们这片土地才有很多人感受到的内卷焦虑和效率至上带来的倦怠。
直到看到《躺不平的千禧一代》,才发现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那个曾经想象的不一样的世界,褪去滤镜,对于普通人而言有着更甚的现实命题。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对于千禧一代中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倦怠不仅是暂时的考验,更是时代的底色。
人天生追求确定性,但美国的“千禧一代”(1981-1996出生的人)正经历一段不稳定且充满焦虑的成年时期。曾经被教育考上好大学,通过更多的工作然后走向成功的梦想成真的概率远低于他们父母那一辈。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记录和剖析的是这类人群中普遍倦怠的生存状况:在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都承受重压。比如赢在起跑线上的育儿竞争、为了升大学刻意准备的成长经历、过度工作兴盛、职场监控常态化……
作者安妮·海伦·彼得森作为这代人的典型代表,也在书中分享了自己曾经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比如,“自我还能记起的日子开始,自己就似乎在永无休止地工作”、“我的待办事项清单,一直在周而复始地循环”、“休息没有让我心情舒畅,因为我只是在做更多的工作罢了”……
作为文化研究学者、作家和记者,安妮·海伦·彼得森利用自己的优势,敏锐地发现到这个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因而她通过调查访谈以及借鉴学术研究和历史回顾,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倦怠”。
正如她所说:砥砺前行的唯一途径,是创建一套词汇表和框架,使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我,并看清导致我们倦怠的整个体系。当然,她也勇敢地展现了自己跳出“倦怠”的心路历程。
换言之,这不是一本解决方案之书,而是带着读者一起“俯瞰”问题的全貌,直面真实地现实,然后还分享了一种可能性:我们其实可以选择改变认知——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哪怕仅仅因为我们存在。
最后
纵然我们很多时候适应了眼前的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现实是标准答案。
共勉!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十四篇
美国的“千禧一代”是指1981—1996年间出生的人,这和我们中国当代的主流群体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而美国“千禧一代”的生存状况虽然和我们会有着些许的差别,但毕竟我们都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会让整个社会融为一体,因此美国“千禧一代”生存的环境我们也同样能够感同身受。他们的生存方式也同样就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下一代的生存方式,所以对于他们生存现状的考察对于我们也同样有意义。
安妮·海伦·彼得森,文化研究学者、作家、记者,长期从事流行文化和社会议题报道,善于敏锐感知和捕捉公众心理。而她的这样本著作《躺不平的千禧一代》就是作者根据自己在网络上爆红的文章扩充而成,把美国“千禧一代”生存现状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而我们中国读者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作者所呈现出来的很多问题对于我们也同样会感同身受,而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也同样是我们想追求答案的。
就让我们看一下这本书中对于“千禧一代”生存状态的反思具体呈现在什么方向?又和我们自己有着哪些密切的关联吧? 我们都深陷于工作的劳苦之中,工作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唯一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直接的生存困境。而造成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整个社会推动的结果,就是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就是我们对于美好生活所定义的未来。
但是在这样的一种思考方式中,所有人也必然陷于对于未来极致的追求,向往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追求着能够让父母满意(稳定、收入可观、公认的好工作)之中。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损失了很多,我们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也就慢慢的体会着工作倦怠对于我们的侵扰。
我们这一代更是因为科技对于工作环境的改变,让我们有了随时随地、更灵活办公的条件。电子邮件、手机等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也被引入到了我们的工作之中,也让我们把更多业余时间绑定在了工作之中,下班后、休闲时间、周末甚至旅游度假的时间里,我们都无法完全让自己放松,必须被工作所裹挟,一味的为了工作而准备着,而也造成了我们这一代必须要努力的前提。
其他方面呢?我们也同样会把我们对于工作、对于未来生活的态度强加给下一代,也会让我们的下一代被裹挟进未来高竞争的环境里,也会让他们再次体会我们所感受的生活。 所以在这样一本《躺不平的千禧一代》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非常贴近于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而这些都是由作者通过大量走访调查所得出来的结论。当然作者的思考聚焦于美国社会,因此他们造成现在这样生存困境的原因也更加复杂,不同于我国是因为高速发展和国际环境所造成的裹挟效应。而在美国“千禧一代”更爱被上一代影响和加持,共同造成了“千禧一代”无法平和面对自己生活的重要原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要面临着倦怠的父母,要面临着我们下一代,同样会面对的父母的高期望、高要求、高投入,当然也期待着高回报。所以美国的千禧一代背负的压力可能更加沉重。
这是一本美国年轻人生存的现状呈现,当然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并没有找出真正能够改变现状的方式,但却把这样冷酷的真实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让读到这本书的更多人警惕这样一种陷入内卷、陷入艰难生存方式之中,警惕所有人反思现在、寻找美好未来的解决方案。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读后感第十五篇
最近,孟羽童离职前后的面容变化,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同时,董明珠在新人入职大会上,怒怼孟羽童,并让新人引以为戒,也让孟羽童再度翻红。
本是格力力捧的“第二个董明珠”,如何一年不到就离职了,还惹的董明珠这么气愤,十个月了还不忘拉出来鞭一鞭?
年轻人的职场困境,在这件事里显得是尤为突出。
孟羽童报怨公司加班多、工资低,董明珠则嫌她能力差,还没有之前看起来的努力,那么谁对谁错呢?
网友们从孟羽童进入格力再到离职后的状态,似乎找到了答案。
进入格力前青春、活力,校花级别,进入格力后,萎靡不振,脸垮垮,离职后又似乎是开启了逆生长。
网友们对比了她入职前、入职三个月、入职一年以及离职后的照片,真的是太明显了。
肉眼可见的精疲力尽,这就是职场打工人逃不掉的倦怠和失落吗?
这种情况不只是中国的职场新人有面对,美国也一样,中国的年轻人叫00后,而在美国,他们叫“千禧一代”。
在美国作者安妮.海伦.彼得森的《躺不平的千禧一代》中,说:“这一届美国年轻人,真的太难了!”
也许不尽相同,但会有共同性,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这本书就像一本“野外指南”、一面“镜子”,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华盛顿独立书评》称:这是千禧一代必读书,也是养育他们的那一代人的必读书。
孟羽童应该属于千禧一代的代表,而养育他们的那一代人的代表应该就是董小姐,时代不同了,他们需要相互了解。
怎么说呢,这本书细细看来,是为孟羽童为代表的千禧一代人发声,讲出了她们的困惑与迷茫,努力与困境,“过于冷酷,但却真实”。
它抚慰了万千美国读者,也是中国00后职场人必读的一本书,既能帮他们更加了解真实的自己,面对职场的困惑,也是一本职场人的自我疗愈书,帮他们消除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