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古堡与黑塔经典读后感有感

古堡与黑塔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5 22:50:25
古堡与黑塔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1-15 22:50:25   小编:

《古堡与黑塔》是一部充满神秘和阴谋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古堡和黑塔之间的冒险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欲望的诱惑。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人不禁思考人与自然、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整部小说充满了悬疑和惊悚的元素,令人回味无穷。

古堡与黑塔读后感篇一

还没有读完,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作者常常语言肆虐,不断冲击汉语言规则的堤坝。好久没有接触这种诗歌语体了,有点不太适应。但作者毕竟是大家,自序中对游记的把握包括对游记的欣赏与写作,论述得十分精彩,值得一读。

古堡与黑塔读后感篇二

似乎印象里,余光中还是那个写《乡愁》的诗人。再早些的记忆,大概是读高中的时候,在报刊里寻到的那篇《听听那冷雨》,于是一字一字的抄在笔记本里,每天晨读的时候,来回读上那么几遍,才仿佛清楚“朗朗上口”几个字正是为这样的文字所造。

待到再回来,回头去翻阅那时的笔记,竟觉得那文字雕琢太多,原本自然的气息也变得很弱很弱。于是像那个年代年轻的女生一样,喜欢上三毛,喜欢撒哈拉的故事,也在老师的推荐下,去看而今被人诟病的余秋雨。只是很少再翻开余光中。

看到《古堡与黑塔》是很偶然的机会,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却在翻开后,大喜过望。余光中在开篇序言里提到自己一生写作的“四度空间”——诗、散文、评论、翻译。也提到自己早前也对自己散文作品的低估。当我随便翻开这篇游走中的文字,竟无意间找回了骨子里的文艺青年。

在书里,文字不只是文字,旅行也不只是旅行。在《古堡与黑塔》这篇同题文章里,看似在说古堡,在说黑塔,实则是在说苏格兰文豪司各特。司各特坐像、纪念塔的故事,司各特作品的历史与传统。与其说我们在跟随余光中旅行,不如说我们在跟着他重走文学路。

我相信很多的文学青年会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我也相信诗人、翻译家对于语言的敏感一定会让这本书比一般的游记更动人。在名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余光中从自己的中学时代忆起,谈到乡居少年对火车的神往,谈到抗战时期乘坐火车的经历,谈到阿里山和东海岸上最生动的回忆……谈到瑞典之行和西德之旅,其中总有引人入胜的趣事和文学有关的故事。譬如他提到的杜米埃的名画《三等车上》,譬如他翻译的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这首诗(请原谅我因为喜欢全文照录下来):

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

凄苦是你汽笛的声音,

令人记起了许多事情。

为什么我不该挥舞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跟我有亲。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古堡与黑塔》作为一本在港台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旅行文学作品集,也从另外一个层面折射出余光中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文学行踪。如早年的“左手写诗,右手为文”,到后来的诗文并重,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在人生游历中对自己文学生涯的重新发现与认识。也能看到他作为一个80多岁的老人,对当今剧变时代的所思所悟。如在《高速的联想》中,他思考滑雪、赛跑、游泳等选手的自由和光荣,认为:他们所以成为英雄,不是因为牺牲了别人,而是因为克服了自然,包括他们自己。

当然,旅行总会有故事,总会有相遇和重逢。在《萤火山庄》中,他提到自己去美国与故人夏志清的相遇。他称夏为“人来疯”、“老顽童”,谈到他们间关于书的故事,读来让人神往。

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跨度很大,从1966年至今,近乎半个世纪。所记述的旅行地也非常之多,涵盖欧洲、美国、泰国、大陆、台湾等多个地方。在这跨越时空的旅行中,我们也可从中一窥这位我们似乎很熟悉的作家他那些对我们而言陌生的旅行、文学、故事和思想。

感触颇多,特推荐之。

古堡与黑塔读后感篇三

文/俞耕耘

书画、作文的佳境莫不贵在得其神采,神与物游。游既说明了儒家“游于艺”的文艺观,又彰显着道家“逍遥”的自由论。从而,它超出了具体的旅行活动,深刻内化为精神上穿越有限时空的生命体验形式。余光中的《古堡与黑塔》正是神与物游,怀古追远的游记佳作。

在作者笔下,游记超越了“风物志”和“纪行”两大倾向,“行走”作为存在的方式,文学赋予行走以“色彩”。作品突破了叙几处闲景,抒几分闲情的小格调,体现出“文化散文”的大气象。作者着意的皆是“名迹”背后的历史兴衰,人世悲慨。他追寻远去历史回声的沉幕背景,“象外之象”,“因文生事”的创作妙笔也使作品自有高格,自成境界。

“象外”突破了眼前具体的实景,神游“物象”之外,正所谓目接四极,心览八荒。在题名游记《古堡与黑塔》中,由纪念塔生发而出的是司各特的文学世界,追慕的正是这位文豪的伟大心灵和勇毅品质。“城中那一座傲立不屈的古堡,司各特生前曾徘徊而凭吊过的,现在,轮到我来凭吊,而司各特自己,立像建塔,也成为他人凭吊的古迹了。”余光中眼前的“古堡”正如王羲之的那座“兰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意识的交融深沉而苍茫。

书中游记形散而神聚,这个神就是作者所统摄的“文眼”、“文心”。因而,游记不再仅是移步换景的见闻录,而是兼具精巧的贯穿结构。《德国之声》以声音为眼,注重听觉之美,并借此上升到国民性格和修养的探讨上。“一个安安静静的社会,听觉透明的邻里街坊,是文化修炼的结果。所谓默化,先得静修才行。音乐大师辈出之地,正是最安宁的国家。”钟声的郑重壮观,鸟声的今人忘忧,德语之声的阳刚浩荡,原来游记也可带来“声音之旅”。《风吹西班牙》则以“光影”“色彩”为眼,浓烈的色彩比对成为了感官的枢要,西班牙的炽热奔放得到极致呈现。“在金阳碧空的透明海气里,白晃晃的皎洁墙壁”,“白屋拥成一堆,白成一片……加以黑灰的瓦色远多于红色,更加压不下那一大片放肆的骄白。”作者的游记浸润了有如诗歌的音乐流韵与画面质感。

余光中的文化行走显然并不满足于描景状物,他更有意再现场景,对历史与文化进行追思与冥想。这体现在他“因文生事”,以景造境的深厚内蕴。在《山东甘泉》一文中,对济南文化长廊十二尊山东先贤塑像的描绘,成为十二段人物赞序,十二个微型纪传。作者的怀远之情在对人物事迹的神思中叠宕往复,绵延无绝。这里既有对贤君的诗意遐想,又有对古圣的得失品评,既有对忠臣良将的崇仰钦佩,又有对艺术大师的最高致意。

作品庄重不失谐趣,闲笔俯拾即是,作者的洞察之妙也与生活意趣相得益彰。如评点欧洲各国美女特色也确是出彩,“莫斯科的佳丽不像北欧的健硕,西欧的倩雅,南欧的夭艳丰秾、眉眼如画。其美多在风姿修颀、神采自若,举臂欲飞,举步若泳”。

一部《古堡与黑塔》,让我们发现诗歌之外,余光中的散文之美:明丽而有清迈之气,神游而具怀远之情。它在异域中发现文化基因,在行走中采撷文明密码,在审美的当下直追先古,汇融今昔。

(如欲刊用或转载请豆邮告知作者本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