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摘抄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9 02:30:10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2-19 02:30:10   小编:

《一个人的战争》是一部讲述生存与挣扎的小说。主人公在战争中失去了家人,孤身一人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放弃希望,坚强地活着,并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小说深刻描绘了人性的脆弱与坚强,让人们思考在逆境中如何坚持生活的意义。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篇一

“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林白在其成名作《一个人的战争》中,以这句深刻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表述,拉开了女性自我探索与成长的序幕。

这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不仅是林白个人心灵的镜像,更是对无数同辈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一曲在孤独与自我追寻中顽强绽放的青春之歌。

01、女性的自我觉醒与成长,是一场与内在欲望和社会规范的双重斗争

林白笔下的主人公多米(同时也是作者自我的一种映射),自幼年起便开始了对自我身体的探索与认知。五六岁的她,在一次偶然的触摸中,初次感受到了身体的秘密与欲望的萌动,这不仅是生理上的觉醒,更是心灵深处对自我认知的初探。

多米的学习经历、创作野心的燃起,乃至后来的流浪与恋爱,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对社会规范与内在欲望冲突的深刻体验。尤其是当她被迫堕胎时,那种身心的双重创伤,不仅是个人悲剧的体现,更是女性在男性主导社会中,面对生育压力与个人意愿冲突时无奈与挣扎的真实写照。

多米的故事,是对女性自我觉醒与成长过程中,如何在内在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寻求平衡,进行不懈斗争的生动诠释。在欲望与规范的交织中,多米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篇章,证明了女性同样拥有追求自由与真实的权利。

02、逃离与回归,是寻找自我价值与归属感的必经之路

多米的一生,似乎总在逃离与回归之间徘徊。无论是地理上的迁徙,从家乡到四方流浪,再到最终定居北京,还是心理层面的不断出走与回归自我,多米始终在寻找一个能够真正接纳并安放自己灵魂的地方。

她不愿安固于狭小的地理和社会空间,每一次的出走都是对现状的不满与对未知的探索。尤其是当她因剽窃和嫁人两次遭到社会拒绝后,这些经历看似是失败的烙印,实则是她不断试错、勇于面对自我的过程。

在北京,多米仿佛获得了新生,虽然未来的生活如何作者并未详述,但那份在粗粝生活中依旧保持的细腻敏锐,正是她自我价值与归属感逐渐确立的标志。在逃离与回归的循环中,多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每一次的启程与归途,都是对自我价值的深刻挖掘与归属感的重新确认。

虽然这带给她痛苦,可是也令她更加完整。林白在《一个人的战争》中,以多米的一生为镜,映照出女性在传统与现代、自我与社会之间挣扎与成长的复杂图景。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小说,更是对所有在孤独与自我追寻中不懈奋斗的女性的赞歌。它提醒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内心的声音永远值得倾听,每一次与自我对话的努力,都是通往完整与自由的必经之路。

在这场一个人的战争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掌舵者,唯有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渴望与恐惧,才能在生命的旅途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篇二

翻开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这里有最真实、最裸露的灵魂独白。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这里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这本书,是林白的成名作,已经出版三十年。三十年后,当它以纪念版的姿态重新出现在我面前,重读这本书时,依旧深深感动着我。

五六岁时的懵懂无知,青春期的觉醒,这是一个名叫多米的女孩的成长轨迹。她,就是“我”,也是千千万万女子的缩影。

作者的构思很巧妙,第三人称的叙述与第一人称的“我”交织在一起,多米与“我”互为分身,共同经历着人生的起起和坎坷。林白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大部分女性在面对社会压力和各种自我追求时候的矛盾心理,也表达了女性的一种执着和坚持。

“这个自由而快乐的人就是多米。”

在多米的成长历程中,她曾满怀希望地投入爱河,却一次次被现实击得粉碎。

“粗糙的生活会把一切感情都磨蚀掉的。”其实正是这些经历,让多米更加坚强,也更加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求。她学会了用文字来疗愈自己,用创作来寻找生命的意义。

多米不愿安固于狭小的地理和社会空间,她渴望自由。于是,她一次次地离开,又一次次地归来,直到最后,她辗转来到了北京,获得新生。“这是我此生的一次壮举。”

在这里,她可以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虽然小说在多米三十岁时戛然而止,但我们知道,她的故事远未结束。

“这个即将乘风而去的少女就是多米!”

林白在《一个人的战争》中,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成长故事。她让我们看到,即使生活粗粝,即使命运多舛,只要保持女性本能的细腻敏锐,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这本书,就像一首变调的“青春之歌”,它不仅属于多米,也属于每一个走过青春,在青春中迷茫、挣扎、奋斗的女孩。

三十年后,当我再次捧起《一个人的战争》,依然能感受到那份震撼。读一本好书,听一听内心的声音。在《一个人的战争》中,我们或许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力量与勇气。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篇三

很多年前就曾经翻开过《一个人的战争》,看到了一些我那个年龄不该看到的内容,像火烫了手一样的,把书扔开了,然后快速离开了房间,仿佛多待一会儿,就会如同《围城》中方鸿渐故乡中学里的记录员女孩子一样,有当众失贞的羞愧。

据说戴锦华在北大演讲时盛赞林白,马上就有人提问,问她会不会向自己的女儿推荐这本书,戴锦华的回答是:不会。

仔细地品一品,提问者的心态多少带着一点不怀好意,戴锦华的回答倒是无比真实。 中国的小说和电影都不分级,一直是我的遗憾,有些作品不适合某些年龄段阅读,并不阻碍它是一个好作品。

《一个人的战争》,现在已经经住了时间的考验,当年那个30岁的林白,现在已经是六十岁的作家,她的作品已经开始出纪念版和典藏版,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历史的认可。 这一点让人感到十分欣慰。 “一个人的战争”。

你可以从“一个人”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从“战争”的角度入手,从“战争”的角度,你可能会读出一种勇敢,一种血肉模糊的勇敢,一种撕裂伤口的勇敢。 这是这本书当时石破天惊的原因,原本在黑暗中进行的事情,林白,给它打了一束光,让它被看到,从而被关注。

而我在阅读的时候,更多的关注的是“一个人”,很多情绪,是无法和别人分享的,是不能从别人的经验中直接获得的,这种东西,不好说,说不好,也不愿说,再亲密的朋友、家人也不愿意。 而这种情绪,如果你忽然在这本书里遇到,就会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我想举一个例子,但是我忽然发现,我不愿意举例子,因为我不愿意,哪怕是一个路人,看到我曾经的心思和窘迫。 不由得更加钦佩林白的勇气,听说林白常年只保持着三十七八公斤的体重,很难想象她那小小的瘦弱的身体,藏着怎样坚硬的骨头?

有这样的一个先行者,是读者的幸运。 那就从文学的角度,分享一下这本书的妙处吧。 作者写到“我”和“N”的情感时,把那份投入、无助、卑微写得非常到位。 和朋友聊天意淫未来的和他在一起的生活,就仿佛看到了美好的预告片,会感到幸福;

在离他单位很近的地方晃动,仿佛和他就有了几分亲近; 从各个角度看他的宿舍,每一个角度仿佛都是思念宣泄的出口; 思念几乎成疾的时候,去妈的单位晃一晃,仿佛也能缓解几分病痛……

这段情感中写得最细腻的当属发现了情人自行车旁边放着一辆红色的女车的时候,这个角度真的是惊住我了。

这是内心情绪的外化,两辆并在一起的车子,把她的不自信和慌张,都调到了明面,男车的离开和回来,都让她患得患失,也让读者逐渐积攒了紧张,到最后女车的主人只是一个男人的时候,读者甚至都笑不出来,因为这丝毫不能缓解那份无助和凄凉。 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好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