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曼德》描绘了一个发生在法国小镇上的故事,讲述了一对年长夫妇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向观众展现了一段深沉而真挚的爱情。影片通过这对夫妇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和爱情的伟大。
《阿曼德》观后感(一)
很先锋的叙事手法。导演以一种极戏剧化,舞台剧的表达和表演方式讲一个类似《坠入的审判》故事。其中影像突出的三场现代舞(与清洁工二人舞,独舞和最后群舞)带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表面疏离又密集侵入的关系。成人的世界没有真相。成人的世界高度精神混乱。文本里的秘密逐步发酵清晰,事件本身故事却已经弱化,只剩下人物情绪外溢的图像化。女主表演充满夸张的戏剧感,舞台的效果。导演用大部分特写镜头更加强了戏剧感。影片也是戛纳零距离片。获今年金摄影机奖。
《阿曼德》观后感(二)
故事简介:
由于两个小朋友的争执,双方家长被召集到学校,阿曼德的单身母亲伊莎贝尔面对莎拉和Anders的指责陷入困境,她与莎拉本就因伊莎贝尔曾嫁给莎拉去世的哥哥而关系复杂,旧怨与新指控交织,加之学校环境压抑,整个事件在教师难以调解下愈发紧张,而阿曼德本人未现身,事情真相始终模糊不清。
观者吐槽中:
本片聚焦于人性在压力与复杂关系下的挣扎,它以一场儿童间的疑似不当行为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了家长们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的态度、反应以及背后隐藏的家庭关系、过往创伤对他们的影响。
本片的叙事风格比较有趣,它起始于带有喜剧元素的情节设置,如在严肃的指控情境下,人物间的某些互动和反应带有喜剧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气氛。然而,随后迅速转向对道德困境的深度探讨,家长们的争吵、指责以及各自内心的挣扎,使故事变得严肃而沉重。到了后期,超现实元素的融入更是将影片推向了高潮,伊莎贝尔在走廊的独自舞蹈以及神秘人物的出现,仿佛是她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象征着她在巨大压力下精神状态的逐渐崩溃。但这种风格的频繁转变,虽然增加了影片的独特性,却也导致节奏不够连贯,部分观者可能会在剧情的跳跃中感到些许迷失。
演员的表现无疑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女主通过细腻的表情、富有张力的动作,从最初的坚定维护儿子,到逐渐被事件冲击得情绪崩溃的过程演绎得入木三分。她那一段长时间的失控大笑,不仅展现了角色对荒谬处境的无奈,更让观者深刻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与迷茫,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母亲形象。
然而本片弱点在于叙事的模糊性,对于事件的真相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这使观者在观影结束后仍感到困惑。
综上所述,本片适合那些喜欢深度剧情和心理探索的观者。它凭借深刻的主题、独特的叙事风格、出色的演员表演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视听效果,为观者带来了一场充满挑战和启发的观影体验。如果你乐于在观影过程中深入思考人性、家庭关系以及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那么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阿曼德》观后感(三)
故事的开始从两个孩子的越界行为开始,两边的家长是小姑子和嫂子,各自为自己的孩子发声与老师对峙,而慢慢的从孩子的小事发展出的人物关系和言语上的诱导愈演愈烈,卷入的人物越来越多,对女主个人的,家庭的,甚至是阴谋论都逐步展现把她推向了一个邪恶又具有伤害性的位置上,不只是她还有孩子。然后,反转,我们看到了一切的以讹传讹和恶意揣测的背后是一个妹妹对哥哥的死的无法释怀,过程中是一个又一个社会成员的主观臆断和添油加醋,我无法控制的颤抖和最后对于人性的思考。
电影几乎设置在学校这个单一场景,由大量对白和不停的争执构成,休息的时间也是各方利益的角逐,描述剧情上也设置了一些超现实的部分,包括很多女主的情绪的表达,尤其是两段舞蹈:女主的独舞让我想到《还有明天》里对于家暴的描绘,可以说是如出一辙,非常意象但也很明确;结尾的舞蹈则讲述出了她在整个过程中对于语言和群体的感受与认知。窥探,控制,讲述,侵占,等等一切,让我鸡皮疙瘩暴起,很难描述当时不舒适的感受,但就像是一场群体的狂欢对个体带来的极刑,让人难以接受,想要逃离。
影片也很好的利用到了环境的场域,几个反复出现的场景和类似角度的镜头都非常妙,平行对比下来会发现很多的细节上的变化。最后的夫妻坦白局选择了一个蓝色空间,让情感和对立感都有了一丝舞台效果,也放大了两个人快速的情感变化。影片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加剧了对于细节情绪的描绘,尤其有一个女主眼睛的大特写,实在是深入人心。音乐的使用也在制造局促悬疑的氛围,营造出的尖锐感弥漫了整个观影的氛围。
压抑,不适,惶恐,紧张是整个电影制造的效果,而大雨给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甚至是圆满的句号,更多的争执和细节不再必要,但却需要一个结果,这是我最喜欢的片段。看完之后我一直沉浸在技术里,同时在反思它的主题,从小见大,很尖锐,也很常规。语言就是带有强主观性,每一次的复述都已经被人心过滤过一次,而这样言语的争论和审判或许只会让人受伤让真相远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