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西线无战事》的读后感大全

《西线无战事》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4 15:20:14
《西线无战事》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04 15:20:14   小编: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写一战期间德国士兵保尔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小说以真实的细节和深刻的描写打动读者,引发对战争的反思。在战争的背后,士兵们的生命和理想被摧毁,他们被迫成为杀人机器。这部作品唤起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呼吁珍惜和平的可贵。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一篇

满分是多少分就会打多少分的好书。

成书于1928年的,以第一人称叙述一名普通德国士兵在一战期间的经历。

一群受到蛊惑被迫卷入战争的普通人,他们在奔赴战场之前就像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存在的人,记不住名字却又印象深刻。

只是很可惜,这样一部诞生于一战后的德国,引起轰动的反战小说,并没有阻止二战将曾经的痛苦再次重演。

再说这版的优点,姜乙的翻译很绝,再加上封面上的蝴蝶,让我想起了1930年那版的电影结尾,都是加分项。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二篇

历史的车轮被战争推动,轰轰隆隆向前碾过,留在身后的只有被碾碎的普通人的身体,还有生命。战争也许推动了后面的文明,可是却毁掉了更多的希望——人本身。

“You know, they say we die twice, 你知道吗,人们说我们会死两次, once when the breath leaves our body, and once when the last person we know says our name. 一次是当呼吸离开我们的身体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我们认识的人最后一次叫出我们名字的时候。”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三篇

看到书名,那么熟悉,似乎看过?听过?一拍脑门,是前一段时间在抖音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里听过解说,经典小说翻拍,1930年的版本,2022年的版本,两个电影版本,褒贬不一,22年版本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最佳摄影奖。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了一个拍摄手法“一镜到底”。翻开书,有一种停不下的感受,就如同“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一样,同主人公一起亲临第一次世界大战,感受中弹后的真实疼痛感,感受失去战友的无奈,感受休战时候的片刻安宁,感受战争的残酷。这本书从一位前线战士的第一视角带你领略战争的冷漠、血腥。战争意味着什么?那些失去代表生命的数字又意味着什么?想必作者是为了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祈祷世界和平的用心。比较推荐现在年轻人看,了解历史,了解战争,了解和平来之不易,珍惜当下安定幸福的生活。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四篇

感谢豆瓣鉴书团的活动,感谢果麦赠书。

年初看了最新的《西线无战事》电影,当时看完就有一种空虚又悲伤的感觉。这次读完书的感觉有些不一样,可能因为没有恢弘血腥的战争画面用作视觉震撼,反而从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暗流涌动的平静。

雷马克的笔触是克制的。尽管他在书里写士兵被战争折磨得多么麻木不仁,但是能感觉到他对战争的愤怒,对成年人用权力和狡猾的话术碾压青少年的行为的憎恨。这不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的那些不痛不痒的漂亮话,这是带着血泪的控诉,震撼人心。

喜欢雷马克对一些细节的描写,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到战争对人性和温情的绞杀。等待着死人用不到的靴子,做不完的手术和不断轮换的病床,这些一闪而过的片段才是战争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个警醒。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五篇

首先感谢豆瓣荐书团举办的这次活动,其次感谢果麦文化赠送的这本图书。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埃里希.玛里亚.雷马克的著作。书中直观地描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学校走向战场,最终死在凶残战争机器中一代人的命运。主人公保罗鲍曼在老师地鼓舞下于1914年入伍自愿参军,青葱少年逐渐沦为战争,内心极速衰老凋零。

惨无人道的战争,阵亡的战友,现实与理想相激烈碰撞,反战思考等内容通过保罗内心声音在书中详细描写出来。参与一战,同时又被一战所毁的年轻人被称为迷茫的一代,这种创伤不只是身体上的摧残,更是精神上的扭曲,如同洪水般冲垮一代青年尚未成型的三观,让他们毕生难以走出战争的阴影。

在书中有一幕最为讽刺,又同时最为心酸。在保罗负伤回家休假的14天中,看到远离前线的居民,滔滔不绝地讨论这次战争。每一个人都对战争有所见解与思考,仿佛自己是指挥这场战争的军事家,没有人讨论战争的恐怖、战死的将士与战争背后,经济衰退,满目疮痍的家园。人们有且仅有热烈沸腾的民族自豪感,希望战胜后获得巨大的利益及荣耀,可是付出的都是弥足珍贵、鲜活生命。

书中结尾喊出“西线无战事”,在被巨大战争机器裹挟之下,普通百姓生命如同蚂蚁一般渺小且卑微,出生起便被上层领导所操控,是那么惊险刺激,同时又那么索然无味。他们的存在只是在战场中或是政治中可悲的棋子,他人嘴里的谈资。

西线无战事,过好每一天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六篇

如果不是去年的俄乌冲突,我会觉得战争是野蛮人时代特有的标志。

那些被摧毁的名著,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人们,还有那些受伤的无辜群众,成为局外世界的茶余饭后。

复杂的战争背景,受难的平民,都一一呈现在媒体的各种镜头中。但我不知道那些真正处于实战中的普通战士究竟是什么状态和心态。

德国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就是以一名普通的战士角度描述了一路的心路旅程。

庆幸以前没有看过改编电影,也庆幸在俄乌冲突后才翻开这本书,在有了一定感触后才能更深入的体会。

学校里没有作战经验的老师,盲目地鼓动毫无经验的学生参入战场;指挥部没有前线经验的教官,苛刻地谩骂与刁难新兵;战场后方被囚的敌方战俘;战场前线两方的赤身搏斗;无奈无力地面对战友的死亡;第一次亲手杀死敌方…

每一段冲突都让人看得胆战心惊,每一段平淡又让人纠起更大的心,因为之后会有更惨的经历。

每个国家的战士都是为了保卫自己国家,他们大部分都是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为了掌权者的意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远离自己的家人,扛起枪,互相杀戮,面对伤痛,甚至死亡。

在战争中长大的一群人,他们这几年的工作就是杀戮,这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他们对生的认识局限于死亡。以后他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七篇

一天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只是跟随作者观看了一场战争,或者说像个战地记者。

以前看战争类型的电影更多一些,因此对血肉横飞的残酷血腥画面更有深刻的印象。本以为文字的方式必将使故事不那么具有史诗感,但是放下书的那一刻,一些片段依旧在耳边振聋发聩。

我们都是和平年代诞生的孩子,不曾亲眼见过断肢残骸,不曾听到人之将死的呻吟,我们在想象中塑造一种战争,在想象中品味一种恐惧。

经历过战争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就像书中写的:“人们不会理解我们——先于我们成长的那代人,虽然和我们在这里共度了几年,但他们还有张床,有份工作,他们会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不久将忘记战争——而后于我们成长的一代人,跟我们从前一样,对我们感到陌生,而把我们推到一边。我们对自己来说也是多余的。我们将继续成长,一些人会适应,一些人会融入,很多人会无所适从——年华将化为乌有,我们终有一死。”在战争年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难以寻求认同和价值,我不知该如何评价。

战争吞噬鲜血,肉体和亡灵,竟也生生把一个亲历者的一生葬送了。

看到雷马克对位高权重者对于战争无足轻重的态度的批判,也点醒了我。可是普通人,真的能逃过那样的命运吗!和平不断地被建立在无数生命的逝去上,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只能叹息。

“如果几千年的文明根本无法阻止血流成河,阻止痛苦的徒刑,那么一切都是谎言,都无足轻重。”

雨夜,街上车水马龙,我只感到自己的心脏依旧在隆隆地努力搏动。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八篇

雷马克的文笔,是一把冰冷的手术刀,残酷地划开被人精心包裹的战争冠冕堂皇的外皮,露出惨烈的内脏给你看:弥漫在战壕里的浓雾、布满血污的沼泽泥坑、炸成碎肉的尸体和精神崩溃的士兵;雷马克的文笔又如拂过战场上空的暖风,描绘了保罗和法国姑娘的春风一遇,对战前生活的怀念,和战友们惺惺相惜互为依靠的感情。

主人公保罗,一个懵懵懂懂刚准备开启自己人生之路的学生,被自己爱国之情熊熊燃烧的老师推向部队,为了在战场上生存,不得已转变为放弃思想的战争机器。一次休假,唤起了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人”的思想又重新注入他的头脑,然而这也给他带来了痛苦:他发现自己只知道如何在战场上活命,却丢失了生活的目标和意义。面对战场上的敌人,他发现他们不过是和他一样生活在不同语境下的普通人,做着普通的工作有自己的亲人和爱人,只不过被战争操纵者一声令下,就献出自己的人生,冒着枪林弹雨去和陌生人厮杀。他思索他真正的敌人是谁?是推学生们上战场,却保护自己儿子的虚伪老师,是苦练他们的虐待狂下士教官,还是那些从战争中获利的战争操纵者,克扣前线物资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的战争贩子?

而思索这一切全然无用,思想无法帮助他在战场上活下来,战友间的相互扶持成了这段黑暗日子仅剩的人性之光,成了飞舞在残酷战壕上空的一只翩翩蝴蝶,脆弱又美好。然而这一点微光,也随着最后一位战友的逝去而粉碎了。

保罗的死,没有具体的描述,只有一个词:“阵亡”,而这一个词又被淹没在一句简短的前线战报下:“西线无战事。”战争总是被包装成一个个宏大又沉重的命题:保卫、荣誉、牺牲、奉献,所有这些词语每个都有千斤重,隆隆碾过每一个具体又脆弱的生命,盖过了他们的声音。而惨烈又痛苦的战争带来的呐喊和呻吟,正是由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发出的。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九篇

文章标题来自太白文艺版本的第224页。

句子很简单。读到这里,本书已经差不多读完了,全书浓重的无力感和悲欲层层堆积起来,终于在这一简短的呐喊中爆发。

什么是生活?

平凡是生活,奢靡也是生活,而有些人的生活,是战争。

本书描写了以战争为生活的那一代人,他们那颗无知无畏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好感的心灵,如何在经过军队的摧残,战争的洗礼而逐渐破碎瓦解直至消弭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慢慢地从失去了为人的尊严,到失去了对普通生活的适应力,再到失去了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生命。

他们失去了太多,被剥夺了太多,而这个曾经令人向往的世界,回报给他们的只有残忍和无情。

最好的事情,做着这些事的人,如何定义什么是最好的事情呢?我不知道。

会不会有那么一刻,我也做着自以为最好的事情,却为他人为自己扣上了枷锁。

这句话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上个月看的一本书,名字虽然不值一提,表达得却是完全相反的东西,如果一个作家的写作手法在于如何使读者感到信服,那么这本书的作者无疑能力优秀得多。

战争是如此地残酷,任何一个上了战场的人,除了珍视自己“渺小”的性命以外,还能有多大的余裕去奉献给“伟大”叙事呢?

在书中,主角从战场上短暂回来,听他人指点山河,却感受到了一种奇异的隔离感。

离战场越远,一个人的爱国情怀就越为激烈,大抵如此吧。

书读完了,人却没法静下来。

仿佛还和主角躲在战壕的坑底,闭上眼睛,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枪,祈祷着上方的枪林弹雨能停下来,祈祷着炸弹不会落下,激起死亡的喷泉。

西线无战事。

整个前线寂静无声。

我却死了。

是谁杀了我?

是什么杀了我?

有人可以对我的死亡负责吗?

负责是不是一个形而向上压根不实际存在的抽象概念?

如果没有人可以为我负责。

那我又是为了什么而上的战场?

书的结尾,保罗死前表情镇定,仿佛为这样的死感到满意。

又要如何去诠释一场满意的死亡呢。

也许死了就是死了,不需要诠释,毕竟生前的行为已经被诠释过了头。

哦,生活,生活,生活!

咬牙切齿地读着、充满激情地念着、满怀期许地喊着,这就是生活。

我们没有选择,只能生活,然后等待着一切结束,等待着死亡降临,等待着命运的终响。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十篇

“他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读完德裔作家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的电影原著小说《西线无战事》,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没想到,平实的语言讲述,居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为一部经典的反战题材的文学著作,书中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融入了作者的部分真实经历。同时,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及对战争的诸多思考,也让人感慨万千。 正如前言中所说的那样,本书既不是控诉,也不是自白。只是试着描写被战争毁掉的一代人——即使他们躲过了炮弹,可事实上却留下了终生难以治愈的心理伤痛。 •因为战争,他们野蛮生长 十九岁的年纪,正是青春年少。本来,保罗和他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应该拥有美好而正常的未来。然而,一个冲动的决定,却促使他们走向了另一种人生。 由于战争急缺人手,保罗和同学们在老师康托列克的怂恿下,自愿参军入伍。谁料,到了前线之后才发现,战争其实意味着流血和牺牲。 当浪漫的英雄主义幻想被打破,他们只能选择接受现实。不过,随着一次次死亡的到来,这些年轻的生命也曾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他们说脏话,发泄情绪,谈论过去,也畅想未来。如果说第一次看到死亡,使他们感到恐惧,那么后来面对大量同伴的死亡,他们所能表现的只有麻木。 •因为家人,他们心怀眷恋 在本书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保罗回家探亲的场景描写。从热血少年到被迫走向成熟,他不得不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是的,一切都回不去了。保罗和他的同学都过上了一种不被理解的生活。他们是熟人眼中保家卫国的英雄,可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潜藏在心底的恐惧。 尤其是在亲眼看着同班同学,因为受伤必须接受截肢手术,并逐渐成为失去生命的尸体。幸运的是,千千万万像保罗一样的年轻人,还有来自家人的关心。 战争使人失去情感,变成廉价的机器。而这份来自家人的爱,则唤醒了他们沉睡的灵魂。尽管这种眷恋,同样伴随着痛苦。 •因为痛苦,他们紧紧相依 当死亡变成一种常态,曾经的学生变成了身经百战的士兵,他们也更珍惜彼此的存在。所谓患难见真情,大抵如此。

随着一个同伴又一个同伴的死亡,孤身一人的保罗,无可避免地走向了相同的道路。也许,对他来说,死亡才是如释重负的解脱。 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在制造武器和言辞,好让这一切更精妙、更持久地延续下去。而在这里、那里,在全世界都发生着类似的悲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死于战争。 难道战争真的不可避免吗?不,战争是人为的灾祸。如果可以避免,谁想死去?归根结底,是谁在制造死亡、制造战争,才是问题的本质。 在我看来,《西线无战事》是一部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所有人引以为戒!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十一篇

年轻的时候,对战争的理解总是浮于表面。觉得战争不过是一场争执,甚至在中学的历史课题上,把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化成为爽文——只要是胜利了,战争就是碾压的快感。

随着年岁渐长,我也从那个动不动就觉得世界末日了好的愤青,变成了一心只求岁月静好的中年怂包。战争不再是银幕上光鲜的英雄史诗,更多是普通人的灾难——流离失所、朝不保夕。

如果说《何以为家》和各种难民的文学让人看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灾难,那么《西线无战事》则是刷新了我对战争棋子的理解。

《西线无战事》是年轻士兵保罗·博伊默尔在前线的自白书。他与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他见证了这个班的战友的阵亡,最后自己也倒在前线,只剩下一句:西线无战事。

说实话,《西线无战事》并不是那种很“好看”的小说,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光伟正、带着主角光环的男主大杀四方。它只有一种平淡的哀伤,一种无力的愤怒,像是一把刀插进了心里,拔不出来……

年轻人在政府和老师的鼓动下,带着激情走向战场,却对自己所面临的未来一无所知。在后记中,还能看到删节的部分,“康托列克”们认为年轻人需要上战场,却偷偷藏起了自己的儿子。而更让人失望的是,这些年轻生命的陨落,没有人需要承受罪过。

战争中的棋子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他们与对面的排字工没有仇怨,却不得不互相攻击,互相杀戮。为了所谓的“冒犯”,让并没有觉得冒犯的人走向战场,我也不禁想问:“为什么觉得战争有必要的人,不自己上战场呢?”

我带着那么多的疑问,就像年轻的保罗一样,但这个世界不会给我,更不会给他以答案。我终于理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上过战场的人总那么粗鲁,因为他们面对的世界没有给他们思考的机会,思考意味着死亡。

前线是一道分界线,跨过了这条线,人便成为了兽。

我总希望最后保罗能活着,但转念一想,他在踏入战场的那刻,年轻生命的思想就已经死去。说到底,西线不能有战事,哪条线都不应该有。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十二篇

孩提时代,看拿破仑的传记小说,他的那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我影响很大,曾一度,我把它作为了我的座右铭。

也是在这句名言的作祟下,我在识字有限的情况下,囫囵吞枣的一口气看了邱吉尔、罗斯福、斯大林以及希特勒的传记,主题重点都是围绕第二次 世 界 大 战 有关的战 役和事 件。

小小的年纪,只记得当时的情感既简单,又复杂的,有正义,有崇拜,有憎恨,还有恐惧。在我有限的认知里,除了在书里简单感知对与错,是与非,我无从从全局来认识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无从从个人的角度有所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后来成长过程,因为知识面的不断扩充,人 生 观、价 值 观等的不断形成,以及了解更多的世 界 霸 权 主 义 战 争时,才逐渐清楚、辩证地认知了昔日我崇尚的那些人和事。才反身回去思考其带给民众的伤害和阴影等。

今天,当我读完德国作家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时,脑子里不断回响的是那句“西 线 无 战 事……”眼前闪现的却是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全班同学在整个战 事中先后死去的场景。

这群鲜活的青年,不,应该是稚气尚未脱的少年,在所谓的“英 雄 气 概”、“神 圣 责 任”和“祖 国”不断薰染下,甚至是个人 英 雄 主 义的作祟下,抱着幻想参 军 入 伍。在接受短期训练后开赴西 线 战 场。

他们在第一次雨点般的炮 火中,遭受残忍现实的痛击。终究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 火和野蛮的搏 杀。幻想破灭,唯一动力就是活下去,共同命运中形成的友谊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有人说,战 争与士 兵个人之间的矛盾和背离,就体现在战 争是所有人都关心的,而士 兵只有很少人关心,甚至微不足道。寥寥几字,却无情的痛击了战争中个人的生命如草芥。

我是众多阅读者之一,不管是怎样的阅读,年少时,年青时,还是现在,如果没有像雷马克这样把亲身经历加工倾述笔端,很多人很难身临其境的去想象,也很难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命如蝼蚁的士 兵的思想和经历,更不容易把光聚焦在这些羸弱年轻人身上去思考一些影响。

毕竟,惯性思维和驯化,促使人们眼里只有“面”上的一切,而无法从“点”上去顾及才刚开始热爱生活的年纪,谁愿意不得不对面对的这一切开炮呢!

“我们的思想是黏土,被日月的平易近人揉捏。休息时,它还算好,上了战 场,它就死了,里里外外遍布着满是弹坑的荒野……”

文中有很多这样一针见血,却直达要义的描写,让人特别的疼痛和压抑,同时也庆幸自己生活在当下,这样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里。

我也相信: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们,在这样的时代 也会再轻易地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