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变》是一部令人着迷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和生存的残酷。故事充满了悬疑和紧张的氛围,让人跌宕起伏的情节令人难以释怀。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们在面临极端环境下的真实面貌,以及对于生命和自由的追求。这部小说让我深思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同时也让我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地狱变读后感(一)
1927年,“对未来怀有模糊不安”的芥川龙之介在卧室里结束了自己35岁的生命。 我一向很少主动去看日本的“丧”文学。原生家庭的创伤让我没有太多的勇气去直面那么多的黑暗。机缘巧合的看了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15页地狱变读后感(二)
芥川的题材随性而为:一段简单的旧朝往事,一则笔记传奇,一段回忆,皆能入文,仿佛写得轻而易举。
有的小说家需要题材的营造和信息的堆砌,在叙事的层层营造中定格表达,芥川则不然,他所要写的是人性之光的闪烁,文字内容则像是为这瞬间的捕捉而存在:《地狱变》中的执着烈焰,《丑面男》和《猴子》良心的一瞬辉光,谣言中腾起的《龙》和友谊中悬置的《山鹬》,《杜子春》和《秋山图》中心境的神秘幽微,皆是如此。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彼比人心是坦途,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人心两面同是地狱天堂,自性充足,面面具备。貌似漫不经心的几篇故事,围成人心万花筒,由芥川笔尖缓转,让人看到了其中明灭的人心,沉下立化鬼魅,浮起即为神佛。
2/15页地狱变读后感(三)
《地狱变》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这一篇历史的小说,也算是他的佳作。他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鲁迅。
第一次读日本文豪“鬼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被他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字深深打动。
介川短短的创作生涯,写就了100多部篇小说,以他名字设立的“介川奖”,成为日本纯文学的至高奖项。
在介川的《地狱变》短篇集中,中国文化的深刻烙印随处可见,由此看出,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
3/15页地狱变读后感(四)
收到书很高兴。
不厚的一本书,九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令人唏嘘。
这一版本的封面很有质感,书籍尺寸适合携带,用来度过日常通勤的早晚是不错的选择。
九个故事里,最著名的是《地狱变》这篇,被日本文学界誉为芥川写得最好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了追求艺术与人生之间的矛盾,主角良秀为了追求艺术的极致甚至抛弃了道德与伦理的底线。他牺牲了女儿的生命,自己也失去了生命。
整个故事都是在演绎:不疯魔,不成活。
但是结局却是令人叹息和悲伤的。
普通人也许永远无法理解艺术家的执念,但是生活中却不能没有艺术作品带来的光芒。
4/15页地狱变读后感(五)
9个风格迥异的故事,挑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讲一讲读后感,芥川的短篇写作,对人性的描述和揭露上,可谓用心极深。
《点鬼簿》
略带有半自传体的叙述,有一种哀而不伤的叙事氛围,回忆起至亲在世的点滴往事,却也留下一个没有答案的疑问,“我眺望着早春午后的阳光里发黑的石塔,不禁思忖道:他们三人之中,到底谁比较幸福呢?”
想到曾在社交网站上刷到过女儿打开父亲的购物网站记录,是深夜时父亲对于自己购买药物的一次又一次催货申请,对客服说自己已经疼得受不了了。那些难以言说的疼痛从不曾向至亲之人透露只有深夜时难以忍受的孤独。
《地狱变》风格十分诡谲多变,全篇阴森却有种可怖的美感。
为了惩罚良秀女儿的不从和良秀的傲慢,利用良秀对艺术的热爱,公报私仇,设计了骇人的惨剧,那烧车的火焰和受难女人的痛苦也是最为凄厉的绝望和悲鸣。
“人死后不会去到地狱,都会去天堂的,因为人间就是地狱。”
5/15页地狱变读后感(六)
周末久违地坐大巴车去东莞看AGA江海迦的ONEDERFUL live 2023 in DongGuan演唱会,也许因为距离上一次看日本文学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又或许是芥川龙之介的笔触与目前的日式文学风格相差较大,短短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将这本书翻完了。
芥川的书在早年沉迷太宰治的时候就有接触过,这次算是查缺补漏吧。
《龙》——有趣的是,最近在重看鬼怪,惠印因被讥讽而信口立下的牌子说池中有龙,竟“歪打正着”,勉强将其与鬼怪联想起来的话就是有一位心软的神在帮他,而预言了龙的惠印不被任何人知道也很符合鬼怪的行事风格。
《丑面男》——首先,整个事情的发生就很荒诞,人为了赏花玩乐而登上赏花游船,岸上的人却为了一睹船中人滑稽的言行举止而争相挤到桥上,而那开得正好的樱花却美得落寞。
其次,山村平吉的死与他的生平,包括他说:“果然,不喝反而有损健康呢”、清醒时他的性情与喝醉后的性情差别、不功利性的说谎习惯等都是复杂的人性,以及无解的人生。
6/15页地狱变读后感(七)
先前虽然听说过芥川龙之介的大名并且也读过他的竹林中,但是还是对他不甚了解。这次收到出版社的赠书,借这个机会了解一下。
书本身还是很轻巧的很适合通勤携带。
芥川的文字大多还是以志怪,疾病,死亡有关,或许还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脉相承。本书同名的那篇地狱变,初看之后以为只是一个很常见的因为创作/艺术/事业而痴狂,并最终付出某些代价的故事,这类故事印象之中已经经过不少的作家演绎(虽然现在一个也想不起来),大抵要表现的都是为如此事业而献身的略带悲情的英雄式人物。但本篇也还是略带邪典和残忍,并且又回想起竟然是殿下提议将他的女儿放入烈火之中,总让我觉得有些奇怪。毕竟从故事一开始,以及讲述之中经常在强调殿下如何英勇仁爱,就算良秀古怪孤僻,殿下为何做出这样残忍的建议呢?看了一些分析注意到,本篇是以一个陛下仆人的口吻写成的,对于陛下自然是极力的正面描写。又想到或许这也是承接了竹林中那样的不可靠叙述者的写法?
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或许整篇故事还可以换一种理解:良秀固然是个古怪之人,但是所描绘的种种恶行或许也只是叙述者仆人的夸张而已,而殿下才是这一悲剧的根源。这也让本文比那些单纯写悲情痴狂者的文章多了一个可供解读的层次吧,哪有那么多生而为痴的人呢?
7/15页地狱变读后感(八)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地狱变》,是那种翻开第一页,如果喜欢就会废寝忘食的读到底不想停的作品。也是那种读了第一遍,就已经确定会读第二或者更多遍的作品。
也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
读芥川的作品,是会反后劲儿的。他写人性,不是直白的告诉别人,这人如何如何,而是通过近乎写实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理解。
芥川的作品像一个深渊,让人不自觉地凝视之后,又浑身泛冷的颤栗。如果有一个词形容,那我会选择“森然”。
而且芥川的文字真的太美。《秋山图》那一篇里对画作的描写,让我有想背诵全文的冲动,真的写的太好。
当然,译者熊韵也是真的厉害,第一次看《水域》时就觉得译的很贴切。而这本《地狱变》则是给了译者绝大的发挥空间,遣词造句,真的又美又准。熊韵绝对是让这本书更耐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这本书,个人最爱的两篇是《秋山图》和《地狱变》,一篇怅然若失,一篇鬼气弥漫,真的很好看啊!
8/15页地狱变读后感(九)
虽然第一次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但对这位“鬼才”作家早有耳闻。他是夏目漱石最有名的弟子,太宰治的偶像,他的小说《罗生门》被黑泽明拍成电影。他的成长经历复杂荒诞,母亲是精神病,作为芥川家的养子,他自己也深陷抑郁困苦。他拥有的非凡才华,创作出脱颖而出的作品,莫非得益于此?令人唏嘘。
这本短文集《地狱变》虽然收录的作品不多,仍可以看出作家的写作手法,每一个短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核,他往往以宗教、鬼怪神话、历史故事为背景,创作出富有悬念和哲理性的故事。
作家的文字变幻莫测,有时有点神经质、意识流,读的时候,我往往分不清现实还是光怪陆离的幻象。他描绘世间各种痛苦,宫廷贵族和卑微侍女,佛祖和恶魔,地狱和人间,他是一个无情的苦难观察者,洞察人性,超然冷漠,悲观而理性。他描绘的人性是复杂微妙的,并非只是着墨于单纯的善与恶,在他敏锐而又灵动的思考下,善恶之间是互相流淌的,对于恶,无情的揭露;对于善,无奈的痛惜。
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的历史、古籍、文学、艺术尤其是绘画颇有见地,相比于荒诞的市井传说,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在中国的游记,定会拜读。
9/15页地狱变读后感(十)
芥川本人,35岁时因精神苦闷而自杀,但作为天才的他,早早就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一部流传后世的《罗生门》一炮打响,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148篇小说,还有大量其他形式的作品和评论,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作家,堪称一代宗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日本最高文学奖“芥川奖”自1935年设置以来,除二战期间一度中断外,每年评选、颁发两次,专门奖励纯文学新秀。鲁迅说:“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 而《地狱变》则是集芥川大成者。 小说的结局是一个类似于黑格尔意义上的悲剧结局。黑格尔认为,最典型的悲剧就是两种同等合理的伦理力量的冲突借助于主人公的牺牲而得到调解。艺术与人性的冲突就好像我国古语“自古忠孝两难全”。其实我是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时分钝感的人,但是在芥川的文字中,我好像也有点明白了“艺术家”的疯魔与痛苦。 同时,该书收录的其它作品也堪称佳作。自幼喜欢中国文学的芥川,还曾经来中国游历,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富有中国韵味,读起来顺畅自然,让我有时都会忘记他是一位日本作家。我想,把他的部分作品收录到《聊斋志异》中一定是毫无违和感的。 芥川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人扼腕惋惜,不然一定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佳作。但是仔细的思考这个问题,从芥川的作品中我们又能隐隐约约的感受到,这仿佛是他的必然结局,否则他的很多作品也不会问世了吧。
10/15页地狱变读后感(十一)
第一次读芥川龙之介,也是第一次做输出,达不到“评”只作分享心得。
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我们对于艺术、人性、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首先,芥川龙之介在这篇小说中展现了他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追求,是一种对于美的不懈探索。为了达到艺术的高峰,艺术家们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良秀作为一个画家,他的行为是值得尊敬的。然而,芥川龙之介并没有将艺术的神圣化,相反,他通过良秀的悲惨结局,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另一面一一艺术往往是以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为代价的。这种对于艺术的反思,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哲理。
其次,芥川龙之介在这部作品中对于人性的刻画也非常到位。良秀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内心充满了对于艺术的狂热和执着。为了完成《地狱变》这幅画作,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这种极端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残忍。然而,芥川龙之介并没有将良秀描绘成一个纯粹的恶人,相反,他让我们看到了良秀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种对于人性的深刻剖析,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最后,芥川龙之介在这部作品中对于道德的探讨也非常引人深思。在良秀看来,为了完成一幅画作,牺牲一切都是值得的。这种观点无疑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一种挑战。然而,芥川龙之介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这种观点,相反,他让我们看到了道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对于道德的深入探讨,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总之,《地狱变》是一部具有深刻寓意的小说,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世界。通过对于艺术、人性、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探讨,芥川龙之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多重性。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11/15页地狱变读后感(十二)
《地狱变》是一部揭示了人性黑暗面和社会残酷现实的小说,也是一部展现了艺术家灵魂挣扎和反叛精神的小说。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芥川龙之介作为文学大师的才华和魅力,也让我思考了艺术与道德、个人与社会、生与死等重要的问题。 芥川先生的书不是读一遍就可以读懂的,需要看完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和疑惑再品一遍。文中开头就写了大殿下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这为后面奠定了基础,这也是第二次读的时候,才觉得这句话的用意所在。良秀诨名叫猴秀,为了更直接的讽刺良秀的荒谬和滑稽。 文中,作者有一片段“他之所以喜欢良秀之女,是因为她善良孝顺,而不是贪图美色,还重点声明大殿下不会对她动心,还说不愿遣回良秀之女,是可怜她的身世,多次强调就是为了衬托后文大殿下丑陋的一面,用眼神询问她“那是谁”,都是为了讽刺人性的黑暗,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 “在我脚边,那只名为良秀的猴子好似人一般,双手触地,不断朝我磕头”,为了表示感谢,猴子都能做出人的动作,为了展现善良和感恩,与黑暗的人性相不融。 良秀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亲自感受地狱的罪恶,突破道德底线,把亲生女儿推向黑暗,为了艺术可以牺牲一切,是疯狂,是罪恶,也可能是作者自身黑暗心理的表达吧。 读先生的《秋山图》,烟客先生对秋山图的执着和喜欢,为了得到秋山图,厚着脸皮屡次三番的拜访张家人,高价欲想购买终不得,芥川先生写到“烟客翁的视线还紧紧粘在那幅《秋山图》上。”粘字用的相当经典,表现出烟客先生被深深的吸引,张家人对秋山图的侃侃而言,暗示外行人对大作的暴殄天物,看似嘲讽,其实更是在衬托烟客先生的执着,时隔五十年,仍是念念不忘,听闻有了消息,立马过来观看,这是对画作的热枕。芥川先生对烟客先生看见王家人手中的秋山图后的神情变化和和王家人的脸色变化描述的很详细,为王家人手中的秋山图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埋下了伏笔,“那幅奇异的《秋山图》还一直留在烟客翁的心里吧。想必你也一样”,和前面遥相呼应,真与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心中对佳作的热爱和追求。 “那么即使《秋山图》不存在,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吧?”这是对全文的画龙点睛,秋山图暗指人们的理想事物的追求,只要努力过,努力过,那么即使达不到,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至少曾经拥有过美好的梦想。
12/15页地狱变读后感(十三)
知人论文
芥川龙之介,日本现代文学奠基人式的人物,出生于1892年,逝世于1927年。代表作品包括《罗生门》《地狱变》《竹林中》《鼻子》《偷盗》《舞会》等。以他名字冠名的芥川龙之介奖是日本纯文学的最高奖项。
他出生在一个旧式封建家族中,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小学时代,他喜欢阅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同时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在大学期间,他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共同编辑了文学杂志《新思潮》,积极推动文学新潮流的发展。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多以人性、人性的困境和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心理剖析,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对读者思考人类行为和处境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地狱变》
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18年。小说描绘了在纯粹艺术与人性道德的夹缝之间苟延残喘,疯狂,扭曲,偏执的艺术家的挣扎之态。
良秀是堀川大公府中豢养的画师,形象丑陋、脾气古怪、傲慢自大,但对绘画有着神鬼一般的天赋。他以现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离奇的形象,为了获得理想的效果甚至不惜折磨他人。
一次,良秀受命为大公画一幅名为“地狱变”的屏风。在大公的许可甚至是变相的纵容下,他最终选择烧死自己挚爱的独生女,以其火中垂死的姿态入画,最终完成了满意的创作。后来,怀着复杂的心情,良秀自己也死在了大公府中,独留屏风传了下来。
小说的妙处在于对众生皆苦的世间之中少存之美妙事物的破坏之描写。良秀的挣扎与大公形象的逐层变化是值得反复品味的线索。
除了《地狱变》外,竹石文化的这本小书还收录了《龙》等芥川的其它短片小说。书的排版很能取悦读者,拿在手里读起来也很舒服。和它家的《罗生门》一起收一套,放在家里,就能打发一天的闲暇。
13/15页地狱变读后感(十四)
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地狱变》这一篇的文学价值应该是和《罗生门》以及《竹林中》在同一高度的。良秀在准备地狱变屏风时意欲完美而真实的展现出地狱的样貌,可是他用以描述地狱的灵感,都是来自对真实生活中惨状的审视,那其实是不是说地狱远不及人世的丑恶与痛苦。因为在良秀的审视里,地狱的痛苦皆源自于现实,且最多平级于现实,痛苦程度不可能超过现实和超过艺术家的想象。一个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人格里所能到达的极致会是什么样子,这一点也在这个小短篇里进行了深度的探讨。良秀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的极致,对于艺术的挖掘是必要且难得的,但是回到人性的本身,他那种挖掘方式又会引起社会极大的不满,是会被唾弃与指责的。 芥川龙之介似乎很喜欢刻画各种让人不齿的嘴脸。这本书里面的几个短篇,包括《龙》、《猴子》与《丑面男》,芥川龙之介用他干净利落的笔锋,短短几句话就刻画出一个个尖酸、刻薄、阴狠、鄙夷的面孔,这一个个人物形象也很容易就刺痛读者的心,从而带动读者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 在《秋山图》、《山鹬》和《杜子春》这几篇里,芥川龙之介将对于历史人物故事及传说再创作的能力展现得游刃有余,完全没有简单搬弄的感觉,读起来非常的灵动且具有趣味性。 “人是最经不得细看的”,这一点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里表现得特别明显。每次打开他的书,我都会带着一种“看看人性到底能复杂和不齿到什么程度”的心态。这应该也是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吧。
14/15页地狱变读后感(十五)
这本书是在南行的飞机上读完的。昏黄的光,不时动荡的机舱,莫名和这样一本瑰丽多变的短篇集很配。 严格来说,虽然之前读过一些芥川奖的作品,但这却是我认真阅读的第一本芥川龙之介的书。 比起能量过于饱和致密、投入巨大情绪消耗的《地狱变》,我可能更爱《秋山图》和《杜子春》这样在历史缝隙之间含糊其辞的小品文。 《秋山图》讲的是一个赏画的故事。故事的方式非常有意思,是一场谈话的切片,仿佛呈现了一场山水画圈的纸面播客。两位擅长山水的清初画家在一次秋夜的品茗闲谈中,突然就Q到了前前朝的圈内大咖——黄公望,其中一位问:“…说到黄大痴,你可曾见过大痴所作的《秋山图》?” 这就是故事的开篇,由此,借他人之口,道出一段历史烟尘之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往事。作为一个爱听野史和都市传奇的人,真的有原地竖起耳朵! 《杜子春》则可以说是讲了一个中古时期的修仙故事,脚注提示说改编自唐传奇。因为非常好奇芥川龙之介对原始文本的改动情况,所以在读完他的“同人作”后,我也稍微查了下资料,以下内容摘自维基百科: 【源流】
《杜子春》明显是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烈士池及传说〉改编,为一佛经故事;原文极短,不足七百字。
作者及出处因刻本流传说法不一,莫衷一是。宋代所编《太平广记》卷十六载其出自《续玄怪录》,后人多据此将〈杜子春〉归于《续玄怪录》,例如:汪辟疆编《唐人传奇小说》即据此以其出于《续玄怪录》。明代陈应翔刻本的《幽怪录》(即《玄怪录》)四卷中则收录此篇。今人王梦鸥、程毅中等学者考证应出自《玄怪录》,徐志平则根据李复言生平及著述肯定其为《杜子春》作者无疑。
但亦有许多小说集如《古今说海》、《五朝小说》、《唐人说荟》一○集、《唐代丛书》卷一二等书选辑此文,并题为郑还古作。
【本事】
杜子春是北周、隋年间人。原本是世家子弟,不事产业而荡尽家产,亲友都厌恶他。有一天他走在街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给了杜子春三百万钱,但不到两年杜就把三百万花完了;后来,他又碰到这位老人,老人又给他一千万,他又再度花天酒地,直到花完。
最后老人又给他三千万。杜子春对自己先前的做为感到惭愧,这次便将三千万用于布施,看破物欲。老人深深器重,于是让杜子春随往华山上炼丹,要杜子春成仙,老人要求子春守护炼丹之室,并且警告子春,不管遇到任何人、事、物,都是幻象,绝对不得开口作声,否则炼丹不成,无法成仙,子春领命。
在守丹的过程中,子春眼见暴风雨,毒蛇猛兽的侵袭,子春端坐不顾。然后出现一位金甲神,酷刑拷打子春之妻,子春泪如雨下,但依然不开口,金甲神大怒,就把子春杀死了。子春死后,灵魂下了地狱,遭到阎罗王的刀山油锅等刑罚虐待,一样不发一语。
阎罗王大怒,命子春转世为美女,并且从小病痛不已,但是子春依然不开口,大家都以为子春是哑女。子春婚后,丈夫很想与子春讲话,却因子春一言不发而愤怒,竟将两人的孩子摔死,脑浆迸裂,血流五步。子春眼见最难割舍的孩子被杀,心中痛苦再也不能续忍,大喊一声,于是破戒。子春的声音还未停,就发现自己又身在炼丹之室,老人也在自己面前。老人告诉子春,炼丹已经失败,要求子春回到尘世,子春非常愧疚,想再回华山找老人谢罪,却没发现人迹,叹恨而归。
读完“原作”之后,至少在我心里是芥川的“二创”胜出~在此先不透露剧情了,留给感兴趣的朋友一点新鲜感。 突然发现非常凑巧的是,这两个于我而言印象深刻的故事,正是这本文集里唯二以中国历史掌故为蓝本的同人创作。所以连我自己都开始好奇,不知这份偏爱有多少是出自熟悉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有意思!期待读读更多作品!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