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是一本揭示人们如何通过小而持续的改变,实现自我提升和成功的书籍。作者詹姆斯·克利尔敦从原子层面解释了习惯的形成和改变过程,引导读者逐步打破负面习惯,建立积极行为模式。通过实用的方法和案例,激励读者改变思维方式,追求更好的自己。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一)
当所有节奏变快,产出量也会相应变高,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充分地去做自己所有想做的事情。应对情形,有许多人就写了关于如何高效做事的书籍,比如《尽管去做》。在《尽管去做》一书中提到做事情的3个层次:第一,要“专注”地去做事情;第二,要专注地去做“重要”的事情;第三,要用“潜意识”去做事情。这里让人会心一笑的是,人们已经内卷到用潜意识去做事情了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二)
因为很多人或许已经忘了,他想要成为的人,真实的自己的渴望可能已经埋在几百米下的地方。
真实的自己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奖赏就很难成立,环境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恶习就如此顽固。
但仍有希望,整体方法非常之好,我也开始了习惯培养系列,方便的互联网,各种搜索引擎,什么方法对你有效,什么方法需要调整,用正念去看到更多,去做自己希望做的人。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三)
「只要你愿意坚持多年,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都将以复利计算,滚出非比寻常的结果。」作者认为,在改变当中,一定会面临挫折,但生命的品质取决于习惯的品质,一旦有了好的习惯,凡事皆有可能,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习惯改不了,是因为心里害怕改变所造成的,但实际上该怎么渐进调整呢?改变习惯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身分认同!这样的思考和传播理论中的「认知不和谐理论」是相似的,若认知跟行为不同时,人们会选择改变其中之一,不是改变行为,就是改变认同。以为习惯不能养成只是因为情绪问题,事实上应该先定义自己是谁,这个角色得具备何种特征,成为你想要的理想模样,就能够自然地改变习惯。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四)
干货满满,1.建立习惯清单了解一天的动态,同时区分好的,坏的,人畜无害的习惯。 2.以身份认同为导向,减重让我成为健壮的人,阅读让我成为智慧的人。 3.习惯叠加入现有习惯中,自然而然的进入,起床后,去健身,关灯前,去阅读。 4.建立起好头习惯,哪怕只做1分钟,重要的是先开始新习惯。 5.跟踪习惯带来的即时变化和满足感,跑步后,跑量。吃饭后,计算卡路里。 6.为新习惯建立新环境,看电视只在客厅。看书只在书房。手机只看电子书。书桌只用来写书法。 7.遇到中断情况,不要超过第二次。 8.形成习惯后,如有必要可进行保持习惯+针对性提高,形成一个精通的技能。此举可以应对动力不足和感觉无聊。 9.让习惯有吸引力,一双好的跑鞋,一件检测体感的装备,一个好的手机,让这些装备给习惯提供高级感和实用性的加持。 10.反转法则,让坏习惯更不容易被看见,让其做起来十分繁琐,让其显得没有必要,把香烟收起来,把烟灰缸和香烟和打火机分离,这样触发吸烟需要重复三个步骤。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五)
1、培养习惯不只是一个观念,更是打造人生的一把武器 2、重要的不是你现在多成功或多不成功,而是你的习惯是否把你放在通往成功道路上。 3、结果关乎你得到什么,过程关乎你做了什么,身份认同则关乎你相信什么。 4、所谓习惯,就是重复次数多到足以自动化的行为 5、习惯减轻了认知负荷,释出心智容量,好让你把注意力分配给其他任务。 6、提示———显而易见(成为生活的构建者),渴望————有吸引力(想要与需要行为配对),回应————行动轻而易举,奖赏———-令人满足。 7、听见坏习惯被说出来,会让后果显得更加真实。 8、创造明显的视觉提示可以把你的注意力引至你想要的习惯。 9、构建物品习惯的关系地图 10、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 11、至善者,善之敌 12、习惯养成取决于频率,而非时间 13、最初的选择,决定成功的50% 14、先标准化,才能最佳化 15、习惯的反噬,越是抓紧一个身份认同不放,越难让自己超越这个身份成长 16、欲望负责启动,愉悦感负责维持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六)
“如何养成习惯”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难题,作者基于强大的心理学、神经学等理论基础,帮助我们重塑了对“习惯”的认识,并且破解了“好习惯养成”与“坏习惯破除”的究极难题。人是一个很喜欢偷懒的生物,所以更应该利用这一特性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操作惯性。
在做年度计划之前拜读此书,对我尤其受益匪浅,感谢推荐此书的八组鹅。
本书思维导图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七)
看这本书之前,我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什么是原子习惯,二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我形成良好的习惯。 现在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三分之一了,我达到了我的第一个目的,即什么是原子习惯。 1,原子习惯就是生活中细小的改变,并持之以恒,每天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最后时间会给予你答案。 2,这个进步过程是呈指数增长的曲线,刚开始是缓慢增长的,到了某个时间点后开始快速增长。 3,原子习惯强调重过程多于注重结果。这里就已高考为例,如果注重结果,那么高考后就会停止学习。相反,如果注重过程,在备考过程中强调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那么即使高考结束后,学习也永不停止。 4,行为习惯的改变有三个层次:结果 过程 意识。如果你先想通过结果改变来实现过程改变最后达到意识改变 这叫基于结果的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关注的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反如果通过先改变意识最后改变结果的习惯叫基于意识的习惯,这种习惯关注的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文中主推的是基于意识的习惯,即如果想要形成某种习惯,首先你得找到有那种习惯的人作榜样,并通过改变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书剩下的三分之二是在阐述如何通过四个步骤来形成良好的习惯。这部分我还未细读。
这种书当作英文读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单词比较简单易理解。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八)
自己感兴趣的点
1.关注让你达成目标的行为,而不是目标
2.想象自己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他会怎么做,怎么选择
3.通过说出行为,让自己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也可以说成自己需要做的事,增加做这件事的概率
4.需要有清晰的时间和地点计划去执行,对比等待动机更有用
5.把新习惯绑在旧习惯后面,也可以把想要做的事情,放在需要做的事情后面
6.创造更容易执行的环境,一个空间一个用途能增加提示
7.立即开始重复行动吧,不要停留在计划阶段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九)
一:百分之一改变长期持续会发生的巨大变化?1)因为数学的复利思维模型,好习惯、坏习惯都会因为时间而复利,取决于你的输入,好习惯让时间成为盟友,坏习惯让时间成为敌人。2)潜力的平台期,进步是非线性的,前期会与期望有偏差,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所变化。
二:为什么我们不要关注目标而要关注系统?目标的四宗罪,1)赢家和输家往往有着同样的目标,2)达成目标只是暂时的改变,我们改变的是导致那些你不想要的结果的根源,3)目标的设定隐含了只有当目标达成时才会快乐的假设,我们将无法在过程中享受愉悦。4)目标与长期的进步相矛盾,制定目标是为了赢得比赛,建立一个系统是为了可以继续这场比赛(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三:为什么自我认知的变化比结果更重要?自我认知的改变是习惯改变的方向标,考虑如何通过自我认知的改变来达到想要的结果,健康的人会怎么做,如何吃、动、睡。
四:行为改变的四大法则;人类行为四阶段:提示、渴望、回应、奖赏。四法则:让提示显而易见(提前规划、习惯堆叠、优化环境)、让习惯有吸引力(诱惑捆绑、身份认同)、让行动轻而易举(降低开始的阻力、先开始的两分钟法则)、让奖赏令人满足(立即奖赏/约定惩罚、习惯追踪、难度恰到好处)。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十)
微小习惯与长远益处。
法则1:让提示显而易见
1.1填写习惯计分卡
制作习惯计分卡,判断每一个习惯是否是好的,标准是这个习惯是否带来长远的益处,是否能帮助我成为我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对于我渴望的身份认同,这个习惯是同意票还是反对票。
想喝奶茶:❌不利于身体健康和攒钱
1.2确定执行意向:我会于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进行什么行为
1.3建立新习惯:最好的方法之一,找出目前的每日习惯,然后把新的习惯堆叠上去,形成链接。把想要的行为跟每日已经在做的事情绑在一起。
1.4设计所处的环境,让好习惯的提示显而易见。创造明确的视觉提示可以把你的注意力引至你想要的习惯。
所谓自律者,只是擅长建构生活,好让自己不需要展现超凡的意志力与自我控制力。换言之,他们不常让自己处于充满诱惑的情境。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当你不需要常常动用自制力,就比较容易自我克制。
要剔除一项坏习惯,最实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减少接触会激发此恶习的提示。
法则2:让习惯有吸引力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十一)
首先作者以英国自行车协会的进步为例子引入,指出正是无数个微小改进的积累,使得平平无奇的英国自行车队实现了华丽转身,变成了世界冠军。接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了微习惯的惊人力量“为什么小习惯会带来大变化”,“你的习惯可能导致正或负复利”,“什么是真正的进步”“潜能蓄积期”,“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微习惯体系”以及最后的最后的本章小结。
“为什么小习惯会带来大变化”。如果在一年内,我们每天能够进步1%,那么完成时,我们就能够进步37倍。习惯就像金钱借助于复利倍增一样,习惯的效果会随着我们不断地重复而倍增。
“你的习惯可能导致正或负复利”。这部分讲到了正复利和负复利的例子令我印象深刻。习惯有分好习惯和坏习惯,好习惯会使时间成为你的盟友 坏习惯则会使时间成为你的敌人。
“什么是真正的进步”。在培养习惯的过程,最初是感受不到什么明显的变化,这表明我们还处于潜能蓄积期。如果这时候我们放弃,那我们就真的输了。熟练掌握某种技能需要足够的耐心,我们所做的努力不会白费,它在不断地积累能量,到底一定时间点之后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潜能蓄积期”这部分最让我印象深刻:戒除坏习惯犹如连根拔起我们内心枝繁叶茂的橡树,而培养良好习惯则像每天不忘浇水,悉心培育一枝娇嫩的鲜花。
“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微习惯体系”“本章小结”。目标导向存在一些问题,目标导向会束缚我们的幸福感。就算我们实现了一个目标只是短暂的改变……。如果我们能够专注于体系,就能够享受过程的幸福,顺便实现目标,并得到长远的发展。所以作者提出了呼吁:“不求拔高你的目标,但求落实你的体系”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十二)
每次我进入一个学习计划在第六天的时候就会被打断。原因有可能是心情,工作,人际关系影响和一些突发事件。这种情况下继续可能因此会受阻,总会有一种既然都断了就破罐破摔的摆烂心态,接着就会陷入一阵死循环的懊悔,恨自己不能坚持,直到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下一次心情好了尝试学一些才衔接上原来的计划。
后来我想了想,难以实行是因为本身的学习计划没有形成习惯,或者学习的进度没有记录和考量,笔记太乱不想复习。
复盘自己的整个学习计划,然后总结有几点。
1.记录每次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2.专门的本子记录笔记(便于复习和衔接要学的内容)。
3. 减弱起始难度。(先复习进入状态再开始新内容,还是自己先尝试看看2分钟)
4.隔一段时间记录和复盘学习状态。
5.做些练习(增加成就感和查漏补缺。)
其实自己蛮反感看这种功利性书籍的,但好像知道些理论,比自己摸索的来得快很多。有时候看到些理论和自己摸索的重合或者更新的,总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十三)
本书的核心主旨在与不以单一的目标做为导向,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整体系统上
习惯养成的四个条件:提示、渴望(习惯背后的动力)、回应、奖励(正面反馈)
延伸出来的四个步骤:
1、 提示显而易见,
方法1:我会在(时间)地点进行(行为)
方法2:做完(目前习惯)之后,我会执行(新的习惯)
给自己创造“好习惯”的环境
同样,坏习惯就是增加看见难度
2、 让习惯变的有吸引力
直接和让自己的“诱惑”的事绑定,边跑步边看剧
(我需要的习惯)之后,执行(我想要的习惯)
把困难的习惯转变成为有吸引力的习惯,重新架构你对它们的联想,重新设定
你的预设
3、 让行动轻而易举
从“最简单”的行动开始,缩减成两分钟版本,阶段性两分钟慢慢递进
主打“先开始”再说
同样,坏习惯的行动困难无比
4、 让奖赏令人满足
习惯追踪(投入可视化)
比如每做一次,投一个硬币
最后注意的是“习惯”容易自动化,变成无意识是好事也是坏事
要注意日常的自我觉察
《练习耐心》更像是这本书的补充内容讲述如何更好的投入
在过程中的步骤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十四)
如果只看书名,我一定会觉得这只是一本“鸡汤”书籍,那样又会错过一本好书。估计大家也会有类似的想法, 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怎么可能有什么方法能让我快速创建习惯,肯定是博眼球的,不看了。但书中作者并没有说改变习惯或建立新的习惯很简单很迅速,相反作者也认为这很困难。那这本书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习惯”已经广为人知,但似乎我们只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却并不了解它的形成机制。 书中作者先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我们的生活是由许多系统组成的,而系统又是由许多习惯组成的。例如我们进入黑暗的房间会下意识的去摸索墙壁上的开关。这已经形成了本能,似乎不需要通过大脑思考行动就执行完成了。因此当我们说要改变生活的时候,这只是一个想法或者一个口号,我们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而我们需要拆分到系统、再拆分的习惯,才能说我们真正将想法落地执行了。 在阐述了习惯的重要性后,作者将习惯的行程分为了四个步骤:提示、渴望、回应、奖赏。好习惯和坏习惯都是习惯,也都适用上述四个步骤。区别在于我们想要建立更多的好习惯,而减少坏习惯。因此都需要对习惯形成的步骤进行人为干预。好习惯我们就让它容易发生,坏习惯则相反,让它难以发生。针对好习惯,我们要让提示显而易见、让习惯具有吸引力、让行动轻而易举、让奖赏令人满足。具体如何实现这些,大家可以去看书中的原文。 但这让我有一个新的感悟,即我们并不是随时随地都是有意识的完全掌控自己的身体的,虽然我们总是这样认为。举个例子我们想要减肥,但并不是每次都能够自觉的运动和减少饮食。这不是很奇怪吗?如果我们能百分百掌控自己,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做不到的情况。实际上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有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有意识的部分由大脑控制,无意识的部分大都由习惯控制。而无意识的行为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只是我们全然不知。因此我们需要在有意识的时候调整习惯,从而优化各个系统,达到一种当我们无意识时也是最优的运行状态。 这也让我放下了对自己的苛责,以前我总认为做不到都是我的问题,是我懒惰和懈怠导致了失败。但现在我明白,有意识的我只是一部分我,我还需要费心尽力去照顾好无意识的我或者是系统才能够达成目标。每个人都有懒惰和懈怠的一面,只是成功的人的系统不给懒惰发生的机会。
《原子習慣》读后感(篇十五)
在数学上,复合效应是这样解释的:
每天长进1%,一年后长进36.78倍;每天退步1%,一年后退步回接近0。
学习一个新知识不会使人立马变成天才,但终身学习的习惯使人丰富认知,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这是知识的复合效应。
多给予他人帮助,尽可能善待他人,日积月累,带来社交网络的扩大与人际关系的增强,这是人际关系的复合效应。
时间的复合效应带来成果先慢后快地指数式增长,而人对成果的期待则是线性增长。当期待与现实之间有差距时便产生了失望。失望使人半途而废,难以养成好的习惯。
那么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呢?作者提出了四步法
首先,有利于好习惯养成的环境很重要(Cue)第二,使好习惯具有吸引力(Craving)第三,制定可行计划做出微小改变(response)第四,发现进步学会自我激励(Reward)
作者提出既要享受适当挑战带来的兴奋感,也要能耐得住重复练习的沉闷。
作者在书中应用了脑科学、心理学及丰富的实例帮助读者理解概念,增加趣味性,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科普类畅销书。
结合我的个人生活体会,
我喜欢网球,但我的运动神经并不发达。然而我意志顽强且具有挑战精神,所以虽然球技遇到了中等瓶颈但仍在做出微小改变努力进阶,享受比赛过程与小胜利带来的快乐。
我喜欢阅读,但我的阅读速度并不快。然而我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虽然读书有沉闷的时候,但仍在坚持阅读并记录所思所想,享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与输出带来的快乐。
想起来庄子的名言: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人类的认知受到时、空、教的限制。在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人类无法突破时空的限制,但可以通过阅读突破“教”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