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心学之思》读后感100字

《心学之思》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2 08:25:47
《心学之思》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5-04-12 08:25:47   小编:

阅读《心学之思》,我深刻感受到心学的智慧。书中提到了人生的真谛,探讨了人们内心的感悟和修养。通过学习心学,我意识到了心灵的力量和重要性,懂得了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值得一读。

《心学之思》读后感(一)

那些说这本书可以作为心学入门书的,你们看过《开谈传习录》吗?

人家那个再怎么着首先让人能看明白在说什么。

杨国荣的这本《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满书都是少数人才能看明白的专业术语,

一会儿本体论,一会儿德行,德性,一会儿又整到逻辑性。

真的醉了。

本来对心学的一些概念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就试试看这本书能不能提供一些新视角,

但是一看目录我就蒙圈了,

什么玩意儿,第七章谈到意见的悬置与解构,

在搞行为艺术吗?

别人看不懂的就是哲学?

总评:目录结构不清,满书根本没自己的一些独特看法,还到处拽专业术语。

这种人还哲学博士。

但愿我的祖国还是少培养这种博士为妙。

1/3页

《心学之思》读后感(二)

大概一年之前在床上翻滚着看这本书的时候,大概觉得了无生趣,怎么空几行就是休谟啊,康德啊,于是读了几页就把他请下了床。直到之前准备保研面试,看完了导言,发现欲罢不能,于是接着把整本书看完了。

关于性体与心体,本质与存在,本体与工夫,普遍性与个体性等等的问题一直吸引着自己,而宋明儒学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无疑构成了一条思想的通道,一旦涉及,就想穷究其源,复观其流。从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差异,到王门后学的分化,再到黄宗羲“心无本体”的提出,也可以说是跌宕回肠了。荣爷在第一章花了大量笔墨著写阳明的生平,可见荣爷的性情与用功,远远超过文字所表达的范围。而在其极富个人特色,“逻辑”“抽象”的行文背后,无疑可知其用力之深。荣爷对众多哲学家及哲学流派往往有几行精要的评述,大多切中要害。如荣爷一般既能广泛涉猎,又保持深刻性的思想,可谓难能矣。

而书中关于意义世界的提出,以及本质与存在、普遍性与个体性等等的思考,大概也是荣爷长期探索的领域,其具体形上学的思想,从本书中似乎已可见端倪。

其实这个“不是书评”,主要是吐槽,最后提一下之前荣爷主持的张祥龙关于孝道与时间意识的讲座。荣爷最后的点评和提问可谓直接而深刻,祥龙用了大概20分钟时间解释,却没有直接回答荣爷的问题(连自己都承认了)。而荣爷的问题简言之可以概括为实然与当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在荣爷的《心学之思》中已有不少关涉。内在的时间现象学无疑具有很精微的理论构造,但也容易陷入技术性与思辨性,反而远离人的具体存在与意义世界的追问。祥龙试图在时间意识的结构中理解孝道的可能,大概是局器了些吧。

吐完槽,写作业去。= =

2/3页

《心学之思》读后感(三)

首先说明一点杨国荣老先生这本书是一本哲学专著,不是少儿皆宜的书籍。也不是任何人想读懂就可以读懂的书籍。如果你想确确实实的了解阳明的思想,那就老老实实的看《王阳明全集》。因为如果你没有对阳明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或者他的思想发展脉络,确实是读不懂的。因为里面不仅涉及西方的存在主义,而且还涉及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所以我最后说一句。你读不懂就不能说明这本书写的不好,因为这本书的写作意图不是为你能读懂而作为出发点的,而是杨国荣根据自己的一套哲学系统来解读王阳明。如果你想读简单点,满大街都是各种通俗读本。但那种解读只能作为笑料!

第二,杨国荣的《心学之思》和陈来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精神》都是当代研究王阳明的最高峰。这些都是得到学术界的承认。人家的书籍都不知道在韩国和日本出了几版。你们的一两句话还不能足以诋毁这本书。如果你们能够找出他们的逻辑漏洞或者他们的证明观点的错误的证据,那我真的无话可说。因为你的观点不是随口说出,而是有实实在在的证据!不管你是不是研究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我们不能说没有证据的话语。你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理而不是简单的几句抱怨的话。

第三。这本书的结构是非常的严密的。从心体与性体入手,然后一步步的引导到良知。良知给了每个人成圣的根据但并不代表人人都可以在现实中马上就可以成为圣人。这时需要成己和成物。但成己和成物还是一种意义上的建构。所以还需要致良知的工夫。而在致良知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就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最后,阳明的思想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容易明白,不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嘛!但实际你想彻彻底底得弄懂,还需要静下心来读原著,弄懂他的思想发展脉络。最后送上阳明的一句话:“真知即是行,不行不足谓知”。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