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终结的感觉》描绘了主人公在接近死亡时的内心挣扎和追忆。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令人深思。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无奈。读后感慨万千,引人深思。
终结的感觉读后感(一)
“回溯某些模糊的记忆,时间已将它们扭曲变形……” “这最后一幕我没有真正见过,但是,你最后所记得的,并不总是与你曾经目睹的完全一样。” 你也不敢承认自己性格中的冷漠与自私,对他人的伤害 你也通过遗忘、篡改记忆来保护自我认知,逃避愧疚与责任 一记耳光,巴恩斯打醒了我的自欺欺人、自我美化、自己给自己找的合理化缘由‼
1/3页终结的感觉读后感(二)
口语化的描述让人跟着托尼走过了他莽撞懵懂的青春和潦草匆忙的成年,抵达到暮霭沉沉之时,但那并非成熟与智慧,而是更多的迷茫与无奈。与其说人世间的真实就如历史一样充满幻觉和时滞,不如说我们活着的每一刻都不能被下一刻的自己所记忆与接受,直到终结来临,才了解编织出罪孽和心碎的脉络早已铺陈于脚底,无处选择亦无从变更。故事的结构简单,双线并行,以艾德里安作为映照和线索,展开了托尼一生的友情与恋情的故事。在这里,艾德里安只是静静的湖面,映照出所有男主角内心的茫然与挣扎。在长篇累牍的夹叙夹议里,男主角的心理描写总是掺杂着令人共鸣的生活感悟,但是用词遣句也因此失之简洁,几度让我在流水账里神游,不过最后剧情的转折和收束升华了这一点,让人只觉得扑面而来的伤感和不安如浪潮涌,吞没了每一个身不由己滑向时间终点的人。
2/3页终结的感觉读后感(三)
初读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在2016年夏天,那时大概是慕布克文学奖之名,对小说的兴趣多在其思想内涵,着眼于挑拣“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产生的确定性就是历史”“历史既是胜利者的谎言,也是失败者的自欺欺人”等等一些浮溢启发与个性的文句。我自这本书开始寻读巴恩斯,对英国文学所展现的哲思平添好感,将他的几部著作推荐给朋友,确定他是我欣然习之的作家。时隔五年,山医图西教室故迹不再,我与故人的生活各自流转至新的阶段。此番重读,对已然忘却的结构与情节更多品味,体认与爱慕俱增。同时,某种程度上,重读也是一场祛魅之旅,生活令读者与文本的视角更平等,距离更接近,它提醒过我,现实可以改变(甚至颠覆)对曾经的审评。时间的延续与溶解,记忆的模糊与闪烁,无尽的新生、创造、想象与再选择,哪怕故事走向终结的时刻,或许亦难有定论无疑的“终结的感觉”。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