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1000字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9 11:15:22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9-19 11:15:22   小编:

阅读《梦里也知身是客》,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无常洞悉。作品描绘了人们在梦境中与现实的交错,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通过文字的抒发,使人不禁思考自己的存在与意义,引人深思。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一)

我想起少年时光,很美。推荐给大家。

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醒时泪水横流。

如果静心读一本书,你会发现,书中之美,书中之情,书中之魂。每一个故事,都值得你去品味。

书看了一半,所以就上来写书评了,想推荐给大家。那些说不好的人,我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小马过河,只有你自己读了,体会过了,才知道什么是精品,什么是人生。

来如果静心读一本书,你会发现,书中之美,书中之情,书中之魂。每一个故事,都值得你去品味。

书看了一半,所以就上来写书评了,想推荐给大家。那些说不好的人,我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小马过河,只有你自己读了,体会过了,才知道什么是精品,什么是人生。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二)

本书分三辑:人-事-情。

第一辑:人。

在第一辑的阅读中,我可以体会作者的孤独,对作者身边丰富多样的朋友感到羡慕,每一个都是鲜活人,让我感觉似真似幻,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亦或者是作者孤独生活的向往。这一辑的语言非常灵动,描写既全面又生动,字句之间,词句之间的组合都是一种新的体验。比如描写乡音,作者写道“下了车便是乡音,以它特有的实在、干脆在空气中震颤”,描写的非常到位。

第二辑:事。

这一辑好像更偏向于一些故事,有神话有现实,从神笔马良开始,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这些故事进行二度分析和理解,可能是我个人理解不到位,总觉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第三辑:情。

感情本就虚无缥缈,抓不住摸不着,在这一辑的写作中,作者在每一个故事中都将情感处理非常细腻,切实的虚无缥缈。

可能第二辑会难读懂一些,一和三都是一个小故事,简而易懂。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三)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读到作者的名字,情不自禁的便想起来这首诗。虽然成诗的时日似乎也很久了,但是读起来的荒凉感有增无减。寂寞,空灵,世界本无一物,如此,便也看透了人生。

翻开书的时候,也是想不起,这本书到底该用什么文体来定义?像是故事,每个故事的情节、人物似乎还历历在目,就像眼前滚动的画轴,说书人悠悠的说着故事,于是,穿过故事,看到了很多年前的人生,那时候我们并不老,眼里的世界也是简单,世界本没有颜色,于是有了孩子稚气的眼光和稚嫩的笔法,这一切,让眼前有了不同。四五岁的时候看到的猫,那时候作者的想象力如果穿越到今年的2017,应该能写出一部旷世巨著《妖猫传》,就像每个寂寞的孩子一样,寻找着伙伴却又嫌弃着伙伴,所谓的亲者则疏?九岁的时候开始认知了世界,也认知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那时候会想的是,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这么辛苦又是为了什么。羡慕一棵树,或者,羡慕一只鹅。

长大后,慢慢懂得了生命的重量。这时会发现,青春已经被挥霍。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又或者懂得了意义我们就能活的惊天动地么。其实也是自欺欺人的命题吧。然后接受了人生并没有太多因果关系的这个现实,接受了人生多的就是挫折和苦难这样的命题作文。最后,越长大,越发现,成长是一种自我隔断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学习拉开距离和疏远彼此,甚至疏远这个世界,因为离得太近只会当局者迷,多希望真的能近朱者赤,这样倒也多了几分宽慰自己的信心。

当然,书本的整体基调很淡漠,确实很像安妮宝贝曾经的风格,这种风格自然有他的妙处和难以驾驭之处,在鸡汤盛行的现实中带来相反的另一种洪流。世界本来就是悲情的,是痛苦的,这是现实,于是便不变佯装乐观和洒脱。最重要的是,反过来从黑暗中汲取养分,出淤泥而不染的遗世独立在这个世界里,茕茕独生。世界对于我们是过客,我们对于世界也是过客,最终我们屹立于这个世界,也终将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来过,我们曾经允诺这个世界,并未食言。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四)

这本书真是让我看的怀疑人生啊,不过却意外的合乎我的口味,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一度还有点害怕,原来不经意间我也变的这么孤独这么空虚这么狠了,再仔细的去思量却想不明白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知所起。依稀记得那些年我也是个喜欢穿白衬衫站在阳光下的少年啊,而今却喜欢在凄风苦雨中茫然四顾,一颗心如作者般找不到安放之处,没有心安的地方,也便没有了故乡。

从文字中还是多少能感受到一点作者的心思的,每一个小故事在开始都透着明媚,但是后面都有转折,有的转好,有的转坏,一如人生,没有定数。看着文中各种各样的人生,看着每个人都在这红尘俗世打滚,在其中你会找到一个自己,然后把自己放进去,去笑去流泪,再对自己悄悄说声傻瓜。

本书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即使再温暖的画面读起来都有一股冷意,或者说在那温馨的画面中我们其实都知道这不是天长日久,也许下一秒意外就将到来,如洪水将一切都冲的支离破碎凌乱不堪,并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苦苦寻找当年的一点温情,却永远也找不到。也许用绝望来形容作者的文意更准确一点,路就在前方,但你却失去了双腿,空有一身的力量,可怎么也使不出来。

而万事万物我认为是一个圆,当你绝望到底的时候,或许反而是柳暗花明的时候。虽然作者依旧是一冷到底,文章的最后还让静自杀了,但不知怎么,我反而如释重负,或许当身上的重量实在抗不下的时候,那么干脆就不抗了,管它,管我,都无所谓,我决定自己怎样活,我决定自己怎样死,这也是一种大自在。

在后面有个关于富家子弟吃饺子不吃饺子皮的故事很让我惊喜,因为这个故事在我的印象里只有我妈给我不厌其烦的讲过无数次,这还是第一次在其它书中看到这个故事,一下子让离家千里之外的怀念起妈妈包的饺子了,现在的我当然不会挑食了,而从前那些时光也同样回不去了,下一次归家,我只希望我不会流泪。

有些事不能多想,想的越多越错,人生就是其中之一,随遇而安是最让我推崇的,而作者的孤独飘零也同样让我羡慕,只是我可能做不来。

愿安好,愿你多微笑。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五)

我们总是高估了自已的能力,而太看重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总觉得如果是我们自己来做某件事的话,一 定会做得比某人更好,然而当我们自己真正在做的时候,才发现做起来困难重重,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轻松,于是我们就怪这里怪那里,其实这个人就是我。我以前总觉得我能改变这个世界,我有着一个大大的梦想,我想干一番大的事业,当我长大了,我却一事无成,梦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与你的努力成反比。看着文音章的开头我以为这个“我”会成为一个天才,那么小就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真的需要天分,然而我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他失败了,我想生活就是在我们洋溢得意之后给我们现实的一巴掌,把我们打醒吧。

文章中的作者语气和文字都很清晰,描写得很到位,看得就好像是在说我们自己,描述我们自己的心理活动,也许是因为真实的经历才能写出如此美的文字吧。从一个小小的孩子到成人,都透着有趣和生动。虽然是文章他还不忘告诉我们生活的艰苦和活着的空虚,看着普通但是细细体会很会味道的,还有对爱情那种从那种学生时代到成人之间的过渡,是真纯真的感情,虽然那时候不懂什么,但是却是我们这辈子记得最清楚的,那种羞涩,你们懂得.我最喜欢j里面的一句话是,"生活,不允许你太敏感。“不论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要勇敢的面对,我曾经也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所以从这个文中我能体会得到这样的一句话的含义,是多么的深刻,敏感,意味着什么,你的承受能力差,你对事事都太计较了,那么谁来为你承担后果, 我想你知道的,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你的生活只能你自己承担,别人也会有别人的生活,纵然是你的父母当你长大了,你也必须独立起来。

作者有朴实的文字叙述着这一切的悲欢离合,内容总是透着我们的期待,我喜欢这样的,因为真实,不浮夸,看完再想想,生活真的是这样,我们不求幸运永远在我们的身上,只求能安乐的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没有遗憾的离开这就足矣,是吧,生活之前可能是给了我们考验,但好的终究会到来的,相信未来,并且为之奋斗着,我想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六)

许多情感文章,唯有“真”方能感人。这本《梦里也知身是客》从书名看便透着一种沧桑、孤寂之感,人生本可多些轻松惬意与闲适,沉重与压抑不是所求,幸而此书中的文章并非全如此般让人无奈,丰富的情感渲化为文字,各个短小的文章点破不同的人生感悟,很清晰的文章架构,以人以事以情分述,面对来自周围环境,敌意相对时的应对,面对纠缠不清的感情牵绊,面对家园故国的深厚情怀,无一不彰显作者的文字情思的绵长与隽永。

主调虽是寂廖,意境却深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因为作者的细腻情感,以文为剑,仗义发言,自此在文学的海洋里多了滴璨然的珍珠。虽然也许清贫,也许困苦,对于读者都是又开启了一扇了解世态万象的窗口。

由此,不肓从,不迁就,不苟且。

路虽漫 长,却行之有好书相伴。

在书中,作者写的都是些“小老百姓”的琐碎家长里短,可是往往这些阳春白雪看不入眼的琐碎却打动了下里巴人的心,且深入心灵。谁知星星之火不可燎原?为了生存的故事,为了活得更加有尊严,为了所爱的人,这些短小的篇章是真实生活的凝炼,谁又敢说这样的文章不可长久记忆与流传?当身无无力之时,我以我文振乾坤。

打动人心的文字,催人向上的文字,便是让心灵得到安宁的好文字。身虽漂泊,与好书为伴,此心安处是吾家。

《梦里也知身是客》副标题:遗落人间的故事,非常点题。作者月下的书,我曾经读过她写的传记《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和小说《蛀空》。前者清晰异常,后者悲泣交加。相比后者的沉郁或者有些颓废的气息,我更喜欢本书里的烟火气。真实,可亲,细致而让人读来颇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人生一世,离不开柴米油盐,万千红尘,连仙女都忍不住要落入凡尘。烟火人间,自有其中的情味在其中,而这些人情的温和与柔软,也是最让人眷恋之物。月下的笔下故事,有哲理、有亲情、有友情、重情重理,生动而让人开始张望身边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可以说,月下的文字,让人开始接地气,开始关注你我他的具体生活。这是了不起的转变。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在异乡拼博的客人们,也只有在回忆里追寻这些温情瞬间,才能在疲惫生活里,葆有一颗继续前行的希望之心。好文字,好故事。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七)

敏感的孩子更需要人疼

我们身处这个世界,有时候看着眼前的一景一物却莫名地在内心升腾起一股恍如隔世的感觉;我们在与朋友的觥筹交错中嬉笑怒骂、谈天说地,明明热闹非凡但心中却没来由地感到从未有过的凄冷与寂寥。一心想要在这个世界中追寻到能够容纳下自己的那个角落,寻来找去,终归是梦一场。终于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我始终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

《梦里也知身是客》是80后作家月下的一本短篇故事集,故事里有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里有亲人、有朋友、有让人难以忘怀的那只忠实的狗。作者以最敏感的心性捕捉生活的一刹那,文章耐人寻味,引人反思,哲理性、趣味性、情感性交错其中。读下来,你总能在文字中捕捉到属于那一个岁月的特殊的记忆。

书中的故事犹如一个个精灵在我的心间跳跃,读它们,总有万千感受涌上心头。我始终觉得,所有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否出自于名家之手,读起来有共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本书共分三辑,分别以人、事、情为主题。第一辑中故事里的主人公大多是作者童年的回忆。《伴着夕阳下山的童年》这篇小文,犹如一缕温暖的光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童年的记忆,夕阳、炊烟、归巢的鸟儿、依依不舍告别各自回家的玩伴……这些是我的孩提时代挥之不去的烙印。

因为纯净,所以童年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那时,空气是清新的,环境是原生态的,人心是朴实无华的,仿佛一切都是天下太平的样子。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习惯了在忙碌中品尝空虚,在生活的挣扎中绷紧神经。本书的作者月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她说,生活,不允许你太敏感。但她仍旧以敏感的心灵与笔触塑造出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感觉作者既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又是一个懂生活的人。读《花草女人》,扑面而来的全是浓浓的生活气息。现实生活中,同样是日子,有的人将它过成了一首诗,而有的人却将它过成了一团麻。故事中的琦在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家中养花弄草、品茶读书,花草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仿佛都有了灵性,总比别处的生长得好。她乐于花大把的时间做精致的饭菜,她享受一日三餐的制作过程亦如养育小儿的过程,两者都让她内心充满了喜悦。

月下的文章,除了这本,我读得并不多。但一接触就觉得很喜欢,隐隐约约有种阅读三毛的感觉。以后,会更多的关注月下的作品的。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八)

80后的人,现在正值中青年的风华正茂,在这样的年龄之中,他们体验的社会并不是像70后一般的普通生活,而是一种更加现代更加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但是在他们这一批人的眼中,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充满着新奇与特别。

月下,这个80后的女青年,在编辑和撰稿的路上,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出版过很多小说,《蛀空》《那些叫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你是笙歌我是夜》;传记《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张国荣的影梦人生》《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等。

《梦里也知身是客》,梦醒时分,你可曾因梦中回归故里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里有属于80后特别的记忆,有土坑里长大的童年,打仗,摸爬滚打。有最温柔的亲情,即使犯错,即使误会,依旧剪不断的骨肉亲情。也有人生以及充满戏剧化的生活,送给我们的不同感悟。

《伴着夕阳下山的童年》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也许你是伴着黄土吃着沙长大的童年,也许你是在温室里看着动画片长大的童年。而故事里的童年似乎就是充满着“鬼怪神话”一般的色彩。看似不团结,看似没有温情存在的家庭之中,其实到处都是满满的爱。即使为了房子打的头破血流,即使因为大人的念叨而伤心,但是当我的手被玻璃划伤,叔叔带我去医院。当我没有上学的学费时,二伯帮我垫付了学费。家人之间,永远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即使有矛盾,即使在吵架。但是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因为有苦衷,所以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比较合理的,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去批评长辈或者家人,其实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一下。很多时候其实都不过是因为你太多敏感。最美好的童年,最值得记忆的美好一瞬,很多都是在我们的年少时刻。作者的童年似乎并没有太多值得珍藏的回忆,但是我期待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着最值得珍藏的回忆,期待每一个人都拥有最美丽的童年。

其实文字的记录,只是为了纪念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感悟。很多的时候,我们拥有喜怒哀乐的生活,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充满色彩与激动。我们用纸笔记录生活,用回忆珍藏美好,那是最值得我们留在梦里的回忆。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九)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梦里也知身是客,清醒之外!

在现如今的社会,我们总是只身一人,孤独地享受着他乡思量,人间惆怅客的凄凉。我们期待着他乡的故知,我们期待着热闹的人群,我们期待衣锦还乡,却唯独会忘记,自己的内心平静。我们总是以为自己能力无穷大,疯狂的打拼,却忘了内心才是强大的表现,内心才是最坚实的自我!

《梦里也知身是客》作者是八零后女作家月下,曾任策划编辑,网站设计师,现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已出版《蛀空》《那些叫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你是笙歌我是夜》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在本书中,作者以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历程中的故事,书写生活,书写记忆,书写人生,集哲理性、趣味性于一书,在文章中表达志趣,引起共鸣。

作者其实就是一个在大城市中孤独的女孩,说着自己的故事,来诉说我们所要面对的现实。我们曾经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到最后才发现,忙碌了大半天,我们面前的世界依旧按照自己的样子野蛮生长,丝毫不受我们的影响。我们依然与梦想相差之大,我们依然没有变成我们想要的自己。

作者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人生的未知数,我们怀揣着期待,默默地等着幸福的到来,却在最后被现实折服,人生的起起落落就在此刻被影响着,指引着,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定数,也许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只是我们不满足而已。

万事万物我认为是一个圆,当你绝望到底的时候,或许反而是柳暗花明的时候。这世上没有一件事是好事,同样也没有一件事是坏事,心态才是我们活着修炼的基本准则。不喜不悲,才是我们一身中最珍贵的故事,平静往往可以成就气候!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章的最后还让静自杀了,但不知怎么,我反而如释重负,或许当身上的重量实在抗不下的时候,那么干脆就不抗了,管它,管我,都无所谓,我决定自己怎样活,我决定自己怎样死,这也是一种大自在。

愿你多多微笑,愿你更加清醒,愿你参透一切,还能清醒地快乐着!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十)

谁是哪个让你惦念又希望她/他幸福的人,哪件事让你至今难忘,哪段情是你到现在也放不下的。

“她和她,她和人,人和人,都隔了那么堵墙。”人和人之间是一个奇妙的存在,微妙的关系,让你觉得下一秒就会变成她,或者她就是自己。

一本有故事的书,故事里带着小秘密,写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也让许多人在看书的时候学会了放下。有些东西真的可遇不可求。

通过看这本书,让我觉得作者本人应该是很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书中代过的歌也有点侠肝义胆的味道,没有想到的是作者也有柔情一面,红楼一梦,惊醒众多人。我比较喜欢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明知结局是什么,也要尝试一下,也证明了贾府的主母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当的,林黛玉小家碧玉只适合待在温室,不能面对现实。

《梦里也知身是客》分了三部分,人 事 情 一生中最不能少的三样东西都在这里了。

人的进化史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人的思维逻辑随着科技的发达与社会的进步,脑洞也越来越大,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我就是一个有点奇怪的人,姐姐说;如果哪天你去卖衣服一定赔死,因为我看不出你身上的衣服哪里好看,除了舒服还是舒服,好吧( 。・-・。 )我喜欢纯棉的衣服。

事分轻重缓急,真的发生的时候,许多人除了惊讶,就是觉得不可思议的,但也会分析一下,找出问题的症结,就能解决问题吗?许多事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做的,很多时候都力不从心把我们打趴啦。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不会去想太多的事情,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有太多的事情要我们去做,一直纠结在哪一件事情就有点得不偿失啦。

情啊!就是毒药一样,沾上了,没有解药最后只能离开人间,也像毒品,吸一口就会上瘾,飘飘欲仙的镜像一直在你的脑海,遇见了对的人就在一起,错的人就分开,一直死磕只会两败俱伤,让自己和她/他都会心累,一个人如果累了,就不会再有精神继续同样的事情。

[玫瑰的灰烬]写的有点感慨,有点寂寞的存在,在想他是她的良人吗?她和他适合吗?朋友的不幸福往往都会让身边的人想到自己以后会不会也这样,患得患失的情况下,对任何事情都会有怀疑,连带的爱情也要经受考验,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一切,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动物和植物也是有灵性的,谁对谁好,都是明白的。

“天地悠悠

过客匆匆

潮起又潮落

恩恩怨怨

生死白头

几人能看透

红尘呀滚滚

痴痴呀情深

聚散终有时”(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最近有点怀旧喜欢听以前的歌。

我从你身边路过,你不是我的过客,我也不是你的过客,得过且过的一生。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十一)

青年女作家月下的新书《梦里也知身是客》出版了。近年来,她笔力甚健,著述颇丰,横跨小说、评传、文论等多种文体,涉猎中外古今,以统一的内核,聚焦于与她“同类”的女性作家和青年女性的命运尤其是情感世界,引人注目。新书在延续上述主题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别开生面,再创新境,尤令人欣喜。

月下称新书是一部小小说集,在文体上不同于此前的《你是笙歌我是夜》等长篇和《蛀空》等中短篇小说,反映了她不拘一格的创造意识和灵活驾驭不同创作形式的能力。在写作手法上,新书收录的篇章多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结构上大胆留白,再以她向来飘逸流丽的文风相贯穿,读来轻灵隽永,耐人寻味,更给人以新颖新奇之感。

但新书最让人印象深刻并发人深省的是内容上的“新”。月下此前的小说,多描写人的情感纠结,但往往人物只有“爱情”却抽离了实际生活的支撑,于是故事如同其中的人物和她们的爱情般,都难免空幻空虚而显得不接地气。以此为参照,新书便反衬出一种迥然不同的质朴气质。其中的故事多描写或刻画出寻常百姓,尤其是乡村或小城镇居民以及城市务工者的生活图景,他们的作息起居,他们的欢喜哀愁,朴素而实在,仿佛可以看到炊烟升起,听到柴门犬吠,闻到汗水的咸味,觉察到身体的热度,读来极易达成通感,消泯了距离与隔膜。

生活是最现实的。生活也自有其规律。生存应是生活的基础和第一要义,其他如爱情、理想等等都是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后生活的附丽。比如书中的“我”和同学“蒋承宇”,聪慧,有才,早熟,心比天高,为不走寻常路而辍学,但人总得吃饭,“无论是数学方程式还是纵贯古今的历史,都不能当饭吃,才子也是要生活的”,只得去工厂作工甚或开黑出租,只怕反而走上了更寻常乃至消磨的道路。这种生活“现实性”的负荷,可归因于个性化的主观;但生活本身的残酷,更是不得不现实的普适的客观。书中人物多出身于乡村,身逢城市化强力推进、传统农村迅速凋敝的大潮,被裹挟入全然陌生的城市,背后家园荒芜根已衰败,眼前无关系无背景无资本举步维艰,对人生如寄的畸零漂泊感触尤深,真是“梦里也知身是客”。月下的书写即温婉又准确地表达了这样的情势与感受,读来常不由联想起鲁迅先生的《故乡》等小说,那种对社会变迁中乡村和普通民众生活既哀且痛又饱含同情的关注,从而具有了社会文本的意义。

然而,如费里尼所说“无论如何,生活自有它不容否认的甜美”。经历过现实生活的磨砺,会发现能够长久回味并留下恒久美好印象的仍是童年的记忆,能够给予人们可靠慰籍的仍是家庭的亲情,它们是我们生活中“不容否认的甜美”。月下新书中的“我”虽然叛逆、自我、疏离,但对无私包容的父爱母爱有着细腻敏感的描写,表达了深致的感恩;对弟妹对后辈,虽有微妙的隔阂,但更多关爱与宽容;对童年的故园对看家的狗儿也都寄予了温情的眷念,真挚真诚真实,读来倍觉感动。正是因为这份“甜美”,我们能够在现实的生活中披风沐雨,奋力前行。

书中一处提到电影《大河恋》,电影以大河比喻岁月如流人生如长河,既是作者的心水,也是我的挚爱。感触尤深的是最末的台词“大河缓缓流淌,河流声象首四拍子的歌……,最后,所有这一切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一条穿越时间和生命的河流”。大河有其流向,生活也自有它的去处,月下的这部书就是她唱给这悲欣交集的人生长河的一首生命之歌。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十二)

我有一位友邻,年龄可能跟我差不多。机缘巧合(其实是在他的强烈的要求下)我们互加了QQ。本来这并没有什么,可是偶然间我发现了他的说说,然后耐不住好奇就去看了他的QQ空间博文。他似乎总是怀疑有人在监控他,并且伺机迫害他。生活对于他而言是一张战斗,挥舞着武器随时准备和那些看不见的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不久前,我还读了一本小说叫《我遇见了人类》,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来自外星球高智商的生物,来地球的目的是杀掉所有了解数学家工作的人类,因为人类一旦破解这项难题,高智商生命的奥秘也许就要被顺藤摸瓜地找到,但是不小心的是,这位外星人品尝过人类的情感后,,背叛了自己任务。其中有一段,他为了保护自己的朋友,和自己朋友推心置腹地说出了自己的外星人身份。他的朋友的表现如何呢?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

这两个小轶事似乎和这本书毫无关系,但是看完书,我竟然想到的是这两件事。其实它们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人都是孤独的,一个人是无法被另一个人所了解的。用萨特的话来说就是“他人即地狱”,当尼采在街上抱着马痛哭时,走过的人眼里饱含同情,可是一转身,他们就忍不住笑了出来——神经病。

可是,到底谁是神经病呢?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跳舞的人疯了——尼采,人们以为尼采疯了,人们觉得那些生活在迫害恐慌中的是得了妄想症,人们觉得说自己是外星来的人一定是精神过度紧张以至于崩溃,但是,他们不知道,是因为他们看不到。

本文的作者也一定在寻求某种共鸣和理解吧,或许我想说的只是,请放弃寻找这样的共鸣者。如果是孤独者,请学会享受自己的孤独。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有时候自然会觉得那些为一些小事就去看心理医生的人不够坚强,说实话我也蛮讨厌那种一家子都是糙皮厚肉,就你一个人精致得不得了,总会感受到悲伤,总会因为对生活敏感而受到伤害的人,但是,但是!他们的确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不懂得,就去指责,完全是因为不够宽容,接受不了这个世界的多样化。

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孤独和脆弱,的确很难被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了解,但是,如果你是这样的,就这样继续下去吧。当然,一个人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写作本来就是一个私人化的事情,对这个世界越是敏感的人,越是有所要求,但是就像他人不能要求你一样,你也无法强求这个世界。

写作的人,最怕一件事就是自我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某一个世界的破裂,而另一个世界从缝隙中侵入,总而言之,要快快乐乐地活着。

我读过月下那本写萧红的书,如果不是特别敏感而且是身为女性的敏感,对萧红、张爱玲、伍尔夫等人也不会有那么深刻和宽容的理解,她的文字也很美,或许这本更私人化,多少都透着一种自恋———不过话又说回来,她分析的这些个女子,哪个不自恋?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惺惺相惜吧。这种理解,其实也是基于自我感受之上的,你不得不承认,人类对世界的感受千差万别,就算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下感受都不一样。我也是三十岁之后才感受到世人所谓张爱玲的“凉薄”用在她身上是多么地不公道,但是我仍旧不敢说,我能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感受,就算都写文章,敏感也是不同。

看作家的文字,少探究生活,这也是给我自己的忠告。

梦里也知身是客,谁又不是呢?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十三)

保持本真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南唐后主李煜国破家亡后,在迷梦中忘掉自己羁旅之客,享受一小会儿的欢喜。在当下的社会中,背井离乡,去大城市为了生计和梦想闯荡的人不在少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们,对故乡有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感情,也有“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思念,有我是人间惆怅客的凄凉,也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挂念。有衣锦还乡,也有荣归故里。当故乡的生活捉襟见肘,当儿时的梦想宛如鸡肋,去他乡别处,去寻找机遇,可能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梦里也知身是客》作者是八零后女作家月下,曾任策划编辑,网站设计师,现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已出版《蛀空》《那些叫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你是笙歌我是夜》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在本书中,作者以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历程中的故事,书写生活,书写记忆,书写人生,集哲理性、趣味性于一书,在文章中表达志趣,引起共鸣。

女性作者月下以其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敏感的心性加上细腻的笔触,将生活中最柔软的部分展现给读者。最为北漂一族,在心中一直有一个隐秘的角落,叫做故乡。在这里,有伴着夕阳下山的童年,也有亲密的小伙伴,有伴随成长的狗狗,也有愉悦轻快的小城故事。在成长的奔波中,有背井离乡的苦楚,也有回乡亲切的感动,有光影世界中的另一个故乡,也有施展拳脚追求梦想的舞台。

虽然阅读的是电子书,每每翻看都觉得书中发生的故事或作者的随笔,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总是惊人的相似,作者把身在异乡的旅客思绪传递给同样的人们,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也在阅读中撩拨回忆。作者在写作中,将作品分为三辑,人、事、情,人生在世经历的、接触的、感悟的、萦绕回忆的无外乎这三宝。年少轻狂我们,也总怀有天才的梦想,梦想建立在自我的学识和强大的自信上,基础还是需要打牢的,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北方的农村老家中,也总有怀揣梦想,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些许会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我。

作者在书中写人,叙事,抒情,在故事中怀念故乡的亲人和趣事,也借故事中的人或事引以为戒,发人深省。对于生活,作者打趣“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房子是租来的,而生活是自己的”,保持率真、阳光,对生活和感情执着、坚守,不论是身在异乡还是梦回故里,都可以保持本真,一路前行。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十四)

1

我在农村长大。如今离开家乡太久,也早已不再少年,但从前的时光,依旧是梦里恒久的题材。那些在泥土里打滚的劳作与嬉戏;拎着用罐头瓶做的灯笼去邻村上晚自习的夜路;三十多人挤在一起的集体大通铺的污浊气息;寒风中,啃冷馒头就咸菜,趴在自来水管上轮流吸冰碴的日子……说实话,我也无比怀念童年与少年,但我决不愿意赞美贫穷和匮乏。

这一点,月下与我真是“心有戚戚焉”。在新作《梦里也知身是客》中,她写了与自己最为切近的“人、事和情”。她写道:“有人说童年是最美好的时光,我想他们太喜欢粉饰太平。我只记得我的童年,是坐在土坡上,看着太阳慢慢落下去,心也一点点空起来。我始终找不出来哪一个时段值得我说停留。”

她下笔如刀,既准且稳,闪转腾挪间刻画出一个个形象。那些岁月流离中的人们,那些温柔而残忍的细节,那些被命运无情嘲弄的梦想,那些未及盛开便凋零的花朵……一张张熟悉而又疏离的面孔,以及她自己。

依旧喜欢她的那股凛冽之气。“冷风在太阳底下穿行,强劲地捋着路边的枯草,一片片黄色的叶子被风吹到沟渠里去,这天气就像一件湿棉袄,不穿觉得冷,穿上,又是透心的凉。”这是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力道,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掺不得假,也绣不得花。

2

《青莲》是个乡间姑娘,童年的玩伴,她们曾一起外出打工。她像《红楼梦》中的香菱一样,那双泪汪汪的大眼睛,眉心一颗红痣。分别时,“她站在风里,仿佛夏日里最后一株荷花立在湖面上,凄凄艾艾。当时我也没有在意她的眼泪,归心似箭,另觅前程,”后来,“小妹告诉我,前年青莲跟人跑了,她母亲喝了农药,没死成,后来就疯了。每到年底下她就站在村口,挨个儿问从外面回来的人,看见我们家青莲了吗?有时候还会加上一句,你要是看到她让她回家来过年。”

故事很短,悲剧很真。在中国那些偏远和并不偏远的乡村,在无数人半真半假寄予乡愁之地,这样的悲剧日复一日,破土而出。

《坠落》中,那位大学辍学后开出租车的青年亦是如此。问及退学原因,“他说,我只是想找点更带劲儿的事儿干。开出租车带劲儿吗?他憨憨地笑了,没有回答。窗外的矮灌林丛把我的思绪渐渐扯远了,想到车站那个偷了钱包却又竭力把身份证还给我的小偷,那些站起来争着拉我却又做出谦让样子的面包车司机,多像一场杂耍啊。”

3

人生如戏,在乡村尤为赤裸。因为熟稔,每一个人都了解每一出戏的前情,是最饶有兴致的观众;因为算计,每个人都热情地指手画脚,又冷漠地隔岸观火,事后还是最长情的剧评人。只是,忠孝节义已作古,而今只剩下了成败乃至贫富二字。正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月下冷眼旁观这一切。当然,她与这尘世无冤无仇,只是信手借来一片悲欢,贴在人生逆旅的窗棂上。

之前,我读过她写的很多爱情故事,这本新作中也有关于“情”的一辑。只是,在书的开头她便直言:“中国太缺乏那种为爱拼将一生休的人,我看不到爱情,所以写不了爱情,笔下只有爱之虚伪,人之冷酷,情之不纯。”这直率令人心惊。在《杭州》里,她写二人游西湖,也深自反省,“杀伐决断,逆我者亡。我大概是这样一个人,但是我累了,他让我备感疲倦。良心这种东西就像牙膏,你挤一挤它就出来,你不挤它就没有,甚至是支空管,你挤也没有。我用语言杀人,他却不死,原来他已经变成一具僵尸……”

4

月下这本新书的名字,来自于李后主的那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而她显然更清醒,也更寂寥。有没有雕栏可凭?有没有江山可看?寄蜉蝣于天地的升斗小民,究竟如何才是我们的人间?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就这样行行止止,忘来路之远近,而前路依旧无光。我读月下这本集子,听朴树新出的《清白之年》,倒一杯酒,祭一祭逝去的时光。

此生多寒凉

此身越重洋

轻描时光漫长

低唱语焉不详

梦里也知身是客读后感(十五)

这本文集与月下之前的书有所不同,之前的书或者写某一个人,或者写某一类人,或者写某一种感情,而这本书写出了众生相。有进城打工却被城市吞噬的女子;有追求一种自我价值却最终茫然无所获的天才;有抱持着“活在当下”人生态度的及时行乐者,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

枚不胜举。

被友人戏称为小张爱玲的月下也写了一篇“天才梦”,与张爱玲的“天才梦”不同,张爱玲用叙事散文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她的一个人生阶段,而月下是以小说诙谐的笔法亦真亦假亦庄亦谐地刻画出了一个叛逆的女孩儿,“我想,天才是不应该按常规出牌的——”自以为是天才的人总喜欢挑战世俗的规矩,他们自有一套自己的活法。还有另一篇《坠落》,一个高冷的天才男孩,在一次次由着自己心性的尝试中,“坠落”了,成了一个打牌度日的私家面包车出租车司机,这种“坠落”是他一直追求的“带劲”的生活吗?文中的“我”似乎也无法做判断。

月下的小说总是给人留下太多思考的空间,她不喜欢太直白,可能是怕直白会成为说教。人心是驳杂的,一念又一念,起心便动念。我们又如何确定一个人的内心,又如何固定一颗人心呢?意识是流动的,像河流,“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种意识流动最适合用内心独白来表达,在本书最后面,月下用一个中篇尝试了这种手法。即《玫瑰的灰烬》。

《玫瑰的灰烬》,这个名字来自艾略特的诗行,“一个老人衣袖上的灰,是焚烧的玫瑰留下的全部灰烬,尘灰悬在空中,标志着这是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玫瑰成灰,故事就结束了。在月下这里“玫瑰”应该是女人,且是带刺的,虽然带刺,却又娇弱。小说中“静”即叙述者“我”的好友,死于传统伦理观念,她想要一个安静的只属于两个人的家,可是她的丈夫却不理解她,一味用传统观念来绑架她,窒息的生活——她终于自杀了。“静”作为“我”的朋友,只是偶尔穿插进“我”疲怠的意识,她的手机信息串联成一个片断式的故事,故事虽然是碎片式的,却明确地传递出一种信息:不能离开原生家庭的人害人又害己。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那个“儿子”就是因为离不开他的母亲,所以建立不了自己的爱情关系,更建立不了自己的新家,他疲软无力,最后失去了两个爱他的女子……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更重,什么事都是老老小小,全体出动。人很难有个人空间,父母与儿子,与孙子,都是绑定在一起的,所以只有中国才会出现“婆媳关系”这种奇怪的现象。

人,就像被放在铁板上打磨,直到磨尽你的性子,没有自我,没有灵魂,只是生存而不再是生活。

结尾处,面对朋友自杀的消息,“我”那颗冷酷的心松懈下来。没有同情,让我们读者很是惊诧。

回头看看,“我”一直是疲倦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种莫名的疲倦,为什么?

主人公的心思是很难揣摩的,作者至终都没有直说。莫非她有着跟静类似的苦衷?莫非她与男友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是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他让她觉得很无力。爱就在一起,不爱就撒手,难就难在爱与不爱之间。“我们这段关系,就像在水牢里行走,不见天日,无有终时,有时候是他抽离,有时候是我抽离。”

这篇文章反复说的一句话是:他人即地狱。这是萨特在人与人之间设置的一堵墙,并不是说他人有多坏多坏,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不了解彼此,不理解彼此,倒也罢了,还不愿意倾听,不屑一顾,总是想把对方打败,“他总以为人是可以治服的,却不记得海明威说: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他一直想要改变她,使她接受他的不平等条约,她跟他讲道理,他置若罔闻。以为简单粗暴、冷暴力可以治服她,但是她说,“我是不会妥协的。”连娇弱的“静”都没有妥协,何况“我”——一个做心理研究的,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事业。可是终究,感情是消耗人的东西,所以,“我”经常做一些诡异的梦:

半夜里,我睡睡醒醒——我看见有两条大狗。在老家的后门口坐着,我依稀认得它们。扔了一根骨头,那条黄狗便叨在嘴里,那条黑狗还等着我扔另一份。我已经没有,匆忙间瞥见它那双乞求又贪婪的眼睛,不禁一吓,欲关门,它却跟进来,我向西屋走,想给它找出点吃的来,它似乎完全会意,跟着我走,走到西屋,家什杂乱,却没有一样可吃的东西,我茫然无措,它坐在我面前,望着我,亮亮的一双眼,像狼。我企图缓和一下气氛,把手放在它的身上,抚摸了一下——

即使不懂心理学,也能从这个梦里感受到一种凄惶、无奈、隐而不发的恐惧。

不管客观世界发生了什么,究竟出于什么物理原因,月下在这里只表述心理感受,冰山式的写法,我们可以继续猜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