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惊起一滩鸥鹭的读后感大全

惊起一滩鸥鹭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2 20:35:19
惊起一滩鸥鹭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12 20:35:19   小编:

《惊起一滩鸥鹭》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动物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湖畔,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魅力。同时,文章还通过揭示鸥鹭的生活习性,让我们更加了解动物的世界。整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调,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出自宋代旷世才女李清照之手。

《惊起一滩鸥鹭》记录了李清照的家族背景,才华初现,天作之合的婚姻,颠沛流离的后半生。每个时期的词作都和当时的背景有关联。

饱尝人间疾苦的李清照,余七十余岁卒于杭州西湖一带的芭蕉院里,一代旷世才女陨落,繁华落尽,唯有千古传颂的诗词流传在人间。

《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对李清照的一生阐述详细,又有对诗词和背景的讲解,美中不足之处在于个别章节内容重复。瑕不掩瑜,要想深刻了解李清照,本书还是值得一读。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二

看到这本书的装帧封面,就被其淡雅的绿和温婉的女子吸引住了,女子是“千古第一女文青”李清照,宋朝女词人。

作者陈祖美,中国李清照辛疾学会和秦少游研究学会等多家学术团体顾问,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书中讲到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3岁丧母,因为聪颖早慧,被家中长辈宠爱,允许与堂兄们一起进出书房学习,常常语出惊人,被邻里夸赞。 16岁,从原籍跟随父亲到汴京,看到繁华的京城,一身笔墨的她开始了诗词创作,写下了现在大家熟知的《如梦令》《双调忆王孙》等词。 18岁,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婚,两人两情相悦、郎才女貌、志趣相投。结婚前两年过着夫妻恩爱,你侬我侬的婚姻生活。 虽然家中背景不错,但夫妻因为热爱碑文书画,常常从生活费中省下部分钱买回一些书画回来收藏。 得到丈夫宠爱的李清照,在此期间写下了多首,关于伉俪情深的词,《漱玉词》《瑞鹧鸪.双银杏》等。 婚后两年是李清照命运坎坷的开始,朝政不稳,家道中落,丈夫早逝,中年遭婚骗和家暴,晚年被迫颠沛流离失所。 命运如此曲折,让人感悟较深的是不管她遭遇多难,看着国破家亡的她,仍然立志完成了丈夫的遗愿,编撰《金石录》,是个有志向的女子。 中年遭遇骗婚和家暴,为了揭穿后夫的罪行,即使要付出服刑两到三年的代价,她也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不被旧俗思想束缚,敢于站出来找回自由身,揭发恶人。 晚年,就算命运有多么的不堪,居无定所,李清照也并没有终止文学诗词的热爱,写下了许多堪称千古绝唱的名诗名词。 如果你也喜欢李清照,这是一本详尽地讲解了她一生的史书,值得读一读!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三

《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作者陈祖美,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等多家学术团体顾问。本书通过历史资料记载追溯李清照的家世:父亲李格非自幼才貌双全,曾长期任五六品宫廷文职官吏;外祖父王珪担任朝廷重任,为皇帝起草重要诏书。基于从小受父亲和外祖父的渊博学识的熏陶,从而为她的后面创作诗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一岁多就丧母,在伯母的喂养下慢慢地长大,四五岁起就与从兄们一起上学,还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她的诗歌处女作是在16岁那年,“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是一首以自身经历创作的诗。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写了李清照和赵明诚正式相识相知的情景,两情相悦的一对佳人顺利的结为夫妇,这时的李清照写了不少以好花明月自况的咏物词,其代表作《渔家傲》,以“内在美”的岩桂《鹧鸪天》为代表作。在新婚不久与丈夫出游汴京时,写出了著名的咏物词《庆清朝》,那时的他们是神仙眷侣。 由于被扣上“奸党”子女的名号,局势对李清照家非常不利,这对恩爱的新婚夫妇不得成为异地鸳鸯,一首写给赵明诚的《醉花阴》就是出自这个时候,“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在株连返回汴京时,那怕才貌出众的她也面临着丈夫所生异心,在经历了人生这些磨难后,《晓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这时的她心态豁达起来。 当赵家遭人暗算,隐居在青州时,李清照选择同他们患难与共,这期间,她收集整理各种书册,把家打造成书库,俩人肩并肩游赏,写花月诗,说不完道不尽的爱恋之情,多年后,在赵明诚重返仕途时,俩人却再次分开,而这次的分开是人为选择的,并非“身不由己”,这种无法诉说的苦闷和相思只得寄托于诗词中,《念奴娇》词和“险韵诗”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出的。“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为她的深情感动着,悲伤着她的悲哀,放眼到现在,这样做值得吗?也许只有她清楚。 经历分分合合的波折,俩人重新过上甜蜜时光没几年,赵明诚病故,这时的她已进入了“晚年”,并且还大病一场,词《南歌子》每一句都是对丈夫生前的各种缅怀。从此,她大多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生活,后续的词除了对丈夫的怀念,还有很多爱国的诗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出自她《上枢密韩公诗》。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本详细记载每首词创作背景的书,道出李清照喜乐悲惨的一生。纵观悠长的历史,无论是那个年代,都惊起于你出众的才华,对生活对诗词的热爱!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四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 陈祖美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内著名的李清照研究专家,著有《李清照评传》、《李清照新传》等,她的研究以成果丰硕专精、胜见迭出见长,研究方法和视角上的自成一家、自树一帜,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是陈祖美多年研究李清照作品及史料的成果,本书正文共分为十八个章节,另有六章番外和两篇附注,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这位“千古第一才女”曲折而又传奇的一生,全书将人物生平与诗词结合,展现了词人的人生轨迹。 一位女性学者研究女性词人,其研究角度与男性学者多多少少有所不同,女性对于女性的独特情感,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挖掘更加深入细致。 在中国的历史上,女性一直以来都在儒家礼教的束缚下生活。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接纳程度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女性鲜有成绩者出现,但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有着异类的出现。而李清照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能忽视的一位女性。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李清照一生漂泊,婚姻、爱情并不算如意,但这位中国两宋时期著名的文艺女青年,却在这萧索的心境下成就了中国宋代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如梦令》《武陵春》都是流传后世的佳作。李清照一生作品并不算多,但每每能够有传颂后世的佳作出现。这种女性的视角与宋词江南烟雨气的结合分外的温婉、缠绵,凄凄婉婉又精致雅秀,实在是独树一帜的一种文体。 李清照的创作就是自己一生的情感波折,从尚未出嫁时的《如梦令》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到晚年孤苦中创作的《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以说诗路就是心路。 “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李调元曾评价:“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五

提到宋词,有一位宋代女词人是不可忽视的,她就是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她的一生有平静幸福,也有波折愁苦。 最近我读了《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这本书,这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以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为论述点,较为详细地了介绍这位宋代大才女的一生。

李清照的许多诗词我们在课堂上都会接触到,其中也有一些会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读她的诗词,还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她的气息——有时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活泼俏皮,有时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情深,有时是“梧桐更兼细雨”的愁苦心碎,有时是“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不屈与豪迈……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非常多具有美感的比喻。比如形容太阳落山的景色,她用了“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形容桂花,她用“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来比喻。 在李清照写的词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首词极具画面感,在脑海中仿佛真的看到一个人在寒冷的夜里喝着淡酒,借酒浇愁愁更愁。 实际上,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她与丈夫赵明诚相识的故事一直以来为人津津乐道。在这本书中,对二人相遇,相识,相知,再到后来分别的全过程都有比较清晰的分析介绍。 在赵要离她远去的时候,为了留住他,她便反复咏唱婉转凄切的《阳关曲》。然而没有用,他执意要走,即使唱上千万遍《阳关曲》,也留不住他。丈夫已经铁了心,只好作罢! 一段感情最珍贵的地方大概在于彼此的坚守相爱吧......只可惜这段感情没能一直走到白头。后来金兵入据中原时,李清照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有人说,李清照以她超凡绝世的才华、深婉丰厚的情致、超旷弘毅的志行树起了一座丰碑。 李清照之后,辛弃疾笔下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是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极目眺望远山而产生的愁恨,与李清照由览观八咏楼所引发的“江山之愁”,几无二致。 她就是这样一个既有女子柔情,又胸怀大义之人。纵观她的一生,悲喜参半,始终不变的是他对于自己内心的坚守,对过去美好的向往以及对当下的清醒与果断。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六

《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其作者陈祖美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李清照、辛弃疾和秦少游这三位诗人的研究方面非常有建树,是国内研究这几位诗人的重要学者之一。在本书中,作者整体系统地梳理了李清照的人生历程,结合她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词,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相对立体而完整的李清照,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来完整审视李清照其人其词的全貌。

首先,本书的学术价值很高。作者一直致力于李清照的学术研究,因此,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考据方面做得非常全面和系统。书中的注释可以为读者扫清很多阅读障碍,有效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进度,省去了翻阅史料的时间,可以说是有理有据地从学术角度对李清照进行了观照。我想,这一点对那些喜爱和想要了解李清照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其次,作者将诗词融入李清照不同的历史阶段,一方面,能够帮助读者梳理李清照在不同阶段和时期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作者的解读也能够帮助读者去了解诗词和人物。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工作,作为研究者来说,作者的考证、分析和挖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细致的考究工作。读者也可以结合作者的《李清照诗词文选评》这本书来阅读,我想,读者也许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思考。

再次,作者的女性视角解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独立自省意识、自信自尊等复杂情感思想的相对真实的李清照。读者和学者对李清照的解读大部分是她的文学价值上,而基于此,作者以女性视角,深挖李清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生境遇和历史选择,旨在展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李清照的其人其词其事进行还原。作者的视角和情感是敏锐的,对这样一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的诗人,将其放在历史文本和诗词文本中,对其进行“自传式”的一种解读,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李清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最后,作者对李清照的日常生活的诸多关注非常有价值,有的甚至是日常小事。作者将这些小事与情感梳理起来,实际上非常能够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个人与现实形成互文,在庞大的时代和现实面前,一个人就是一部时代史和社会史。

作者的研究之周密,我们在本书的番外和附录中可见一斑,足以见得作者对李清照研究资料的全面而详实。我认为,作者将李清照的悲喜一生的热烈与俗常的梳理,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多不同的个体体验,对我来讲,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李清照从来不在自我表现里纠结,而是一直追随时代和历史的潮流,在这其中去观照自我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这一点足以可以证实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七

大家都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由此可见,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由此可见,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而在婉约派与豪放派两个宋词阵营中,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又在婉约派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宋代的词人不少,但女词人不多,或者说知名的女词人其实并不算多。其中最知名的女词人要数李清照和朱淑真,二者中,李清照公认最佳,而朱淑真的词作留存于世的没有多少。李清照的词收在《漱玉集》中,而朱淑真的文稿大部分在其死后被父母付之一炬,流传在外的被后人辑成《断肠集》;生平来说,李清照的一生轨迹清晰,而朱淑真竟连死在哪一年都未可知。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曾经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李清照以词知名,前后期均佳作不断;诗虽不多,但《夏日绝句》一诗四句二十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迈之情跃然纸上,一首已经足够。

评论李清照其人其作的书读过不少,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祖美的这本《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仅仅只是“稍微”一看,就觉察出了这本书的分量所在。这本书立足于李清照的人生轨迹,一边介绍李清照的人生际遇,一边介绍词作,二者穿插映衬,一个完整的李清照其人其作于是得以呈现。应该说,由于作者陈祖美的学术研究背景,他对如何把握李清照其人其作显然是有心得的——甚至不妨说,读了这本《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之后,基本上可以不用花费功夫再去读其他介绍李清照的书了。

之所以说陈祖美的这本《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好,单举一例就可以看得出来。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能熟练地背下来的大有人在,但其中有几句估计多半记得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陈祖美则认为,“晚来风急”一句中,“晚”字当作“晓”。明代的杨慎在《词品》卷二引用李清照此词时,误作“晚来风急”,以致一错再错。陈祖美指出,这一句只有作“晓来风急”才能解释得通。他引用梁启超的一段眉批认为,“这首词写从早到晚的一天实感。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其中的“从早到晚”,就是词中的由“晓来”到“黄昏”之意。应该说,这样理解是非常有道理的,确实应该是“晓来风急”,对应的则是下阙中的“到黄昏、点点滴滴”。

除了介绍李清照其人其作,《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这本书还有一篇“番外”,介绍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悲欢离合;两篇“附录”,其一为《李清照年谱简编》,其二为《李清照著作重要版本及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著》,也非常难能可贵,价值极大。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八

提起女诗人或者女词人,恐怕大部分人脑海里能想到的一个名字,就是她-李清照。她被誉为“千古第一女词人”,自创易安体,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与同期花间派哀婉的曲风截然不同。在当时,有“词冠江南,文盖塞北”一说。

对于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著名文学家,想要写好她的传记是非常难的。本书的作者,非常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陈祖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秦少游研究学会的多家学术团体顾问,对于李清照的生平、诗词、文学成就颇有研究,同时也有多本著作出版。这样的一位大家,想来笔下的李清照也是更加符合事实、更能贴近词人内心的吧。

本书的副书名是李清照的悲喜人生,清晰明了的道出了李清照一生的两个阶段。本书从李清照家世之谜开始写起,从童年到少年成名、结婚、南渡江宁,然后生离死别、再嫁风波、一直写到去世,可以说非常详细的描述了李清照一生的轨迹。结合词人本身经历的这些故事,再读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词句时,恐怕就更能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态了吧。

纵览李清照的一生,虽然经历了不少风雨,总体上可以夫婿赵明诚的离世作为分界点。在古代做为一个女人,可以说李清照的幸福是和她的丈夫息息相关的。在赵家来到青州后所居住的那一段时光,可以说是李清照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岁月了。作者描写的也非常生动、动情,让人敬佩。可是美好的岁月总不会长久,随着北宋的消逝、南宋的建立,他们举家迁往江宁,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兵荒马乱的岁月。随着赵明诚的去世,李清照的人生也转而走到了谷底。作为一个弱女子,在乱世中独自保存夫妻二人毕生的收藏,想必是受了很多的磨难。包括后来的再嫁风波,虽然最终以离婚结局,恢复了赵明诚未亡人的身份,可也令人唏嘘不已。

最后说一下本书的装帧。封面以淡绿色为主,清新淡雅,可是字体的印刷实在太小,阅读起来让人眼痛,实在是一大遗憾。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九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喜欢李清照的这首词开始喜欢李清照,又从李清照的人格魅力开始敬佩李清照。李清照,即使在距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古代,但她的文采,她的为人,她的敢于打破世俗的勇气,都值得现代的我们去学习。

拿到陈祖美的这本《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悲喜人生》,真是惊喜万分。书籍封面的绿色像极了对李清照人格与部分诗词的评价,清丽动人,不需美艳,就已经具有征服大众的魅力了。

书封上那句,“半生靡丽半生忧,跌宕起伏写传奇”,正是对这位才女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陈祖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对古诗词和作者很有研究。

关于李清照的生平和故事的书不胜枚举,但这本真的与众不同。书中不仅详细的写出了李清照的生平往事,同时把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的生平也列入其中,让我们更加加深了对这位大才女跌宕起伏的人生的认识。

她才华动人,敢于抨击权贵,写得诗词受到许多大家的好评。

她情丝细腻,深情浪漫,与第一任丈夫,情投意合,比翼双飞。

但世事变幻无偿,使得李清照虽有甜蜜爱情,却又一生坎坷。

在赵明诚去世后,一个弱女子为了找到一个可以帮自己保护丈夫留下的金石字画的人,却成了她情感生活里的败笔,但她并没有屈服于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凭借自己的不服输,不认输的人格,毅然走出那段不堪的婚姻。这并不是一般女性所有的胆识,何况当时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之风更甚。

因此,李清照的才华与胆识,一直到现在都是我们许多女性,甚至有的男性都无法企及的。

这本书引经据典,为我们特别详细的讲诉了才女李清照的一生。书中不仅有赵明诚的生平故事,还有赵明诚的手迹。是我所读过关于李清照的人生zui全面细致的一本书,具有珍藏价值。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十

《惊起一滩鸥鹭》本书的封面整体给读者清新脱俗的视觉冲击。 全书不只讲述了李清照悲喜的一生,书中对词的讲解,让读者更好的了解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内心世界。 李清照生于北宋末年,我国文坛上第一流女词人。她的词意深切,造语清新,模色揣声,锤炼无痕,显示了非凡的才,华晚年的词作融入个人不幸的遭遇,悲凉的身世所引起的情感,更为深切动人。独具一格的“易安体”,“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她工于诗文,尤以赋词著称于世。她的命运坎坷,以宋朝的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以表现生活情趣、爱情和离愁别恨为主要内容,题材比较狭窄;后期作品主要 以国家之痛,眷恋故土为题材,词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她的词体也称“易安体”,既使在低沉的情调中,也能体现出她的语言特色,时有创新,艺术成就较高。 李清照在其前期对古代金石书画的收集和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丈夫赵明诚合写了《金石录》 书中番外详细叙述了赵明诚的生平故事,让读者史深层次地了解李清照,揭开了历史上许多谜团。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十一

中国诗词传承源远流长,其中名作佳句数不胜数,闲来无事老友相聚,吟诵一首意境悠远回味无穷又恰逢其会的好诗,岂不是人生一件快事,历史上诗人词人比比皆是,但有大才又广为人知是不多见的,而女性群体在这一领域能有所建树的更是凤毛麟角,每每出现必定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言至于此,你又想到了谁?自然是李清照啦,一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哪个中学生不会背诵?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你是不是会想起曾经火爆一时电视剧? 在这冬去春来之际,偶得陈女士新作《惊起一滩鸥鹭》,甚是惊喜,书的封面是一女子乘舟徜徉在荷花池中,那一抹浓淡适中的绿色象征着无限的生命力,而女子端庄清丽的妆容则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一幅画描绘出女子的处世态度,生活中的纷纷扰扰并不能打破女词人心中的那一片恬淡,胸有静气自从容,细细读上一首诗,你也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一首《春景》道出了少女不安躁动的心绪,这时,李清照的家境还算殷实,虽遭丧母之痛,但叔父一家的照拂却给了她一个美满的少年生活,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深闺中的少女在想什么?诗中难禁的又是什么呢?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首《如梦令》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和一个感慨青春易逝的妻子之间有趣的一幕小场景,这首词中每个字都包含了诸多含义,让人读后不禁浮想联翩,仔细思量随之莞尔一笑,画面感和人物的性格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一首《小重山》描绘的是李清照南渡前的场景,在这美好的春日回到久别的丈夫身边,本应是一件欣喜的事,却要再返原籍,不禁让人多发一点牢骚,既表达了对丈夫的相思之苦,也表现了对这美好春光的惜别之情。 在这即将到来的春日里,你是否也会有李清照同样的思绪呢?或者同样受着相思之苦呢? 研读古诗词让我们与古人心意相通,这便是文化传承的魅力,在这一点上让我们再次向陈女士致敬,感谢她将一个活灵活现的李清照带到我们面前,并剖析了她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人生哲学,让我们能够用古人的智慧照亮现代的生活。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十二

《惊起一滩鸥鹭》本书的封面整体给读者清新脱俗的视觉冲击。 全书不只讲述了李清照悲喜的一生,书中对词的讲解,让读者更好的了解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内心世界。 李清照生于北宋末年,我国文坛上第一流女词人。她的词意深切,造语清新,模色揣声,锤炼无痕,显示了非凡的才,华晚年的词作融入个人不幸的遭遇,悲凉的身世所引起的情感,更为深切动人。独具一格的“易安体”,“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她工于诗文,尤以赋词著称于世。她的命运坎坷,以宋朝的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以表现生活情趣、爱情和离愁别恨为主要内容,题材比较狭窄;后期作品主要 以国家之痛,眷恋故土为题材,词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她的词体也称“易安体”,既使在低沉的情调中,也能体现出她的语言特色,时有创新,艺术成就较高。 李清照在其前期对古代金石书画的收集和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丈夫赵明诚合写了《金石录》 书中番外详细叙述了赵明诚的生平故事,让读者史深层次地了解李清照,揭开了历史上许多谜团。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十三

本书作者陈祖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清照研究专家。本书立足于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将李清照的故事与诗词相互映衬,全面地探究了李清照的人生历程。其中,作者对李清照诗词的分析与讲解,更深刻地挖掘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十四

今有明星凭一部电视剧而名声大噪,古有才女凭两首倜傥词而一夜成名。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便是其中一首。 没错,她就是千古第y一才女,李清照。

一岁开始便失去生母的她,从小就喜爱文学。 那时,尚且年幼的她待字闺中,常常信笔拈来一首又一首。但她从来不会显摆自己的才华,也不会一听到夸赞之词就沾沾自喜,小小年纪的她心有大抱负,要么不语,要么就一鸣惊人。 有一次,她写了两首自己感到颇为满意的小词,舍不得就此埋没,便想出了一个锦囊妙计。 她让侍女绣制了一个小小的锦囊,将小词放进去,郑重地托继母放在父亲的案头。继母尊重她的意愿,照做了。 等父亲李格非公干回来时,在书房看到了这个雅致的小锦囊,打开一看就知道是小女佳作,并且他很快就明白女儿的用意。 知女莫若父,父亲立马安排起来。 他将这个锦囊交给了侄子李迥,让他拿去跟赵公子和太学生们一起拆览。

某一天风和日丽,李迥和他们出去游玩。他在掏口袋时,这个锦囊不小心掉了出来。恰巧被一旁的赵明诚看见,赵明诚捡起问这个是什么,李迥摇头表示不知。 见李迥没阻拦,赵明诚就打开锦囊,拿出小笺大声读了起来。还没读完第y一阙,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人说,这是东坡墨迹,有人说“锦囊洲”中带有仙气,应该是吕仙所为。 只有赵明诚含笑不语,后来回到太学才悄悄告诉李迥:“此稿笔迹几可乱真,实则并非苏书真迹,一女界诗豪所为耳。” 就是这一次,赵明诚让李清照感觉如遇知音,又羞又喜。这也为他们后来喜结连理埋下了伏笔。

书名:《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陈祖美 类型:人物传记(珍藏纪念版) 本书比纪录片还牛,将李清照的悲喜一生写得极尽详细,从出生到家遭变故,从婚嫁到丧夫,到独自一人走完人生,每一个细节都好像在看80集电视剧一样,缓缓地进行。 关于李清照的故事,我已经看过不下两本书,写过不止三篇文章(别觉得少,对我来说,很少反复写一个古人,曾国藩排第y一,李清照排第二,还没有第三人呢)。 但看完这本书后,我又感觉自己对她知道得太少了,越了解就越喜欢她。喜欢她的才情,喜欢她那大丈夫的气概,也为无人师承于她而感到惋惜,多么好的一个才女啊! 为她“惊起一滩鸥鹭,却半生靡丽半生忧”的人生感到心疼。

惊起一滩鸥鹭读后感篇十五

关于李清照,起初的印象大概是“千古第一才女”、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世家,从小接受的是良好的教育,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过着琴瑟和鸣的生活,早年这样的一切或许是令人向往的。只可惜生于朝代动荡的时代,朝堂风云变幻,之后的生活却是漂泊孤苦的。翻开《惊起一滩鸥鹭》,便是关于李清照人生进行了一次更加深入的了解。

整本书将李清照的一生,从出生的家世开始,直到生命的结束,总共18个章节,描绘了她在饱尝人间甘苦中,走完了七十三四岁的人生之路。虽然襁褓丧母,好在家人们仍然是关爱她的,在看到她的天赋之后,愿意让她去看更多的山河,积累更多的阅历。在最美好的年龄,她遇见了人生中的另一半——赵明诚,于是,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被创造了出来,这是一首描绘少女情窦初开的作品,亦是李清照早期的名篇之一。仅仅17岁的她,便可以创作出含蓄透彻的“和诗”,将皇室内部的最高权力斗争,通过高力士的身世变迁,展现的更加通俗、切实。刚刚嫁给赵明诚的那些年,或许是李清照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并,在这段时光里的作品亦是充满了潇洒与欢乐的。只是好景不长,朝堂上的争斗终是祸及了这个女子,让她洒脱的文字染上了萧瑟的风格,“多少事,欲说还休”。再之后,便是生离死别、流离失所各种世事无常、漂泊无依的境遇了,李清照在这尘世间不断的磨炼,升华了自己的文字,最终在西湖一带的芭蕉庭院里离开了这个世间。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留下了众多作品之后,赢得了后人的理解与赞誉。

《惊起一滩鸥鹭》并不仅仅只是关于李清照的人生轨迹,还细致加入了一个关于她与赵明诚之间悲欢离合的番外。他们的爱情,起始于少年人的美好浪漫,结束于家国破碎的分散流离。于个人而言,是爱情的离散;于家国而言,他们虽是没落世家,却展现了小家在大家危难时刻的无力。

在附录中,有归纳的《李清照年谱简编》,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到这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的一生,其中亦是包含了她创作不同名作的时间,让读者以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到李清照的悲喜人生。倘若想要继续深入的研读关于李清照的作品和研究,则附录二中也有罗列的。

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那些关于这位才女的一生仿佛印刻在了脑海之中,如同惊起一滩鸥鹭,徒留下幻想的回忆。无论是女子闺阁的小心思,又或是怀乡悼亡的沉痛情感,都是这位才女的人生,在文学上巾帼不让须眉的一生。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