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摘抄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2 16:25:17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2-02 16:25:17   小编:

《无出路咖啡馆》讲述了主人公在一家名为“无出路咖啡馆”的神秘咖啡馆中度过的一段奇幻经历。通过与各种各样的客人交流,主人公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的迷惘和困惑。最终,在咖啡馆的启示下,主人公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和答案。整个故事充满了哲理和思考,引人深思。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一)

全文在大女主的艰苦美漂背景下展开。

并没有什么清晰的价值以传递给读者,只是她身处这蛮荒世界之中的时的一段经历、一点观察和一些思考。

最终这包罗万象的芝加哥仍是平静地繁华着。

然而最打动我的还是安德烈的爱情。可能作者的主旨是要给老公表白?

安德烈毫无压力却生态圈式的裹挟让“我”无处躲藏,这才是真正的沉溺。他是能持续点燃“我”生活的煤气罐,而里昂是同“我”在一个天涯沦落的假象中互相照亮的微弱灯火。“我”拥有着坚强而自由的灵魂,能打动“我”的牺牲是让“我”又爱又痛。一个肾带来的负罪感太过强烈,强烈到“我”宁可原地流浪也不愿再近一步。

不由地羡慕作者和丈夫的爱情。有些默契是无法虚构的。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二)

这应该不是我第一次接触严歌苓的作品,却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本她的书,之前的了解 也只是看过电影《金陵十三钗》和《归来》。这本《无出路的咖啡馆》读下来,我甚至不知道女主角的名字。阅读的时候,我需要静下心来看,否则我会跟不上作者的思路,独特的写作方式,不得让我集中注意力去看,不然会被复杂的构思或者突然出现的人物给绕晕。

整本书牵扯到的人和故事非常多,我想不管是提炼出菁妹的故事还是王阿花的故事或者其他人的,都可以成就另外的一个完整故事。

每个女生在安德烈和里昂之间,都是难以选择的。一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暖男,他会记住你所有的喜好,为你准备好一切,也愿意为你放弃重要的工作,而你在他面前会配合他的绅士塑造乖乖女的形象。还有一个则是个性,你向往的另类——被他独特的思想、热爱的音乐,"高尚"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在他面前你不用在伪装自己,尽管露出自己的真实面貌。其实安德烈是物质的保障,里昂是精神的寄托,无论哪一个,你都不舍得放弃,你怕伤害温暖的心,又不愿意放下个性的艺术瘪三……而女主最终都放弃了,也许她是不想再一味的接受温暖,也没有骨气和瘪三一起贫穷。

自给自足不受到贫穷的委屈,是女人为自己努力的理由。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三)

假如你了解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芳华》《少女小渔》,你都会看到一种相似的、基于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的压抑与牺牲。那种女人宿命般的,为爱人、为家、为国的委曲求全。

但在这一本《无出路咖啡馆》里,你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傻白甜。相反的,这里的女主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可以担起“绿茶婊”这个形容。

苦难成就一个人的秉性,不妨着重了解一下书中女主人公母辈的故事,一个战争年代的故事,非常令人唏嘘。

你会发现,历史是那样惊人的相似,乃至于日光底下的爱恨情仇,别无二致。

而来自于血缘至亲的潜移默化,竟在你人生中扮演着怎样决定性的角色。

人生究竟有无自主的选择?

当你走进这家咖啡馆,就注定了你的今生无出路,苦涩、清醒,如咖啡。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四)

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是一位旁观者,她年纪轻,却聪明,有文学才华,身体上有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瘦小,精神却始终有一种莽劲。 有为了生计而被逼出来的市侩,有不顾道德的生存力,不被知识分子的所谓底线而约束,在异国他乡野蛮生长,只要活着就好了,只要吃饱睡足就好了,留得青山在的潇洒,但也有身份认同带来的不自在,贫民窟般的生活水平,却能虚张声势得像一位豪门。对于写作,不懂英文也没关系,时态混乱也无妨,只要还能写,就够了。 高干家庭的童年,梦幻的巧克力与糖果,隐约看得见父母亲的纠葛。 再到文工团的青春期,落差感,看尽特殊年代下的世态炎凉,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没心没肺,道德高尚者批评其为没良心,甚至是沉默的看客,当事人却觉得无妨,这不过是生存技能,我不要牌坊,我只要我的生命。 随后是战场,年青的女军官,战友尸体上的红蚂蚁从越南战场被带回,一直蔓延到她人生后的无数回忆里。 紧接着是美国,29岁的大龄文学系女学生,开始用不熟练的英文撰写她前半生的回忆录。偶然穿插的罗曼史,像爱情传说,却只是一段注脚。 错位的语言,反而更能表达心境。在早期的作品里,她还不太懂得把自己隐匿在文本背后,因而全然像一本自传。 她的精明承自她那位厉害的母亲,以年轻的身体为本钱攀附人生前途的母亲。在尚有人性理想幻影的时候,她鄙夷母亲的手段。等到幻想破灭后,她终于敬佩她,继承她的一切。并且在许许多多的作品里书写她。 过早地社会化,也过早地进入成年世界,总是忍不住会沦为庸俗。但是她没有,也许这要归功于她的童年,半封建半现代的家庭环境。一家人过早地选择自身的信仰,甚至在尚未明白信仰的真正内涵之前便做出了选择,于是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够遵循它,最终潜移默化地将这种大理想作为自身的行事准则。 即使她一再强调自身无信仰,但我们却不能不忽视习惯的劣根性,年青的经历让她冷眼看待一切,却无法做到漠视一切。她也许没有那种大悲悯,但也不至于被批为三观不正。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五)

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是一位旁观者,她年纪轻,却聪明,有文学才华,身体上有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瘦小,精神却始终有一种莽劲。 有为了生计而被逼出来的市侩,有不顾道德的生存力,不被知识分子的所谓底线而约束,在异国他乡野蛮生长,只要活着就好了,只要吃饱睡足就好了,留得青山在的潇洒,但也有身份认同带来的不自在,贫民窟般的生活水平,却能虚张声势得像一位豪门。对于写作,不懂英文也没关系,时态混乱也无妨,只要还能写,就够了。 高地位家庭的童年,梦幻的巧克力与糖果,隐约看得见父母亲的纠葛。 再到文工团的青春期,落差感,看尽特殊年代下的世态炎凉,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没心没肺,道德高尚者批评其为没良心,甚至是沉默的看客,当事人却觉得无妨,这不过是生存技能,我不要牌坊,我只要我的生命。 随后是战场,年青的女军官,战友尸体上的红蚂蚁从越南战场被带回,一直蔓延到她人生后的无数回忆里。 紧接着是美国,29岁的大龄文学系女学生,开始用不熟练的英文撰写她前半生的回忆录。偶然穿插的罗曼史,像爱情传说,却只是一段注脚。 错位的语言,反而更能表达心境。在早期的作品里,她还不太懂得把自己隐匿在文本背后,因而全然像一本自传。 她的精明承自她那位厉害的母亲,以年轻的身体为本钱攀附人生前途的母亲。在尚有人性理想幻影的时候,她鄙夷母亲的手段。等到幻想破灭后,她终于敬佩她,继承她的一切。并且在许许多多的作品里书写她。 过早地社会化,也过早地进入成年世界,总是忍不住会沦为庸俗。但是她没有,也许这要归功于她的童年,半封建半现代的家庭环境。一家人过早地选择自身的信仰,甚至在尚未明白信仰的真正内涵之前便做出了选择,于是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够遵循它,最终潜移默化地将这种大理想作为自身的行事准则。 即使她一再强调自身无信仰,但我们却不能不忽视习惯的劣根性,年青的经历让她冷眼看待一切,却无法做到漠视一切。她也许没有那种大悲悯,但也不至于被批为三观不正。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六)

第一次接触严歌苓是宛儿送我那本《一个女人的史诗》,那时我看了并没有特别喜欢。但是宛儿很喜欢这个女作家,而我很喜欢宛儿,所以我又看了她的《陆犯焉识》,当然也是因为电影《归来》的宣传。然后我也喜欢这个女作家了。

这本书和上周看的《芳华》不一样,但都很喜欢。《芳华》讲生活和时代,一群人怎样造成一些人的不幸。《无出路咖啡馆》讲生活和爱情,不幸的人如果挣扎不出操蛋的生活,怎么使自己更不幸。前者是对人性的反思,后者是对自我内心的探究。

尽管从一开始主人公就预感自己和安德烈有不可调和的差异存在,看完书我却仍然想不通为什么她终于还是铁了心离开安德烈。

有什么矛盾是相爱的两个人无法共同克服的呢?我相信他们是相爱的。我也相信没有什么是相爱的两个人无法共同克服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共同去面对出现的裂痕。他们各自努力为对方牺牲自己,他们想成全对方,以自己思考出的最好的方式。然而人多复杂啊,不是相爱就能完全灵通的,要交流哦,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呀。如果爱,有什么是说不出口的呢?会担心一些真话说出口,这个爱就会失去吗?但正是因为爱你,所以我把自己剖开了给你看,这是我,我爱我,尽管她的很多方面我自己有时也不喜欢,但这是我,给你看,你能接受这样的我,甚至爱她,就让我们在一起。我爱你,爱你实在的那个样子,美好的与不美好的部分,喜欢与不喜欢的部分,我都爱。如果你愿意将你呈现给我,就让我们相爱,就让我们在一起,就让我们共同去抵抗操蛋的生活。我们在一起,怎么都能找到路走下去。别对我说谎,别对我隐瞒——别跟我见外。

这是我所求的“真”。可能过于理想主义吧。反正我也不知道实际会怎样,就让我先这么相信着。有情人终成眷属,难道不是最美好的事。

严君笔触冷峻,洞察人生百态,又不时调侃,避免十足压抑,严酷之中,亦不失温情。是值得阅读的作品。

这一本的结尾尤其喜欢。生活只有一条路可走,却蕴含着多种可能性,为什么我不能稍微善良些?

“他看着我的眼睛像即将要闪出云层的月亮。

一颗泪从他脸上流下来。一颗滴穿了四十多年岁月的泪。”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七)

1.最近一口气看了好几本严歌苓的小说 都说不上喜欢 但还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受

正好中午吃饭的时候室友聊到最近在看女作家写的小说 感慨说 女作家的文章里总是离不开情啊

想想自己看过的稍微较多的中国女作家好像就 落落 笛安 七堇年(真的不知道为什么特别不喜欢七的小说)项思微的 不许时光倒流 这本最喜欢 还有最近的 严歌苓 没错 都写情 各种各样的情 各种各样的女孩 (还是最喜欢落落以前的小说和散文随笔啊)(果然没有恋爱的人就是这样么.)

2.中间有段"我"和阿书在衣服买衣服 阿书教"我"如何省钱 一份钱不花的穿到各式各样的衣服。脑子里面立刻想到的是broad city 里面有集也是这样啊!abbi和Ilana店里买了衣服 嗨了一晚接着又退了回去 真好 即使是在如此残酷的城市然而有好朋友在身边 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跑题了)

3.说到这本书 (喜欢书名 喜欢房东牧师夫妇 ) 从设定就让我很奇怪 女留学生 和FBI什么的 "我"的父亲 感觉是离我很遥远 又是不熟悉的时代背景。

其实看穗子的时候就在想 到底少 故事是真实的多少就只是故事而已 这样的心情看小说 好像还真不太好。。。

但是 你看 作为读者我就特别羡慕作者 真好 可以把自己的情感 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不重要的 人 事 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 写下来 。(也许就不会忘记了吧)(想想这还真是为啥我现在还那么喜欢霉姐姐的原因。。。。。)

因为急着想要知道结尾 后面部分看的有点快 所以看到结局的时候有点不能接受 我想如果是我的话一定不会离开 安德烈(果然是因为没有恋爱经历的缘故吧?)

4.可能觉得自己有那么点像阿书 喜欢过很多不同的人 (同时我又想到 Bob's burger 里的Tina了 用Louise的话" You have a crush on almost every boy you know .How do you do it?"嗯。还是更像Tina 因为即使是喜欢过很多人 也只是暗恋 而不是恋爱 会忘掉吗?虽然可能已经记不清声音 长相 微笑时的模样 但那份感情 是不会忘的吧)(祝君好。)

5.里昂"你们女人全一个德行,没有灵魂,所以你们不介意谁来占有你们的肉体"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八)

人总是下意识规避伤害,有意识的去逃避温暖。

读书这种事儿,我总是不太能读懂,干脆一股脑儿的不求甚解,算是个读书很不太好的家伙。直到经历了些什么,在遇见某一本书的时候,也许并不是读懂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角色,但却不由读懂了这本书。

严歌苓的作品,如果放在三四个月以前,我肯定是不懂的,至少不会懂得这么多。但这会儿,我觉得,我懂了这本如此体己的书,也许是我读懂了这书,或许是这书读懂了我,总归有一种莫名的共鸣。

书的结局安排得很妙,有一种凄凉的优美,就像梦里那一只归乡的小船。

李师长、菁妹、刘先生,这是第一组人;

安德烈、我、里昂,这是第二组人;

里昂、王阿花、海青,这是第三组人。

第一组,李师长、刘先生都爱着菁妹,而菁妹不自觉的爱着李师长;第二组,我或许爱着安德烈和里昂,里昂或许爱着我,安德烈确实爱着我;

第三组,里昂和王阿花爱着彼此,海青爱着王阿花,王阿花或许爱着海青。

三角或许是最稳定的图形,但却是最不稳定的情感模式。看,我其实还是没有读懂这些角色,读懂这些三角关系,读懂这些故事。

我,这个角色。

徒身异国,在哪些人面前狼狈,在哪些人面前端庄,在哪些人面前索寻帮助,在哪些人面前拒绝诱惑.....无不控制得好好的。越是在无望的时候,越有把控自己的愿望,甚至想要控制自己的食欲、生理反应、心理感触.....好像在控制一切之后,才不至于错过希望,那是不知何时会出现、不知会不会出现的希望。

虽然寻不到出路,却还要坚持自己去走。不肯跟那个绝对会向自己伸出援手的刘先生求助;在牧师夫妇的关心、体贴、爱护里不得不选择逃离;明明安德烈的世界温暖舒适而充满着爱却还是要离开.....每一种人际关系,都是在漫不经心里精心的维护着,一旦出现逾越,这些关系就破灭。

偶尔跟里昂他们一伙搭伴,因为他们无力也不会来拯救我,这种关系毫无负担,各自过着各自穷酸潦倒的生活;还有个阿书可以作伴,虽然这也是个一无所有的姑娘,但那个姑娘知道如何在不耗费分文的情况下寻欢作乐,还能在赤贫里过得趾高气昂;还有那个想占穷学生便宜却又不得不守着一点道德的老师,我利用这样的人或许会有一点窘迫,但却没有更多的愧疚......

是的,维持生活很难、很累,尤其是要维持有一点可悲的自尊的生活更难、更累。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九)

年轻人的爱,永远都是证明与被证明,而证明的形式,就是“牺牲”。 就像书的扉页写到:没有牺牲,说到的“爱”便是天大的谎言。于是,我和安德烈、里昂,以及里昂与阿花、海清,在“爱”的名义下去被迫的表演各种牺牲,直到把一份好好的爱逼迫的无路可走。 每个人的情感世界里,除了恋人、伴侣,在某个孤独、特殊的阶段,或多或少会遇到情感上的某种知觉,它发乎情止乎礼,是一种秘密的知觉,秘密的萌芽、秘密的发送、秘密的传达、秘密的接收。线路都在暗里。同时,也深知这种“知觉”的不可靠,但是,在某个当下,这种知觉却是你把生活继续下去的凭靠。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可是,美丽的事情往往太过危险。 里昂并不像他所表现的那样潇洒。他的孤独全写在与安德烈争相表演的“牺牲”里,同时,又标榜自己是不同凡人的“音乐家”。高举梦想的大旗,为了“爱”可以牺牲掉自己的一个肾,却不屑放弃梦想投诸于烟火气的平凡生活,像莎士比亚说的“要么给我自由,要么就是灭亡”。对王阿花是这样,对“我”,又何尝不是这样。男人,有时候虚伪起来,比女人更可怕,因为这样的虚伪里藏着可怕的戾气,带有厮杀和血腥。 安德烈,无疑是一个完美的恋人。他和我一样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知道生活是生活、梦想是梦想。如他对里昂说的:“我也许真像你讲的那样,把生命的主要段落出卖了,但我换来的是尊严,是给一个女人起码的体面生活的力量。假如我一旦失去了这个尊严和力量,我根本不会去走近任何一个女人。尊严和生存能力,给一个男人最起码的去爱女人的条件.....”对他,无疑“我”是爱的,“我”甚至从未想过不爱他。即使在我生活、学习走到了绝路,遍寻他不着,我也是爱他的。即使因为他的缘故,FBI便衣警察福茨一次次找我麻烦,我也还是爱他。对一个女人来说,爱和不爱一个男性,毫不取决于他好或不好,社会公认的好与不好,在这里是不能应用的。所以,有时候安德烈的优秀,与我的贫穷有着颜色鲜明的对比,我曾一度在这个对比里自卑。自卑,缘于爱。即使如此,我也挺过来了。 可是,这么多千难万难我们都一起走过去了,却还是没有逃脱掉所谓的“爱就是牺牲”的恶作剧似的证明,以至于最后,我们谁也救不了谁。安德烈放弃了外交官大使的工作,为“我”,“我”无以受用这份恩德,却得领情,而谁能领下这样一份博大的情分呢?而牺牲掉热爱的工作的安德烈,开始计较“我”与里昂的究竟。可是,有些时候,对于生活,是不能去分析它的,它是要去过的。感情也是一样,一旦心存疑虑,势必杯弓蛇影。于是,我决定离开。“我”为安德烈留下字条,没有永别的字眼,只有永别的意境。这份不直接的告别,包含的眼泪绝对比书中所说的,眼泪把外套打湿了一片,要多的多。 据说,没有牺牲掉珍爱的人,是不会知道幸福是怎样一种含义的。我,一个人,整个的情感世界的一切命名被打乱,而我对爱的接受和给予的能力,也完全被摧毁。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是残缺还是病态的增生? 如同一个尚未形成疤痂的创面,始终鲜嫩,势必多年后,还将会引起我一大团微痛的记忆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