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樂府箋》是一部描写苏轼对唐诗的评述和赏析的著作。作者通过对苏轼文学思想和鉴赏能力的探究,展现了苏轼对古代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读后让人深感苏轼的学识渊博、眼光独到,不仅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了唐诗的魅力,也启发了读者对文学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東坡樂府箋》读后感(一)
朱孝臧、龙榆生都是响当当的词学家,这本书是编年笺注,最方便的就是让大家知道一首词作者写它的时候有多少岁,那一年都干了嘛。
对于苏轼,第一次知道是因为初中的时候看了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当时对他崇拜的不行。后来又看了龙吟先生的《万古风流苏东坡》。因为初中在乡下,一直没买到他的诗集、词集。倒是有一本盗版的《宋词鉴赏辞典》,里面有一二十首他的词,经常翻,弄的厚厚的一本书只有这十几页发黄。
后来看到他写的字,很吃惊,扁扁的,感觉不够潇洒。像李白《上阳台帖》那样的,才符合诗仙的风格嘛。不过他的《寒食诗帖》倒是天下第三行书,现在看来确实写得跌宕起伏,字形长短不一,神品无疑。上海辞书出版的放大本不错,墨色清晰,能够把当时笔锋的转折、提按看得分明。但是他写的《赤壁赋》感觉拘谨了些,整篇下来字形简直没有什么变化,虽然说是笔法精研,神光内敛吧,但感觉你好歹也是号称坡仙的人,这篇又是你最有仙气的文章,那不得是张旭、怀素那种风格?倒是他的尺牍还放纵些。
后来在大学图书馆借到了全宋词,就把苏轼的部分抄下来了,抄了半个本子。那时是真有毅力啊。再后来,在旧书店偶遇这本书,买下来,感觉这是缘分。
1/3页《東坡樂府箋》读后感(二)
此首詩中有一句「巫峽夢、至今空有,亂山屏簇」。縱觀全局,這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句。
我查閱了網上通常義意大致為:
「像楚王巫山之夢醒來,一切都消失了,唯有亂山如屏障般矗立。」
還有一種為:
「高官虛名,就好像楚王的巫峽夢,醒來後也是空無所有, 只剩下群山如屏障,依然不變矗立著」。
因我讀到這句詩時,笑起東坡先生來了。而再經查閱不免又要笑起大多數人讀不懂詩人了,那也就難免讀不懂詩了。因此,也不免要不滿後人作學問的粗糙了(誤人子弟)。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很明顯的一句「自嘲」感嘆了。
在詩起句:「憂喜相尋,風雨過、一江春綠」,這一嘆為董柳之情事寫照(在詞牌名後其已註明),便不多論述。
後接:「巫峽夢、至今空有,亂山屏簇」。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巫峽夢」,宋玉《高唐賦》中,「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如意為第一種,難免令人困惑,首先情理上:憂喜相尋的董柳怎麼筆鋒一轉就成了「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亂山了呢?其次在史實上:夢是已夢,但卻有立為朝雲廟之事,怎麼就截取了夢成空了呢?
而第二種義意,則就更牽強了,「巫峽夢」典故的楚襄王,夢有一女,怎麼就成了「高官虛名」了呢?何況楚襄王既不是陶潛兄,也不是「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李煜君,那麼為什麼詩人歌的是「巫峽夢」而不用史上多的其他不徒高官的例子呢?如果這樣,那就更能體現董柳之情的堅貞不渝了。再者,楚襄王也無高官虛名的困惑了罷?
而依我之見,東坡先生寫此詩大致為元豐年四十七歲,難道不是此意:「我心中懷有巫峽之夢,慕有朝雲旦暮之人為神仙眷侶,不此一生,而至今空有,唯有那生命中悲歡離合、有緣少份的女子不斷,就如那亂山十二峰啊堆砌在潛意識中,又如立在眼前令我空寂。(嗯,都不是我想要的啊)」?———要是我能像董毅夫那樣幸運就好了,遇見柳氏,東坡先生如是想,哈哈!
而後接一句,就「以假亂真」了:「何以伯鸞攜德耀,簞瓢未足清歡足⋯⋯⋯
⋯⋯通篇寫了自己的意中人神仙眷侶的愛情觀,當然順帶就是贈詩董柳了,即是讚賞董柳之情,又吐露自己的心聲啊。(這叫以假亂真)
誠然,東坡先生也寫出了絕大部分人的理想愛情,也更是其之清志,「左手抱琴書,雲間宿」,「天教夫子休喬木」。
上為個人讀詩所解。驚覺囫圇吞棗之意,如有貽笑,也不怕大方了。
P.S. 東坡先生還是蠻有趣的一個人了。
附全詩:
滿江紅
憂喜相尋,風雨過、一江春綠。
巫峽夢、至今空有,亂山屏簇。
何似伯鸞攜德耀,簞瓢未足清歡足。
漸粲然、光彩照階庭,生蘭玉。
幽夢裏,傳心曲。腸斷處,憑他續。
文君壻知否,笑君卑辱。
君不見周南歌漢廣,天教夫子休喬木。
便相將、左手抱琴書,雲間宿。
2019.夜
2/3页《東坡樂府箋》读后感(三)
摘要:《東坡樂府箋》是二十世紀重要的詞集箋注。箋注者站在詞學立場,重視詞學内部問題的校勘、箋釋。龍榆生的校勘工作多出異同校,少斷是非,保留了三個東坡集的基本面貌,其校勘態度整體上較爲謹慎。對傅幹《注坡詞》多有采用,但删去其中無補于讀者理解者、與詞意較疏離、注釋錯誤等注文,又對傅注作了不少增訂,自有貢獻。從詞學史的角度看,該箋注成果體現了不同時風的詞學主張,又是民國學人交往的縮影,具有表徵意義。
作者简介:汪超,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博士后。中国词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宋代文学研究年鉴》执行主编。曾任日本立命馆大学客员研究员。近来主要关注词学、宋明文学与文献。曾参加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宋才子传笺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等著作的撰写工作。已出版《明词传播述论》《北宋士人师承与文学》等个人专著、合著多部,在《文学遗产》《光明日报》《文献》《浙江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文章来源:词学 . 2022 (02)
延伸阅读:刘尚荣:《东坡词傅幹注校正》前言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