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精选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19 10:10:24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3-19 10:10:24   小编:

《寂寞的十七岁》是一部描写青少年内心矛盾与挣扎的小说,主人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却陷入了自我封闭的困境。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深刻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境和成长困难,引人深思。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一)

好书。

悠悠的民国风,文字颇有中国传统遗风,细腻精致,景色如同有质可感受之物,却不浮夸。

可以看成是早起白先勇文字发展之路,从自己幼时、少年,到国外之初的生活,从世家,少爷,同性之情,处处有自己的味道。

大学即可写出金大奶奶等篇,确实颇具功力。更期待纽约客了。

1/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二)

这部集子里是白先勇早年的作品。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会比较天马行空,想象力更丰富,也更敏感些。

这几个小短篇发掘了隐匿在人内心的一些幽微情愫。或者是同性之爱,或者是不被世人接受的姐弟之爱。有些感情置于社会制度的藩篱之下便被视为不伦,自然的情感脱离制度之囿岂不只是简单纯粹的心灵的依靠和互相的关怀吗?

置身社会的我们有时候已经不会用纯粹的视角来看我们纯粹的想法了,一个简单的动作被附加了过多的功利在它上面,不觉得累吗?还是简单一些更轻松吧。

2/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三)

当我十五岁的时候,对十七岁有种莫名的向往。而且我特别喜欢张爱玲,我妈说白先勇和张爱玲很像。于是我就在十五岁的时候买了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我想我一定要留着等我十七岁的时候看。

我现在十七岁。其实对《寂寞的十七岁》这一篇并没有太多的感觉。还是喜欢那些描写旧家庭的篇目。

但,我在课上看这本书。·即使坐在最后一排,老师还是阴森森地在背后出现。她拿起书来,问我这是什么书?于是我身边的一群人开始骚动,“寂寞的十七岁”,这是一个多刺眼的书名,他们问我,“你是要有多空虚才会看这本书?”

于是我真的觉得,也许,我是比较寂寞的了。

3/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四)

看过白先生的《台北人》《纽约客》《寂寞的十七岁》,里面有很多想似的故事。因此略感厌烦。不过其中仍有一些地方打动我。

黑红 生活的繁琐会日复一日见见磨灭激情,直到有一天,厌倦像火山一样从心底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巨大的空虚过后,还得继续回到闭塞的生活中去。这是平庸的人的悲哀,这种悲哀在中年人中更普遍。 青春 青春有一种魔力,人人都向往拥有年长时的财力和年轻时的活力,那是一往直前,无畏无惧,张狂飞扬啊。 寂寞的十七岁 一个乖戾的少年,不爱读书,性格清冷,不自信,孤独,没有朋友,自己跟自己打电话写信...这个少年的身上有我的影子。寂寞是每个人生命中都要面对的时刻。

4/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五)

《寂寞的十七岁》收录的是白先勇早期的小说,总体上不如《台北人》和《纽约客》,但可以看出白先勇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

《金大奶奶》、《我们看菊花去》《闷雷》都是白先勇最开始写作的几篇,读来感觉很一般,没有多少特色,显得很不够吸引人。《月梦》和《玉卿嫂》是这一时期稍后的作品,尤其是《玉卿嫂》感觉故事比较吸引人。

印象比较深的是《寂寞的十七岁》、《藏在裤袋里的手》、《芝加哥之死》和《安乐乡的一日》。夏志清和欧阳子作为职业评论家,他们的评论文章肯定是绝对专业的,很多评论我都看不懂,不过倒是很认同他们说的《芝加哥之死》是白先勇转型的标志,作品趋于成熟。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比不上后来的《台北人》等,用来了解白先勇可以,作为收藏肯定不合适了。

5/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六)

十七岁的时候我在哪里。

暂别故乡的云影,一帆向阳,脚下的土地是那么陌生炽热,扑面而来的是风都夹咽着迷茫的叹息。

"Look at me

I am only seventeen,

It hasn't been too long but it's been lonely"

而时光倏忽,十七岁终究只是涩涩尝了一口的残果,皱着眉头抛向了脑后,往事细雨如丝,旧年再现,恁地激起一江春潮,无边无际。

快乐也罢,忧愁也好,那些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寂夜,就这么枕着尘世入睡,梦中无市廛喧嚷,无人声烦忧。

春风和暖,一地浓荫。

6/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七)

不记得是哪首诗

有一句,寂寞的人坐着看花

刚刚百度出来时郑愁予的诗集名,我觉得这一句比他写的其他诗都更令我心醉。

就像白先勇的小说,永远都像可以比拟成做诗的美文。平淡或者隽永或者妖娆多姿,还是比作美人更好。

美人,和漂亮女人是不一样的。

漂亮女人是姿色出众,但是美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灵魂,或者单纯得像是走丢了灵魂一样,令人叹息扼腕

而寂寞的十七岁,就是这样令人伤心

那一年,所有的日子都数不清有多少颗星

那一年,所有的人儿都记不清流过多少泪

在往后的日子里,漫长的回忆,哪怕是一对白耳环,也能妖化成一个痴心诚意又命苦的玉卿嫂,爱着一个体面书生

爱得那样绝望又温柔,恨不得把他变成自己的儿子,抱在怀里疼爱一生一世

就像疼爱自己的十七岁一样

7/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八)

小学的时候参加跳高比赛,我的个子矮小到只能坐第一排。连父亲都可以拿这个来玩笑,说是不争气,永远只能坐第一排的命。 难过了很久。那天比赛,我记得张霞校长来了,因为所有的运动项目都结束了,只剩下我和一个一米六个子的男生拼到最后。 收尾的老师,零散的不愿意离开的学生,裁判,都聚集过来。说到,这个小个子男生,还能干哟,跟别高个子争到最后。我记得,最后一轮杠杆调整到了比我头还高的位置,但是对他来说只是大半身。 没有人教过我,再次助跑,目不转睛地看着它,什么都不想,我完成了“背越式”。 一激动,一亢奋,还在冲刺完后的气喘吁吁,回不过神来。我问老师,他人呢?不是该他了吗? 梦里胡涂听到说,那个高个子男孩跑了,去打游戏了去了,找不到人。 看完这本书回想些孩童时的运动片段。 希望那个时候有一个父亲在身边就好了。

8/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九)

《寂寞的十七岁》这本文集收录的是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说,写于1960年代,刊登于当时的一些文学杂志。可能由于是作者的初期作品,感觉还不够成熟,没有大家评价的那么好。

白先勇这个时期的短篇小说有两个倾向,一是善于描写男性同性之间的爱情,另一个是描写文弱男青年和年长女人的“姐弟恋”,通常是年长女人追年轻男人,他的这本小说集中经常出现这两个主题。看小说的时候我就觉得白先勇可能是自己经历过这样的事或者有同性恋倾向,不然他不会一遍遍地热衷这两个话题。看书的后序,夏志清也分析了作者的同性恋倾向,感觉还是有这么一回事的。

这篇文集中写的比较好的是《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但是大部分作品都不够成熟,连白先勇自己也认为那时候的作品很幼稚。

要是买书的话建议买白先勇中后期的作品,比如《台北人》《纽约客》,或者长篇小说。我当时就纠结于要买哪本,最后看书名和评价买了《寂寞的十七岁》,很显然,这不是白先勇最好的作品。

9/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十)

看完本书,白先勇确实是一个奇才,从书里读出了张爱玲的味道。但又极为不同,可能真的和性别有关,但又跨越了性别的狭隘性。

感觉极喜欢用叠词,描写之细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产生极强的画面感。从色彩到声音,丝丝入扣。感觉写实的作品比较偏温情,矛盾激化比较舒缓,留有余地。写出了一个十七岁少年的烦恼和无奈,琐碎的小事,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金大奶奶,先伏笔再层层剥开,一个被欺骗,被侮辱又无力抗争的形象鲜活起来。谪仙记,则把一个独立女性简短又色彩斑斓的一生,叙述的相当出彩。

对女性角色多一点温情,男性角色则是相当残忍。男人的多情,软弱,自私,逃避,被他描述的淋漓尽致,一点面子也不会留的。芝加哥之死,裤子里的手,都比较压抑,越来越阴郁,燥的慌。虚幻的作品,矛盾相当激烈,敲击灵魂,孤独感极强,留有幻想的空间也比较广。

男女之情,男男之情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就好。

10/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十一)

得承认白先勇的共情能力实在太厉害了,轻而易举的就能描述出人物的内心感受,赋予人物灵魂。环境与气氛的烘托描写也非常有质感,就是往昔你能感受到的一切,但却未曾能用语言去描述的,而白先勇就那么不刻意又拿捏的独到好处的描述出来了,不偏不倚正中你的心窝。这本书中还是有不少同性主题的,《闷雷》中马福生,《藏在裤袋里的手》中吕仲卿,都是弱势干枯的男人,受女人支配与折磨,他们是潜在的同性恋者,只是未受到同性恋的考验;《月梦》里的医生 和《青春》里的画家是实在的同性恋者,着迷与怜惜柔弱和纤细的青春少年;《玉卿嫂》和《寂寞的十七岁》中的我,是还未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朦胧阶段的同性恋者。除了以上内容,我比较感同身受的是《芝加哥之死》这篇,也是仿佛读天坑专业的学生的真实写照,“六年来,他靠着这股求知的狂热,把自己囚在这堵高墙中,将岁月与精力,一点一滴,注入学问的深渊中”。还好的是,及时离开了那片枯竭的领地,即便目前到了一个也不见得会有很多成长的现在,但起码能有一份工作和收入,而不再有那坠入深渊的恐惧。

11/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十二)

混乱,烦闷,郁郁不得,作者笔下的人物总是被包裹在滞住的烟雾中,看不清也挣不开。作者非常注重文字地效果,擅长用环境烘托人物内心,尤其擅长女性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又到位,将情绪有效完整的传递给读者。简单的故事却写的丰满,读来有滋有味(看多了阴郁的故事氛围总有点生厌)。 她怕看到他的胸膛,她怕看到他的手臂,可是愈害怕福生嫂愈想见他,好像她还是第一次遇见刘英一样,刘英的一举一动竟变得那么新奇,那么引人,就是他一抬头,一举手福生嫂也爱看,她要跟他在一起,那怕一分一秒也好——这股愿望从早上马福生走了以后,一直酝酿着,由期待、焦急、慢慢慢慢地到了现在已经变成恐惧和痛苦了,福生嫂一想到这晚只有他们两个人坐在一起,而且还要坐得那么近,她怕得发根子都快动了。“嘀嗒、嘀嗒”,桌子上的钟指到六点一刻,福生嫂焦急地想:“唉!唉!他还稍微迟一些回来就好了,我的心慌得紧,我得定一定神,哎,不行——” 她需要的是真正的爱抚,那种使得她颤抖流泪的爱抚。 原来喜欢一个人,是会怕见他的。

12/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十三)

算起来这本《寂寞的十七岁》是继《台北人》、《纽约客》后看的第三本小说集。早期的作品集,叙事风格有差异,行文对比之前的两本没有那么娴熟和厚重。《玉卿嫂》、《闷雷》和《寂寞的十七岁》真的是写的好。

“可是这天她却遇到了化雪的太阳一样,把地上的冰雪统统融化了,使她的感情能够钻出地面畅畅快快地伸一个懒腰。”《闷雷》里面对福生嫂生日当天期待与刘英单独一块儿待着的期待描写,以“地上的冰雪”比喻丈夫那个瘦瘦小小的影子,她要把丈夫从心里摘下来,搁到远远的地方去,不管怎么样,今晚迫切希望能与刘英一块儿。看后回顾才发现这一段的心理描写是整篇的“承”,接着后边的“转起落”,全篇顺畅。

“吴汉魂觉得窝在他心中那股焦虑,像千万只蛾子在啃噬着他的肺腑,他脸上的冷汗,一滴一滴,流到他颈脖上。夜,太长了,每一分,每一秒,都长得令人心跳息喘,好像在这黎明前的片刻,时间突然僵凝,黑夜变成了永恒。”

“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死亡,而深深感到其无可抗拒的威力。由此,我逐渐领悟到人生之大限,天命之不可强求。”

13/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十四)

说说最后一篇《等》,

以前也看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结局是两位老人各回各处,在昏暗的小屋里互诉衷肠,泪湿衣襟,却不得不回归各自家庭,难说悲喜。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在一日一日的伤心中终可以忘掉过去继续前行,但时间也是最不讲信用的混蛋,任你如何努力,也挣脱不掉回忆的枷锁,最后的幸与不幸,就看当事人是服了良药还是戴了枷锁。

这样真挚的爱情不多,以前不多,现在更不会多,社会浮华,人心繁杂,我们宁愿用“下一个更乖”安慰自己也不愿做无谓的等待,是我们不专一了吗,也许不全是,是时代变了,人如车马,以前是马车行驶缓慢,现在是飞机高铁,人类乘着高速前行的交通工具,心也飞驰起来。

这篇《等》,我愿相信如一位读者说的那样 —— 白老用这样一个幸福结局作为这本书的结尾,隐喻了最终的美好治愈了他。而现实中的“等”,却总是春雨绵绵不绝休,永远留在“寂寞的十七岁”。

14/15页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十五)

很多学者对白先勇的文章赞誉很高,夏志清更是高度夸赞他是自鲁迅,张爱玲以来台湾写短篇小说写得最好的。这份才气,以我的水平还感受得不深刻,我只觉得我喜欢他的文字。流畅平滑,细腻亲切。 《寂寞的十七岁》里面的小说基本都是白先勇早期开始文学创作的一些作品,以那样的年龄写出这样的作品来,确实老辣的很。 抛开其他东西来讲,从这些小说集当中,我看到了一个很广泛的主题——欲望。《金大奶奶》中金大爷对金钱的欲望;《玉卿嫂》中玉卿嫂对爱情的欲望,灵肉相交;《那晚的月色》中李飞云对于女色的欲望;《闷雷》中福生嫂对于男性力量的欲望;《青春》中老画家对青春、年轻漂亮的男孩子的欲望;《裤兜里的手》吕仲卿对玫宝的恋母的浓重的欲望…几乎每一篇都能涉及到欲望这个话题,确实,欲望是一种人性,有人就会有欲望。但年轻的白先勇就这么直白地、毫不掩饰、自然而然地把人的欲望展示给你看了,有多少个年轻作家能够写欲望而不做作,不使人反感呢?这是我佩服白先生的一点。

不过,这里有一点小小的吐槽:白先生写同性恋的文章,原来从早期就形成了“孩子和父亲发生矛盾→跑到新公园去→和陌生男人发生关系”这种套路了(x_x;)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