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捕捉阿凡达》讲述了一名年轻的科学家利用新技术成功捕捉到了一只神秘的外星生物——阿凡达。通过捕捉和研究,科学家们逐渐了解了阿凡达的生态特性和文化习俗。然而,随着更多的阿凡达被捕捉,人类与外星生物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引发了一场思辨和冲突。
《捕捉阿凡达》观后感(篇一)
这部电影以3D效果给观众们呈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异域世界,潘多拉星球色彩缤纷,刻画的土著居民纳威人拥有美丽的蓝色皮肤,还有健美的身形,他们身体轻盈,动作矫捷,给人以完全崭新的视觉感受,3D的效果更是使得观众们身临其境,感受深刻。这部电影不仅仅给人全新的美好视觉效果 ,在情节上,也讲到爱护环境,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教育意义。
1/3页《捕捉阿凡达》观后感(篇二)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很多话想说。首先,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人类一个警醒,警告我们不要再滥用地球资源了。否则我们将别我去处。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其次,这部电影也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地球的资源是无限的,用完了可以再到别的星球去采集,这是人类的妄想!当人类发现地球已经没有资源可以利用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这世上没有后悔药。
2/3页《捕捉阿凡达》观后感(篇三)
除了老卢,卡神也绝对是电影圈里头神奇的存在。
这个号称拍了七部半电影的大神,每一部电影都让人无话可说。
特别是《阿凡达》,电影里头特效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部纪录片,是讲述的《阿凡达》从一个想法到完全成片的全过程。
不过,小编心目中,最爱的还是卡神的《终结者》。
大概这种类型的电影,演员是最辛苦的。
看到大银幕上华丽的飞行,拍摄现场竟然是这个鬼样,小编也是不厚道的笑出了猪叫。
这……这不就是短视频里头拍的偶像派骑马么。
卡神那“七部半”作品里头,《泰坦尼克》当然是必须提的一部。
当年,涌进电影院的,有多少是冲着那一个镜头去的?
小李子还没变形的身材和绝世美颜,谁关心那个啊,反正,他迟早会变成油腻大叔。
时隔多年,小李子完美变成油腻大叔,《泰坦尼克》竟然又收割了一波韭菜,你说,这心甘情愿的被收割,到哪里去说理去。
比……股市……好太多吧。
《阿凡达》的诞生,绝对是个系统工程。
为了银幕上的百多分钟,幕后的组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
这个想法,在卡神很早很早就有了,奈何受限于技术。
如今,技术力量够了,来吧。
其实,先期“不需要技术”的工作,也非常繁琐。
除了所谓的“计算机技术”之外,需要考虑这个杜撰出来的潘多拉星球上,有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生物,什么样的服饰,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音乐……
每一个行业,都是需要专业技术。
由于是生肉,甚至都找不到英文字幕,以小编半吊子的英文水平,其实也听不太明白纪录片大部分的专业名词。
这卡神在片场一直鼓捣的,大概是虚拟摄像机。
这个拍摄过程,演员的内心台词大概都很丰富吧。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不是说着玩的。
不用惊讶电影中为什么每一个外星人表情都如此逼真,因为,都是每一个演员表演出来的。
电影里头精彩的大战,在片场也“不过”是一个比粉红女巫还“蛇精”的群魔乱舞。
仪式的那场戏,也是所有演员坐在棚内一个劲的“摇晃”。
虽然是一部基本以CG为支持的电影,但卡神在细节方面也绝对舍得花钱。
甚至不惜亲自上阵,这么调皮的导演,绝对要记录下来。
为了“节约经费”,演员在拍戏时,是戴着“耳朵”的,这大概可以为后期省下一大笔费用。
这里,除了女巫的角度能对上外,俩地球人的角度、眼神和表情貌似都对不上,一切都能后期处理吧。
拍和动物打斗的戏,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卡神只需要一个超大“竹蜻蜓”。
中场休息时,卡神也会坐到机甲上俯瞰一下片场。
正面交火的那场戏,原来是这样拍的。
那个“不幸”的演员,一直挂在那里,等待同事把一梭子打完。
这场戏拍完,卡神收获了意外惊喜。
这可不是按照本子上来拍的。
哎,电影里头华丽的“通神”戏,现场拍起来,是这个样子滴。
最后,卡神也毫不掩饰自己拍《阿凡达》的目的。
希望世界和平。
更希望卡神也拍拍别的,比如像《真实的谎言》那样的。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