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深刻展现了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生平和思想。他对梦境、宗教、人格和心理疾病等问题的独到见解令人震撼。书中还记载了他与弗洛伊德的合作和分歧,以及对自我认知和内在探索的追求。这本自传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思想的碑志。
荣格自传读后感(一)
(上接短评)我不知道他的很多先验性很强的概念是否受到了信仰的影响。对于信仰他似乎是思辨的,然而同时又是虔诚的;他对很多神秘现象有种很放心的接纳,在有的行文中似乎又看出他的清醒。也许跟我看得不仔细有关,也许还需要再看他的其他著述。荣格在宗教上虔诚,在自我上又不那么强烈,这似乎与弗洛伊德相映成趣。仅仅一百年前的理论仍然有许多“神棍”的地方,也许这是心理学发展无法避免的道路吧。另外我意识到我对荣格的喜欢竟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IDW的变形金刚漫画剧情,这也让人矛盾而着迷。
1/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二)
终于,终于,终于读完了这本荣格自传,太不容易了。
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难读,太难懂了!里面涉及到很多西方宗教、哲学、神话传说、潜意识、宇宙等,很多地方根本不懂,囫囵吞枣的就过去了!
不得不说荣格真的是个人才,他研究过非洲部落文明,中国易经、老子,印度瑜伽、梵语.......他的一生也一直与幽灵、神、鬼、幻觉有亲密接触。他不停的对自己探索,对别人探索。要能真正了解这个人和他的学说必须有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就我现在三脚猫的功夫还是望其兴叹啦~~~~~
2/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三)
荣格早已听过,但对其人其事所知不多,只是在弗洛伊德的传记中和心理学书籍中略见一斑。他是精神病大家之一。开创了自己的精神病流派。曾经是弗洛伊德认定的接班人,但毅然离去,走出了自己的路。 看完此书后,我感觉他的体验有点过了。我虽然不太完全赞同弗洛伊德的“泛性说”。可是看到荣格的关于灵魂,死亡,梦的观点,我似乎更加接受不了。可能是我的学识太潜,而且对心理学以及精神病学也没什么研究。实在无法认同他的第二人格中关于有着过去的历史的东西。按说他的东方思维应该更容易被我们接受。但我总觉得太玄乎了。 不过当自传看看还是不错了。对于一个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印迹的人,此书还是相当值得一读的。其他的观点个人自觉吧。
3/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四)
对于这样思想上感到亲近的作品却无话可说,并非因为荣格的幻象艰深难懂,很大程度是因为荣格的思想和语言超乎严密,而这种严密又像他所叙述的曼荼罗一般,环中心(即集体潜意识)而绕行(circumambulation)。这种绕行并非目标,而只是一种手段,因而对其具有判断性的评价毫无意义。就好像别人述说他做了一个梦,你不能质疑他为什么在梦中打了你一拳。醒来以后,你又觉得这是真的。
把自我内心深处黑暗却又自然的一面公之于众,却又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实现个性化(individuation)中高级阶段的有力手段。这是自传对于荣格个人来说的现实意义——他从一开始的有所抵触,到后期的积极参与,促成完稿。他领我们环绕一周,回到起点,便离开了。
4/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五)
花了5天时间粗略读了这本书,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里面的很多内容没读懂,特别是宗教幻想那一块。
整本书的内容很切合书的副标题——回忆、梦、思考。里面很多东西是阐述其幻象,由于幻象本身就没什么逻辑,所以读起来是有点吃力的,再加上会涉及到许多宗教、神秘主义内容,阅读难度是比较大的,即使我之前看过他的入门书,但是仍旧觉得不是很明白。
当然本书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以为这本书会详细讲解他的很多学术观点是如何在他的经历中产生的,但是,书中内容显得内容很杂,我不知道该用什么系统把它们串起来。尽管目录有分了大致的时间分段,但是书的总体内容显得时间杂乱。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象,可能荣格本人有时候也记不清了。
我想应该还是要花些时间再读读他的其他作品的!
5/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六)
把这几个人放在一起看很有意思。弗洛伊德只相信人的生理本能,把人降低到最原始冲动的生物;阿德勒看到了人的社会性,但战胜自卑的冲动也就比性欲冲动高级了那么一点点而已,很容易被成功学借鉴了去;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学说曾是我很喜欢的,但仔细想来,用现实性去装载精神性始终不过瘾;而荣格,我已不能用精神学家来看待他,他的一生贯穿着对自己内在的觉察及对人类文明的洞察。他看到人成为有意识的人之前,那根植于大地的原始生命力;他亦看到人在一生不同的阶段中的接纳、表达、创造以及牺牲的需要;他还看到超越个人性和现实性的神秘和永恒。这样的一个“人”,是有血有肉,而又可敬可爱的,既不否认人在现实中的丰富经历,亦不遗忘人接天连地的本性。另外,荣格根本不推崇任何精神分析方法,而是强调真实的相遇、深刻的自我觉察、真正的对话。
6/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七)
荣格说他的这本自传不能归入他的作品集中。
这本书更像是荣格哲学思想的展示。科学无法代替神话,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荣格更迷醉于炼丹术和神鬼之说,但是并不是为了长生不老,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真理。伟人的晚年也难免会做一些糊涂之事,牛顿如此,弗洛伊德亦如此。把权威置于真理之上,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荣格把很多的精力放在内心的体验和追求上,重视梦和幻象,相对于科学来说,他的说服力不是很强。他在自己心中的圣地塔楼中隐居,更像一个隐士而非心理学家。然而对于他的思想我实在不敢苟同。在这个科学占主导的世界里,单纯的思考除了信仰很难使自己信服。
但是其责任感和对真理的不倦追求不正是一个伟大的人所必备的么?
7/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八)
外在性的事件是不足以记忆的,全书意在记录回忆内心世界不断成长扩张的过程,从发现问题寻找得到答案再到以恐惧看见一个新的问题但却选择直面恐惧的状态与选择。
我不了解也不熟悉上帝和神学,知识过于浅薄的害处就在于此了吧,不敢说读明白多少这本《荣格自传》,因明明是无法理解其中的用词和语意的,却被其中一种庞然的思想给包裹起来,不明其意却又为其有所感知,这可能是第二人格喜欢的感觉吧,就像荣格曾说不知何以为弗洛伊德的个人心理学产生那样炽热的吸引力一般,而荣格于我不是一种吸引力,而是一种思绪得以被整理后的清晰,不敢说是灵魂得以被洗礼的清明,因为是真的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和为此的顿悟,但总归是喜欢看这本书带来的感觉,不敢为此做任何评判,没有这种能力和学识,只能写阅读中的部分自我感受,已是非常不易。(这又将成为完整看完的一本书ʘᴗʘ)
8/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九)
我期待的荣格自传是他的回忆录,结果看到的是确实他对自己一生理论研究的大杂烩,没有其他阅读基础前提下,读的非常吃力,尤其是他杂糅了非常多他个人的成长梦境。
因着学习沙盘游戏疗法才接触到这本书,看过一遍后,把其他沙游相关的书记都看过一遍后,又重新翻了一遍,并做了自己消化整理的读书笔记,整体对他提出的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自性、自我等理论有了一些认识。是自传,读完后都应该有一些对作者的一生的认识,目前浅薄的认为他是个非常关注自己内在思想的孤独的人,他有着学医的背景,有着科学理性的思维支撑,又有独特的自我象征主观思维支撑,这可能是他能在心理学道路上能走得比别人更长远更有影响力的原因。
此为2021年5月20日记,应该会在接下来的梦、依恋等心理学理论阅读后重温这本书,下次阅读的感悟可能比此次阅读应该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9/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十)
书摘: 但还有别的是因病而起,可以表述成对存在唯命是从,无条件赞同存在。只是主观上不做异议,无论如何看待,如何理解接受生存条件,无论我现在如何接受自己的本性。 痊愈之后我才明白,认同自身命运多么重要。因为以此存在自我,即使发生莫名其妙之事,我也不会不中用。这样一个自我坚持到底,承受真相,对世界和命运应付裕如,于是人们虽败犹胜,无论内外均不受任何干扰。因为自身的连续性在生活的洪流和时间面前岿然不动,但只有不鲁莽干涉命运的意图才可能出现此事。 书评: 荣格的自传 简单而又不简单。 里面有很多关于梦境,潜意识的讨论。 也讲述了他跟弗洛伊德从师徒到反目 的恩恩怨怨。 印象最深刻的是, 他晚年的一场大病,差点死去 痊愈之后他有了新的领悟: 认同自身的命运。 认同自身的命运, 便会开启自己真正的道路。 这有点像近年流传的一句话: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些人认为它是鸡汤, 有些人认为它是炼金术。 你以为呢?
10/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十一)
前段时间终于读完了,时间跨度有点大导致很多内容记忆并不是很深。最深的两个点,一是荣格小时候坐在石头上意识冲出肉体的瞬间。我在我的生命经历中无数次会回想起一年级我坐在教室窗户旁,突然感觉到我的视野来到了教室顶端,我的头上,注视着凝固不动的我,提出疑问“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不是别人,别人知道我是我吗,我们每个人为什么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肉体上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我不知道那代表着什么,后来的我也不知道,可能最近的我才知道了为什么那时候的我会有这种想法,并且持续了很久很久。第二个点就是当荣格面对个人理想和实际困境中的内心冲突,外部的机遇偶然与压力。荣格让我看到了一个“人”是如何形成的,应该如何去自救如何去成长的,或者对我来说更私人化的是,一个INFJ 小时候的思考与经历与长大后的思想形成人格塑造之间的关系,以及INFJ 的一生,可能也并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我能够看到,自己所想的所经历的所探讨的,会有不同时空的陌生人精准地写出来。
11/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十二)
看了评论想看书,看了书觉得是不是大家评论过高了?还是我不懂欣赏? 里面很详细的梦境描述,玄妙瑰丽,不可否认荣格的博学,敢于追求自我。
但我看完第二天是被噩梦吓醒的。 印象很深的4点:
1 第一次知道集体潜意识:人生下来后,就具有思维、情感、知觉等先天倾向,具有以某些特别的方式作出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的倾向。这些倾向的显现完全不依赖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如怕蛇和黑暗便是例证。
2 他有次给病人催眠,事实上他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病人觉得自己被治愈了,他的一堆围观学生星星眼看着他,他只好内心澎湃表面淡定地接受崇拜。哈哈哈
3 他对妻子一见钟情,看到的第一眼就觉得,就是她了!哪怕当时妻子只有15岁,他22岁。
看的时候觉得好浪漫,后面一查,他好像有两个情妇??而且3个人都在他的影响下,成为了心理学家。
4 梦中通灵,接触过的人要去世之前,他会做有预兆的梦。
就是这部分把我吓到了,可能小时候看鬼片阴影太深,马上就做噩梦了。
12/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十三)
在海风的时候有遇到一位家长,来咨询课程的时候说是孩子自从知道自己可以直升之后就不努力了。问及哪所学校,妈妈说只是一家普通的学校。上课的时候孩子确实一直分心,不是特别愿意搭理老师。课后问及孩子的目标,说是浙大。但谈到学校时,这妈一转口说,难道你没有听过杭州外国语学校吗?
所以这妈其实属于我在工作中最讨厌的那些死作的类型。中产阶层妇女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无聊又孤独。试课对她来说最大的意义是把她女儿当作物品一样炫耀。她女儿虽然乖乖的不说话,却未必不曾察觉到心里的那层道德标准。她不是真的想考浙大,只是她说的答案不可以是她母亲不喜欢的。
“人终其一生都在渴求一种无条件的爱,可是只有母爱会是无条件的。”我觉得弗洛姆说这话的时候过于乐观,感情关系中的控制与反抗才是永恒不变的。
心理学家们的学说总是自相矛盾,可是对我这种看客来说,幸运的是,就是我终于可以放下《爱的艺术》那本书了。
靠他人记叙的人物传记比作者本人自己来写的要更好看点,至少不会被作者那副抱着家资沾沾自喜的心理给恶心到。
13/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十四)
在序言中,荣格说:我们是一种我们所无法控制的或只是部分的有能力加以引导的精神过程。因此,对于我们自己或我们的生命,我们无法拥有任何终极性的判断。
在读荣格之前,我一直不了解,为什么神话和隐喻会被心理学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它们恭敬而小心翼翼。但是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我感到答案已经很接近了。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生命的结果将会是什么,因此,这个故事是没有开头的,而其结局也就只能是含含糊糊地加以暗示而已。”
朦胧的、含糊的、隐喻的,反而更接近人生的真实。不可思议的神话传说比理性的逻辑的叙述更接近生命的真相。因为生命是不可思议的。(胡因梦的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放在从前,我可能难以理解这一切。思想和精神的巨人认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可控的、可描述的只是微小的一部分,而他所窥见的已经是最多的了。
有一次看到有人问:书中的美好世界和现实残酷格格不入,那么,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呢?如果现实才是真实的,那么,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让爱读书的人情何以堪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是,谁假定现实才是真实的呢?什么才叫做真实?
“到了最后,在我一生中唯一值得讲述的事件,是那永远不会毁灭的世界全进了这个转变性的世界的那些事。”永远不会毁灭的世界,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话中的,在巨大的隐喻之下暗流涌动的精神世界。而这个转变性的世界,恰恰是我们认为固化在生命中的,现实。
14/15页荣格自传读后感(十五)
十一假期,在旅途中看完了《荣格自传:梦、记忆与思考》。 看完之后,脑海浮现出的意象是:一位精神分析者,在来回穿梭于半梦半醒、半明半昧、阴阳两界之间。 于我而言,这是一本十分”凶险“的书。阅读体验犹如在一条湍急险峻河流上的漂流,我需要随时紧抓浮漂,仿佛随时有溺水的可能。 那些诡异绮丽的梦和幻象,非常容易激活人的潜意识。在黑夜行进时阅读,仿佛瞬间升腾起恐惧,担心自己感受到他人感受不到的东西,或担心自己疯掉。 这种感觉,在曾经独自在精神世界进入过深时有过,偶尔会体会到这样”精神溺水“的恐惧。 于是,也会升起这样一个好奇:荣格是如何一次次有勇气沉入水中,又是如何在这样接近溺水的体验中一次次返回岸上的? 读到后来,渐渐清楚些,或许,不是他主动去潜水,而只是使自己成为了真实流经的通道。 ”人们说我聪明或者是个圣人时,对此我无法接受。一个人曾从一条溪流中舀取一帽子那么多的水来,这能算有多少呢?我并不是那溪流,我是站在溪边的人,可是却什么也没干。“ 很多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曾表达过类似的意味,与其说是自己主动做了什么,不如说只是敞开了自己,联结了更大的使命和真实。 这两者的区别是,主动带着一种个人意志和全能感;而敞开自己,则是一种臣服感。 不是用自己的力量去攫取什么,而是自己成为了那个通道,去连接更大的未知和真实的通道。 那个通道并不光明平坦,而是充满着孤独和黑暗;且通道还需要有强烈的承压能力,因为联结的部分可能很多,很重。 又有多少人敢去真正这样做呢?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