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孤独的生活》描写了主人公在一个陌生城市的孤独生活。在这个城市,他没有朋友,没有家人,甚至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每天独自生活,孤独地面对着生活的艰辛和挑战。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深刻展现了人在孤独中的挣扎和迷茫。
《孤独的生活》读后感(一)
这本书看的时间很长,也是买了很久的一本书,是自己看完黄金时代,买的,可能那个电影某些情节出动了自己。之所以看的时间很长,是因为在这本散文里,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生活的不易,或者说是萧红的不易,每一篇散文,都让我有一种压抑感,推荐,但如果是在心情低落时,还是不推荐看了,容易带入情绪。原谅我没有太多文化内涵,这个书评只能评价这么多了,写不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希望对想读这本书的朋友有那么一点点的帮助吧。
《孤独的生活》读后感(二)
看过《黄金时代》之后总是对萧红有着好奇,许是想要探寻这份才情的缘起始末,许是好奇萧红与萧军与鲁迅先生的种种,也或许是有一分浅浅的嫉妒,我选择通过散文集《孤独的生活》了解这个女人……
一篇篇细腻的记录,让人不禁感慨,那样动荡的年代,这个女人怎可以过着细入针尖的日子,凛冽又苍凉中,即便贫穷,还有着萧红式的任性和被宠溺的温暖。她是不幸的,一生漂泊,难与亲人相聚,她是幸运的,作品都被烙上了萧红的名字,发表出版。
整本散文像一只甘蔗,饱尝艰辛的滋味,才在书的末尾,萧红在日本寄给萧军的42封信中吃出些甜意,那些爱中即便也有酸楚,即便也有落寞,可似乎能清楚的感觉到那是爱!对这样一个飘零的女子来说,珍贵且难得。
爱情之外的亲情,于她也是极少,和弟弟的几次擦肩,她说的是事,读到的是情,许是有万般的遗憾,也只能落笔成篇,记忆思念……
与鲁迅先生,敬畏之上,师生情间,还是能感受到的缅怀惦念,不过更多的都只能掩藏于字里行间了,不足道。
很庆幸,散文集中有很多文章被取进电影中的桥段,以致读起来很有画面感。
情绪同频和共振之中,
只是,太沮丧了,多数时间都太令人沮丧了……
《孤独的生活》读后感(三)
她的一生真的凄苦,对过去的点滴回忆,充满了心酸和凄凉。从她的文字,我能读出她的孤独感受,尤其那句“屋子虽然小,在我觉得和一个荒凉的广场样,屋子墙壁离我比天还远,那是说一切不和我发生关系;那是说我的肚子太空了!”,每每读来,总是会泛起泪花。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她和郎华共同生活的描写,她经常独自呆在房间里,等待郎华从外面回来,饿着肚子,闻着别人家的菜香,期盼着郎华回来就能带一些好吃的给她。可是,在她期盼许久,听着门口来来去去的走步声过去后许久,推开门进来的是郎华,他几乎总是双手空空,衣服上很多落雪,裤管湿了半截,被冷空气冻硬。但是,她也是欢喜的,因为她的郎华回家来了,她可以不用再孤独了。(背景中播放着棱镜的《岛屿》,写到这里,我竟然流了泪,哭出了声音。最近太容易感伤。)
有时候,他们会吃坚硬的列巴,就着白盐,涂在面包上。如果涂多了,吃到嘴里,盐味会刺激到舌头,我知道那种感受,大量的盐会让舌头瞬间失去味觉,然后是一种恶心的想吐的感觉,他们就是这样咽下去这一口口坚硬的面包吧。后来有一次,他们突然有钱了,郎华作家庭教师,挣到了二十元票子。票子揣在口袋里,他们有钱出去吃饭了。在饭馆里,他们纠结着要不要喝一碗肉汤,因为那是额外的支出。
再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他们筹备革命话剧,在“牵牛房”欢声笑语,那时的她应该是快乐的吧。明确的是,那时候他们还是饥饿的,因为在牵牛房,别人买来做小吃的松子,萧红和郎华却是当作饭来吃的,那一节结尾的一句话,我用手机拍下来,想作为永久的记录:“起先我很奇怪,两人的感觉怎么这样相同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饿才把两个人的感觉弄得一致的。”
读着读着,读到了她回忆鲁迅,回忆鲁迅的海婴公子。想着她那时也是失去了一个亲生孩子没有多久的,应该是生下来,因为穷苦,没有钱养活,送了人,据说之后孩子也夭折了。对于她来说,看到海婴,作为鲁迅的公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我不知道她会作何感想,她会羡慕这个孩子吗?她描写过,去鲁迅家里做客,海婴公子喜欢抓着她的辫子和她玩耍,如果她那时候是带着爱的,应该也会很喜欢这个孩子吧。和他一同去鲁迅家做客的萧军,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吗?他们当然也不会知道,在之后的命运中,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也是在萧红的凄苦中出生,并且死去。
在鲁迅家做客时期的她还年轻,大概二十几岁的样子,当然直到她死去,她的年纪也不大,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那个时候,她应该是一直带着崇敬的心里待在鲁迅家里,会和鲁迅谈话到午夜很晚,鲁迅也喜欢听她讲关外的生活,大概是想多了解一下伪满洲国的生活状况,毕竟他应该是没有去过那里。鲁迅说她会是接班丁玲的女文人,很看好她。
有一次她穿了好看的衣服去鲁迅家里,问鲁迅这衣服是否好看,鲁迅给她的反馈让她很惊讶,她惊奇于鲁迅竟然对女性衣品也很有研究,讲的头头是道。然后她从许先生处得知,鲁迅早年在日本读书时候,应该是书读的杂,估计读到过关于衣服品味的东西。读到这段,也是觉得可乐,想必她以后去鲁迅家里应该不会再用红色配咖啡色了吧。
直至最后的四十二封致萧军信,说尽了她在日本孤独的生活,矛盾的文字中夹杂着对萧军的爱恨,也道出她对于黄金时代的感想,文中她说“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最后,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万不要听容易悲伤的音乐,会更加悲伤,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