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美学原理》,我深刻理解到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哲学。美学不仅仅是审美的过程,更是对美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音乐和自然之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美学原理启发了我对美的深层次认识。
《美学原理》读后感(篇一)
叶朗说美是意象非常有问题,根源在于他的推敲基于文学和美术;他自己应该发现意象论在解释工程学的美感的时候,比较尴尬;叶朗的研究方式非中国传统样式,从文本到文本,从说法到说法,无实证,无层层剥茧的透彻,败作。美即愉悦体验是更有趣的说法,叶先生反复在体验和意象切换,但没有彻底抛弃感动他的意象
1/8页《美学原理》读后感(篇二)
曾经背的昏天暗地,对比发现,其实原创性太少,承接宗老和朱老,似乎没有接着讲,没有耳目一新或者兴奋处。似乎用意象这一饱含中国式的理论来沟通中西美学,深感其淡泊,后加上张世英天人合一理论,来打通当下中西哲学,似乎太牵强。总之根李泽厚的系统的深厚的哲学支撑相比,太单薄。但是深深影响了我,毕竟看过的第一本美学原理,
2/8页《美学原理》读后感(篇三)
美和美感的解释很深入,划分的很细致,部分举例是看不懂的,解释起来也是晦涩,从我的角度看,还是修行不够,还是要苦读经书,多做理解。
基本上是对宗白华和朱光潜的观点的再讨论和总结。美在意象,解释到位。之后的高峰体验,马斯洛和胡塞尔的理论都给我有了新的研究领域。
很厉害的吧!反正我这辈子是总结不出这样的东西,把它变成自己的体系本身就很难,再编成教材让世人临摹观赏,本身就很棒。
3/8页《美学原理》读后感(篇四)
一直觉得民国时代的学人非常的潇洒,朱光潜和宗白华这两座不论是北大还是中国美学的双峰一直傲视于斯。叶郎是后面美学继承者里的集大成者,他把北大一以贯之的美学本色诸多发挥,《现代美学体系》现在看来还有诸多风采,其实不下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当然影响力还是差了一些)
现在叶老高龄终于出了一本美学原理的书了,写的非常详实 相当不错
4/8页《美学原理》读后感(篇五)
.....因此,美学中所阐述的、模糊地为一般人所信奉的那种以“美”为依据的艺术理论,只不过是把我们——某个圈子里的人们——在过去和现在所喜欢的东西认为是好的罢了。
要为人类的某种活动下定义,就必须了解这一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要了解人类某种活动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就须根据这一活动的产生原因及其后果来考察活动本身,而不能单单根据它所给我们的快乐。
如果我们认为某一活动的目的只在于给我们快乐,因而只根据这种快乐来为这项活动下定义,那末,这样的定义显然是不正确的。给艺术下定义的情况也正是这样。……
正如那样认为食物的目的和用途是给人快乐的人们不可能认识饮食的真正意义一样,那些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享受的人们也不可能认识艺术的意义和用途,因为他们把享受的这一不正确的、特殊的目的加诸于艺术活动,其实艺术活动的意义是在它和其它生活现象的关系上。只有当人们不再认为吃东西的目的是为了享受时,他们才会明白,饮食的意义在于滋养身体。就艺术来说也是这样。只有当人们不再认为艺术的目的是“美”,即享受时,他们才会懂得艺术的意义。把“美”或者说从艺术得来的某种快乐,看作艺术的目的,这不但无助于我们判定艺术是什么,反而把问题引入一个和艺术截然不同的领域——即引入形而上学的、心理学的、生理学的、甚至历史学的探讨。为什么某些人喜欢这一作品,而不喜欢那一作品,为什么另一些人喜欢那一作品等等,因而使得给艺术下定义成为不可能。正像讨论一个人为什么喜欢吃梨而另一个人喜欢吃肉决无助于判定营养的本质是什么一样。讨论艺术中的趣味问题,关于艺术的讨论不知不觉地归结到趣味问题上,不但无助于我们弄清楚被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这一人类的特殊活动究竟是什么,反而会使我们根本弄不清楚这个问题。
5/8页《美学原理》读后感(篇六)
我读完这本书,认为这是适合美学入门新手的书籍,而且自己也很喜欢叶先生的文笔,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让人对美学是什么,涵盖什么,有个清晰的认知。只是评分出乎意外的低了。 对于各位读者觉着的后半部分不完善,或略显仓促,没有说服力等等问题。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种种这样的问题。
首先,美学本身属于哲学,是思辨理性的,但恰恰是要试图为感性的艺术寻思辨,这本身就是矛盾双方,而我们正在统一的路上,双向螺旋的发展,让它上升到哲学高度。这样,使艺术,艺术创造,艺术作品,对大众来说不至于玄幻,不至于网上某些大师及其花里胡哨的创作,因随意几笔就可被称为艺术家和艺术品。尤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是深远持久,见效最慢,却根深蒂固的因素。国人有必要学会如何分别是否是、或好的、或对自己有用的艺术作品,才能提高自身审美,修养和境界,改变整个社会氛围。所以有必要把感性艺术背后的种种,上升到哲理思辨的高度。
其次,正因为美学与艺术紧密相关,有些创作过程中的感触,未实际体会过的人,是很难通过逻辑来理解的。正因如此,书中所说的某些看似勉强的说法,使人很难去把握,所以学习美学,研究美学,更有必要自己去亲身体验一门艺术,绘画,音乐,雕塑等等。作者在谈到科学美,技术美时,引用了大量科学家的感受言谈,尽管在美学上,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但理论最终是来自现实实践的,科学家在实践中所得的感受,正是其他领域未解决,需要做研究来解答的问题,作者也说需要很久的时间。 因为美学发展还未成成熟体系,需要各个领域的研究如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科学等等来提供材料,才能对艺术创造,创作过程出现的种种难以言说的现象给予一定的理性语言,并有足够的材料让人信服,让人肯定,这本身很难,不是美学一个领域所能完成的。这本书个人认为是一次试图建构体系的尝试,有意义,有价值的尝试,对中国美学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为何会有人反感体系呢?无体系,如何搭建坚固的高楼大厦呢?
我们能够以现有的知识加以否定某种可能性吗?甚至把这本书贬为仅是朱、宗的观点加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没有创新的集合吗?作者把美学基本原理整理的井井有条,让人一目了然,且很符合正统,胡塞尔所讲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世界在“此”被照亮,我国古代所讲的“天人合一”,不正是某种契合吗?作者在开头就说中国美学要立足于中国文化。
我在读其他学者所写的美学书籍时,明显感觉到各分各派,不同观点在打架,读完可能自己也是一塌糊涂,各有各的理,让读者很难找到一种相对正道的观点。而这本书是我感觉到的,所谓的正道。本身是学绘画的,读完这本书后,自己便对作画过程中的某些难以言说,本来很模糊的东西,突然变得清楚,不是被作者说服了,而是对了!就是这样的感觉。
总之,我很愉悦的读完了,也很享受。
仅个人观点。
6/8页《美学原理》读后感(篇七)
中国人视角下看待美是什么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一章 美是什么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第三章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第二编 审美领域
第四章 自然美
第六章 艺术美
第七章 科学美
第三编 审美范畴
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第十章 悲剧与喜剧
第十一章 丑与荒诞
第十二章 沉郁与飘逸
第十三章 空灵
第四编 审美人生
第十四章 美育
第十五章 人生境界
7/8页《美学原理》读后感(篇八)
《美学原理》作为叶朗先生的代表著作之一,着重探讨了审美、艺术与美的关系,以及艺术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美”的原因。本书既可用作教材学习,也可作为学术文献参考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虽以“原理”为书题,但目录却以“审美”为核心要素进行框架整理。综观全书,叶朗先生是以“审美”作为出发点,结合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观点进行研究,循序渐进地引领读者进入“美的领域”。
与侧重讲述美学常识、历史演变的一般美学著作不同,叶朗先生以“审美”概念为基底,以“艺术美”作为核心论题,分别从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审美人生四个部分进行论述。之所以强调“艺术美”,不仅因为这是历代美学家所探讨的概念,还在于“艺术美”直接根源于美的本质。从哲学史上看,无论是柏拉图还是黑格尔,他们在对美的概念进行研究时,常常会将“美”和“艺术”放在一起讨论,把“美”看作一个理念进行演绎、归纳。从艺术史上看,艺术本身所拥有的美的属性相对更为明显一些,艺术本身能够将“美”通过相应的形象、语言来表现。换言之,艺术能够将看似抽象却又实在的“美”具象化,将这股抽象的力量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通过一件艺术品或某种艺术行为(技艺)感受到这股力量。但前提是,这股力量的呈现是为了审美的目的,是无功利的,如何捕捉、利用、呈现这股力量则是艺术家所要做的,而如何发掘作品中内在的体验、内涵、意境则是接受者需要做到的。一件艺术品是由创作者、欣赏者共同完成的,二者都汲取了作品中所蕴含的那股美的力量并呈现于眼前。这才使得艺术的价值更为凸显,且更为打动人心。可以说,美既是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核心追求与终极理想,同时也是接受者欣赏作品时的内在之思。对于艺术美,大致可以从创作者、作品本身、欣赏者几个角度去探讨。
一、神思造象——创作者对艺术美的呈现
在本书的第一编,作者从审美活动的角度对美和美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美在意象”这一核心概念。在整个审美活动中,无论是创作者(艺术家)还是接受者,都能够将自在之物化为美感体验。不同的是,艺术家不仅能够机敏地捕捉到美的质素,还能将其加工为艺术作品,为自在之物赋予美的光辉。
当艺术家在创作时,必然要运用艺术思维来进行周密细致的构思。但在艺术构思之前,艺术家首先要对现实进行一番审美的观照,从事物的内在层面发掘出意蕴并把握住它。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事物的观照并不能完全地融入艺术家的头脑中,是因为存在于宇宙中的万千事物本身所散发出的力量强度不同,形态不同。艺术家虽然感受到了这股力量的冲击,但面对这股力量时也是有选择地接受,并将他所接受到的力量集中地、凝练地呈现为艺术作品。尽管“美”业已存在于这些事物中,但是需要艺术家用审美的眼光将其发掘出来,从“暗中观察”转为“明朗体验”。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艺术家自身的经历、认识、情感综合加工,于是这一体验逐渐生成为“意象”。经由创作者的“物化”阶段,存乎胸中的审美意象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譬如,小说《西游记》中所塑造的经典形象——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融合了现实世界中的猴子以及与猴相关的神话传说,加之宗教经典的渲染与创作者内心的艺术构思,完成了这样一个经典的形象。而这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也正是意象生成的过程。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意象”的概念以及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1]”“窥意象而运斤”。古人所说的“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亦可理解为“意”的寄托物。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个人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创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世界。又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提到:“审美象征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2]”而“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某种情绪释放,或个人理想、志趣的寄托。但在这个形象诉诸笔端之前,作者已经充分地感受并接纳了这股力量,并通过艺术加工生成意象,再以最准确、精炼的文字传达出来。尽管审美意象是最核心的部分,但只有高超的具象化传达技巧才能够将艺术的“美”更好地阐释,才能让人感受到作品中的美感。
当一件作品或技艺被创作或呈现出来时,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形象供人欣赏。而这个审美对象经过了创作者的加工,在积聚了原初的“力量”的基础上,生发出了作品自身所独有的“魅力”。仍以“孙悟空”举例,从“言象意”的角度来分析,其“言”、“象”层已通过文字所呈现,而意蕴层则要从人物形象塑造深入到意象提炼。作者所塑造的这个经典形象融合了道家、禅宗的部分哲学理念。在创作人物时,将这两种哲学思想的不同特点进行提炼,加之作者的个人志趣,以艺术想象进行加工,最终熔铸到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身上。由于其意蕴的丰富性与延展性,使得孙悟空这一形象也拥有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并经过百年的流传与演绎,成为典型人物,深入人心,为读者所欣赏,从中获得阅读的“美感”。而这便是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美的一个侧面,虽不能穷尽,但足以将抽象的美高度提炼并呈现。
二、美不自美——艺术之美的彰显
在本书的第二编中,叶朗先生以审美领域为切入点,对美的不同类型进行了梳理,如“自然美”“社会美”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编中所提到的美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具体生活中的具体显现。譬如在“社会美”的概念里,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节日欢庆,其中都含有美的质素。在日常社会生活领域,看似平凡无奇的事物,却隐藏着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魅力,只是社会生活的机械单调使得美的质素被遮蔽。人们被功利目的所束缚,因此审美的愉悦常常被人为地消解,脱离了精神的自由,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使生活中不易发现的美显现出来。
在科学技术中,同样藏着许多被遮蔽的美,这些美与艺术美是合而为一的。譬如达·芬奇的作品,不仅体现出高超的绘画技法,还藏着他对人体肌肉、骨骼的科学研究。在技术领域,科学家和工匠们都力图实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统一。一般来说,基于实用的科学技术往往不如艺术作品那样浪漫,物质功利的社会生活也不如艺术欣赏那般自在逍遥。事实上,这些事物本质上与艺术的差别并不大。叶朗先生之所以将其划分到“审美领域”,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拥有美的质素,而且也解释了“美”这个概念如何反映在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正如我们时常会听到“生活的艺术”“工作的艺术”之类的描述一样,世间诸般事物,皆可由审美之心灯,点亮事物自身的美感。一如王阳明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3]”
三、触物玄览——接受者对艺术的感知
尽管艺术大都是以作品、人物、技艺等具象化的方式呈现,但核心都是审美意象的生成与美的彰显。于是作品中的审美意象就成为了连接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中介。这正如叶朗先生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艺术的本体就是美(广义的美),所以艺术与美是不可分的。从本体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就是美。”
一件艺术品要生成一个完整圆融的审美意象,一定要有审美主体的介入,无论是艺术还是美,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接受者,那么美感便无法产生。而接受者由于其自身的学识、性格、经历、偏好不同,对艺术品自身所散发出的力量的接受度也不相同。尽管艺术本体的力量足以让美得到提炼式的呈现,但是由于接受者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接受者对艺术的接受度各有偏差高低,因此对艺术美的感受力也不尽相同。但正是有了不同接受者,才使得艺术能够保持生命力,使其所蕴藏的力量能够源源不断地生成与散发。正如叶朗先生在本书中说的那样:“艺术作品的意蕴,必须要有‘人’(欣赏者)的阅读、感受、领悟、体验才能显示出来。这种显示是一种生成。[4]”
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艺术品或艺术形象,由于其意蕴的丰富与延展性,因而可以被阐释、解读、再创作。《西游记》作为一部古典名著,从传统的章回话本小说逐渐被定义为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加之后人通过戏剧、影视、文学、美术等对其进行多重演绎,使《西游记》不论是在叙事还是人物塑造层面都不断被拓展、延伸,甚至被解构。尤其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孙悟空”这一艺术典型更是不断地被赋予新意,同时后人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多方面的阐释,使这一形象在叙事上立体化、多元化的同时,在哲学与审美层面也被赋予了多重内涵。而当我们把这一形象作为一个完整圆融的“意象”来看待时,就需要上升至美学的层面加以分析,并运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对其进行探究。这层“意象”既体现在创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作品人物本身。整部作品的审美意象影响着人物并着重凸显人物的塑造,而作品中人物的审美意象呈现也会使作品本身陡增魅力。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观照艺术时,才能够“悟”到艺术中的“玄妙”之意。面对一件艺术品,接受者是通过艺术呈现的外在形式来从中获得艺术本体的美感,同时也借着艺术品本身的美感去探寻其深层次的意蕴,以艺术为介质去感知创作者的艺术思维,以及作品所体现出的那股原初力量的呈现。换言之,这是探究艺术之“理”,从审美的角度寻找艺术美之所以为美的源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接受者拥有对艺术强大的感知力,掌握相当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与理论素养,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艺术。此外,接受者需要调动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艺术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情感的介入来唤醒其内在的力量。艺术终究是要与天地人相同的,能够“感物寄兴”。因此,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关键要看接受者对艺术的审美判断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感兴”,以己之纯心,感物之涵思。能达到这一点,方才有能力窥得艺术之真知。
结语
综上所言,艺术美是一种特殊的、通过具象化的形象去感受深层次的美的一种审美体验。艺术的本体即是审美意象,是一个圆融完整的感性世界。艺术美(审美意象)的生成需要多个层面共同加工。从创作者的角度看,需要在充分感受客观事物并获得足够多的感性材料时方可进行艺术构思,并且需要高超的、无功利的传达技巧将这一无形无相的原初力量具象化为艺术形象。而当作品创作出来时,便是一个完整圆融的独立审美对象,需要接受者以审美的眼光进行观照、欣赏,并通过无限次的意蕴阐释使艺术本体的生命力得到唤醒,寄情于物,融物于情;同时,要有情感的介入使这一审美意象更为清晰完善,让艺术成为连接创作者与接受者、造化与心灵的桥梁。通过艺术这一具象化的、高度凝练的介质去感受存乎宇宙中的“美”,进而心与神遇,进入一种形而上的、自在畅达的审美世界。
注释:
[1] (南朝梁)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73页。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29-230页。
[3] (明)王阳明,《王阳明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第91页。
[4]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4页。
参考文献:
[1] (南朝梁)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