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坦纳兄妹读后感精选

坦纳兄妹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3 20:35:15
坦纳兄妹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4-23 20:35:15   小编:

《坦纳兄妹》是一部令人动容的小说,讲述了两个年幼的兄妹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故事通过他们之间的纯真友谊和互相扶持的情感展现了家庭的重要性。作者巧妙地描绘了小孩子们的成长过程,让读者深刻思考亲情和成长的意义。

《坦纳兄妹》读后感(一)

这是一部明朗多彩世景下忧郁的流浪诗章,我渴望着爱,又禁不住自我放逐和流浪,这种主动的浪迹行为始终被自我希望、家人温暖、不断出现的女人/同性的爱意中。读到几段,也许就大概理解到了的卡夫卡为何喜欢本书,卡夫卡的主角总是莫名背动陷入纠缠、争斗中,每一个新出现的人和环境,最终都要演化陷阱,而西蒙总是意外/渴望中得到温暖和救赎机会——当然他也许什么都没有得到,死在雪地中的那个诗人似乎就是他自己,这对瓦尔泽也是最后预示,在无数次的雪景中,西蒙总幻想了或者即将得到的希望,尽管他总短暂拥有又放弃最终不断靠近,卡夫卡的主角们在雪地中,也总是走向放弃却越走越远永远不可靠近。 卡夫卡是否爱的是瓦尔泽总是给你可以触摸到的希望和暖意,因为卡夫卡总是在渴望中不断远离,而另一个美妙的结局,卡夫卡在他心爱的小姑娘的陪伴中死去,瓦尔泽早早的死在了本书的雪地里,卡夫卡最终走出了魔境,瓦尔泽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坦纳兄妹》读后感(二)

我没办法一边生活,一边蔑视生活。我得为自己找到一种全新的生活,即便这种找寻最后成了生活的唯一支撑。——《坦纳兄妹》罗伯特·瓦尔泽 这本《坦纳兄妹》,若不是写在瓦尔泽人生较早的时期,就是写在较晚的时期,对比《雅各布·冯·贡腾》和《助理》,这本小说的内容实在过于跳脱,它几乎是用呓语的方式去推进故事,其中既有对现代工作形式对人性发展的负面影响的敏锐洞见,却也同时有掩藏不住的对世间运作方式的幼稚理解。 鉴于瓦尔泽的生平,这本《坦纳兄妹》应该半是自传半是对人生的改写,可以看出,瓦尔泽非常珍惜自己身上对世俗的叛逆精神,他将对现代工作的反抗视为最高指导,但同时,他偷摸地改变了世俗评价个体的标准,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哪怕游手好闲也同样极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的人——而这几乎在现实里是不可能的存在。 要我说这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综合症,认为自由可以是一个不但实现起来很简单的事物,还是个实现了就可以囊括一切的事物。可惜它并不是这样的。人是可以争取到自由的某个面向的,但没有哪个面向是顶顶好的那个,人们往往认为能视金钱为粪土的自由是最高贵的那一项,然而这一项也只说明你可以拥有不被物质所束缚的自由,但不等于你同时拥有被人认可、得到想要的生活、得到爱等其他东西的自由,其他的自由有其他的要求。

《坦纳兄妹》读后感(三)

前几年很流行一个说法,叫做“温水煮青蛙”。随着热度的退却,潮流的更迭,已经没人再提。然而很多人,仍然在过着“温水煮青蛙”的生活。

“温水煮青蛙”的说法最初出自于哪里已经很难考究,而我们所熟知的是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的一项实验。后来被引申为我们应该时刻警惕,居安思危。而在职场上,则引申为跳出舒适圈。

随着社会工业化,大多数人都被培养为社会的螺丝钉。不需要有意见,不需要工作技艺多精进,只需要各自在岗位做好分内事,使整个巨大的工业机器完美地运作。这里的本质其实就是把物品标准化转移到人身上。从我们开始上学读书,就开始了“标准化”的过程,个性不用太鲜明,不用太有主见。

坦纳作为世界的异类,在于他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正因为他把别人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做了,才被大多数人所不理解。正如在描述坦纳的哥哥克劳斯博士时,书里面有这么一段“这种人(哥哥这种)插手很多事情,也乐于见到别人同样心事重重,可但凡稍微少点顾虑,他们就会知道这些事跟自己八杆子打不着。这些人一边羡慕地张望那些过着无拘无束生活的人,一边又责骂其轻浮放荡,因为他们轻轻松松就能昂首挺胸,活得称心如意。”这也是他们为何觉得坦纳不正常,呵斥他不负责任。因为他没有按照社会设定好的规则去走。而这其实也是大部分人内心渴望的,却被有意识打压、拒绝承认的内心想法。

这段描述也反映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当别人过得开心快活,而自己过得无比痛苦的时候。如果有个机会让你选择,让自己活得和别人一样开心,还是让别人活得和你一样痛苦?让人惊讶的是,人会选择后者。相对于把自己拯救出苦海,更想别人经历自己经历过的痛苦。所以大多数人想把坦纳拉回“正常生活”中。坦纳还有爱他的兄弟姐妹,亲情为他提供了继续的力量。

我不知道坦纳是否可称为勇士,但对我而言他很值得敬佩,他不但敢想,还付诸实践。虽然总是充满乌托邦的幻想,但起码他不是那只被温水煮着的青蛙。

《坦纳兄妹》读后感(四)

当下很多年轻人愿意追逐一份“铁饭碗”工作选择“躺平生活”,也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被这样稳定的职业“束缚”,不断在进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类型。罗伯特·瓦尔泽的长篇处女作《坦纳兄妹》就讲了坦纳家的小儿子西蒙不断追逐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身体放松或者内心充盈,都会选择对自己更加舒适的生活方式去享受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人生。因为这样的生活对我们而言有很少的压力,并且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我们感兴趣的一切。西蒙看起来就像加缪小说《局外人》里的默尔索一样,不过他不断更换着自己的职业,试图摆脱外界社会或者人们行为对自己的束缚和影响。 西蒙并不愿意把自己“交代”在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社会里,那样的社会复杂而混乱,所以坦纳一直追求自己梦想的乌托邦。可是西蒙给我感觉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一场盛大的自我拯救也变得非常困难。 其实在一个成年人身上感受这种境遇说来也很简单的,比如在我们毕业几年之后,发现当时看似和我们在校园生活内差距很渺小的同学好友们,在毕业后的短短几年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说拉开了如银河般的差距,所以我们不仅会诧异,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之间变得越来越远。这里面或许有原生家庭的因素,又或许有个人奋斗或者幸运的加持。我们也不免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看似短短几十年的人生要按部就班地生活,似乎在某一个时间点,因为自己的一个错误选择就跟不上大队伍的步伐,只会导致一种一步错步步错的境地。 西蒙的人生好像没有假期,又好像不需要假期,因为西蒙的工作更换的太频繁了,甚至几天就可以对一个自己未尝试之前无比感兴趣的工作讨厌至极。但是在另一个观点看来,西蒙的人生一直在试错,尽管我们挑不出一些具体的错误,但他在某种程度上又是非常勇敢的,他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生,摆脱大部分人选择的单调的日复一日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西蒙这种为了自己的理想世界不断找寻、更换工作的生活状态,在与兄妹之间不断遇见并且分离,在追逐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看起来也有一种矛盾的自由洒脱。

《坦纳兄妹》读后感(五)

“在我尚且怀有某种欲望之时,人们对我漠不关心,只是阻碍我。那时候,我厌恶他们,但现在我爱他们,因为我需要他们,并且主动让他们使用。我为此而存在。”

他这一生啊,他这肆意自由的一生!或许晚景凄凉,但那又如何呢?至少在这二十多年间,他随自己心意而活。

在正需要奋斗的年纪,西蒙却总是游走于一份又一份的工作期间,总是游离在每一座城市与乡村之间,总是与一些人结识却又匆匆别离。在大哥克劳斯的眼里,总在担忧着这一坦纳家族最小的兄弟,“你明明熟悉这世界的规则架构,但究竟为何总是缺乏耐性,一再匆匆跳槽呢?你难道一点都不会为此担忧吗?”

或许正是由于大哥的稳重、二哥的朋友相惜之情、姐姐的体贴,西蒙才可以如此好无后顾之忧地活着。需要的很少,仅仅只是一点足够满足温饱的微薄薪水、一点来自别人的需要与肯定,他是一个合格的聆听者,只要别人需要他,他就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在出学校之后的这几年,西蒙换了一份又一份的工作,辗转于各行各业的形形色色岗位上,他需要的很少,仅仅只是一点足够满足温饱的微薄薪水、一点来自别人的需要与肯定,他是一个合格的聆听者,只要别人需要他,他就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同样,在差不多同样的年纪,瓦尔泽也如同西蒙一样,从十七岁开始,就先后辗转任职于工厂账房、银行、出版社以及一家书店,为一名律师工作过,也当过工程师秘书及富太太的仆人,这些工作大多数是临时性的,哪怕是长期工作,他也大多选择在几周之后就离开。

这是一段属于年轻时代不安分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的毫无目的的世间漫游;在凭借对自身经历和命运的回忆,在瓦尔泽各种漫不经心的绘画与涂鸦之下,造就了属于西蒙以及瓦尔泽自己的一段人生。

想象中的我们也想要如同西蒙和瓦尔泽一般,想工作就工作,想游荡就游荡,呼吸自由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尽管总是感到迷茫,总是想要毫不犹豫丢掉一切,却始终被生活所束缚,被责任拖住脚步,所以我们才会如此羡慕他们吧,所以我们才会在读到《坦纳兄妹》,甚至只要是瓦尔泽的文字就会如此沉醉之、心向往之。

如果了解瓦尔泽生平与其家族,那么就会明白《坦纳兄妹》所展现出来的自传色彩,西蒙·坦纳就是瓦尔泽的化身,甚至坦纳家族的其他几个兄弟姐妹的原型也来源于瓦尔泽的七个兄弟姐妹。瓦尔泽兄妹之间既相互吸引又相互厌恶的奇特情感同样延伸到了《坦纳兄妹》中,使得书中所描写的兄弟姐妹关系具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张力。

瓦尔泽把自己隐藏在与自己人生相似的故事里,他仿佛戴着一副面具,无论是西蒙还是现实中的瓦尔泽,都有一段无所事事、无忧无虑消磨时光的人生,但在这充满阳光与乐观的幸福表象之下,又在描写着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这是现实生活与心灵世界之间的相融,也是内心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冲突,他们似乎只是在倾其所有去追寻着属于生命的本质,能够活在当下的自然。

《坦纳兄妹》读后感(六)

如果有什么可以形容阅读《坦纳兄妹》的感受,也许两个词语可以概况,自由与爱。

自由是再显而易见不过的。主人公西蒙年仅二十出头,却已经了悟生活的真谛,故事的开篇便是他在一家书店应聘,再在与兄弟通信后突然辞职,读者方才明白,西蒙是如此特别的一个年轻人,会在一段时间后希望寻求一份工作,然后在看清这份工作的或无趣、或压抑、或压榨的本质之后毫不留情地离开。这种来去如风的状态像极了新闻报道里整顿职场的00后们。

然而西蒙的来去并非为了整顿职场,而是始终为了自己的内心。瓦尔泽借西蒙的视角,精准地描绘出现代职场对人的异化和无意义的精神内耗:

而被工作伦理吹捧的所谓“体面”的白领们,也不过是用一种可笑的方式在消耗生命:

一时间我竟有种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羊群的奇妙感。这种对失去自由的宏大的悲悯只能来自于作者对人本身的深沉之爱。

再来谈爱。联结书中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是悬浮在世俗之上的爱,也许难听点说是不接地气的,但别有一种雅致的、静水流深的、形而上的美感。

因为这种与世俗规则的脱离,克拉拉、西蒙、卡什帕三人之间的感情才可以达到一种相互欣赏、毫无顾忌和偏爱的稳定;也因为这种爱足够包容,西蒙在拜访兄弟的途中路过前女友的酒馆,会去坦然地要一杯能够洗去路途风尘的酒;因为这种爱足够开阔,西蒙在遇上同性的海因里希后,会为对方的热情和依恋动容,而选择和他开始一段恋情。

这些感情的开端无不来源于一段真诚的自述,无不在更远的新目标出现之时无疾而终,无不在人生的又一个间歇里重新点燃热情,它们的初衷和落点,都是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以及热情。

因此我可以理解,《坦纳兄妹》的写法是纯粹文人式的,每个角色自矜而自恋地用漫长的、不急不躁的篇幅去阐述自己的内心,正如同在传统戏曲中我最爱的昆曲,文人的视角和自主性超越一切角色的限制,作者将自己打散打碎,变形再形变,成为一个在书中独立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却又不是作者真身。

若干年前曾读过《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彼时我尚未读过一本真正的瓦尔泽的作品,但从他者的视角中,我依稀可以看到一个虽不被理解但经过转述变形后依然迷人的潇洒灵魂,今日读《坦纳兄妹》,主人公西蒙让我仿佛看到那个当日活在他人笔下的瓦尔泽其曾经年轻的真实自我剖析。

无人能够真正留住一阵风,正如无人能够留住西蒙自由而独立的人格和灵魂。《坦纳兄妹》适合一个感于放空自己的人,在奢侈的冬日静静观照。

(2023.12)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