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蒙古草原纪行》,我被作者对蒙古草原的真实描写深深打动。书中生动描绘了广袤草原上的牧民生活、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传统。通过文字,仿佛置身于蒙古的大草原之上,感受到了那份纯朴与自由。这本书让我更加向往大自然的原始之美。
《蒙古草原纪行》读后感(一)
试想这样的一种场景,当你完全置身于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之中,你会有哪些感想?你会如何去记录你面对这个环境时的感想?再思考,你会做些什么?
此外,分开设想两种场景,一种是你现在所处的环境比你自己平日里身处的环境要好很多?另一种则是不如你平日里身处的环境。在这两种迥然不同于往昔的环境的环境之中,你的感想会相同吗?所想要做,和实际上会做的事情会一样吗?
我想许多读者在初读《蒙古草原纪行》的时候,都会和我产生相同的问题。二十世纪初,一个美利坚的探险家、博物学家,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初次踏上辽阔的蒙古草原时,他会想到些什么,并且做些什么呢?《蒙古草原纪行》一书给了我们答案。他会仔细地体会沿途所发生的一切,也会仔细地去记录他所看到的一切,尤其是他所看到的完全不同于他日常生活中的景象时。
我想这也会是大多数读者在新到某个地方所会做的事情。当然,我们有手机、摄像机等设备,可以帮助我们大量记录我们觉得需要保存下来的每一个时刻,而且不同于十九世纪初的这位博物学家,我们不需要考虑胶卷够不够用的问题,也不需要考虑存储够不够的问题。我们或许要考量的是电量问题,设备有没有足够多的电量,以满足我们疯狂的拍照欲望。当然,这仍旧是无足轻重的,街头随处可见的充电设施,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补充电量,何况快充设备已然成为当下手机的默认设定。在设备和技术的加持下,我们甚至可以不加选择地去拍摄、去记录。
然而,这一切对于十九世纪初的博物学家来说,却是想都不敢想的空谈。在需要考虑胶卷的情况下,他必须谨慎地选择什么需要拍摄,什么只能被割爱。余下的不能用摄像头记录的就只能凭借自己手中的纸笔来记录,而这毫无疑问又对笔上功夫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蒙古草原纪行》一书中列出了多张博物学家所拍摄的照片,从中读者或许可以窥探出作者的选择范围和选择偏好。虽然这种选择对今天的读者已然无关紧要,但是这种选择的意识是需要保留的,只有会选择,才能获得更为美好的旅行体验。《蒙古草原纪行》中的插图显示出这位博物学家在选材时尽可能地覆盖到各个方面,包括当地的民众,独特的景物,以及对他而言一些有意义的时刻。这种富有个人化的记录使得这种纪行显得独特,显得别样。
此外,纪行的别样不仅仅体现在图片之中,还体现在记录之中。从《蒙古草原纪行》各章的标题中不难发现,作者所选取的内容也是非常别样的。这种别样也体现出作者的职业特征,由于是博物学家,所以他对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更感兴趣。这种兴趣体现在书中就是书中的多个章节都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展开的。
光关注动植物当然是不够的,作者还敏锐地察觉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同时还讲述了这些动植物同当地居民的关系。对当地居民生活的描述以及人与动植物关系等的描述,使得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民族志的意义。通过阅读,读者也将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民众的生活。这也使得这部游记显得别样。
光是有内容本身的别样当然是不足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读者要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别样的体验。《蒙古草原纪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点。首先,本书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都是同我们高度异质化的,通过阅读,读者将体会到当下与过去的巨大差异。过去泥泞不堪的道路或许早已为硬化道路所取代。其次,对大多数尚未亲自踏入蒙古草原的读者而言,那片草原仍是充满着神秘和圣洁的存在。如果有机会亲自旅行,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果暂无机会,《蒙古草原纪行》一书也算是为大家展现了蒙古草原的一面。再次,作为西人,对当时还未完全开发的地区的记录会秉持的视角也是值得慎思的。当我们进入到类似的环境之中,我们会如何去记录,也是值得深思的议题。但凡有旅行游记的存在,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
体会游记的最佳办法当然是亲自踏上游记中所涉及的那片土地,亲自去感受那片土地及其之上的居民所焕发出的精神。《蒙古草原纪行》虽然别样,但更为别样的将会是读者自己手持本书,沿着书中的路线亲自踏上蒙古草原。行笔至此,期待读者朋友们早日踏上蒙古草原,也期愿大家能有足够的闲暇,亲自领略蒙古草原的魅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3页《蒙古草原纪行》读后感(二)
1916年-1917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第一探险队沿着中国西藏和缅甸边界,在云南从事动物学研究,那次的经历在《探路中国》一书中。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一直希望继续有关亚洲的考察,而1918年 “一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另一次考察:在蒙古高原及华北地区,与亚洲第二探险队的考察开始了。这本书是以一个探险家的视角,对这次考察工作和旅行的记述。
本书共有十九章节,引言是介绍蒙古地区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从成吉思汗起到当下的时局。第一、二章是进入戈壁,狂奔的羚羊、骑着骆驼的蒙古骑兵、穿着长袍的蒙古族人、一望无垠的草原。经过了乌德,前往库伦的路上,遇见了野狼、大鸨、沙鸡,途径叨林大喇嘛寺(今乔伊尔),遂到达库伦。
第三章是四天后从库伦返程时戈壁滩上开车的“倒霉”轶事。全程需向东穿过山谷,到达横跨图拉河的俄国大乔,然后沿着商队小径向南驶去卡拉根。途中遭遇汽车零件损坏、又遇上了冰雹。从早上天灰蒙蒙出发到晚上,一天只行驶了60英里。每一天都有一些情况发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汽车没油了,作者一行用羊脂肪加热成油上路,途中还有干粪点不着、用火苗煮水等“趣事”发生,在黑麻胡村停留一晚后骑马赶往卡拉根,路上又持续降雨,作者左腿被马踢伤,只能在山脚下的客栈歇脚。到了卡拉根再踏上前往北京的路后,“倒霉”的旅程才算结束。
到现在介绍了书籍的前三章,大致对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前半部分是蒙古草原的诱惑,后半部分是蒙古的南边——山西。山西有无数的羊群,其中最有名的是盘羊。由于政治因素,山匪横行,而山匪给了羊群活路。作者把土匪比作野生动物:你不惹土匪,土匪也不会来惹你。这种形容非常直给,让人啼笑皆非。山西盘羊、马鹿、狍子和斑羚羊的狩猎让作者印象深刻。当然,对狩猎的反思虽然只有短短一段文字,也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对于动物种群的担忧。
最后一章中,作者眼中的贝子气度不凡,从容不迫,尽管已经改朝换代,但作者对皇家人的形容让我印象深刻,使我联想到《最后的贵族》一书中的文人。东陵狩猎场是皇家陵墓所在之地,要去此地勘探不可谓是易事。途经一个村子时,关于村民对外国人的好奇,作者以“在中国的乡村中,除了庄稼、天气以及当地的流言蜚语,确实也没有什么是可以谈论的。”来形容,幽默却也发人深省。作者对陵园的感觉是“每一棵树、每一片树林都恰如其分的、自然而然地、毫无意外地生长在那里。”在狩猎场抓雉鸡,寻梅花鹿,捕斑羚羊。东陵狩猎场的哺乳动物多种多样,鸟的种类也繁多。但是对于国人不懂得如何保护这片陵园,作者感到非常的难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他很期待政府可以“建造一座历史辉煌的生机勃勃的博物公园”。
时光·旷野丛书系列出了2本,一本是《帝国残影:伯顿·霍姆斯1901年行记》,一本是《蒙古草原纪行:安德鲁斯动物考察手记》。这个系列是海外探险考察或游历式书籍,让现在的我们,了解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尚未城市化、处在战乱时刻的、未被建造的中国。作者是一名自然科学家,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走在最为前端。
那时的华北及蒙古是什么样的呢?一望无际的广漠草原,成群的羚羊,漫长的骆驼队,拿着套索的蒙古族牧人,荒漠里的窑洞…各种动物、花草植被扎根在草原与这片土地的人类共存。时光淬炼的结果,是远山与穹顶相接,野性的大自然孕育着丰足的物种。然而美好只是短暂的。多变的气候和恶劣的环境,艰难的野外生活,不断游走在北京和戈壁,这些都是巨大的考验。
这本书可以是一部工作旅游见闻,也可以是蒙古戈壁的博物考察记录;是自然风貌的记录,也是动物科学观察的勘探。其工作目的是勘探华北地区及蒙古戈壁的丰富物种,记录并制作标本。作者对生活及工作点滴的记录,则是这趟旅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草原的生活,骑马射击,游牧地区和农耕文明的差异,对于探险者来说都是新奇的。这里的土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在这些外国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帮助下留存了自己的印迹。
作为一个观众或者读者,有时候会觉得外国人的直白描述非常的幽默,跟亚洲地区的含蓄不一样,这种白描有时候往往能让观看者或者读者自我理解的空间。这个系列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一张白纸。
2/3页《蒙古草原纪行》读后感(三)
美国探险家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在一百年前深入蒙古地区考察,他将在蒙古生活2年的经历写成了这本《蒙古草原纪行》。翻开这本书,一个世纪以前的游牧生活徐徐展开,书中不仅记录了当时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生物资源和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还穿插着对于蒙古历史与文化的探讨。
一、游牧的生命体验 对于没有在草原上生活过的人来说,刚开始体验游牧生活会非常有趣。安德鲁斯一行人在蒙古就体验到了很多此前没有过的经历。他们需要和牧民一样策马追逐奔跑的羚羊,感受马背上的速度与ji情。而在对付旱獭时,则需要十足的耐心,向经验老道的猎人学習如何设置陷阱。 这些游猎活动对于安德鲁斯这样的探险者而言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但对于生活在当地千百年的蒙古族人来说,这些在外人看来新鲜的活动却是他们衣食的来源。他们不仅需要对草原上的各种动物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并了解其生活習性,还需要熟练地掌握骑马和射击等技巧。此外,游牧地区的很多生活细节也和农耕地区差异明显,比如在蒙古族人的身上,经常会看到皮制的水袋和衣物,可见兽皮鞣制也是他们的生存必備技能。 漫步于蒙古高原的草地和森林中,可以随时呼吸道新鲜的空气,举目望去到处都是繁盛的花草植被。不过这种美好的景象并不常见,蒙古地区的气候复杂多变,夏季干燥,冬季寒冷,春秋季节则多风沙。在辽阔的草原一旦遇上沙尘暴就很容易迷路,而在看不见的风沙背后,还潜藏着熊和狼等猛兽的威胁。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塑造了蒙古族人健硕的体魄,也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建立了团队协作的精神。
二、草原的风景与生活 蒙古地区的地貌非常丰富,这里既有广袤的草原,也有辽阔的沙漠,还有茂密的森林,安德鲁斯在书中对蒙古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起起伏伏的草原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一直延伸到天际,间或穿梭期间的牧羊人策马而来,随便一眼便是绝美的风景。北部地区分布的森林之中有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那是休息和打猎的好去处。而到了沙漠地带,起伏的沙丘同样一望无际,生存其间的动植物已经适应了干旱的环境,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安德鲁斯一行在色楞格山谷的森林中与蒙古族猎人次仁多吉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这给了安德鲁斯近距离观察蒙古家庭生活起居和文化信仰的机会。游牧民族的一大特点就是“逐水草而居”,蒙古族人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迁移到不同的地方进行放牧,这种生活方式对蒙古人的民族性格塑造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居无定所,一方面需要自身有较为坚韧的精神,有独自应对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族羣之间能够很好地开展协作,这在无形之中塑造了蒙古族人坚毅且热情的性格。在于蒙古族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性格的差异,安德鲁斯和他们也发生过一些冲突,猎人次仁多吉的固执一度让安德鲁斯烦恼不已,二纯良的本质让他们每次都能化解矛盾,建立并维持了深厚的友谊。
三、蒙古的历史与现实 蒙古汗国在历史上曾经雄極一时,在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天之骄子的带领下,蒙古铁骑驰骋于欧亚两洲,建立起横跨两洲的庞大帝国。不过,蒙元帝国后期沉迷于奢靡的生活,渐渐丧失了战斗力并走向了衰落。到了近代,列强开始的瓜分中国的狂潮,蒙古由于毗邻沙俄,自然成为了后者的势力范围。沙俄在蒙古不断攫取利益,甚至鼓动当地人发动了多次自治运动。 安德鲁斯造访蒙古的时候正处于这一特殊时期。外/蒙于1919年取消自治重回中国的统治,当时的蒙古族人对于自治存在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认识到外/蒙自治会带来很多问题,希望民國政F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国民政F会剥夺太多蒙古族人的自主權。 不过,在安德鲁斯的记录中,这些历史的宏大叙事却并没有占据太多的篇幅,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洪流之下,蒙古草原依然充满了生机与活Li,这里的居民、草木、动物和千百年来生存在这篇土地上的物种一样见证着每天的日升日落,这些具体而微的记录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百年之前的真实生活。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