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稳觉》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展现生活在城市废墟中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呈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存方式。影片深刻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困境和对生活的追求,引发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和反思。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安稳觉观后感篇一
这种类似的片子,在大力鼓励生孩子的背景下,是不能通过主流的认可,所以,只会继续打压,抑制。繁衍才是这个国家现有的情况。。本片的内容上以记录片的形式出现,给人的感觉又点压抑,其实我觉得应该结合实际,跟泰国学习一下,开心和正能量比较好。。。在写实的手法上,个人觉得还是需要朦胧和懵懂的感觉,这样比较引起观众共鸣的同时,给与希望。。。不能总是写的眼泪水,我们也需要笑声和愉悦的心情,未来是美好的。。
安稳觉观后感篇二
从同性的角度,一个人过分爱而另一个冷淡爱情中很常见的矛盾。亮点是跳脱了上帝视角,给了观者一个手持相机记录的感受。同时另插的一条剪辑线,在作品中添加了另外一条线,即一位善良女性的视角。所以真正说来,前半段过于啰嗦,后面矛盾爆发又显得不太自然。演员演技有些青涩,虽然拍的过程让观者从伪纪录片为由包容了这一点,但得知两位直男主演后回过头,又觉得编剧有才有思路,另外方面剧情连贯度不够,逻辑上“我不喜欢硬碰硬”,陈方浩和蒋两个人矛盾完全没有铺垫,争吵的过渡又非常不自然。反倒是出镜少的李博轩的工具人本具的设定给了“伪纪录片”一个“证据”,才使得影片的最大逻辑“为了去电影节利用你的爱拍电影”成立。这个视角才是本剧最大亮点。 “我不希望你拍我,不自然让我没有安全感,但是我爱你所以不过多追问你原因,哪怕我被瞒在鼓里,哪怕我睡不好安稳觉。”
安稳觉观后感篇三
前二十分钟,真的很煎熬,内心几度崩溃——这什么鬼东西?它到底要表达什么?叢林为什么要推荐这样的电影?我为什么还不走?
映后交流结束。默默打开豆瓣,把评分改成了五星。由始至终主线条随着色调逐渐黑白,它也温柔地推翻了我内心的堡垒。
一部LGBT电影,却无关身份标签、社会议题。沉浸式的表达视角,却又在框架里面自由表演。一部有剧本的“纪录片”,却没有任何标准答案。
它的视角是多元的。主线里充满控制的,对抗式的亲密关系。隐藏在其中的4位演员关于“爱”的不同表达,关系的逐渐消耗,毫无底线的记录和侵犯......。这位96年的青年导演和电影的主创团队,无疑是敏锐又勇敢的。
没有办法用好坏去形容这部电影,因为它本身已经脱离了二元对立。也不能给它打上不完美的,反程式的,浓烈的,艺术的,剧情的,记录的,LGBT的,暴露的,爱情的......等等任何关乎题材、形式、感官的标签。
它是自由的,不应该被笼统定义。
安稳觉观后感篇四
质地粗糙的电影 拍摄场地很粗糙 摄影很粗) 置景也很粗糙 但是恰恰因为剧本是这样才略显合理 又是黑白片 (黑白就是好看 再加上这个narrative 由生出独属于这部电影的粗糙美学 导演在拍“真实的”故事的剧本的剧本 电影中的演员在拍一部片子 观众看的是他们在拍片子 其实全部都是精心设计过的伪纪录片 套中套(嗯… 所以我觉得演员的演技还挺好的 看了crew list 和cast list 感觉像是一群志同道合并且为数不多人的一起聚在一起拍的电影 感觉很多中国独立制作的电影都有法国的制片厂都有参与在联合制片?电影里面演员的台词的内容在说很空很空的大道理 会很没有代入感 片子开头不久就在说大话 没有什么感情 感觉在像又在拿电影这个medium在传达自己的思想 但是为什么洪尚秀就做得那么理所当然呢?还有一些电影里面所无意间传达的一定要拍一些有尺度的 和电影节啥的 感觉有点拉低这部电影的好 有点太刻意,刻意到有点反胃 errrr。但是同性恋的这种好似一定没有结果的爱情,只是玩一玩的这种 传达 让人悲伤 好像中国的同性恋群体很多都是面临着这样不稳定,没有底的生活(我不知道)就像Niles说的中国同性恋片子大部分都是悲剧 我不知道可能因为那些人是那样子的吧 受到了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但是有些人不会 有独属于自己的生活。
安稳觉观后感篇五
- 人类的本质就是贱
- 爱情的本质是欺骗
- 当双方都有错的时候,隐藏的更好的那个就更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对方
- 自己本身就在隐瞒的人,哪怕遇到真诚的人 诚挚的感情,也只会觉得对方在演戏。
- 人自以为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他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
蒋鸿宇最珍贵的是爱情,所以勉强自己面对害怕的镜头,卑微的 委曲求全地以为所做的一切能帮他维系他要的。可得到的都是猜忌 背叛 利用。
陈玉皓说最珍贵的是自己,以为自己是努力 天赋 潜力,以为能用这些让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可实际都是欺骗 隐瞒 虚无 谎言。
大家最擅长的都是丢掉最珍贵的东西,这是人类天赋,越努力越轻易。
- 镜头是晃的,背景是嘈杂的,光线是晦暗的,场景是模糊的。
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都还是努力的想要去探听别人的想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即使在寺庙许愿的时候都说不出想要什么愿望,讲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何必呢?
认同最该来自自己,坦白也最该对自己。把安全感寄托于别人,很难睡的安稳。
安稳觉观后感篇六
是为了影像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影像,为了影像而爱情,还是爱情而影像?
“你觉得我是在演吗”这个问题贯穿始终。
导演蒋鸿宇通过伪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生活与影像之中徘徊,营造了一种“戏中戏,梦中梦”的微妙感觉,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用了真名,导演亦是演员,观众一时之间忘记了什么才是真的,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蒋鸿宇偷偷在镜头前羞涩的表达的对陈玉皓的想念与爱恋,如果说蒋鸿宇之前是按照陈玉皓的嘱托在“被动表演”那么此时此刻,他卸下了所有伪装,那个喜欢与陈玉皓“硬碰硬”的他消失了,在爱情面前如履薄冰、内心无比脆弱的男孩形象渐渐显露,再到后来陈玉皓发现他另有所爱时,带给观众的就是“爱情的本质是欺骗 ”而-当双方都有错的时候,隐藏的更好的那个就更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对方,蒋鸿宇最珍贵的是爱情,所以勉强自己面对害怕的镜头,卑微的 委曲求全地以为所做的一切能帮他维系他要的。可得到的都是猜忌,背叛,利用。但这正是一种成长,面对生活的巨大压力,丢掉的与得到的都不再重要,“认同最该来自自己,坦白也最该对自己。把安全感寄托于别人,很难睡的安稳。”
20多岁的蒋鸿宇同时担任导演、编剧、领衔主演,用仅有的六千块钱拍出了这么优秀的一部电影,让人折服,导演展现出了影像的无限魅力。
2023年度十佳预定
安稳觉观后感篇七
以为只有4.7或者6.0分,后面不行了,后面的表演都看出来是演的,要不就一直纪录吧会觉得好点,想人为制造点情节,但是又太尴尬了,像演的,前面拍生活都挺好的,但是真的第一次看到身边的人。有些地方确实不能真的是随便拍啊,要能让很看懂,比如为什么吵架之类的,摄影机就只是来回晃(他可能么确实不知道为什么吵架),全是人物内心,好吧。最后翻看过去素材,看到男友私自的告白,桥段太YY,表演太假了,没法看啊,很尴尬。有些东西不是导演想了,做出来就真的那么回事的,差了很多其他的东西,有很多问题最后看了,就自然呈现出来问题了。其实没有那么感动,它本来很真实,最后来一个非常过于煽情drama的表白,导演不知道自己以前的风格就是真实,粗颓平废的城市青年,难以相信真的有这么深的感情,最后来个大感情的爆发,而且还是演的,更加不让人可信了。
看了一些影评,发现都是演的,生活状态都很真实,就是有些需要表演更复杂的东西的地方,演技就显得有些假了。真实的生活中真的存在着我们意淫的情节中那样的情感吗,可能需要更多思辨,如果有,那种情感的原理,背后到底是什么,是生活中什么都没有,最后彻底的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恐慌,这样的哭怎么样不尴尬,这样的哭应该哭成想象中的,那种煽情的,肉麻的吗,还是比较符号当代人扁平的感情世界的压抑的面无表情,更加直击人,那种感觉很对,明显导演想象中的这种搬演出来自己也觉得人物设计,情感,很多东西不合理,是自己演技不够还是这个人物自己本身就不合理,毕竟演员就是导演,导演自己都没办法演,可能是不是哪里,或者这个人物出了问题,之类的,如果这个改了,后面的部分可以更好。
毕竟是纪录片,人物没有理由的发毛,这种,难以理解,但是也能理解吧,只是觉得“可不可以不要拍了”这种发了几回毛,从来没落实过,有几回大爆发“可不可以不要拍了”也没有真的去关他,会让人觉得这是故意找冲突,人物的发毛,就算没有理由,但是也难以让人信服这种“没有理由”的理由,看起来真的毛的不行,但是又并没有,看得人,真,但是没有导演想表达的那么真,是有控制的在演,或者有意识地在生活,能看到这种痕迹,会出戏。人物应该有action,但是都没有,都剪掉了,这个剪掉,也会让人觉得,这是个编的故事,又少了纪录片的感觉。
靠贩卖私人影像获得电影节青睐,我以为真的是他们的想法,还挺真实的,电影节喜欢肉,什么的,我以为的确是他们的想法,如果这就是伪纪录片,真剧情片,那可能就是人设,那片子里面的导演还挺天真的,但是对此有思考我也不知道,只是呈现出来了,一个人的想法。放映后交谈才知道导演对此有思考,但是看电影的时候并没有,以为这就是他们的意图,也没有后续关于这个的发展的确挺难从这个点上得到什么,比如看自己的片子,全是琐碎,觉得什么都没发生,的确什么都没有,自己都看睡着了,但是还硬说是艺术,硬要拍下去,自己也不知道要拍什么,那种感觉,我还能体会到一点。
安稳觉观后感篇八
少年情愁总是诗。《安稳觉》就带着这一点少年的诗情,少年的张狂,也带着些少年的矫情。
这部片子就导演自己借片中人说出的那样:是一部伪纪录片。但片中其实存在着两个平行故事,到底哪一个是伪纪录?一个故事是陈玉皓、蒋鸿宇、李博轩三人,讲陈玉皓为了逐名,喊着李博轩来拍他与他的同性爱人的“纪录片”;另一个故事是陈玉皓、李博轩、陈语沙三人,是讲述拍摄和剪辑这部同性“纪录片”的过程。这两个故事的真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混淆的,倘若我们把电影里的世界看作现实,那么两个故事都是现实中发生的,对于观众所在的现实来说都可称之为“伪纪录片”,可陈玉皓偏偏骗了所有人,他让蒋鸿宇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又让李博轩等人以为蒋鸿宇仅仅是一个演员而他们拍的片子是相对于电影中的现实来说的“伪纪录片”,那么真假就成了电影的一个主题,也成了人物情绪的发泄口以及推动叙事的唯一的或者说是仅有的情绪。
在谈到真假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伪纪录片”中涉及到的少年情绪。
“伪纪录片”其实很容易捕捉到诗意的情绪,镜头抖动下的“伪真实”叙事,随意穿梭下的光线和风景,剪辑也带着点伪装出来的粗粝的天真。这种伪装是“伪纪录片”的长处,它不止于对于一个建构叙事的伪装,也是对于技艺、内核的伪装。那种故意为之的随意与凌乱,摄影师故意忘记自己的技艺,导演故意忘记自己的调度,剪辑故意忘记经典的流畅剪辑,连演员也故意忘记自己表演的情绪。在这种各方激烈的碰撞下,散乱的、无序的诗意不是很容易迸发吗?
《安稳觉》就迸发了几个片段。三人去山上扫墓上坟,先是大远景注视着蒋鸿宇和陈玉皓走上山路,然后镜头跟随二人在山路间辗转,最后进入一间小庙。二人跪在姥姥坟前的时候,蒋鸿宇只是在讲述,讲述姥姥的死,讲述自己昨晚梦到了一口井。在庙里的时候陈玉皓问他许了什么愿望,他说他也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愿望可许。这种哀愁与空虚搭建了一种略显青春气质的诗意情绪,青年的情绪在这里发酵,又被庙里山里的静谧斩于无形。
少年情愁的另一面是什么?少年不识愁滋味,愁最终隐于山间。可这种隐在本片里被大幅度缩小了,就像是平行叙事的另一个故事,“愁”被无限放大,连带着的是身份的消隐,这种身份不只是青春身份,也是同性恋身份;这种消隐不仅是在社会中消隐,也是在自我中消隐。也像蒋鸿宇讲完自己梦到一口井之后真的看到了一口井,残破的井垣,黑黢黢的井口,这本可成为本片的一处闲笔,但可惜他只是淡淡瞥了一眼就掠过了。
但“伪纪录片”的内核是什么?我认为是建构,整个故事就是非现实,是导演建构出来的一个拟现实世界,用了现实的手法和视角进行表达。所以我很反感的关于本片的一点就是演员(或曰导演)实在太过于强调摄影机的在场与否了,每一次的询问“你可不可以不要拍了”就预示着这场建构的崩塌,导演过于急迫地想让观众从故事中脱离,妄想观众真正进入这个拟真实世界的情绪,但却往往带来了反效果,这场间离是观众和影片整体的间离,伪纪录片真的成了一句谎言。
这种谎言和这部片中的“真假”存在很大的联系。蒋鸿宇对陈玉皓的爱是真的,但他瞒着他和前男友变成炮友;陈玉皓来拍蒋鸿宇这件事是真的,可他只是为了逐利难以想象会有多少真情,一个渴望爱,一个利用爱,最终是欺骗让二人分开。陈玉皓对李博轩说要参加电影节是真的,但他欺骗李博轩蒋鸿宇只是一个演员,最终也是真相的浮现让二人的关系破裂。当一切都浮上台面,那种隐隐的情绪、因暧昧而维持的关系便彻底崩塌。
所以导演拍了同性恋的什么个性吗?没有,他仅仅是讲述了一种普遍的爱情。有人渴望陪伴,有人利用爱情。似乎导演想用这种普遍遮蔽同性恋身份的隐喻以及同性恋的成长,可这种遮蔽是不成功甚至不现实的,如果抛弃了这层身份,推动本片的叙事力量就不存在了。我理想的状态是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所谓“愁”是如何与同性恋身份联系的?这个身份在本质上对二人产生了什么影响?在真真假假的叙事中导演是怎么确证身为同性恋的最终的选择?
或许更理想的状态还是抄袭一下豆友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