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历史》读后感锦集

《历史》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6 10:45:12
《历史》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5-06 10:45:12   小编:

《历史》读后感: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领悟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历史是我们的镜子,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未来。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学习之作。

《历史》读后感(一)

如果将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及其当代模仿者(萨特、加缪等)的作品与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进行比较,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就像从生活中走出来的一样,是非常模糊和矛盾的,善与恶、施虐者与受害者同时化身,那么法国“现实主义”小说,源自寓言、风俗喜剧或带有说教意图的哲学故事,就显得极其平淡,且一个人物有意或无意地展现了自己丰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且没有任何从他的冒险经历中脱颖而出的教导方式更是层出不穷。

但世纪之后你就会注意到它所呈现的复杂性、丰富性和迷人的微妙之处比所谓“富有想象力的”小说中的虚构和概括的生活以及上演的奇观要复杂一千倍。它就是“新小说”。

“新小说”一词由评论家罗兰·巴特提出,适用于战后小说家创作的广泛作品,这些作品的故事并不以传统的连续和现实的叙事方式展开。那“独特”的呈现方式,让其在如今的文学世界里看来也仍是一个过于狭窄的类别,而克洛德·西蒙就是其中极具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也通常被认为是法国最早的新小说家之一。

新小说的出现其实更多归因于时代的巨变,与战后兴起的新小说运动有关的人一样,西蒙并不试图将艺术秩序强加于人类经验的混乱之上。相反,他开始反映现实的支离破碎的本质。当回看他的一生,战时被德国人俘虏,随后逃脱并返回法国南部的家。自那时起他再也无法逃避那些与战斗和军队崩溃相关的暴力、混乱和恐怖的记忆。破碎的形式和碎片化的记忆对于西蒙来说,让他在选择写作之时发现现实主义这一工具似乎已变得毫无用处。

由于对现实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持怀疑态度,在面对这种分散的现实,文本作品开始变得逐渐模糊。无论是无政府主义的记忆、不完整的感知、一个伟大家族的衰落、一部传记还是一座废墟的房子,它所涉及的总是零碎的,那一刻《历史》似乎特别具有代表性,而且小说的核心存在一个叙事缺口,特别是“我”和“他”变得如此混乱,以至于让“探究”达到了难以逾越的地步。

你会发现连续不断的文字包含了极具画面感的现代性表述,却既不是形式主义的,也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通过形式表达出的敏感世界的真相。那种将空间或时间的连续性、语义和逻辑的连贯性,甚至是句法的凝聚力撕裂的,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种确定的顺序下的,试图给出一种现实的不连续性的布局,无不展现了现实的碎片化本质。

也正如后记所言的一般,在一段又一段令人惊叹的段落中,西蒙在形状、声音和含义上发挥了法语的最大力量。《历史》文本本身就存在着的不可简化的不连续性,也时刻标志着现实的断裂、切割与停顿,而这一切西蒙在一开始就扔出了答案,“它将我们淹没。我们将它规整。它化为碎片。我们重新将它规整,而我们自己也化为碎片(里尔克)”。

经验只给我们一些不连续的东西,因此,连续体总是被重建,虽然重建引起的眩晕破坏了传统的情节,但又创造出了小说优雅又难以捉摸的形状。叙事分解从那一刻开始转变为诗意的重组。一种秘密的连续性,让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地交叉和契合在一起。

那一刻突然觉得被捕捉到的令人回味无穷的物质回忆:祖屋、家具碎片、全家福、褪色的相册照片和明信片,所呈现出的家庭故事的历史,是多么吸引人。其实直到最后我也无法说读懂了多少,我只能说西蒙摒弃了传统的叙事结构,专注于语言、记忆和感知的基本过程,让我触摸着现实,那一刻我仿佛也清清楚楚看见了那棵刺槐。

《历史》读后感(二)

之前读玛格丽特 杜拉斯小说的时候,就看过有人讨论杜拉斯算不算新小说派作家,似乎是讨论《琴声如诉》,我囫囵吞枣读过就放下了。 这回看到克洛德 西蒙的titIe: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又想起来。 我专门去查了一下什么叫法国新小说。 “新小说”是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流派。风靡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有4个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和克洛德·西蒙。另外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等作家一度也被认为属于新小说派。 “新小说”流派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主张作家摆脱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 克洛德 西蒙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

《历史》(1967年出版)第一段就一整页。阅读体验就是这么新奇! “刺槐树有一根枝丫几乎触碰到老屋。夏日里,当我伏案于窗前工作至深夜,我可以看见那棵刺槐树。…”想起鲁迅先生窗前的枣树,两棵枣树。西蒙先生接着细细写被灯光照亮的树枝以及树叶,以及整棵树似乎醒转在震颤、摇动,像细细描摹一幅画,深浅远近又似乎是一幅场景。 “这些阴郁凄凉的声息,栖居在错综的枝丫间,就像是历史课本上那幅奥尔良派讽刺漫画所呈现的皇室成员家族图。”从这里开始描写家族图上的成员,然后到年迈的女佣通报…引进贵族女宾们,“疯魔”这个词给她笼罩一层迷幻的光环。从老妇人讲到外祖母以及母亲,母亲收到的父亲寄来的明信片。具体的明信片上画了什么写了什么,不厌其烦,似俄罗斯套娃一层又一层。 要有耐心啊,要有耐心。我几次欲弃,他到底在说什么?这些时间呀就这样在流逝。又忍不住回头看他繁复的句子,画面感极强。似工笔细绘,每一笔都交待清楚,细节就在你的眼前,还有联想,似跳动的火苗,似鸟儿的颤音。 96页到98页,2页是一段,这样的段落并不鲜见,一边读一边觉得译者好厉害啊,这样繁复的长段落长句子让人读起来并不生硬生涩。 读到译者之一的于昕悦老师的译后记,发现原来译者老师也有“读不懂、翻不了、啃下去、熬过来、放不下”的心路历程呀,哈哈哈,译者老师太真实可爱了。 原来作者在一个长句中同时叙述很多人、事、物,而且不受时间先后次序的限制。一个故事套一个故事,一个事件套一个事件,一个画面套一个画面,一个感受套一个感受。 原来作者克洛德 西蒙同时还是摄影师油画家,所以本书的画面感这么强。 全新的阅读体验,发现另一种叙事可能!

《历史》读后感(三)

历史并不单一

《历史》

克洛德·西蒙的《历史》具有深刻的意义。这部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元素,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该流派的“理论之父”。他于1913年出生于法国北部城市鲁昂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名军官,母亲则来自一个书香门第。西蒙从小就展现出对文学和哲学的浓厚兴趣,并在青年时期开始尝试写作。西蒙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他主张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来打破传统小说的限制,以更加自由和灵活的方式呈现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的代表作品《弗兰德公路》通过迷宫般的叙事和跳跃式的结构,展现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世界,成为了新小说派的经典之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历史》、《风》、《草》等多部重要作品,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他对文学和哲学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独特见解。

克洛德·西蒙的《历史》是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作品。《历史》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在这本书中,作者将时间、地点和人物等元素以错乱和零散的方式呈现,通过光线、色彩、声响、气息、触感等多种感觉的描述,构成了一幅拼图式的历史画面。将我们带入一个由多个碎片组成的世界。这种呈现方式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线性结构,使得历史变得复杂而多元。这幅画面中的时间跨越了叙述者的童年、家族历史、法国海外殖民年代、西班牙内战时期等多个时段,地点则包括家族的老屋、表亲的别墅、明信片上的殖民地、旅行的目的地、贷款的银行、街头的咖啡馆等多个场景。人物则包括了叙述者的父母亲、外祖母、妻子、表亲、童年伙伴、银行职员、古董收购商、母亲的追求者等各种角色。读的时候需要自己去拼凑这些碎片,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这种过程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历史中,对历史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多重视角和跳跃式结构等手法,展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作者认为历史并不是单一和确定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多重视角的叙述,作品展示了不同人物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使得历史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跳跃式的结构也强调了历史的非线性发展,展现了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克洛德·西蒙的《历史》并没有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元素,展现了历史的多个层面和角度,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部作品挑战了传统历史叙述的框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了人类历史的片段,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