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丛谈》读后感:这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全面介绍了古琴的起源、演奏技巧以及文化内涵。作者通过丰富的实例和详细的解说,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古琴音乐的魅力和特点。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著名古琴家的故事,让人对古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不仅对古琴爱好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对古琴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古琴丛谈》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古琴丛谈》作者是热爱古琴之人,用一本书带领读者了解古琴。历史上第一个造出古琴的人,说法有很多。琴的制作不同,一般是由造琴者的身份心怀来决定的。 这本书从古琴的材料开始讲起,从历史上早期意义的古琴开始谈起,让人了解到古琴的唯美之处,一张琴是能够集天地人之灵气的,无论材料形制基色缎纹配件还是铭刻,其实有很多人弹琴之余把玩欣赏品鉴技艺,缅怀古人都是非常有乐趣的。 古琴有如此多的文化,琴音是有九德,琴是中国古代乐器的一种,历史渊源,地位颇高。好的琴的价值主要不在琴物之美,而在于它的声音,古琴所传达的音乐表达出的是古人和今人的精神灵感世界。弹琴是有讲究的,就和做事一样,需要敬业,需要匠心精神。 这本书是凝结了作者对于古琴的深刻之热爱,很喜欢书中作者对于古琴的文化解说,让人深入细致的了解古琴这种乐器,同时对于古琴谱的文化也做了详尽的解说,作者对于古琴的研究是深入且独特的。传统琴学的修养极为深厚,琴风独特有着极为扎实的基础。如果你想对古琴有深入的了解,那么这一定是你不可或缺的一本古琴丛书。
《古琴丛谈》读后感(篇二)
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学古筝。这就是我离古琴最近的一次。这两种乐器很相似,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后虽然经常在武侠小说或者是各种古风游戏里面看到古琴,但是我们普通人对古琴的实物完全没见过,对于古琴现在传承成什么样子,也几乎没有了解。那些古琴曲也基本上都是在网上听的,都进行了现代的改编,完全没有系统的了解。 但是琴棋书画里面的琴真的是古琴而不是钢琴,我并不是不想了解,而是真的接触的太少了。这本《古琴丛谈》则是对古琴进行非常详细的介绍,从哪一种木材适合做古琴开始讲起,讲琴的形制、结构、琴弦、琴徽等,接下来则讲人文的古琴,谈谱子,谈指法,谈名家。作者郭平是有传承的,他先后师从古琴大家刘善教先生与成公亮先生,得王迪先生、林友仁先生悉心指点。随书还附赠了一张光盘,里面有他和父亲弹奏的古琴乐曲,选曲都非常经典,《文王操》、《龙朔操》、《四大景》以及传说中早已失传的《广陵散》。我家现在的台式电脑已经完全没有光驱了,特意去借了一个带光驱的笔记本电脑来听,太难了。 书里还谈到弹古琴的讲究、琴音的品德,以及弹琴人的追求。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古琴都有两种境界:“古”和“清”,并指出“清”是古琴的最高境界。作为一种弦乐,古琴的追求非常高雅。 书里还收集了大量关于古琴的资料,有很多古琴的照片,带有古琴的古代名画,还有作者与古琴大家的合影。另有作者手书嵇康《琴赋》长卷,都是武侠小说里久仰大名,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
《古琴丛谈》读后感(篇三)
《古琴丛谈》是作者郭平的儿子为父亲作的序,寥寥数语写得尤为真挚动人,我和喜欢他的这个比喻——“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陪伴我们民族几千年,是一艘沿着历史的长河漂流至今的船,”这才有了前人、今人和后人的同船渡,披同一片月、乘同一艘船,而选择阅读本书的读者亦是选择与古琴以及写这本书的人,同船而行。
史籍上关于谁造出琴众说纷纭,伏羲造琴和神农造琴影响较大,虽然发明琴的人不可确考,但制造古琴的人非富即贵,多由智慧超群的明君、圣贤创制,这也奠定了琴在中国文化中独处的地位,琴乐反映的是非凡的心声,因此古人称琴,常称之为“圣人之器”。
弹琴有不少讲究,弹琴要择地择境,要让心事安静清爽,做到心无旁骛,除此之外,对听琴者也有要求,琴要弹给知音听,不愿座中有俗耳,这是文人自命清高的孤傲。琴之美需要高水准的技艺才能实现,弹琴,是讲究、锤炼人的操守。而弹琴的操守,又正在“操”,在不断地操练、增进技艺的过程中。所以,弹琴的讲究多半在于“弹”,一切都包含在弹琴的过程之中。
郭平老师虽然是介绍与古琴有关的知识,但从来都不局限在死板的知识点上面,而是引经据典、结合实例加以阐述,增加了行文的可信度与生动性,结合书中穿插的各类古色古香的画作和书法作品,收录百余幅珍稀图片,显得尤为意蕴悠长、格外动人。
本书装帧古朴典雅,装帧精美,裸脊线装的设计让每一页都能平摊欣赏,随书还附赠了精美书签、郭平和郭思淼的琴曲CD和郭平老师的书法作品,是不可错过的当代有温度的古琴文化书。
《古琴丛谈》读后感(篇四)
这本《古琴丛谈》是一本很精致的古琴研究的书,却不会显得高深莫测,我能从中感受到的是作者真诚的发自内心对古琴热爱的情感以及中国传统乐器从形式到声音的古朴精致之美。这中间父子两代人关于古典音乐的追求以及传承的故事也是那么自然生动,充满情感。作者郭平即是古琴家又是小说家,可想而知这本书的文字之优美与内容之专业。 而作者对这本书的用心也可见一般,线装本的装帧古朴美丽,让书中的文字与图片更好呈现。书中附赠的作者亲自手书的大家嵇康《琴赋》的长卷和由他和儿子共同亲自演奏的全新古琴曲CD都可见其诚意。让大家能立体感受到古琴之美。扫码书签的二维码还能听到在线版古琴之曲,非常陶冶情操。 讲到对古琴的情感,正如郭平的儿子郭思淼在前序所说,父亲对其音乐的熏陶是从小培养的在父母陪伴的时光里,音乐确实浓墨重彩地贯穿了这悠长的整个过程,也是整个家庭重要的快乐源泉。以至于在长大后他辞去工作攻读古琴研究研习琴艺并设馆授琴。这是一种文化的传统的延续。这种传承体现了生命的奔流。 在书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对于古琴的选材描述,作者写道“中国古人向来讲究阴阳谐和,琴面拟天,为阳,琴面拟地,为阴;松透者为阳,坚实者为阴,正是要体现这种阴阳观念。”这不仅体现工匠精神,也是对艺术之珍重和中国哲学文化平衡阴阳之道的体现,非常有智慧。 而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如一艘沿着历史的长河漂流至今的船陪伴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上无数动人的性灵都曾乘过这艘船。他们留下的文论和琴谱也一直都在滋养着现今我们的灵魂。文字与音乐是可以跨越时空的。作者写作的目的或许也是希望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与前人、今人和后人感受同样的情感,披同样的月,乘同样的船吧!古琴反映作者内心的声音,让他的心变明澈,相信可以震撼感动到我们,让我们得以感受到那静静的往事、时间与生命的河流从心底淌过的痕迹,这种治愈的感动与震撼,能带领我们往有光的地方行走,让我们内心充满力量!
《古琴丛谈》读后感(篇五)
《古琴丛谈》一书带我们了解古琴历史上的精彩瞬间,与我们穿越千年,回顾古人的优雅生活,一起以温厚淡泊之心,过好我们的平凡人生。 作者郭平是古琴家,小说家,他练习了30多年的古琴。也出版过多部跟古琴有相关的著作,著有《古琴丛谈》《广陵散》《魏晋风度与音乐》《后来呢》《巴厘巴厘﹣﹣一个中国人的三十次巴厘岛之行》《在异乡》《鸿泥阁藏瓷》《没有脸的诗集》等。其中《广陵散》一书近年也十分火爆。 人的一生中总要追求一些什么,小的时候我们喜欢的东西往往不带有功利色彩,就是纯粹的喜欢,人长大后渐渐的会被世俗同化,做事情都要有目的性,喜欢什么东西也越来越难有纯粹的喜欢。 作者认为,他是一个有福之人,他一直能生活在自己喜欢的世界,能对喜欢的东西保持纯粹的心,所以他也乐于与人分享这些快乐。他对音乐的喜好,对乐器的偏爱,这些都是他一生的爱好,也能让他始终保持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趣。 在这本书里,他把自己对于古琴的研究和思考娓娓道来。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我们不曾熟悉的领域。如果你是古琴爱好者,这本书可以作为对深入了解古琴的指南。如果是业余爱好者,也可以作为古琴赏析的一本很好的科普书,丰富我们的生活,增长我们的见识,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丰盈。 生命中总是需要这些血脉心性的接续与交流,因为有传承,才有生命的奔流。读书、写作、弹琴,还有尊长爱幼,生活的一切,都应该是这样。正如作者在古琴底板上拟刻的一首四言:"行到水穷,坐看云起。随物赋形,缓作静止。桃源于心,南山在望。一芥微尘,从流纵浪。"。让我们翻开此书,共同感受古琴文化古朴的美,感受生活中的宁静与美好。
《古琴丛谈》读后感(篇六)
古琴,众器之中,琴德zui优。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古琴承载着数 千 年的音乐历史,将古人的情感和内心深处的共鸣传递给世人。 ♫在全 新修订版的《古琴丛谈》中,作者郭平带领我们踏上一段穿越时光的音乐之旅。 书中从古琴的制作开始,详细介绍了琴的结构和音质的特点。每yi个细节,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都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底蕴。而弹琴,是一种艺术,一种修行。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嵇康与《广陵散》的故事,范仲淹与《履霜操》的情感,都是古琴音乐中的经 典篇章。 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书中还探讨了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和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和风格气质。通过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比较,我们将看到古琴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自己关于古琴现代传承的观点,引发了对传统音乐的深思与思辨。 通过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的比较,作者在《古琴丛谈》中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以深 入的研究和对 比,对传统与现代、古与今进行了有益的对话,为古琴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启示。 深 入探讨了古琴音乐本身,将古琴文化与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和精shen世界相结合。它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维度为背景,传达着古琴与天 地 精shen相往来的高远与升华。 我是Lily,一个喜欢读书的教育工作者。愿与君一起感受读书的力量!
《古琴丛谈》读后感(篇七)
-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 - 作者郭平是古琴家、小说家。习琴三十余载,先后师从古琴大家刘善教先生与成公亮先生。这本《古琴丛谈》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 琴到底是谁第一个造出,史籍上有几种说法,其中,伏羲造琴说和神农造琴说这两种说法影响较大,特别是前者。关于最早的琴的形制,说法倒是基本一致,即先人造琴都是“削桐为琴”,有五根弦,而且琴长与现在差不多,为三尺六寸左右。后来周文王又加了两根弦,琴成了七弦。这就与今天的琴基本一样了。至于现存最早与今天琴形制一样的实物,则是唐代的琴。 - 宋代朱长文在《琴史·尽美》中将琴的美好品质概括为四点:“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万物。况于人乎?况于己乎?”这四种品质之中,良材又是最为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良材就意味着好琴。所以,才会有蔡邕从火中抢出焦桐的事情发生。 - 嵇康有一句诗,写弹琴情状:“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寥寥数字,把弹琴潇洒清越的风神全然写出,很美。琴的长短适中,左手移动的范围较大,但它离开弹琴者最远的音,恰好是左手臂伸展到最大限度时能够表现的,这就使得手臂动作得到充分舒展而不致勉强。弹琴者端坐于琴前,琴或置于琴人膝上,或置于几案,弹琴者恰好是一种端然俯视乐器的架姿,无须扭捏俯仰,是一种端庄、从容、谦和、自在的样子。 - 古琴由历史上那些美丽的心意创造而出, 并与爱美的中国人相伴千载。以温厚之心,照见古朴淡泊,阔大清远。
《古琴丛谈》读后感(篇八)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作为一种独特的乐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 这本《古琴丛谈》是全新的修订版,已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书中新增了手稿和百余幅珍稀图片,并附赠了郭平和郭思淼的琴曲CD。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古琴的深度探索之旅。 《古琴丛谈》的作者郭平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将古琴的制作、音色、演奏技巧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跟随作者走进古琴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美学魅力。
首先,郭平先生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详细介绍了古琴的选材、制作工艺以及音色的特点。他指出,古琴的制作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对音乐艺术的追求。通过与历代琴家、文人的交流和思考,郭平先生深入挖掘了古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接下来,郭平先生谈论了弹琴的讲究,包括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他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文人墨客的作品,展现了古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他还对陶渊明与无弦琴的故事进行了深入解读,引发了读者对古琴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此外,郭平先生还介绍了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和风格气质。他通过这些琴家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展现了古琴艺术的魅力和传承之路。同时,他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古琴艺术的演变和发展。 最后,郭平先生强调了古琴的现代传承问题。他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古琴艺术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为了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他也呼吁读者朋友们积极参与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 总之,《古琴丛谈》是一本关于古琴艺术的深度探索之作。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朋友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琴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时,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契机。让我们一起走进《古琴丛谈》的世界,感受千年古乐与文人精神的高旷之美!
《古琴丛谈》读后感(篇九)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作为一种独特的乐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 这本《古琴丛谈》是全新的修订版,已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书中新增了手稿和百余幅珍稀图片,并附赠了郭平和郭思淼的琴曲CD。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古琴的深度探索之旅。 《古琴丛谈》的作者郭平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将古琴的制作、音色、演奏技巧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跟随作者走进古琴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美学魅力。
首先,郭平先生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详细介绍了古琴的选材、制作工艺以及音色的特点。他指出,古琴的制作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对音乐艺术的追求。通过与历代琴家、文人的交流和思考,郭平先生深入挖掘了古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接下来,郭平先生谈论了弹琴的讲究,包括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他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文人墨客的作品,展现了古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他还对陶渊明与无弦琴的故事进行了深入解读,引发了读者对古琴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此外,郭平先生还介绍了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和风格气质。他通过这些琴家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展现了古琴艺术的魅力和传承之路。同时,他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古琴艺术的演变和发展。 最后,郭平先生强调了古琴的现代传承问题。他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古琴艺术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为了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他也呼吁读者朋友们积极参与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 总之,《古琴丛谈》是一本关于古琴艺术的深度探索之作。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朋友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琴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时,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契机。让我们一起走进《古琴丛谈》的世界,感受千年古乐与文人精神的高旷之美!
《古琴丛谈》读后感(篇十)
《古琴丛谈》一书的作者郭平是古琴家,小说家,他练习了30多年的古琴。也出版过多部跟古琴有相关的著作,其中《广陵散》一书近年也十分火爆,也曾有幸拜读过。这次有机会畅读他的《古琴丛谈》,一起在书中了解古琴在历史上的精彩瞬间,一起与我们穿越千年,回顾古人的优雅,一起以温厚之心,照见古朴的淡泊。
随书还附赠了一个光碟,里面有作者和他的儿子弹奏的一些古典曲目,非常优美动听。
琴这门古老的艺术陪伴了我们几千年,就像一艘在历史的长河里漂流至今的船。这本书是作者于2005年前后写的,至今也十几年了。这次能够再版,也是读者的幸运。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重视,因此古琴也再度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又火爆了一次,而这本书就“歪打正着”的又再度畅销了起来。
作者在后记中也说到,因为有传承才有生命的奔流。无论是读书,写作或是弹琴,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是这样。尽管我不懂琴,不懂音乐,但这种道理其实是相通的,我们在这种古典的淳朴当中才能知道传统的重要性,自然也会对传统产生一种敬畏感。
郭老师在书中对古琴的指法进行了讲解,以及弹琴的讲究,琴曲的题材等等都有涉猎,既有一些专业的知识,也有他在弹琴及授课时的一些心得感悟。读过之后,感觉自己的心也似乎跟着沉淀了下来,浮躁的心平静了许多。音乐无言,却传递了很多感情,并且会流传千古,仍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