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掷的夏日》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被虚度的夏季,反思了人们对时间的浪费和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文章中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引发读者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通过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时间,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一篇
“季节的变化总是让我们渴望去到另一个地方,或许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时间过去了,我们还停留在原地。”
男主就是一个停留在原地的人,不挣扎不努力,亲情友情和爱情、事业,每一方面都是失败的,陷在了这琐碎又失败的生活里,最后被这些沉重拖进了大海。
周围的人也都生活在迷茫中,经常陷入酒精给予的短暂欢愉中,但整个人仍旧是虚无的,没有追求的,整本书没有一个人是所谓的正能量的,看到的都是迷茫。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二篇
在虚拟的夏日这部作品中,卡利加里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青年人的日常生活,同时深入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是一本充满沉痛情感与深刻哲理的小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陷入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思。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在人物塑造方面,卡利加里奇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小说中的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经历,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和互动,为故事增色不少。特别是“我”,他的内心独白和行为举止充满了矛盾,既渴望追求真理和自由,又对现实感到迷茫和无助。这种复杂性使得“我”成为了一个深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他既感到同情,又产生了一定的共鸣。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三篇
好颓丧的青春文学。这是读完之后的第一感受。
都是虚空,都是扑风。这个夏天有无疾而终的爱情,戛然而止的友情。好像每天都在发生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我不生任何人的气,我握着自己的牌,然后把它们打了出去。没人逼迫我,我也没有任何遗憾。有时候我会想,一切刚刚开始的那个早上,如果没有下雨,如果我的口袋里有钱和其他我需要的一切,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可我想不出有什么特别的。”
虚掷的何止是夏日,是平平无奇的人生啊。
而面对这一切,我顶多会说,拜托了。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四篇
这是一本阅读要求并不高的简单小册,本书用第一视角叙述,更像是一部以第一视角展出的群像电视剧,“我”的朋友们经历的那些事情以“记日记”的叙述风格一件一件的发出,读出“我”对各种事件的感觉与态度。
多对话的形式其实读起来有些形式,看得出作者有编剧的功底在,因此也能够以文字的形式塑造出完整的画面感,色彩与转场的风格并不同于文艺片的风格,风格带有一丝的法式浪漫,但不得不说,第一视角下“我”橙黄色橘子皮一样的颓废彰显的十分明显。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翻译中“哦我的老伙计”“是的我想是这样的”这样的叙述虽然让整本书带上了一些老式译制片的风格,亲切的同时也导致了整本书整体的语言太僵硬,语言风格和整本书的风格很割裂,有的时候看还挺难受的。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五篇
在夏天结束后再看这本书,总会想起自己在很多个晴朗的天气想去某些地方,但和书里写的一样,哪里都没去。在炎热的,充斥着焦躁情绪的空气里无所事事。
但书里的主人公游走在朋友们的聚会里,在海边看书、游荡,可以下海游泳,坐着游艇出游。朋友们帮忙找的工作,上几天就无法继续做下去。真真假假和几个女性维持着似是而非的关系。
相比之下,这样的夏天实在算不得虚掷。夏天就是要这样度过吧,去看海,去读书,维持一些关系,然后什么都不做。吃大量的应季水果,海边新鲜的食物。而不是在格子间里,在出租屋里,没有在正好的阳光里到处游荡。在温度最合适云层最漂亮的时刻躺在床上,想要整个世界和我道歉。
看书的我才在过这样虚掷的夏日,还有其他虚掷的时节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六篇
这个故事从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要么是温顺地接受模式化的人生,过上井然有序的庸俗生活。
要么是决绝地孤注一掷,不妥协不接受不容许再多一点的期待落空。
即使这样,当我看到拖出行李箱的那一刻,我并没有领会到即将发生的是什么。我甚至还担心行李箱里都是书,那么泡在海里不就泡坏了?
那一刻我还在套路化的生活轨迹里尚未抽身,而主人翁已经坚定地选择了脱轨。
一本故事线对我来说有点混乱,每个人角色面目模糊不清,但却又奇异地让人印象深刻。美丽的女子拥有任性的权利,世俗的姐姐对于权利和金钱的向往真实而正确,朋友们的关心不容作伪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倔强则让彼此分崩离析。
其实他并不想要做一个奇怪的人,只是不循规蹈矩的人生,似乎确实有点奇怪。
一本看完以后既空荡荡,又充盈的书。
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孤单又奇怪。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七篇
虚假的城市,虚无的人生,像极了某个时间段的我们。詹弗兰科·卡利加里奇用一种柔和的笔调写出了城市包裹下人们的迷惘和空虚,只能靠酒精、购物、闲逛和交往自我麻痹。工作是机械且毫无创造性的,爱情是若即若离的,朋友们或是迷茫,或是疏离,城市没有记忆,肮脏低俗,亦不会为任何人改变。唯有大海,可以包容复杂的情感,敏感的情绪,微渺的个体,虚无的意志。大海会容纳所有个体,你可用沉重的行李箱绑紧双手,沉入大海,完全消失.....
季节更替描述的出彩程度,超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季节总是在晚上发生变化,在人们没有觉察时交替,我们正在见证这个时刻,这个宏大而又默默发生的时刻。在那个晚上,一切都可能发生。”“静止的晴空之下,山谷缄默着,就好像在等待某种旨意。我过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天气变暖和了……事实上,每次气候变化,我都想扬帆远去,可大部分时候,我哪儿都没去。” 这种希望和幻灭,具体的语境是大城市。我们为了逃离日常,头也不回地离开家乡:“在我周围,人们用我近乎遗忘的口音说话,他们脸色苍白、神情沮丧,等待迎接日常生活的绞杀。”而到了梦想之地,却发现主动权发生倒转:“与其说她是一座城市,不如说是你们内心深处的一部分,一只隐藏的野兽。在她面前,没有任何中间路线,要么就毫无保留地爱她,要么就离开。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八篇
都市的碎碎念,彷徨无望的日常完全没有目标可言。你为了谁而去工作,答案可以是为了我吗?可你说不是。阿丽安娜的爱也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才不信任男主的吧,那种自以为是小聪明与小手段,最后拿捏不了任何人,表面的浮夸除了一时的繁华假像,归于清冷亦是迟早之事。
离开家跨入都市生活的男主,迎接的到底是不是想要的生活,靠着剩饭借钱渡日的时光始终是不体面且毫无希望的。爱情的到来给这变换的季节带来怎样的激情,两个都需要彼此拯救的人,根本达不成救赎的结果。孤独的尽头依然是孤独,火车开往任何一头,任何方向,都是一样,逃不开的永远逃不开,即使一切重来,还是一样。
虚浮的人际关系,爱情,友情,杯盏的交换中,热烈的拥抱后,那清冷的坠入感,无限的充斥着全身,不断下坠下坠,抓不到一丝上浮的稻草。平静的海面上,夜色的台伯河畔,炙热的酒吧里,还有余热的出租屋的大床上。生活的绞杀耗尽了所有的热情,绝望的气息蔓延了整个城市的角落。或许悲观主义者本就不该有作死般的社交。
迷惘的个人反而更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一场关系里,肆意的放纵之外,只有更彻底的绝望和无法置身于外的悲伤。努力融入异域的结果却发现连故乡都可始疏离,渐行渐远,再不能回头。虚掷的又岂是夏日。
可否就在那样的梦境里,与你共乘海浪之上,就这样安静的直到永远。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九篇
我称之为cynicism代表作,像意大利的垮掉一代。父辈从战争归来变成另一个人,子辈感受到的只有虚无。主人公25岁+不想结婚离开米兰来到罗马,在罗马的那一年,认识了一堆称不上朋友却会经常见面的人,每个人都在喝醉、每个人都在发疯,找到了正经工作却不想上枯燥的班,每天不在喝酒就在等酒醒,过着一种仿佛没有明天、仿佛没有下一个小时的生活。无法爱朋友、无法爱上恋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却不虚无,最美好的日子就是和恋人一起在淡季去海边游泳,直到度假旺季到来、别墅住满了有钱人。还有和朋友一起写一个没有明天的电影剧本。
后来朋友自杀了,他的爸爸开着计程车来到罗马却无法支付葬礼费用。后来恋人离开了,他知道需要过正常人上班的日子了,而心中的虚无始终没有消散。在第二个夏天,与往日恋人重逢,他们肆无忌惮购物、发疯、告别,这次的重逢让他知道,在罗马的日子结束了,又是一年夏天,他需要离开了。
这次他奔向了那个虚掷的夏天,也是最后一个夏天。他沉入了大海:
“我想到我结束了的青春和我将不会拥有的暮年。我想到那些没有实现的事、那些出生时已死的婴孩,想到天使,想到那些想象出来的爱情,那些在黎明破灭的梦境。我想到那些永远死去的东西,想到那些大屠杀——被砍伐的树木、被猎杀的鲸鱼,还有那些已经灭绝的物种。我想到第一条离开水之后存活下来的鱼,它挣扎着,繁衍生息。
我想到一切都奔向大海,而大海会包容所有,所有那些无法诞生和永远死去的事物。我想到天空打开的那一天,这些事物将会第一次——或者说再一次获得存在的权利。”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十篇
在这个无所事事的秋天里,我时常怀揣着这本《虚掷的夏日》,时不时读上几页,并且打出了今年为数不多的五星。
这本书属于一个精神自由的人,一个不需要假装努力的人,雷奥,他就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小文青,当然我早已过了小文青的年纪,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忆起年少岁月。离开熟悉温暖的城市,孤身来到罗马,谁不想去罗马呢?可是体面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他就失去了正式的工作,只能靠抄写为生。不得不坦白,最近几个月我的处境也差不多是这样,然后跟我的焦虑截然不同的是,雷奥极其自然地颓废地滑进这样的生活。
生活将要把你带向何处,从来不会经过你的同意,它让你离开安定的生活,食物匮乏,依赖酒精,它让你无法拥有想要拥有的人,又给你机会让你突然决定振奋起来。但当你再次穿上正装重新走进大楼,却发现自己是那么格格不入。
生活也会全盘打翻你倾注了很多努力的事情,仿佛根本看不到你的努力,然而,你却丝毫无法反抗。
于是,在强打精神的日子里,我一边努力,一边抽空沉浸在雷奥的世界里,像是拥有了一个家乡中的分身,可以无所事事地闲翻一个夏日的书,却无法像他一样,来到海边。
他爱的女孩那么美,他们曾一起浪费了那么多的时光,却始终没有拥有彼此,非要到一切都失去的时候,才肯成人曾经那么爱过彼此,也许这就是青春,是每个人都曾错过的青春。
永远不要责备一个想要放弃的人,他也曾那么努力过,生活却视而不见。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十一篇
最近,我又读了一本“少年维特的烦恼”,往年读过的同类型书,还有《了不起的盖茨比》、《包法利夫人》、《达洛维夫人》。
是不是每个文人都有一个幻梦,即在最年轻的时候就死去。
于是这些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死了一次(比如歌德、福楼拜、菲兹杰拉德),有些作家在现实中死了一次(伍尔夫)
无法忍受嗡——嗡——嗡——像苍蝇一样永无止境叫嚣的虚无生活,抱着某种脆弱的纯粹死去。
那些活着的文人评价他:真是软弱。
好像自己那部分的软弱也死去了。
没错,那一部分的软弱确实死去了,作为维特的歌德自杀了,歌德不会再死一遍,那个软弱的部分已经退隐,很偶尔的时候才会像起死回生般复活。
一些真正的东西就是脆弱的,就像是阿丽安娜。当阿丽安娜最后终于获得一种稳定时,那些真正的东西也已经死去了,剩下的只是灵魂的残骸。
所以“我”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选择了清醒的时刻死去。即使“我”已经尝试戒了很多次酒,就是为了避免这个结局。
最后他直面那个结局。
某些真实的东西就是脆弱的,这和青年人很像,青年人本就是脆弱的。
到后来,世界上活着的是残骸、是一些灵魂偶尔的起死回生。
某种程度上,这些人只能选择。阿丽安娜呢?她也死了。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十二篇
全文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主人公遇到的工作上,生活上和爱情上的各种问题。
封面
故事的主人在事业低迷期的时候,一直在观察周遭的事物,以犀利的视角评判。他的遭遇无疑是现在年轻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书中有很多地方都会与我产生共鸣,比如现在就业季,工作难找的问题,脱离家庭之后,一切事情都要自己解决,而没有钱在社会上是根本没有办法立足的,主人公也在此事件上遇到各种困境,对此,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主人公也善于总结自己的观点,总结周遭事物的一些特性,这让我觉得他说的话非常的有道理,感触颇多。就像文中最后一段话所说,“我不生任何人的气,我握着自己的牌,然后把他们打了出去,没有人逼迫我,我也没有任何遗憾。”
总之,这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十三篇
读完《虚掷的夏日》最后一行,一种直观感受——“颓”,加缪《局外人》式的颓。
“事情总是如此,我们成为现在的样子,不是因为我们遇见的人,而是因为我们离开的人。”
这句小说一开始出现的句子隐藏在文中,却被我一下识破,视为珍宝。贯穿文章的虚无、迷茫和不着边际仿佛都是为了成全这一句话。
主人公离开了谁呢?他的父亲、他的“美满家庭”、他的酗酒朋友、他的情人,最后,当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离开了自己,成为了“现在”的样子——“我看了一眼海湾,两边的海滩像手臂一样张开,在太阳下渐渐变得模糊。我已经到了极限。”
意大利人特有的不羁、随性在小说里一览无遗。男人一直在戒酒与饮酒间徘徊,一直在孤独与喧闹中徘徊,也一直在同一个女人周围徘徊;男人从一开始的迷失自我,到后来的寻找真我,而后逐渐看透本我,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对于男人的巨大力量——毁灭。
“你为什么不试着祈祷一下呢?”
“我不祈祷。我顶多说,拜托了。”
这段对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友人与神父的玩笑,一次是友人去世后主人公与神父的对话,像是一条线,串起了悲喜,算是点睛一笔。
这部作品还让我想到了刚读完的宫本辉《锦绣》,讲述一个女子偶遇前夫并与其通信七封后再次告别的故事,同样是关于离别的主题,日本人的隐忍、细腻,意大利人的拧巴和一意孤行,都在两位作者的笔下生动体现。不同的国籍养育出的不同文风、笔风的作家,尽管表达方式和认知水平不同,却都在同一片月色中讲述属于这个世界的故事,那么,就沉下心来品鉴吧。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十四篇
詹弗兰科·卡利加里奇的《虚掷的夏日》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对一个即将消失的世界的挽歌。在这部作品中,卡利加里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青年人的日常生活,同时深入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是一本充满沉痛情感与深刻哲理的小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陷入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思。
首先,这部小说的背景设定是极具特色的。作者将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一个特殊的小镇,这个小镇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现实的矛盾冲突。这使得读者能够通过小镇的变化,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以及发展背后的代价。卡利加里奇将这个小镇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
在人物塑造方面,卡利加里奇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小说中的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经历,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和互动,为故事增色不少。特别是“我”,他的内心独白和行为举止充满了矛盾,既渴望追求真理和自由,又对现实感到迷茫和无助。这种复杂性使得“我”成为了一个深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他既感到同情,又产生了一定的共鸣。
此外,卡利加里奇的写作风格也是值得称赞的。他的文字简练而富有诗意,每一个细节都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小说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卡利加里奇在小说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和隐喻,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意味。
然而,《虚掷的夏日》并非毫无瑕疵的作品。有时会感觉小说中的某些情节过于牵强,或者某些角色的行为不够合理。但这些小瑕疵并不影响整部小说的阅读体验,它依然是一部令人难忘的作品。
总的来说,《虚掷的夏日》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既是一部描绘小镇风貌的作品,也是一个深入探究人性的故事。卡利加里奇的写作技巧和深度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如果你对异域文化、对人性有深入的研究和兴趣,那么这部小说绝对不容错过。
虚掷的夏日读后感第十五篇
我厌倦了玩笑话和沙龙:人们杀人不流血,毫不留情,仿佛那些人只是衣服。——《虚掷的夏日》詹弗兰科·卡利加里奇 这是一本读起来很顺畅,读完却很难评的小说。一面,它平静的叙述吸引着我的;但另一面,它表露的虚无主义却让我感到疏离。一度从中窥见菲茨杰拉德的影子,甚至可以说,《虚掷的夏天》就是卡利加里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改写。 小说设定的社会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末。这时候,意大利在经历了战后短暂的高速经济发展后,突然如坠入迷茫般失去了前进的活力。但此时的停滞和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的停滞不同的是,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已经改变了文化的基调。过去发生停滞,人们会到文化中重新汲取力量,但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里,突然的倒退不仅意味着人们在财务上的挫败,也意味着没有足够的人文作后盾使人在精神上不至于陷入空虚。 小说的主人翁雷奥的危机正是如此,他勾勒出同样可以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群像。他莽撞地沉迷自己的理想,自说自话地咀嚼一段感情,热衷于徒有虚名的友情,简直就是“不靠谱”三个字的代言人。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他所承接的价值观不再适合眼前的生活,而新的生活准则在哪里毫无头绪,他只能凭借自己脆弱的理想主义(这点甚至有点像瓦尔泽)。 然而,当他最终认识到,那些曾经的朋友、深爱的女子,不曾有一个坚实地活着,每个人都以戏谑的态度面对生活,“觉得一切都无所谓,轻抚而又自信”;再看看自己委身的现实——在活着以外并无他物。雷奥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意愿。 我之所以说这本小说很难评,因为我欣赏的是《莫斯科绅士》里的伯爵和《刀锋》里的拉里那类人,他们的精神足够厚重,哪怕陷入困境也不至于迷茫,他们总是能找到自己和现实统合的准心。不过,《虚掷的夏日》的主人公虽然矫情,却也有自己的风骨,作者写他痴迷阿丽安娜一如菲茨杰拉德写盖茨比痴迷黛西,哪怕他们都认识到其实所爱女孩的空洞乏味,但是,盖茨比的死是为了黛西而死,但雷奥的死是为了离开阿丽安娜而死。前者依然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理想主义,而后者则是对自身理想主义的刺破。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既然你在世界的这个小小角落里浪费了你的生活,那么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你的生活都已经毁了。” 人们总以为对现实低头很丢脸,但真正丢脸的是屈伸不能的僵直,真正值得尊重的品格,是把现实一点一点构建到可以过理想生活的认真,而非固执地将理想主义带进现实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