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蒂尔达》是一部描写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女孩与不称职的家人斗智斗勇的故事。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感受到勇敢、坚强和智慧的力量。故事情节紧凑,充满了幽默和惊喜。这本书不仅适合孩子阅读,也能够给成年读者带来启示和感悟。
玛蒂尔达读后感第一篇
《玛蒂尔达》,全系列除了《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之外最喜欢的一本。
看前面没人管的小玛蒂尔达,说实话我不觉得可怜,我是很羡慕的。毕竟想一想,家里一个人都没有,我做什么也没有人管,真的不要太快乐了。
我其实很喜欢珍妮老师和小玛蒂尔达之间的小互动,更喜欢珍妮老师住的那个小木屋,就像迪士尼电影里公主住的那种一样。
的确是本很具有想象力的书,包括最后玛蒂尔达通过意念弄倒了那杯水毁了校长女士的职业生涯,我真的觉得太神奇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结局,玛蒂尔达最终和珍妮小姐生活在了一起。
1/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二篇
在微信公号“童话与绘本之森”2018年3月18日推送文《童书|“儿童虐待”问题看看<玛蒂尔达>怎么说?》中看到这样一个信息:
中文译作者任溶溶当年在翻译《玛蒂尔达》时也删去了一些“儿童不宜”的部分。
例如,校长特朗齐布尔小姐抓住一个吃糖男孩的胳膊,“把他拎起来,一下子从开着的窗子抡了出去”。
该文的判断是否正确?到底是译者自作主张地删,还是图书审查的原因?
如果是后者,出版社至少可以加个脚注,“此处有删节”,黄山书社引进陈之蕃随笔集时有此操作,删节处皆以空白方框替代,堪称功德。
如果是前者,我只能表示,译者对儿童的认知不及格。
2/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三篇
曾经小时候也有一个经常骂学生的老师,只记得我生气了半天,写了一封信骂那个老师,写完却也不生气了,信也扔掉了事。
这本书里面的校长,也有点那个老师的味道。哈哈,是不是作者也遇到了类似的老师?然后想着最好是凶老师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然后只能自觉的人间消失。而亨尼小姐就像天堂里面派来的老师,和蔼可亲,更主要的是随便学生在课堂上干什么都行。马蒂尔达就是人心里的主角啊,什么都无师自通,上学的时候就是去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的,然后还有超能力可以帮助亨尼小姐报仇,赶走凶巴巴的校长;虽然爸妈的品德不好,至少也给马蒂尔达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没让她帮着家里干活。哈哈,各位小读者们,先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不学就会的超人?
或者从成人的视角来讲,校长没结婚,就弄了个10岁的拖油瓶,真的开心吗?马蒂尔德的爸妈受了几次恶作剧,都没有教训马蒂尔达,正人君子爸妈能做到吗?
3/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四篇
《玛蒂尔达》(英)罗尔德·达尔 著/(英)昆廷·布莱克 绘 玛蒂尔达,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宝,很有反抗精神,我很喜欢。前面我以为是聪明的女宝,后面突然搞出超能力来了。本来这种题材我很喜欢,但是只能说作者不愧是男,真的题材在吸引也不能忽略。
书中两个重要的角色,老师和校长,老师是爱学生爱当老师的人设;校长是满身肌肉,脾气暴躁,讨厌小孩的人设。老师的描写“可爱的苍白的脸,身材纤细脆弱”,校长“曾经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浑身肌肉,粗大腿,小腿肌肉”,单身。然后把校长设定成一个暴君,只会使用武力,没有脑子的人设,老师是被压迫的人设。
说实话看到后面觉得老师很没有用,说是要跑,我还以为离开很远了,没想到还在眼皮子底下被看着。家产争取不到,连跑都没本事跑远一点,让自己过的好一点。
最后主角,玛蒂尔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超能力赶走的校长,帮老师争取回了房子和财产。先不说校长是不是真的杀人了,主角没有证据就写出来。最后把校长赶走了,然后任命了一个男校长。真无语啊。四星给聪敏勇敢的玛蒂尔达。
4/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五篇
玛蒂尔达,小小年纪读了许多书:文学书、儿童书、长篇小说,等等…把图书馆里的书都读上了一遍。可惜,他有个不知好歹的爸爸妈妈,爸爸成天宠爱哥哥,却特别讨厌玛蒂尔达。有一次爸爸回到家看上去很不开心,因为他有几辆车没卖出去,当他看见玛蒂尔达正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书时,却冲过去一把抓起玛蒂尔达的书撕了个粉碎,虽然玛蒂尔达非常生气,但她却做出一副无所事事的表情问:爸爸,您这是怎么了?爸爸却大声对玛蒂尔达喊到:闭嘴!你这个讨人厌的家伙!因此,玛蒂尔达决定用强力胶水,沿爸爸帽子的边缘涂上一圈,这样爸爸带上帽子时就再也取不下来了。后来玛蒂尔达上了小学,这个小学的校长是凶狠的特朗奇布尔小姐。幸亏玛蒂尔达的老师是亨尼小姐。当第一天上学时,亨尼小姐问了一个问题只有玛蒂尔达回答正确了,接着亨尼小姐为了考验玛蒂尔达就问了一大堆的问题,谁知,玛蒂尔达都一一回答清楚了,这让亨尼小姐大吃一惊。之后,玛蒂尔达就帮亨尼小姐一个大忙:帮助她从特朗奇布尔小姐(其实,这就是以前对待亨尼的姨妈)那儿要回了房子和钱。又和朋友一起捉弄了特朗奇布尔小姐…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同样是人,不能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当然,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启智慧。因此,让我们在书的海洋中享受这份无穷的快乐吧!
5/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六篇
女儿还小的时候,我读过这本书,然后就很快乐地把它推荐给女儿了——果然,她和我一样读得很快乐。今天重温这本书,依然感觉快乐。
快乐是因为,在这本书里,坏人可以得到惩罚,正义可以得到伸张,哪怕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儿,也拥有大人都不具备的神奇力量。
这个叫玛蒂尔达的小姑娘,是个难得一见的天才,自己学会了阅读与计算,知识丰富得令大人咋舌。她用智力惩罚了自己贪婪黑心又愚蠢自负的爸爸,用意念操控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训了痛恨孩子、视孩子为垃圾、害死亨尼小姐的父亲并夺走她的财产的特朗奇布尔小姐。相信每个小读者读到粉笔写字那一段,都会抚掌大笑、开怀不已吧——世上最爽的事,就是凭本事报仇成功,讨回公道!
玛蒂尔达的讨人喜欢,在于她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时,不会刻意显示自己的聪明,而是表现得很正常很谦逊,对一个天才而言,这是最可贵的品质。
在帮助亨尼小姐教训了自己的姨妈之后,玛蒂尔达用意念发力、操控物品的超能力消失了,升入最高年级后,她就是一个全力以赴学习、和最喜爱的老师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对小读者来说,也许这是最美好的结局——摆脱了令人憎恶的父母之后,玛蒂尔达有了正常的、令她愉快的生活环境,她酷爱读书,并将继续大量阅读,继续学习更多有趣的知识,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样就足够了。还要超能力干什么呢?生活的意义毕竟不在于复仇,而在于享受美好,快乐地一天天向前走去。
6/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七篇
《玛蒂尔达》罗尔德·达尔
太好看了!
一口气读完,根本停不下来[哇]
玛蒂尔达和亨尼小姐就是童书版的相互救赎!
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到最后又能自圆其说,虽然是从小孩子的视角出发,但说的都是特别搞笑的真理。
你无法拒绝一个又会讲故事,又有幽默感的罗尔德!
玛蒂尔达的恶作剧高级就高级在她总是会为自己铺好后路,才5岁就懂得表情管理了。
#摘录
可费尔普斯太太没有这样。她是一位关心自己工作的人,而且早就发现了一个道理:不要去干预别人家的孩子。(是的,教育理念不一样。)
“你认为所有儿童书都应该有滑稽的东西吗?”享尼小姐问道。
“我认为是的,”玛蒂尔达说,“儿童不像大人那么严肃,他们爱笑。”(Yes! )
尽管她才华出众,但是她一点也不自高自大,事实上,她似乎完全不知道这回事。(小朋友优秀没什么了不起,优秀且谦虚,那就厉害了!)
7/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八篇
和女儿共读第六本书。
书中坏人形象都是漫画式的,好人都是正常形象的。
作为一本儿童读物,大概只有通过漫画形象才能展示其丑陋恶心的形象,大家只要做个普通人就足够善良了,例如费尔普斯太太,作为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她只要正常开放给玛蒂尔达就是了,如果要帮助这个孩子,那就告诉他书架的位置,或者从高高的书架上为她取下书来,甚至告诉她能够把书借回去。
当然善良的人太弱小了,一群小孩子是弱小的, 瘦瘦的高高的亨尼小姐也是弱小的,她被奴役她的姨妈特朗齐布尔小姐所奴役,所折磨。
于是天才玛蒂尔达出现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她的原生家庭也是一团糟,有个痴迷于打麻将看电视的妈妈,有个诈骗犯爸爸,为了赚钱不计手段。这样的家庭,一切不能变现的东西都是累赘,玛蒂尔达是累赘,读书写字更是累赘,甚至天才的读写能力都不算。
所以当玛蒂尔达和亨尼小姐相遇的时候,恰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那就相濡以沫。
亨尼小姐想到只是相互交流,但玛蒂尔达想到的却是怎么帮她走出困境。
她一直就在家庭里用自己的方式来报复父母,她又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亨尼小姐。
亨尼小姐也帮助了她,帮助她脱离了原生家庭。
玛蒂尔达也回归了正常,其实或许她本来就是个正常的人,真正的天才是她不会逆来顺受,她敢于反击,用自己的方式反击那些单杆冒犯自己的人,因为勇敢和智慧,她才有了超能力,而不是相反。
8/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九篇
很久没有看达尔的书,这让我忘记了他原来是一位多么出色的作家。看玛蒂尔达的开头时,因为达尔书中经常出现的恶父母形象产生的厌倦感,一度差点弃读,然而等到大恶人胖校长出现,可读性瞬间提升了300个百分点。且不说各种眼花缭乱瞠目结舌的虐童手法,单是罩衫加紧身裤的酷炫造型就让人为之一振,等到亨尼小姐揭开她的身世秘密时,这本书已然好看到舍不得放下了。当玛蒂尔达施展她独特的才能为亨尼小姐解决她的问题时,情节紧张程度已经不亚于一本侦探小说(更别提还出现了阿加莎这个无比亲切的名字),简直忍不住要击节叫好。
跟达尔以往的书感觉略有不同的是,这本书没有了巨人和魔药,童话的色彩偏淡,带有更多的现实感;即使是仍然有魔力方面的内容,却只是占据了很小的篇幅,更多的是对于不称职的父母与教育人员的痛斥和嘲讽,也许这是达尔自己,当年作为一个智力超群的孩子的切身感受,他将自己当年的遭遇代入到玛蒂尔达的角色中,以非常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出这个笑中有泪的故事。据说这本书是达尔70岁时写就,由此可见童年的遭遇会对一个人的一生带来怎样难以磨灭的印记。
个人觉得书里最好看的部分是亨尼小姐的故事,特别之处在于,前面没有任何的铺垫。关于玛蒂尔达,因为她天才小孩的人设和大量的铺垫,即使是后来拥有了不可思议的魔力也并不让人特别吃惊,然而我们跟玛蒂尔达一样,在跟随作者走进农舍之前,对于亨尼小姐的真实生活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习惯了全知视角的读者如我,突然间接收到了不完全的信息,顿时有打开新世界的新鲜和神秘。
达尔的书从不缺乏泪点,即使是没有太多惊喜的开头部分,仍然被玛蒂尔达为亨尼小姐写的押韵诗和同学们的心声感动到瞬间落泪。书里各色小孩的音容笑貌,是那么鲜活的跃然纸上,那个跟校长公然对抗最后被罚单脚站立的小男孩,不可思议的吃掉了整个蛋糕的小胖子,甚至是吃着薯片满脸痘痘的大个子学姐,在达尔非常有爱的笔触下,都是远非完美却拥有独特生命力的可爱小孩,值得用心对待。
9/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十篇
《玛蒂尔达》是罗尔德 达尔德一本童话书,讲述天资聪慧的五岁小女孩玛蒂尔达的故事。
故事里面的小小的五岁的玛蒂尔达天资聪慧,读完了很多大人也不会读的经典读物。但她有一对世界上最庸俗的父母,他的父亲是一个毫无道德庸俗势力的汽车商人,她的母亲是一个毫无美貌自诩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人,她还有个弟弟,弟弟的品行和父母如出一辙,就这样玛蒂尔达成为了这个家里的“另类”。到了上学她又遇到了很恶毒的校长特朗奇布尔小姐。
万幸的是她遇到了亨尼小姐,不对,是亨尼小姐有幸运认识了玛蒂尔达,玛蒂尔达解救了她的女老师!
故事里面校长是不折不扣的反派,她虐待儿童,动不动就把小朋友放在放满钉子的柜子里面或者撕扯小朋友的耳朵。
对于这种对正面权威形象的大人,完全负面的形象塑造是我之前从未读过;校长在文中对小朋友粗鲁而有凶狠的虐待,孩子们说这么离谱大人们不会相信的。我们往往接受了一些大众常理,可能也只有小朋友才会考虑到一切真的是理所当然吗? 老师不一定都是好的,父母不一定是为你好的。有时候一些真正的真相,需要倾听的人弱小的人就在常理中淹没掉。我想到了小王子里面的b612星,也许只有加上编号常理之后,小王子的行星才被人接受。
我们需要怎样的童话故事呢,是海的女儿的爱的勇气,还是小王子的自我追寻。
前几天读到点评查理布朗的一句话,我们内在的成人是扎根在童年的渴望和恐惧之中。不管是小王子还是海的女儿这类的童话故事,都是在想要的渴望中。玛蒂尔达这样的童话故事是克服恐惧中, 我们或许都有过一个可恶的老师,也遇到过凶狠的大人,小朋友是脆弱的。 她们无法判定自己的选择是真假,我们不置可否地认为成年人就是最高的形态,也忘了很多成年人并不比小朋友聪明,也不比小朋友善良。大人用自己的经验体型欺压小朋友屡见不鲜。
这篇故事最打动我的内核,不是对大人的轻蔑,而是小女孩的决心和勇气和弱小战胜权威的邪恶的可能性。
不得不说,如果玛蒂尔达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我会对这本书没那么大的兴趣,我们见过很多女性形象的童话故事,是美丽可怜的白雪公主,是冬日的奄奄一息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渴望的大陆的美人鱼。她们美丽善良脆弱,白雪公主需要王子的吻,美人鱼期待王子的爱。而玛蒂尔达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孩子,她年幼智慧,战胜了最大的反派!这样的冒险故事,我们大多只能在男孩子主角里面读到。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埃琳娜聊到过艺术的性别,一些文学作品不经意间也加重了女性的牢笼中;我们大多生活在男性为主角的世界,一些故事不经意间给女性戴上性别桎梏。女性不一定all for love,也可以all for justice。
你可以是,也可以是,不是你必须是。我总在想女性或者弱者需要的是什么,我想强大的东西可能遥不可及。是玛蒂尔达那样的智慧嘛? 更需要的是玛蒂尔达那样的勇气,对抗强大的权威的勇气和力量。
小女孩成为了超级英雄拯救了她喜欢的老师,这是今年读过,最可爱和最智慧的小朋友!
它告诉你可以反抗你的父母,你可以对抗你的恶毒的校长。
甚至可以解救你喜欢的老师,即便她是一个成年人,你是一个小朋友。
你可以是个可爱的年幼的女孩子,
弱小而伟大,诚实而勇敢!
千万不要小看小女孩的决心,这就是玛蒂尔达的动人之处。
所以 小女孩也可以超级英雄!
10/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十一篇
用欢快的语言写一个残忍的故事,这是罗尔德 达尔最大的魅力
《玛蒂尔特》声名远播,由小说改编的同名音乐剧更是成为经典,为全世界的孩子与大人所喜欢。《玛蒂尔特》更是成为一种女性主义的象征之一。
慕名买下这本书,却发现自己小学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罗尔德 达尔的《女巫》。《女巫》是我最喜欢的童书之一,还记得当初结尾外婆与主角的对话:
“我的宝贝”,她最后说,“你真不在乎以后一直做老鼠吗?”
“我根本不在乎”,我说,“只要有人爱你,你就不会在乎自己是什么,或者自己是什么样子。”
那时候年纪尚小,还不能理解“爱”是什么,可这段话就那么刻在了我的心底,使我温暖。小孩子就是这么被影响的,书籍就是有这么大的力量。
二十一岁再看《玛蒂尔特》这样的童书,自然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纯粹的兴奋感。全书的情节完整简单,语言生动活泼,很符合小孩子的阅读喜好。玛蒂尔特的人物形象塑造得相当完整,她是个神童,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她虽然只有五岁,但是成熟的令人心疼。生长在一个没有人在乎的家庭里,唯一的优点就在于可以在没有人发现的地方做自己。玛蒂尔特可以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的父母不愿了解孩子的世界,甚至诋毁她的喜好。“我所不能理解的一定是错的。”这何尝不是许多家长的逻辑?
如果我们剥开缠绕在这个童话故事美好外壳,这是一个残酷的故事。一个不被重视的孩子,不负责任的母亲,有暴力倾向的父亲,还有恐怖的校长……一个孩子将如何面对这样的情景?如果玛蒂尔特不是一个既坚强又聪明的孩子,如果她没有超能力,她将如何突破这样的女性困境?她会成为第二个亨尼小姐吗?还是会更糟糕?
那些令人感同身受的糟糕境遇,对女性无处不在的忽视与偏见,让我战栗。尤其是玛蒂尔特所面对的最大的敌人——孤独,是那么令人心疼。有意思的是,玛蒂尔特天赋异禀,那么鹤立鸡群,但她同龄的孩子并不讨厌她,也不会孤立她。孩子们都是善良的,他们只是有样学样,大人们如何做他们就如何做。普通班的孩子们虽然没有那么聪明,没有那么听话,却都有一颗纯粹的心。尽管这是一个恐怖的学校,一个将学生分作三六九等的学校,但在罗尔德的笔下并没有把这一点体现出来。
孩子们反抗校长的恶行的方式便是恶作剧。比起校长的体罚、言语侮辱,那些恶作剧显得那么无伤大雅,还给读者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不会因此讨厌学生。一个万分厌恶孩子的人做了小学校长;一对万分讨厌女孩的夫妻做了女孩的父母,这两件事我不知道哪个更让人迷惑。但现实却是这样矛盾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小孩子弱小——这不是放弃抗争的理由。
读《玛蒂尔特》时,我多多少少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我想那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独特经验,而是每一个女性在成长中都会遇到的窘境。我没有玛蒂尔特那么有勇气,我甚至比不上亨尼小姐,连逃离的决心都缺乏。可这本书没有让我垂头丧气,也没有让那些困扰我多年的噩梦再一次闪回,罗尔德对语言的把握非常的精妙,几乎不会让读者产生不适的感受。或许这就是童书最大的魅力,作者站在孩子的立场叙述,让读者也能对孩子产生喜爱之情。
但不得不说此书仍有一些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校长的所作所为没有动机驱动,几乎就是一个被塑造出来的典型“恶女人”的形象,她丑陋、肥胖、尖酸刻薄。罗尔德的书中有不少中年女性都承担着作为“反派”的命运,似乎女性一旦失去外形魅力,性格也会变得格外的恶劣。这也是作者最大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玛蒂尔特这样的女孩子的形象还是塑造得格外成功。她最终能帮助亨尼小姐夺回遗产,打败校长,并且最终能脱离家庭,并不是因为她拥有了魔力,而是因为她就是玛蒂尔特,这样一个坚强善良的女孩子。任何女孩子都可以变得坚强善良,这一点可重要了!
11/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十二篇
“永无岛”是彼得潘用以逃避或对抗儿童面临的长大成人这个必经之路的理想之地,认出那张吞下大象的蟒蛇画是《小王子》中没有成为无聊的大人的一种标识。在那些关于儿童的故事,几乎都难以避免地涉及到和成人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有时候是对立的,有时候是从属的,但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平等。即使这种不对等没有被明显摆上台面进行操控,但也总是会在事件的进展过程中显现出一种或强或弱的力量存在。成人的影子就像鬼魅一样游移在儿童故事中。然而,当成人写的儿童故事力图在为儿童描绘一个符合成人社会的标准的同时,儿童在故事中也挣扎地表现出了某种自我的意识,他们似乎确实拥有了对群体的认知和对对抗力量的反击倾向。
如果说《彼得潘》是在逃避一种庸俗的成长以力图保持童年的永恒;《小王子》是在讽刺大人的复杂、无聊枯燥、虚伪与荒唐,那么我们在彼得潘里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割裂,看到避免成为大人的儿童如何守护住自己的倔强,避免走向庸俗与冷酷,失去乐趣,失去想象,这便是一种反抗的表现方式。而《小王子》则带着忧伤的笔调——飞行员从孩子长大成为一个忘记了吞大象的蟒蛇图画的大人,而后因为遇上小王子重新发现内心的真挚与乐趣而感到荣幸至极。
与这两个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相比,《玛蒂尔达》中——罗尔德·达尔则不在于去追求童年的纯真与无邪的长久,不在于去忌讳或避免走入失落的成年人世界,而是在权力关系的不对等中臆想一种属于儿童的胜利。达尔似乎永远对儿童的善良,智慧,勇敢,真挚与单纯保持着热情的信心,并将此作为对抗成人世界的庸俗,欺诈,不堪,浅陋和冷漠的有力武器。一种是关于对想象力的保存,是站在儿童的角度维护这一美好片区。而达尔则对孩子需要有成人的教化才能掌握真理的认识提出质疑,认为儿童天生也具有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勇敢的人的能力,甚至能比大人做得更优秀和出色。
总之,在达尔的《玛蒂尔达》里,父母丧失了自己的权威和震慑力,不称职、甚至狼狈猥琐。
他的儿童小说,还包括《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詹姆斯与大仙桃》等,成为成人实施管辖的场所,同时也成为儿童表达意愿和做出反抗的地方。罗尔德达尔站在孩子一边,报复了那个世俗的团体。在想象中整治了不公,并对权力关系进行了置换与调整。
在成人对儿童拥有操控力和管束权的现实里,被动的,弱势的,甚至可以将儿童理解为成人的“殖民地”。在儿童身上,成人进行着一场以符合自己意愿的培育和种植。但是五岁的玛蒂尔达却在达尔的笔下拥有了超乎儿童正常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与成人世界的虚伪和狡诈抗衡,当然,故事中不乏有夸张和超现实的成分。不管是五岁就读遍狄更斯、莎士比亚,快速得出高位数的乘法结果,还是通过集中意志力就能将物体进行魔法般的移动,达尔将这种天才或奇异功能赋予玛蒂尔达的时候,由此也开启了一场对抗之路的狂欢模式。
《玛蒂尔达》故事中的矛盾主要产生于监护人与儿童之间,包括玛蒂尔达和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的珍妮和她的姨妈——同时也是之后的亨尼老师和校长。可以说,小时候的珍妮与姨母的关系正如玛蒂尔达与父母的关系,处于一种被动的监护状态中,被监护人由于力量弱小无法逃脱管束,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状态。而玛蒂尔达是珍妮的拯救者,是对无力反抗的珍妮的补充,她打破了这种权力的不对等关系,成为拥有掌握主动权的孩子。达尔大概是对成人世界的监管丧失了太多的信心,或是产生了很多的不满。才会在玛蒂尔达的身上寄托着这种抗争的厚望,并在想象的故事里凯旋而归。
有意思的是,故事最后急匆匆落荒而逃的父母,既是因为父亲造假汽车即将遭殃,又是对在这场儿童与成人的抗争中失败的父母被迫逃避的不光彩结局的隐喻。玛蒂尔达帮助亨尼老师夺回了自己的地盘,站在属于自己的房子前看着狼狈爬进车里慌张逃窜的父母,是儿童的胜利,也是成人权力遭遇危机的表现。这种逃离场面就像希区柯克导演的《群鸟》中小心翼翼又落魄离开的人类一样,背后是布满整个岛屿的鸟群,占据房子的所有角落,那些吵杂的鸟叫声是一个物种宣告自主权的强有力声音,也是人类遭遇挫败的回响。这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冲突,《玛蒂尔达》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如果有画面,大人的落荒而逃想必会在镜头的远景中渐渐变成一个小点而后消失,最后焦点回到玛蒂尔达和亨尼老师以及那所属于她们的房子上。财产权和监护权,她们夺回了童年的权力,儿童的权力。
达尔极尽对成人世界的自以为是以嘲讽,不仅在于对玛蒂尔达的父母和学校校长的刻画,还在小说一开头就使用滑稽的叙述调侃那些对自己的孩子溺爱到盲目认为他们生出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天才而自鸣得意的父母,和那些对自己的子女漠不关心庸俗无知又不负责任的父母。两种极端,都是糟糕的情况。
不得不说,玛蒂尔达的胜利除了她天生具有一种天赋的潜质之外,还得益于被施了魔法一样的阅读。书籍和文字书写的力量似乎从来未曾让读者失望过。还记得《夏洛的网》中夏洛就是靠书写为小猪赢得了生命和无尽的荣誉。与此类似的是,书籍阅读所拥有的潜在魔法被玛蒂尔达所挖掘,也是被罗尔德·达尔所挖掘。
达尔似乎终于在故事中为儿童扳回了一局。
12/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十三篇
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里,都悄悄地装着一个不一样的自我,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善意的期待,并且会时常在内心的幻想世界里进行预演:
如果我会飞,我就可以晚上悄悄地飞到空中,像骑着扫帚的女巫一样想去哪里去哪里……
如果我会隐身,我就可以扮鬼吓吓那个天天说自己胆子最大的人……
如果我力大无穷,我就可以好好教训教训那个胡作非为的恶霸……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幻想,那么,他们在读这本书《玛蒂尔达》时,一定会喜欢里面这位天赋异禀的小女孩。
作者罗尔德·达尔,他是籍的英国杰出儿童文学作家、剧作家和短篇小说作家。爱伦·坡文学奖,白面包儿童图书奖,英国儿童图书奖,世界奇幻文学大会奖得主。作品流传于大人或小孩中,极为知名。他的人生经历也相当精彩。
做过飞行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过惊险的空中激战、当过像特务工作一样的“空军大使”、写过拥有无数影迷的007电影剧本《你只能活两次》、娶了一位奥斯卡金像奖电影明星做妻子(Patricia Neal)、自学成为美术收藏家、鉴赏家、古董家具专家、美酒专家及种兰专家,最重要的是写过魅力无穷的儿童文学作品,获奖无数。
达尔的儿童文学作品常常从一个小孩的观点记述,通常会包括成人反派角色—憎恨并虐待小孩的人,至少有一”好的”大人来减轻反派角色带来的影响。内容大多包含黑色幽默、古怪的情节和可怕的暴力。比如这本《玛蒂尔达》就套用了这个公式。
小女孩玛蒂尔达,出生在一个二手汽车商人的家里,可惜,在这个物质富裕的家庭里,玛蒂尔达并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她的父亲是一位使用肮脏手段倒卖旧汽车的商人,母亲是一位认为长相比智慧重要的妇女,每天的肥皂剧是他们的最爱,甚至因为家访而来的亨尼小姐,打断了他们看肥皂剧而不快。
玛蒂尔达很小就开始对读书非常有兴趣,三岁时,就学会了阅读家里的报纸杂志;四岁时,她已经可以读得非常流利,当她把家里唯一一本书《简易食谱》从头到尾,读得滚瓜烂熟后,恳求父亲给她买一本书,却引来训斥。她趁着每天母亲去娱乐的时候,到村里的图书馆把大多数经典作家的作品读完了,那时,她五岁。
这样一个智力超常的小女孩,在她的父母眼里,却是个爱说谎,会闯祸,尽给他们添堵的麻烦货!
可是,这对于玛蒂尔达来说,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父母的冷漠与嘲讽,实施她的“报复”计划,一点儿也不难。
用妈妈的染发水换掉爸爸的生发水,让他的黑发变成金色;
在爸爸的帽子上涂胶水,让他被迫剃掉大半个脑袋的头发;
借来朋友的鹦鹉在家扮鬼,把这对愚蠢的父母吓得半死……
可是父母对她的态度,依然没有丝毫改变,甚至忘了她上学的年龄,以至于她比同班的同学要大上一岁。
来到了学校,除了亨尼小姐非常喜欢小天才玛蒂尔达外,蛮横残暴的校长特朗奇布尔小姐,总想找机会开除她,在激烈的冲突中,玛蒂尔达发现了自己居然有超能力,可以用意念控制物体的移动,最后,玛蒂尔达更是利用“意念移物”的大招,恐吓校长离开了小镇,夺回了亨尼小姐的房子。
《玛蒂尔达》,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却并没有只告诉孩子故事里的世界,有多么的美好。
相反,随着故事起伏,一点儿也没落下描写残酷的现实,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你是孩子,每个人都会善待你,处处给你美好与温暖,也并没有人有义务做不会陷害你的朋友。
有温暖,也有恶意,这才是需要给孩子们知道的真实世界。
《玛蒂尔达》,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看的书,玛蒂尔德就像我们的孩子。她虽然是位小天才,但是有这样的家庭。父母愚蠢,自私,只管把她将就喂饱,不但不关心她,更不会不欣赏她,视她为累赘,冷嘲热讽更是家常便饭。如果她没有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那么极有可能,将来的她也会成为认同长相比智慧重要的人。
原生家庭,孩子无从选择,却可以通过父母的引导,摒除不良影响,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ps:这本书,是孩子极力推荐给我,并且要求我必须写下书评的“作业”。谢谢你的推荐。
本文作者为朝闻道写作社群成员。
13/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十四篇
【春上村树】读完了《罗尔德·达尔作品典藏:玛蒂尔达》01/13
满分10分打8.5分,小故事还是很耐人寻味的,适合5+岁的小朋友阅读哦!真的很适合拍成动画片,最后结局大圆满!使我舒眉展目开心颜~
古灵精怪的玛蒂尔达,友善的同学们,认真负责、温柔的亨尼小姐,邪x恶、变x态、独x裁的校长特朗奇布尔…
从小聪慧、成熟的玛蒂尔达生活在对孩子不管不顾、放任自留、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与盗x车集团合作,贩卖赃x车;母亲每天玩bingo游戏(读博),不管孩子。她就去村里的图书馆打发时间,爱上了阅读。父母嫌弃她看书,把书撕毁,玛蒂尔达就整蛊他的父亲!
进入学校后(比同龄的孩子晚上学),亨尼小姐慧眼识珠,找到校长要求给玛蒂尔达升年级,被拒绝打压。后续就是孩子们和校长斗智斗勇,整蛊残x暴的大胖子校长。
一天,玛蒂尔达发现自己有了特异功能——能用意念移动物体,她去找亨尼小姐倾诉,亨尼小姐带她回了自己的小农舍,告诉了玛蒂尔达自己从小到大悲惨的遭遇:母亲去x逝后,父亲被自己的姨妈谋x杀,家产被霸占,自己被逼迫做家务。后来读了师范学校,经济独立才摆脱姨妈控制,但工资几乎全部被拿走,无奈她才租了环境不佳的小农舍,而且更可怕的是,她的姨妈就是特朗奇布尔校长!!!
玛蒂尔达心中计划好了夺回亨尼小姐祖屋的计划,她苦练自己的意念移物水平,在一次课上,用意念控制粉笔在黑板上控诉校长对亨尼小姐和他父亲的罪行,迫使她离出学校、离开霸占的房子、返还霸占的财产!
结尾:特朗奇布尔失x踪消x失,亨尼小姐得到祖屋和财产,返回本属于自己的家中。玛蒂尔达父亲销售赃x车的事败露,准备收拾东西逃往西班牙。在亨尼小姐的陪同下,玛蒂尔达去找他们,希望留下了,和亨尼小姐生活。父母毫不犹豫地欣然同意,玛蒂尔达也有了自己的新家!!!
END!!!
#邓聿怀的脉望馆#
14/15页玛蒂尔达读后感第十五篇
【春上村树】读完了《罗尔德·达尔作品典藏:玛蒂尔达》01/13
满分10分打8.5分,小故事还是很耐人寻味的,适合5+岁的小朋友阅读哦!真的很适合拍成动画片,最后结局大圆满!使我舒眉展目开心颜~
古灵精怪的玛蒂尔达,友善的同学们,认真负责、温柔的亨尼小姐,邪x恶、变x态、独x裁的校长特朗奇布尔…
从小聪慧、成熟的玛蒂尔达生活在对孩子不管不顾、放任自留、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与盗x车集团合作,贩卖赃x车;母亲每天玩bingo游戏(读博),不管孩子。她就去村里的图书馆打发时间,爱上了阅读。父母嫌弃她看书,把书撕毁,玛蒂尔达就整蛊他的父亲!
进入学校后(比同龄的孩子晚上学),亨尼小姐慧眼识珠,找到校长要求给玛蒂尔达升年级,被拒绝打压。后续就是孩子们和校长斗智斗勇,整蛊残x暴的大胖子校长。
一天,玛蒂尔达发现自己有了特异功能——能用意念移动物体,她去找亨尼小姐倾诉,亨尼小姐带她回了自己的小农舍,告诉了玛蒂尔达自己从小到大悲惨的遭遇:母亲去x逝后,父亲被自己的姨妈谋x杀,家产被霸占,自己被逼迫做家务。后来读了师范学校,经济独立才摆脱姨妈控制,但工资几乎全部被拿走,无奈她才租了环境不佳的小农舍,而且更可怕的是,她的姨妈就是特朗奇布尔校长!!!
玛蒂尔达心中计划好了夺回亨尼小姐祖屋的计划,她苦练自己的意念移物水平,在一次课上,用意念控制粉笔在黑板上控诉校长对亨尼小姐和他父亲的罪行,迫使她离出学校、离开霸占的房子、返还霸占的财产!
结尾:特朗奇布尔失x踪消x失,亨尼小姐得到祖屋和财产,返回本属于自己的家中。玛蒂尔达父亲销售赃x车的事败露,准备收拾东西逃往西班牙。在亨尼小姐的陪同下,玛蒂尔达去找他们,希望留下了,和亨尼小姐生活。父母毫不犹豫地欣然同意,玛蒂尔达也有了自己的新家!!!
END!!!From:VD,微读,微信读书
#邓聿怀的脉望馆#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