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是一部充满爱情与惊悚的小说,讲述了人类女孩贝拉和吸血鬼爱德华之间的禁忌恋情。小说中刻画了爱德华的美貌、高贵和神秘,以及贝拉对他的痴迷和忠诚。然而,爱德华的存在也带来了危险和威胁,这使得两人的爱情更加坎坷和复杂。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读者难以放下。
《暮色》读后感(篇一)
读这本书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虽然语言很简练,但文字的密度巨大;叙述的视角在你不留神的时候已经悄悄转换。
11个短篇,多跟感情有关。它们的共同主题是——暮色。明暗交替之时,万物消散之刻,是结果,也可能是开始。
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分钟》。在二十分钟里,一个人的一生慢慢回放,同时生命也在不可挽回地流逝。有悬念,也有身临其境感,让我感到,时间的冷酷无情。
情节很克制,不说透,有很多留白,甚至有多重意味的结局。需要读者自行解读,甚至是自行构思,将情节补充完整。所以,读完一篇要好好地回味才行。一本二百多页的书,我用了一个星期才读完,可见作者的功力。
《暮色》读后感(篇二)
缓慢,又戛然而止。绝望,又些许疏离地渐渐消散。
都是关于破灭,消逝,失败。
「他认为失败是浪漫的。」,是否失败才是生命的佐证,离群索居才是人最本质的渴望。索特笔下的这一切都被描写得好美,像海边慢慢黯淡的暮色。
整本书有很多我反反复复念了几次也依然很喜欢的句子。三两个字,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和《光年》一样,索特的文字总是诗意化的,像绘画里简单几笔,就很有画面感。
必须记录下我最喜欢的几篇。
被遗忘的她的一生,幻想一点点熄灭。索特写说「她想。她应该告诉他自己所有的感受,所有那些心突然揪紧的时刻。充满希望和漫长白昼的夏天已经过去。她很想跟在他身后,开车从他的房前路过。灯应该还亮着。她能透过窗户看到里面的人。」
最喜欢歌德堂的毁灭。反反复复读了几次。毁灭是混凝土的覆盖。当人生走进拂晓的灰烬里,他说,我们正在接近宇宙的核心。在期冀伟大时却缓慢地被证明是失败作品的中心,只能安慰自己卡夫卡也寂寂无名了一生,但是人生比破碎的梦还冰冷,她终将离开他,伴随着她最爱的建筑的毁灭。
《暮色》读后感(篇三)
菲利普·古雷维奇评价詹姆斯·索特道:“凡是被他描述过的事物,都有更多被唤起。”在“描述”与“唤起”这一过程中,索特的写作方式与故事风格是延绵不绝的一道线,串联起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极简主义的写作风格,如沉默寡言的硬汉,背后是无声胜有声的坚韧与充沛。索特创造的故事世界,充溢着大量的留白,既为故事的发散提供了土壤,又为读者预留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暮色》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处处可以看到留白的印迹。在《在丹吉尔的海滩上》,马尔科姆、妮科与英格在锡切斯海滩上的短暂旅行;在《二十分钟》,简·瓦雷骑马不慎摔倒,在倒地不起的时刻,回忆起了过往的种种;在《美国快车》,弗兰克和艾伦在美国的工作以及欧洲的旅行;在《异国海岸》,特鲁丝在格罗利亚家照顾孩子,认识了一个叫罗比·沃克的男人,两人通信的内容激怒了格罗利亚,于是决定解雇特鲁丝······
同样是索特的短篇小说集,《暮色》与《昨夜》可互文参照,结合阅读。索特做过飞行员,他曾说过,飞行生活的问题在于它完全是活在当下的,转向写作可以从“日子的废墟”中制造出持续而永恒的东西。但在这种“永恒的东西”之中,却可以看到索特式故事的碎片感,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疏离感。
《暮色》毫无疑问是清冷的,在清冷的外表下裹着一颗狂热的内核,认真读来,初始感到陌生,继而陷入疯狂。
《暮色》读后感(篇四)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这就是生活啊。磨损了的爱,耗尽了的热情,被扔到脑后的梦想,被生活重击,但又日复一日幸存下来。
有几篇和卡佛有相似之处,比如《尘土》和《阿尼罗》。有几篇像菲兹杰拉德,比如《美国快车》、《电影》。有几篇像莱辛,对女性心理的描述细腻得几乎不像是男性作者,比如《在丹吉尔的海滩上》、《二十分钟》、《异国海岸》和《暮色》。
最具索特个人特色的,莫过于描写作家生活的《否定之路》和《哥德堂的毁灭》。《否定之路》是我在全集中最喜欢的一篇,索特用隐忍克制的笔法和简洁优雅的词句写下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转变过程。男性的自我认同来源于事业,女性的自我认同来源于爱情。事业不成功的男性往往会陷入自我否定和颓废,而不再盲目追求爱情的女性,却会焕发出强大的自信和魅力。这个主题有些像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男人因为理解而离开,女人因为理解而爱上,这种张力贯穿在索特小说中所有的男女关系里面。
索特描写景色的句子非常优美,充满了力量,读到有些句子的时候,心中的脆弱像在显微镜下一般被放大了。也许人生从来都没有成功或者失败,也没有幸福或者不幸,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无聊。
《暮色》读后感(篇五)
《暮色》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小说集里集合了许多有关失意落寞者的故事。这本短篇小说集似乎是建立一个创意上面。这个创意是,许许多多的失意和落寞者,似乎集锦成了一抹人生的暮色之观,这道暮色惊鸿一般挂在天空上,却又掺杂着挫败和残缺,让读者读罢之后不能放下。
也许故事的主人公们怀有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理念。
其中有一则故事我非常地感触良多。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中年人参加同学聚会的故事,他的同学几乎都已经变成了成功人士,而他,是一个不出名的画家。小说的情节甚为残酷,旧时的同学们捉弄了他,这使他敏感的内心受到了创伤。但在这个残酷无情的故事里面,也保有一丝温情,也就是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一位参加聚会的女士之间的互动。女士对于他的职业和作品表示了很大的兴趣,这似乎是让人欣慰的。看完这篇故事之后,我似乎体会到了一种世界的结构,这就是世俗和不世俗之间的隔阂和鸿沟。艺术可能是主人公真正想要追求的事物,也可能是他抵御世俗最后的碉堡。世俗的,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群体的,然而艺术不是这样,艺术是个人的,是孤独的,反思的,这造成了这两者之间的隔阂。似乎它们都无法理解对方。
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另外一则故事当中,主人公相信相信宇宙的实质正在呈现,他在捕捉转瞬即逝的永恒。他是如何这样做的呢?小说家给了人惊世骇俗的描写。主人公在一个平常,甚至有些无趣的一个晚上,追逐着一个声音,穿过花园,穿过围墙,走了许多路,然而到最后却发现这声音什么都不是。那声音似乎是多年来他的一个执着的念头的化身和象征。他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惊世骇俗的人,伟大的人,发现宇宙的秘密,为此他成为了一名博物学家。然而到头来,到最后,似乎一切不可避免地要归于寡淡,归于平庸。生活中没有那样伟大的存在为他披上华衣,他也没有发现任何与众不同的真相。又是一个落寞的失意者的故事。
似乎每个故事都有一种到头来一场空的感触,这也成就了每个故事暮色般的美。
作者詹姆斯·索特的写法也非常地美。大多数故事的描写似乎读起来都有点漫不经心,但这正是作家想要传达的一种慵懒而贴近真实生活的感触。每个故事里面似乎都流露出来一种夏日炎炎之时,皮肤粘着的切肤之感。也充满了异域的情调。在真实的、指向行动和事实的对话之后,这些故事为我们揭示了每个生活当中的真相,每个故事无法逃脱、让读者无法自拔的结局。而那散文式的文风,那些让人痛楚的描写,以及结局之后意犹未尽的感觉,让詹姆斯·索特的写作成为了极为有魅力的写作。相信如果你甄爱文学的话,这本短篇小说集你一定不能错过。
《暮色》读后感(篇六)
没有读过索特其他的书,整本书读下来,有几个短篇《在丹吉尔的海滩上》《二十分钟》《电影》《暮色》攫住人心,剩余几个就轻轻划过,留不下太多印象。对于大篇幅的短句、不同视角切换这样的著作,是很考验翻译功底的,语言突然的中断,留下大幅空白,就像惊愕住的神情被定格,然后镜头转到了另一场域,依然是生活在行进,没有故事、没有语言,不知所终,不知起始。
用《电影》里的那段话概括最为恰当,“这是一部不那么直接的电影,表面看来风平浪静,日常生活的那种平静。当然了,那并不意味着死水无波。在可见的事物之下隐匿着情感,并因这种隐匿而愈发强烈。恐惧只是偶尔出现,就像冰山的尖顶,不祥地从不知何处冒出来,又没入视野之下。”生活,看似勃勃生机的进行着,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蕴藏着说不出的危机,朝着显现的结局。今日登高望远,顷刻覆灭倒塌。
《暮色》,它是时间性的。“日子如锡皮般纷纷砸下”“仿佛没入了一个有一个十年”“温暖片刻行将消失”。它是连续的,一端是白日艳阳,一端是夜晚深沉,时间缓缓流过,扫过时间自身的每一寸,你驻足,就会看见。它是连续的,一端是过去,一端是未来。多少人怀揣着对过去放不下的偏执生活在当下,无法拥抱未来。那些突然停住的手、始终站定不肯转身的背影、被压抑着没有歇斯底里的挣扎,都困在了当下。它,试图说明,一个人何以陷入如今的境地。
《暮色》,它是色彩性的。暮色,沉沉,一切即将结束,还能看到来时的光亮熹微,那一微光还在心头点亮,人,活着,有时就囿于这一点光,小心护守,不让熄灭,有时又感恩于这光,是它让人的生命不曾熄灭。说到底,不知是谁在呵护谁。灭了,光亮便沉默于黑暗之中。于是,个人消失,焦点消失,人成为偌大世界里的微观,一切过去和未来、音容笑貌和故事,都不再被继续观察和记录,它已停止,湮灭于众生之中,无影无踪。
《暮色》,它是内容性的。一个爱坐在山头看落日的人,内心是安静而克制的。在暮色这种失去性语言的场域里,看着光线被一点点蚕食殆尽,心是寂寥的,是那种不会哭泣的失落和孤单。我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暮色的笼罩下,会想到热闹的酒会、灿烂的人生。哪怕一对热恋的人,在这样被暮色涂抹、四下寂静的旷野中,不能不感到逝去的必然。有的时候,山盟海誓,激情相拥,怅惘未来,都是为了抵抗这模糊、朦胧、说不清、看不清、猜不透的失去。
刘若英在《似水年华》中有一句台词,“傍晚总是会让我觉得很无助,如同全部都要完毕了,但是新的开端又毫无踪影。所以我从小就惧怕面临这个时分,如同身边的全部很快就要消失,却无力去拯救。”
《暮色》读后感(篇七)
冷静的白描,勾勒出人生中光影交替的时刻,沧桑岁月,无须多言。
日子如锡皮般纷纷砸下,所向披靡的晨光漂白了他的眼珠。狭小阴暗的电梯间,她一层接一层下降,仿佛没入一个又一个十年。他开始描述颜色和光线,一只蜂鸟身上那美丽的、微微闪光的绿。他们静静躺着,双脚指向太阳。它的威力已经消退。风一路止歇下来,日光覆在他们身上,淡薄而又泛滥:温暖的片刻行将消逝。——暮色将至,他们必须独自面对命运。
大河在阳光里无声无息地流淌。艺术家的生活终于显得美好了,即便还有那些关于金钱的可怕争吵,以及无事可做的夜晚。此外,尽管经历了这一切,赫奇斯从来不会绝望。他过着一种生活,想象着另外十种,总有一种能为他提供慰藉。
“如今已经很难再想起所有那些场所和夜晚。尼古拉俱乐部,如同一节火车车厢,狭长幽深,微光闪烁。伴着《一二三》旋律起舞的人群,比利酒吧。不知名的明丽面孔,挤满整个酒吧。令人难以忘怀的黑眼睛,一时间灼灼生辉,旋即消失不见。”
“有那么一类小作家,你能看到他在图书馆的某个房间里给自己的小说签名。他的食指是茶色的,一笑满口坏牙。但他懂文学。他骨子里的悲凉就是这么来的。他知道世上都有哪些书,作家们都死在哪里。他的观点冷酷而精准。它们很纯粹,起码可以这么说。
他不算出名,尽管也不乏几个仰慕者。就像婚姻,没什么意思,但还能怎么样呢?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日记。某一页上抄着占星师的一句话:女人是你的天然良伴。有时候吧,或许。仅此而已。他的头发稀薄。衣服有点过时。但他心里清楚,有种伟大的、终极的荣光会降临在某些人身上,触碰默默无闻的他们,重塑他们的人生,尽管他们在自己的时代无人问津。他心目中的英雄是穆齐尔。当然,还有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蒲宁。”
“房间感觉很空旷。天空布满黄澄澄的光线。石堤之间的河面白炽耀眼。水流奔腾,碎作明亮的火焰,中心灼灼,无法直视。
九点钟的时候,天空已经褪色,河水碎裂成银波。十点,它变成了浓汤一样的褐色。驳船和老式汽船缓慢地逆流而上,或是迅疾地顺势而下。在桥墩周围拖出细小的尾迹。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只有水和空气能净化它。在巴塞尔,莱茵河坐落在坚固的石堤之间。”
“在一天结束的那个最终时刻,他们朝她住的旅馆走去。河边的树像石头一样黑。剧院里在演奏《沃采克》,跟着是《魔笛》。印刷厂里有这个城市的地图和那座著名桥梁的图片,画的是它在拿破仑时代的样子。银行里满是新铸造的钱币。她出奇地沉默。他们一度在一家餐馆门口停下脚步,那儿有一箱鱼,比鞋还大的斑鳟在碧水里懒洋洋地游动,鱼嘴慢慢地开合。她的脸在玻璃上清晰可见,就像火车上一个女人的脸,冷漠,孤单。”
“赫奇斯相信人类的个体发展已达到顶点,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必须找到新的方向。但他不相信集体主义。那是死路一条。但出路应该是什么样的,他还不确定。他的作品将揭示这一点,但他还在与时间抗争,与潮流抗争,他被流放了,就像托洛茨基。不幸的是,没有人来杀他。”
“午夜时分,主穹顶断裂,火焰冲出屋顶,咆哮着腾起。镶着特制玻璃的窗户闪着红光,在高温下炸裂。一大群人从附近的村庄,甚至是几英里外的巴塞尔赶来,大火在那里都看得见。穹顶终于倒塌了,从金属风琴管里蹿出绿色和蓝色的火焰。歌德堂消失了,它的主人,它的牧师,它孤独的创造者,慢慢走在拂晓的灰烬中。
原地建起了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新建筑。那座旧的,只留下些照片。”
Excerpt From
暮色(“短篇小说大师”詹姆斯·索特代表作,一个句子就令人心碎,1989福克纳奖获奖作品 理想国出品)
詹姆斯·索特
《暮色》读后感(篇八)
下文来自微博用户 @光明处是你我归处 ,已取得作者授权。
同索特的另一本短篇小说集《昨夜》一样,《暮色》也是沉到极深极静处的作品。叙述角度的频繁切换、时间上的前后挪移,加上情节上的克制与留白,使得这些故事并不适合速读。但如果愿意细看,便会见证它们经久不衰的美丽与哀愁,在纷繁的意象中缓缓浮现。书中有一段话,形容电影的,我觉得拿来讲这部小说集也很合适:
《暮色》有十一个故事,小说集的名字,取自其中一篇同名作品。但这个题目的意味远不止于此。何为暮色?光线消弭,四野昏昏,往昔欢乐不可追地消逝,寂寞正在蔓延。倾颓和衰败,正是书中故事所共有的基调。
“暮色”这一意象在不同的故事中回环往复。《在丹吉尔的海滩上》中的“温暖的片刻行将消逝。忧郁的时辰即将来临,一切都结束的时辰”,《二十分钟》中的“在最后一道暮色中,她看到枝叶凋零的杨树,其余都已消失不见”,《暮色》中的“这是个安详的钟点,是她无力面对的时刻”……
无论是情感的难以为继,还是生命的猝然崩断,亦或是理想的渐次熄灭,人人都沉入暮色。
这些故事充满倾颓与衰败的意象,令人想到《厄舍府的倒塌》,不过没有那么阴郁,非要讲的话,大约它们更现代,更体面、也更加空无。
索特下笔特别克制,许多暗线与伏笔,都要回头看才明白其中关窍。人物也从来不是平白无故落入绝境,重读字里行间都是凶兆,如同积木高塔。崩毁只在最后的一瞬,但危机早已潜藏。
本书的开篇《在丹吉尔的海滩上》,就是这样的作品。
表面上而言,小说的情节再简单不过:马尔科姆和妮科是一对夫妻,他们约了妮科的朋友英格一起去海滩,玩到晚上回家,发现宠物鸟儿死了,妮科和马尔科姆的感情就此分崩离析。听上去有些突兀,但灾难的结局其实并非无所预兆。
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酒店还都黑着,所有的大道都通往大海”,读到此处想起朋友评价另一本书时曾写过一句话,”所有的道路都通向毁灭“,被某种相似的无可避免的命运感击中,心中一沉。
这篇小说中所有的景物描写都很阴郁。
“空”这个字眼反复出现,城里“空空荡荡”,大教堂“里面是空的,从未完工”,街道“随处可见汽车,还是出奇的空旷”,就连泅泳的海里也“空无一人,目光所及的每个方向都没有”。
“空”并非只是空间上的空无,也表现为弥漫在这对夫妻之间的沉默。马尔科姆和妮科两次乘电梯,一次是出发去海边,一次是回公寓,都没有说话,索特对后一次的描写尤其压抑:“电梯上升得很慢。静默悬挂在他们四周。他们看着地板,像输了钱的赌徒。”妮科还单独乘过一次电梯,索特是这样写的:“以同样缓慢的速度,她一层接一层地下降,仿佛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十年。”他们的关系也正像这缓缓下降的电梯,一点一点衰败,直到难以为继。
造成这种衰败的不仅仅是沉默,或许也是婚姻中长期的不理解。在海滩边的餐厅,妮科跟马尔科姆说有音乐声,马尔科姆却“什么都没听到”。又比方说那只鸟儿——它的死是压垮两人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妮科在出门前就表达过对鸟儿健康状况的担忧,可是马尔科姆却不以为然。这许多琐碎的细节,将倾塌归罪于哪一个都显得不公,但事情又的确走到这样一种地步,一切都在下沉,一切都在消散。
情感的崩解之外,理想的幻灭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郁郁不得志的艺术家,作为一种类型人物,在故事间游荡不去。
《电影》里,编剧彼得·朗怀揣心血之作投入这个行业,却屡屡遭遇慢待。他奉为缪斯女神一样的主演,也对他爱答不理,即使她正在念的正是他的台词:“他创造的东西。就像一双鞋子。她穿上试了,很好看,但她不会想鞋子是谁做的。”夜里他躺在床上,那一段描写美而残酷:“他像个穷学生一样躺在床上———自始至终,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怀抱梦想睡着了。窗户开着。冷空气涌向他,如同大海淹没失明的水手,浸透他,充满整个房间。他两脚搭在一起躺在那里,像一个殉道者,面朝上帝。”
《否定之路》里,尼莱是无人问津的写作者,寄希望于有种“伟大的、终极的荣光会降临”,但终于没有等到,交往的女友也在等待中失去信心——“她不再相信他了。他说的一些话她还是会信,但不是信他这个人。她已失去信心”。
《歌德堂的毁灭》里,赫奇斯写着写不出的伟大作品,他“落了单。男人在他这个年纪都已功成名就,所有一切都从他身边错过了。不管怎么说,他常有这种感觉。他了解塞万提斯、司汤达、伊塔洛·斯维沃的人生,但都不像他自己的这样荒唐。无论走到哪儿,他都带着他的笔记本和报纸。没有比纸更重的东西了”。
还有《阿尼罗》。故事的主角是木匠费恩,在达特茅斯拿到过历史学的学位。他并未像前几位那样,在艺术的道路上遭遇失败,实际上,他从来都未能开始——“他身上有种东西已经熄灭了。他年轻的时候,人们认为那是某种天赋,但他从未真正开启人生”。然而,“他仍然认为自己是特殊的,有别于其他任何人”。或许正是这种妄念,使整个故事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深夜里,他听到院子中一阵奇异的响动,好像某种神秘的语言,他怀着迷乱似的狂喜跑出去,想要听清,却因为动作太大惊走了那个声音。在懊悔中他匆匆返回,脑海中不断重复残存的词语,希望记下它们,没想到遇上闻声而来的妻子,无法逃开她殷切的关心,绝望地忘掉了一切。“不要,他恳求道,摇着头。一个词消失了。不,不。它像大海里的什么东西一样扑腾着散开。”那个声音,究竟是费恩在长期酗酒后精神错乱产生的幻听,还是某种他一直渴求的艺术灵感,读者不得而知。但无论是哪一个,它的消逝都如此令人悲伤——最后的希望在道路尽头也终于破灭。
但最为酷烈的消散,还要数《二十分钟》这一篇,它讲述的是一条生命的流逝。主人公骑马跌下受了致命伤,题目中的“二十分钟”,其实也就是她躺在地上等待死亡的二十分钟。这故事的篇幅短得骇人,密度高得惊人,如同Gourevitch评论的那样,“同时容纳了悬念、极度痛苦的挣扎,以及动人的柔情”,”刚好写了在二十分钟里面发生的故事,而那二十分钟呈现了一个人的一生”。
故事的开头有这样的句子:“她父亲过去住在爱尔兰,那里的人们会在周日早晨骑着马进餐厅,主人身着全套骑马装倒在床上死去。她自己的生活也变成了那样。”第一次读到这里时,我还不明白“她自己的生活也变成了这样”是什么意思。这种回看时的悚然心惊,大约也是索特作品的魅力之一。
以我极难忘的一段书中描写作为结尾吧,这个段落中所呈现的平淡的恐怖与隐匿的衰颓,正是那笼罩着整本小说集的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